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判瓮 !�
武德(唐高祖李渊年号)七年,王师前去讨伐长江一带的叛乱。那个地方有僧人近五千人。为稳定秩序,左仆射房玄龄上奏:
“贼众所居各州,僧尼很多,可以依照关东旧制,每州只设一寺,每寺只留三十人,其他的人全部遗归乡里,编入户籍。”
法融不能容忍这样苛刻的法律,前往京城辩明事理,御史韦挺仔细看过法融的表奏,发现其论理充足,文词华美。过了三个月,韦挺把法融领到房玄龄那里,房玄龄很佩服大师的高风亮节,但却固执于以前的看法:
“并不是说您的意见没有道理,但我曾经上书奏明此事,怎么能更改呢?当然,我也不会让象您这样的高僧从俗,您那里留一些德行较高的,其他的人就不用您照顾了。”
法融虽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但知道目前的局势一时难以改变,而且也不会延续很久。他回到寺中,仍坚持度僧,讲法不辍。
永徽(唐高宗年号)三年,有地方官请法融到建初寺讲大乘之道,听讲的有上千人。当法融讲到灭谛品时,他雄辩滔滔,张扬义理。大地被他的宣讲所震动,听者顿时骚动不安,钟二罄、香炉、坐床都先后摇动起来。这些,寺外没有听讲的人没有感觉到。
永徽年中,右仆射季静之的长子,江宁县令季修,生来就心向佛道,推崇大乘。季修非常钦佩法融的美德,和许多名士俗众一起请法融前往州中讲法。法融没有答应,季修领众人三次前来,法融才同意。
州中宿儒,许多人不信佛法,对请法融讲法多次阻挠。等到法融登上讲席,弘讲妙法,回答提问,阐明佛理时,众人无不折服,法融讲道,似云雨淋漓,又好象大河滔滔。听讲的僧俗达三千人,拥满了讲法的院子。
其中有一些修持很久的僧人,他们傲气十足,目空一切。可当他听到法融的高论时,个个惶恐不安。无法挽回面子,只是硬着头皮责备法融,法融总是承认自己学识寡薄,难以和至道之人相比,并不和他们计较。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则一一解答,并无阻碍。
法融告诫听讲的众人:
“先前如来说法,现在佛理犹存。人虽有凡圣三分,但佛理至道只有一个。可是你们不可能一次听讲就能悟彻大道,还要闻道见行,心不要被外物所累。只要我们克服贪、瞋、痴等烦恼之根,我们就可以解脱了。”
讲听者扪心自问,若有所得。
此时,睦州妖女陈硕真,用邪术蛊惑人心,遗误良善。四方的僧人许多到建业聚会,州县的官府认为他们是妖徒,派人搜捕他们。众僧四处逃难,却没有寺院敢收留他们。
法融正在山中幽舍修持。寺中僧众早已因缺粮而饥寒交迫。可是,每天又有逃难的僧人前来投奔,总数已超过了三百人。连原来的僧人都想散去,现在又有这么多新来的。何况县令还下告示,不许僧众聚集在一起。但法融却对众人说:
“各位道友,山寺虽然萧条,但已足以庇身。有无都不能长久,这是佛法之理。不要因官府的管制而心想逃离,要遇寺而归。你们如果要逃,能逃到何处呢?大家还是各自安心修业,有福有祸共同担当。各种欲望是人生之苦的根本,一直追逐人,来生还有地狱之苦。我们如果心离不开世俗迷悟,老想着世俗之苦,不是修正法来超脱,却是想逃离,这便是为尘世所障碍。这是我们修道的大忌啊!现在我们应当立即铲除它,把心思放到修法中来。”
众人听后,非常惭愧,不再想逃离了。
山中有如此众多的僧人,自然就要许多的粮食,法融亲自前往丹阳广告世俗。众人听说山中缺粮,纷纷节省食粮,给山上送去。法融亲自和众人担粮,一次担一石八斗,送去再担。每天来往多次,毫无倦意。经过一百天的运送,寺中粮食充足,僧人都安心学法。那些不听劝告的,跑下山去,被官府抓住,受到了严刑拷打。
显庆(唐高宗年号)元年,司空萧元善再次邀请法融前往建初寺弘法。法融对诸僧说:
“从今一去,再无会期,有离有合,本是自然。”
法融向众僧道别后,走出山门。这时,禽兽哀号,一天不停。山间的泉水,沙子涌上来,将泉眼堵死。房前的大梧桐树,在繁茂时突然凋零了。
在建初寺不远,有一座寺院,寺里有一个亘法师,他陈时就是有名的高僧,现在已经年过八十,是金陵的众僧之首,许多法事都由他主持。法融在幽栖寺时,就曾前去拜访。法融对亘法师讲出自己的疑:
“经中的明佛说法,闻法者能于言中悟道,不必在经论之中分析文句,猜测内容。想您这样的大德,得到佛的真传。我却没有听过真传至道。我自己的脑袋又不开窍,堵塞壅蔽得厉害,所以不能悟道。处在愚昧不化之中,我自己也感到很惶恐,渴望得到指教。我希望您能指点迷津,使我不再糊涂,我愿听您的教诲。”
亘法师沉吟很久,才说:
“我以前在陈朝时,也遇过一个禅师,是诸位王侯重臣都归依相敬的,他登上讲席讲法,宣扬致道,和你一样。我这个人才能平庸,怎么能得到高师的遗教呢?”
