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第1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叙写诸侠客行义故事。《彭公案》23 卷100 回,为贪梦道人作,写于《三侠五义》之后,叙彭朋于康熙中微行访案。亦有续集、三集、四集,每集80 回。它们虽然在社会上极为流行,但是其中的绿林好汉,多为统治阶级的驯顺奴仆,且故事千篇一律,人物性格也不统一,思想与艺术都不甚佳。总之,这些作品都没有反映时代面貌。从文学史的发展趋势看,反映出传统古典小说的衰落。
  谴责小说的繁荣与发展光绪二十六年(190)左右,资产阶级改良派非常重视小说的社会作用。
  康有为说:“仅识字之人,有不读经,无有不读小说者。故《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语录不能谕,当以小说谕之;律例不能治,当以小说治之。”①梁启超于光绪二十八年创办的《新小说》杂志提倡“小说界革命”。他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极力强调小说改良政治、社会的作用:“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时许多小说杂志也相继产生,如李伯元主编的《绣像小说》,冷红生主编的《新新小说》,吴趼人与周桂笙合编的《月月小说》,黄摩西主编的《小说林》等,并发表了很多小说作品。这时期发表的小说,据统计约有1500 余种。其中最受群众欢迎、最有成就的小说作品,当推谴责小说。鲁迅说:“光绪庚子(1900)后,谴责小说之出特盛”。又说:“戊戌变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①著名的有《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被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官场现形记》,作者李宝嘉(1867—1906),字伯元,号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少时擅制艺及诗赋,以第一名入学,后累应举不第。到上海办《指南报》,旋中止,又办《游戏报》,专作俳谐嘲骂文字;又办《海上繁华报》,专记优伶、娼妓消息,兼载诗词小说,盛极一时;后主编《绣像小说》半月刊等。作品除《官场现形记》外,尚有《庚子国变弹词》、《海天鸿雪记》、《活地狱》、《文明小史》等。
  《官场现形记》是李伯元的代表作,最初连载于《世界繁华报》,凡60回,近80 万字。作品揭露和抨击了清政府官僚机构的黑暗与腐败,是清末官僚统治集团的真实写照。所涉及的官僚十分广泛,外官:从不入流的佐杂到州府官吏,直到督抚方面大员;内官:从小京官到部司郎曹,直至位居中枢的军机、大学士。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僚胥吏,为了升官发财,无不蝇营狗苟,极为腐败。作品还突出地描写了清统治者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态。见到洋人就面容失色,手足无措。总之,《官场现形记》对晚清官僚集团作了比①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引文。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八),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年版,第239 页。较全面的揭露,对黑暗腐败现象给以尽情的嘲笑和讽刺。其写作手法略似《儒林外史》。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作者吴沃尧(1867—1910),又名宝震,字趼人,广东南海人。生于北京,长于佛山镇,故又自称“我佛山人”。光绪八年(1882),他到上海谋生。从光绪二十三年(1897)起,先后主笔《字林沪报》副刊及《采风报》、《奇新报》、《寓言报》,光绪二十八年(1902)应《汉口日报》之聘赴鄂。次年回上海,受梁启超影响开始创作小说,并投寄《新小说》发表,还曾一度客山东,赴日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春,任汉口《楚报》中文版编辑。