二人言不投机而散。亘法师那时是对法融道法不信任,所以才推辞不讲。
法融第二次来到建初寺时,仍然勤修不止。此时法融的名声已传遍天下。亘法师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对法融的德行非常敬重,于是拄着拐杖去找法融。到了建初寺,有个叫德善的禅师见亘师远道而来,很高兴。两人谈了一会儿。亘法师说:
“我因为法融才来这里。”
德善禅师和法融同住一寺,最初并不看重他的道行。经亘法师这样一说,他很想见识一下法融的道法,于是他们把法融请来,让他谈论佛家至理。法融正襟危坐,即兴弘讲。法融一开口就是三百对工整的韵文,没有一点浮饰不实的地方。二位大德交口称赞,亲自为法融在寺中主持法席。
法融心怀慈悲,与人为善,胸怀宽广。他从不与人为敌,也不记别人的过错。
有一个僧人,听到有人诽谤法融,骂法融不是人。他向法融说了此事。法融却责备他说:
“过去的咒骂就象风一样,一吹过去就没有了,出口也就不见了。你怎么能把这种虚谈对我讲呢?一切无住无著才是我们的本愿。这样才能安然忍受刀剑。”
曾有人登上宝座厉声辱骂,有人当众对他诽谤,他都当做耳旁风,丝毫不起瞋怨之心,反而面露笑容,和颜悦色,那些前来辱骂者则丑态百出。
法融于显庆二年,死于建初寺。道俗之众为之悲哀。后葬于鸡笼山中,幢盖飘动,笳哀萧悲,惊动天云。前往送葬者达一万多人。
志超
(誓死离俗)
这是一个奇怪的新婚之夜。洞房里,新郎严肃地坐在床上,新娘坐在铺了毡垫的地。新郎在给新娘宣讲佛法。新郎先讲了人生的苦难,接着又讲了佛教的解脱之法。讲着讲着,新娘流出了眼泪,不是委屈,而是为丈夫对佛门的一片赤诚之心所感动:
“夫君,我不想连累你受人生之苦,你想走就走吧。”
说完,新娘痛哭起来,这次新娘是为自己而哭,她不知道自己今后生活将要依靠谁。新郎没有对新娘的哭声动心,他只是默默地口中念佛而练习禅定来。
志超本不想结婚,但被家人强迫成婚,所以才演出了上面那场悲剧。
志超很小的时候,就厌恶世俗而一心向佛。开始读书时,他对富有玄理的老庄之书多次通读,达到可以背诵的程度。他一再向家里人表示过要投身佛门之意,家人只是不许。志超家中没有兄弟,家里人希望他能够传宗接代,怎么会让他出家呢?
志超将要成年时,家中私下里为他订下了一门亲事。志超听说,就逃到山野中。家族的人全都出来找他,他藏身不住,被强行带回家,举行了婚礼。
婚后几年,志超都象新婚之夜那样,与妻苦隔处而住,从不接触。二十七岁那年,志超寻机逃出家门,投并州(山西太原)开化寺的慧瓒禅师的门下。
起先,慧瓒并不收他做自己的弟子,只让他在寺做各种样杂事。志超对此并不厌倦,每天早早起来干活,到晚上很晚才去睡觉。寺中有僧徒几百人。志超负责准备各种礼仪用品,样样能做到条理分明。每次有最苦的差使,志超一定自己抢着去干。慧瓒通过这段时间的考查,发现志超是年个严于律己,聪明而富有智慧的人,所以收志超做了弟子。
受戒后,志超自己挑选修持行仪,他前往定州采辑律宗经藏,吸取其精华部分。在他将各种经藏修习得差不多时,志超又回到故乡,找了一座山,在那里继续修炼。
志超在山中创立禅林,早晚苦修。四方优秀人物,闻风而至,学风谨严,远近闻名。
隋大业(炀帝年号)初年,朝庭下令封闭寺院,不准僧人结伙出游。志超听说后,十分愤慨,毅然上书。志超穿上袈裟,带上锡杖,走访郡城,希望碰上执法官吏,把他的意见呈上去。但志超处处碰壁,官吏对他置之不归理。志超又一口气跑到江都,将他的意见转给内史,让他呈给皇帝。内史认为志超这是小题大作,没有被接纳,志超只好回去。
隋朝末年,战乱纷起,盗贼横行,民众多难。百姓尸横遍野,沟渠中填满了死者的尸体,有近一半的人死去。这时,志超聚集徒众学法习禅。他们的身边还有一些余粮。众人怕盗贼抢粮,都想带点粮食各奔东西。志超则告诫众人不要乱动,修持的业果不久将要来临,不可半途而废。况且四处灾祸,逃到哪儿去呢?众人深受感动,静下心来开始修道。
有一天晚上,志超和众人正在坐禅,突然火光冲天,盗贼破门而入,他们个个手持白闪闪的钢刀。志超和众人端坐不动,没有一人对此动念。贼人被众人的镇定所吓住,伏地礼拜谢罪,都归依了志超。志超因势利导,依各人的资质而设法教化。盗贼们从内心开始佩服志超,他们一心向佛,勤学佛法;以消除自己往日的罪业。
唐高祖在太原起兵,全国上下齐来响应。志超从救助百姓的角度出发,非常拥护高祖起事。志超率僧侣前往晋阳弘法,住在疑定寺中,前来向他学禅的弟子达几百人。众人严守禅律,秩序井然,为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做出了贡献。
后来,唐朝大兵向南平定内乱,国内随之安宁。志超领弟子二十多人到京城祝贺。唐高祖李渊敬重志超,就象对待神仙一样对待他。李渊请志超登上太极殿,敬礼有加。
左仆射魏国公裴寂,在他的府第中选定一院做志超等僧人的住处。经过一年的修炼,志超等人的功业大增。但因为贵人宅中喧哗不停,其它想归依的人不能接近,志超等人决定回山村弘法修炼。
蓝田山感化寺的沙门灵润、智信、智光等人,一向崇尚心念之学。他们一同请志超大师前往蓝田山中,和他们一起修学。志超到感化寺后,他们好象老朋友一样,一起修学,互相参问。志超在感化寺又呆了很长时间。自然前来投奔者络绎不绝。
志超感到蓝田山也并非是修学的最好地方,因为这里仍然离世俗很近。在此恐怕难成大道。志超又到了晋川,想在那个地方,选一个修持的好居所。
在唐武德(高祖年号)五年,志超到了介山。山峰的名字叫抱腹,远近闻名。此峰上有山崖,临百丈深的山谷,上面靠着高千仞的山峰。这里泉清石美,树木森然,风调雨顺,宛如仙境。在此居住,可以使人望峰息心。志超又在此建光严寺,雄伟壮观,好象天宫一样。
武德七年,志超领人在抱腹岩上修炼。当时有僧徒近百人。而他们所有粮食,只不过是六石麦子。起初,每天磨出五斗,用来食用。从春天到夏天,麦子吃掉了很多。后来,每天只磨出两斗。但所存的麦子总也磨不完。众人感到很奇怪。
志超又时时感觉到一些奇异的高僧在虚空中来往。他虽然没有看见过那些奇真的仪容形态,也没有听到过他们的声音。但每一个心生懒惰的人,会马上受到他神奇的警告。志超召集众人之时,钟声随着就响起来。山石上的泉水随人的多少而自动或多或少。
后来,志超在晋川的寺中染病,他知道无常已近,更加勤奋地修炼。在唐贞观(太宗年号)十五年三月十一日死于晋川的寺中,终年七十一岁。