反美华工禁约运动兴起,他主动辞去这家美国人办的报社职务,并积极参加创办《月月小说》,任总撰述。光绪三十三年(1907)创立两广同乡会,并开办和主持同乡会所属的广志小学。吴沃尧是个多产作家,从光绪二十九年至宣统二年去世止,在短短的7 年里写下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品。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电术奇谈》、《九命奇冤》、《劫余灰》、《新石头记》、《恨海》等。又有《趼诗删剩》,《趼廛笔记》、《趼人十三种》、《我佛山人笔记四种》、《我佛山人滑稽谈》、《我佛山人札记小说》等。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作者毕生“渗淡经营”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新小说》杂志。作者从光绪二十九年(1903)开始写作,历时7 年,至宣统元年(1909)最后完成,共108 回。全书以自号“九死一生”者为线索,叙述了他在20 年中的所见所闻。作者把他的笔伸向腐朽的清末社会的各个角落,而以暴露官场的怪现状为中心内容。全书记载了189 件“怪现状”, 大多数都与官场有关,淋漓尽致地暴露了清末官场的黑幕。作品还写了许多风流名士、洋场才子,揭露了他们胸无点墨,冒充文人雅士的种种丑态,写得很成功。
  《老残游记》20 回,光绪二十九年(1903)发表于《绣像小说》,至13回中止,后又续载于天津《日日新闻》,原署鸿都百炼生著。鸿都百炼生即刘鹗(1857—1909),字铁云,江苏丹徒人。少精算学,后又行医,又弃而为商。光绪十四年(1888)后,曾先后在河南巡抚吴大澂、山东巡抚张曜处作幕宾,帮助治理黄河,获得声誉。在北京时(光绪二十二年,1896)上书直隶总督王文韶,请筑津镇铁路,又主张和外人订约合开煤矿。既成,世俗交谪,责为“汉奸”。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贱价购买太仓粮设平粜局,以赈北京居民饥困。后以私售太仓粟罪,流放新疆。其文学创作,抒发了他内心的抑郁。他在《老残游记》初编自序中说:“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老残游记》通过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在游历途中所见闻的某些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见解和主张。作品暴露了清朝末年社会的黑暗,他所刻画的那些自命清廉而实际上却给老百姓制造冤狱的官员,如玉贤、刚弼等,有一定认识意义。《老残游记》的艺术性较高,它的情节虽不曲折复杂,但却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主要由于作品在刻画人物、叙事写景方面都很成功。《孽海花》,原署爱自由者发起,东亚病夫编述。“东亚病夫”即曾朴(1871—1935),字小木,别署太朴、东亚病夫、病夫国之病夫,江苏常熟人。早年在同文馆学法文,翻译过雨果等人作品,曾结识谭嗣同、林旭、唐才常、杨深秀等人,并参加维新活动。光绪三十年(1904),在上海与丁芝孙、徐念慈等创办“小说林书社”。光绪三十三年,受聘为两江总督端方的幕宾,后得端方保举,以候补知府分发浙江,任宁波清理绿营官地局会办。辛亥革命后,先后任江苏省议员、官产处处长。北洋军阀时期,任财政厅厅长、政务厅厅长等职。后又曾到上海,创办《真善美》杂志。“爱自由者”即金天翮,字松岑,编译书籍《自由血》,写俄国虚无党史。《孽海花》的前10 回是光绪三十一年发表的,翌年续出10 回。光绪三十三年又发表21至25 回。1927 年作者再赓续11 回,又修改全书,于1928 年出版了34 回本。《孽海花》是以清末状元金雯青和妓女傅彩云(即赛金花)的故事为线索,反映了晚清30 年间政治、外交和社会的变革。作者在他的《修改后要说的几句话》里说:“这书主干的意义,只为我看看这三十年,是我中国由旧到新的一个大转关,一方面文化的推移,一方面政治的变动,可惊可喜的现象,都在这一时期内飞也似的进行。我就想把这些现象,合拢了他的侧影或远景和相联系的一些细事,收摄在我笔头的摄影机上,叫他自然地一幕一幕地展现,印象上不啻目击了大事的全景一般。”作品在暴露清末黑暗的政治和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方面有一定意义。作品描写了当时宫廷内部的混乱,以及官僚名士的生活。《孽海花》的艺术,有其可取之处,他把所见所闻的政治事件、官场内幕及零星掌故等若干独立的故事,用一条中心线索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结构。一些场面或片断写得很生动。但因有意追求轶闻趣事,对人物的刻画大都没有完成。
  宣传民主革命的小说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陆续出现了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小说。陈天华(1875—1905)的《狮子吼》是一部章回小说,共8 回,未完。作品以舟山岛上民权村为背景,以狄必攘为主要人物,写了革命党人的活动。小说的“楔子”以“混沌国”比喻中国,以“蚕食国”、“鲸吞国”、“狐媚国”影射帝国主义国家,并以睡狮醒来,象征中国的未来。接着第1、2回叙述中国的历史与现状。第3 回写“民权村”,实际上是作者的理想国。革命活动家狄必攘便是这村学堂的总教习,他的学生有的去外国留学,有的到内地联络会党组织革命的力量,有的办报作宣传,成立“自治会”、“强中会”等革命团体。第8 回写起义失败后,烈士审血诚义正辞严地指斥审讯官说:“现在国家到了这样,你们这一班奴才,只晓得卖国求荣,全不想替国民出点力,所以我们打定主义,把你这一班狗奴才杀尽斩尽,为国流血,这就叫做流血党!”按写作计划,最后狄必攘等人“后来竟把中国光复转来”。因作者蹈海自杀,未能完成。
  黄小配(1873—1913),又名世仲,笔名禺山世次郎、黄帝嫡裔,广东番禺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任香港《中国日报》记者,后又帮助郑贯公办《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有所谓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三年创办《少年报》。辛亥革命后任广东民团副团长,被军阀陈炯明杀害。著有小说《洪秀全演义》、《大马扁》、《廿载繁华梦》、《宦海潮》等。
  《洪秀全演义》最先刊载于《有所谓报》,续载于《少年报》, 1914年出版单行本,54 回,未完。另有174 回续足本,后120 回为他人续作。作者自叙为“洪氏一朝之实录,即以传汉族之光荣”。作品描写了金田起义的全过程,以及定都天京挥师北上,遭到挫折的情况。洪秀全、石达开等都写得很生动。作者很善于运用章回小说形式,艺术上较为成功。
  此外,《大马扁》是抨击康有为的小说。《廿载繁华梦》是揭露清廷官吏、官僚资本家的腐朽丑恶。
  辛亥革命失败后,小说领域内盛行“鸳鸯蝴蝶派”小说、“黑幕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主要写爱情故事,产生于清末,是清代才子佳人小说的继续发展。“黑幕小说”出现于1916 年前后,这类小说以揭露社会黑暗为主,写作目的是使“幕中人知所惧,而幕外人知其防”,而实际上变成了宣传犯罪的教科书。
  1915 年以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新文化运动,迅速兴起,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连续创作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三篇白话小说,强烈地控诉了几千年来封建制度的罪恶,呼唤人民大众的觉醒,并鼓励他们进行斗争。
  第三节翻译文学的发展晚清时期翻译文学的初起晚清经历了军事、外交诸方面的一系列失败之后,一些人开始考虑吸收外来文化的问题。当时,除了派遣学生出洋学习以外,还于同治元年(1862)设立了京师同文馆,这是晚清最早的洋务学堂。同治二年与同治四年又先后成立了上海同文馆和江南制造局,专门培养翻译人员。当时所译的书,多集中在军械营阵、史地政法以及宗教经典和医学方面。文艺方面的译著,是从林纾开始的。翻译小说初起时,“政治小说”甚流行。林纾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译成出版了《黑奴吁天录》(美国史托活夫人著,本名《黑奴受逼记》)。作品描写了在种族歧视下黑人受白人残酷虐待的悲惨遭遇。