道宣
(南山律师)
做和尚而未经受戒,恰似没有领结婚证就做了夫妻,不能算数;不被承认。做了和尚倘若不守戒律,也就是自成一套的日常行为规范;胡思乱想;乱说乱动;那显然是野和尚,花和尚。
三国时;人们对出家做僧人这种进口的新鲜事物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且不忘实践;但对出家的手续却是懵懵懂懂。魏嘉平年间,印度的昙柯迦罗来到洛阳,看见中国的僧人只晓得剃个光头而不知道受戒,并不误在高堂华屋里荤素兼收,竹肉相发,便摇头不止。他即刻译出摩诃僧祇部的戒本;作为持戒的准绳;又请了个印度高僧来推行受戒仪式。正元年间,安息国(今伊朗)的沙门县谛也来到洛阳,译出法藏部的戒本。
据说,释迦牟尼在世时,为了约束僧众,订下各种戒律,在第一次佛教毁灭之际,由优婆离向弟子们宣布。因为各个教派对戒律的理解不尽一致,所以传下来的戒律也是面貌各异。
这就很让中国僧徒苦恼,戒律的混杂意味着行事的依据不能明确。头上到底烫五个疤还是六个疤,可是关系着能否往生西方乐土的大问题呢。直到唐初的道宜出来,专研律学,在终南山创设戒坛,制订佛教受戒仪式,形成风靡佛教界的南山律宗,才真正解决了这种混乱局面,让出家豁然明白出家人该有的样子。
道宣,俗家姓钱,丹徒(今江苏省丹徒县)人。他十五岁时入长安日严寺跟智頵律师学习佛法,二十岁又到大禅定寺拜有名的智首律师做老师,学习各种戒律,并受了具足戒,也就是取得了正式出家的资格。
一天,智首讲完《四分律》,道宣那张年青的脸充满喜色,他觉得自己的理解明白无误,各条戒律一一铭记在心,便向智首请求学习禅定的功夫。不料智首脸一沉,说:
“你才听讲了一遍,就以为修行到家了?”
道宣糊涂了,他的高兴和明白都一下走得无影无踪。他感到惶恐,又很不服气。他知道自己来历不凡:母亲怀着他的时候,曾经梦见一轮明月穿过腹中,后来又梦见一个碧眼紫髯的印度僧人跟她说:“腹中的孩子即是梁朝有名的僧祐律师,僧祐又是南齐剡溪隐岳寺僧护和尚的转世。你的孩子天生该要出家,大兴佛教。”道宣常常以此激励自己刻苦学习。他扫了一眼师父,发现师父严厉的眼神正盯着他,他满脸通红,伏在地上。
寺里静幽幽的,只有断断续续的舂米声从后院飘过来。
智首道:“你专心礼佛,想尽早获得无上智慧,很好。你也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知道规矩,掌握规矩,算不上难事,难的是怎样使自己的举手投足,言语思量都不逾规矩。你受了戒,只等于师父给了个可以积善防恶的空钵子,你自己要不断地往里头注入善行,注满之日,智慧自然会流溢出来。这可是天长日久的事,我看呐,你再听我讲二十遍《四分律》吧。”
这一讲就是十年。道宣明白了,在一遍又一遍听讲的过程中,他本身就在实践着戒律,领悟着戒律。
后来,道宣到人迹罕至的终南山深处修习定慧。坐在一个草棚里,冥想着不生不灭的境地,也不知过了多少晦明风雨。
他住的地方缺水,据说天神很爱惜这位苦心求佛法的僧人,便把手一指地下,顿时有一股清泉喷涌而出。道宣喝了这泉水,心灵更加明澈。不久,草棚的周围长满了奇花异草,香气氤氲,五彩纷呈,连狮虎之类的猛兽也跑过来,极为温顺地围坐在道宣身旁,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家园。过了些日子,有人慕名而来,道宣便建起崇义精舍,给渴望出家的人讲授戒律。
有一日,道宣正在禅堂里打坐,突然听见有个低低的声音说:“清官村那处地方,原先叫做净业寺,位置形势都佳,对修道大有好处。”
道宣赶紧点起手指头般粗的功德香,望空拜了几拜,然后领着众人去清官村。
大家齐心协力,挑砖送瓦,干了好几个月,也落成一所光光鲜鲜的庄严宝刹。
当时,终南山中所有深潭里的龙都化作人形,前来参拜。有几条龙变作妙龄女郎,裙裾飘飘,步步生莲,惹得几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