光绪三十四年(1908),林纾又翻译了日本近代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德富健次郎(笔名德富芦花)所著的《不如归》。译者借该作品从侧面透露出的中日甲午海战情况,说明中国海军曾经英勇地打击敌人,揭穿了关于镇、定两舰望敌而逃的谣言,为在抗敌作战中的牺牲者伸张正义。此外,还有独立苍茫子译的《游侠风月录》(1903)、汤绂女士译的《旅顺双杰传》(1909)、赖子译《政海波澜》(日本广陵左左木龙)、陈鸿壁译《苏格兰独立记》等。有关教育问题的有中国苦学生译《苦学生》(日本山上上泉,1903),南野浣白子译《青年镜》,以及梁启超、披发生合译《十五小豪杰》等。译述科学故事的,有王笑译《千年后之世界》,杨德森译《梦游二十一世纪》(1903),海天独啸子译《空中飞艇》(1903),东海觉我译《新舞台》等。至近代后期,又翻译有大批的侦探小说。
  近代翻译文学的两个流派近代翻译文学有两个流派,一种是以古文译法进行译述,以林纾为最著名,他的译著在知识层里最受重视;另一派则是用白话译书,如梁启超、李伯元、吴趼人等,他们译述的特点是将原书的内容,用白话口语,以章回小说的形式进行演述,他们的译述,读者面更为广泛。
  林纾翻译作品很多,据郑振铎《林琴南先生》和寒光《林琴南传》统计,共计171 部,270 册,另有未收集的短篇15 种。宣统三年(1911)以前出版的约50 种。他介绍的著名作家有: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司、司各德,美国的欧文、史托活夫人,法国的大仲马、小仲马、巴尔扎克,挪威的易卜生,西班牙的塞万提司,以及俄国的托尔斯泰,日本的德富健次郎等。其中影响最大的作品如:《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不如归》、《滑铁卢战血余腥录》、《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迦茵小传》等。林纾的译作给近代作家和读者以很大影响,对中外文化交流起过很好的作用。但是,由于林纾本人不懂外文,无论对译本的选择,或对语意的理解,都只能依赖口译者,这给他的翻译带来很大的限制与影响。
  当时的小说翻译家除林纾之外,还有几个人值得注意。如吴梼(亶中),他的译作以日本的为多,有《薄命花》、《寒桃记》、《寒牡丹》、《银钮碑》《美人烟草》、《五里雾》、《侠黑奴》,以及英国勃来雪克著《车中毒针》、俄契诃夫《黑衣教士》等,表现出相当的文学修养。陈冷血(景寒)以翻译俄国虚无党小说最多,也译有侦探小说一类的作品,有《白云塔》、《侠恋记》、《火里罪人》、《大侠记》、《侦探谭》等。包天笑的译作,近于演述,以教育方面的内容为多,如《馨儿就学记》(《爱的教育》)、《儿童修身之感情》等。此外,周桂笙的译作在当时也很有影响。
  这时还有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兄弟,他们的译作《域外小说集》(1909年出版),全是短篇,有俄国的迦尔洵、契诃夫、梭罗古卜、安特来夫,波兰的显克微兹,英国的王尔德,法国的莫泊桑,丹麦的安徒生,新希腊的蔼夫达利阿谛斯,以及芬兰的哀禾等人的作品,集小说、童话、寓言为一集。译文古朴,虽用的是古文,但仍然保留了原著的章节格式,与林纾的用古文意译相比,《域外小说集》则是一部采用直译的译作。在文言翻译小说中,以林纾的影响最大,但从对文学的理解,以及忠实于原著方面,则当推周树人、周作人兄弟。
  诗歌的翻译。首先介绍西洋诗歌的是马君武、苏曼殊。马君武(1882—1939),名和,一字贵云,广西桂林人。初留学日本,学工艺化学,曾参加同盟会,后去德国,习冶金。民国成立,任孙中山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等职。后经营工业,晚年任广西大学校长。爱好文学,有《马君武诗稿》。他的诗格律自由,雄豪深挚。他用七言古诗体翻译拜伦的《哀希腊》,还翻译过虎德的《缝衣歌》,以及歌德的《阿明临海岸哭女诗》等。他的译诗如同他的创作一样真挚感人。
  苏曼殊(1881—1918),原名玄瑛,字子毅,后出家为僧,号曼殊,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曾留学日本,漫游南洋各地。参加过“南社”,能诗文、善绘画,并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