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印顺法师-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罗!7亩罗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佛告罗!7亩罗∶「谛听,善思,当为汝说。罗!7亩罗!若比丘於所有地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实知。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亦复如是。罗!7亩罗!比丘如是知、如是见,於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罗!7亩罗!若比丘於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是名断爱缚、诸结,〔断诸爱〕,正慢无间等,究竟苦边」。佛说此经已,尊者罗!7亩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2)。 


   
注【72…001】『相应部』(二二)「蕴相应」九一经,(一八)『罗!7亩罗相应』二一经相同,仅界与蕴之异。 
注【72…002】『论』义见前(一)「阴相应」二九·三0经下。


   


 「愚夫」∶

  (1)复次、世间愚夫,略有二种愚夫之相∶一、乐习行,能引自他无义利行;二、 'P185' 於四处不得善巧。当知能引无义利行,有四种相。云何为四?谓能生起四种苦故。一、他差别苦,二、内差别苦,三、时差别苦,四、身差别苦。他差别苦者,或有疫厉,谓非人作;或有灾害,谓人所作;或有已遭;或恐当遭,於所未遭而生怖畏,如是名为由他增上所生众苦。内差别苦者,谓界相违疾病因缘,名为灾患;所爱变坏,所欲匮乏,生染恼心,名为扰恼。如是名为由内增上所生众苦。此复如前应知,或有已所遭苦,或恐当遭生怖畏苦。时差别苦者,谓即如是诸品类苦,过去已有,未来当有,现在今有,如是总名时差别苦。身差别苦者,谓自习行邪行为因,能令己苦;由是因缘,他虽正行亦能令苦,如是名为身差别苦。常知此中,前三名为唯能引自无义利行,後(2)一名为亦能引他无义利行。云何四处不得善巧?谓於诸界、诸处、缘起、处非处中,皆不了达。与上相违,当知即是聪慧二相。又由无色意处所依、所缘自类流转差别,当知建立有十八界。由五色处安立运转驱役所依体性差别,当知建立有馀六界∶安立所依体性差别,谓地等四;运转所依体性差别,即是空界;驱役所依体性差别,即是识界。由染、净品想及寻思所依义故,当知建立有馀六界;谓欲,恚,害;并彼对治。贪、嗔、痴缚所依义故,当知建立有馀六界∶谓苦,乐,忧,喜,舍,无明。若有非理作意思惟,即便生起邪想寻思;若有如理作意思惟,即便生起正想寻思。又由三界染、净二品遍行义故,当知建立有馀四界谓名所摄受等四蕴。又由所染所净清净,即此不净清净增上,如前所说。外不出离出离义故,当知建立有馀三界,谓欲 'P186' 界,色界,无色界,如前所说。内不出离出离义故,当知建立有馀三界,谓色界,无色界,灭界。又即由此内外二事出离增上,听闻正法或不正法,如理思惟或不如理思惟,依处三种言事差别义故,当知建立有馀三界,谓过去界,未来界,现在界。又由所知诸苦、烦恼,多、中、少义,当知建立有馀三界,谓劣界,中界,妙界。若有上苦及上烦恼,是名劣界;若有中苦及中烦恼,是名中界;若有少苦及少烦恼,是名妙界。如是遍知劣、中、妙界。又由远离此因缘义,及由修习此对治义,当知建立有馀三界,谓善界,不善界,无记界。又由修善清净差别,缺缚义故,无缚义故,具缚义故,当知建立有馀三界,谓学界,无学界,非学非无学界。又即由彼有学、无学与诸愚夫,若共不共、世出世法成就义故,当知建立有馀二界,谓有漏界,无漏界。又即由彼世、出世间,若常无常,有上无上差别义故,当知建立有馀二界,谓有为界,无为界。一切皆为趣向涅盘,悉以涅盘为其後际,熟修梵行,是故过此无复立界。诸处,缘起,及处非处所有善巧,如声闻地已辨其相(3)。又若略说处及非处善巧相者,谓或依止趣五趣行,或复依止趣涅盘行。此一切行,略有三种,谓劣、中、胜。趣恶趣行,说名为劣;趣善趣行,说名为中;趣涅盘行,说名为胜。所以者何?趣善趣行,此最为极,更无馀行,唯此能感所有世间最极圆满,谓能感得转轮王身,或帝释身,或魔罗身,或大梵身,彼无第二,更无有馀补特伽罗或男、或女与其等者。趣涅盘行,当知能证一切有情最胜法性,谓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诸佛如来於彼一切 'P187' 最为殊胜,一切三千大千世界补特伽罗无与等者。又馀所有安住菩提劣功德者,於诸世间得增上位,尚为殊胜,何况如来!彼复云何?谓於是处,正见具足补特伽罗不能现行,诸异生类堪任现行,当知一切如经广说。 


   
注【73…001】『论』义依『中阿含经』(一八一)「多界经』;『中部』(一一五)『多界经』。 
注【73…002】「後」,原本误作「从」,依宋本改。 
注【73…003】『瑜伽师地论』卷二七(大正三0·四三四上──中)。 'P189'


   

六 受相应(1)

 (2)复次、 !5 南曰∶

  自性与因缘,见、染、数取趣(3),转差别、道理,寂静、後观察。 


  诸受自性,应当了知;诸受因缘,应当了知;於受正见,应当了知;於受杂染,应当了知;於能受受补特伽罗,思择、不思择二力差别,应当了知;如是於受解脱、不解脱流转品别,应当了知;诸有所受皆苦道理,应当了知;诸受寂静止息差别,应当了知;於受观察一切受相,应当了知。 


   
注【74…001】「受相应」共三一经。与『相应部』(三六)「受相应」相当。 
注【74…002】『瑜伽师地论』卷九六中。 
注【74…003】「趣」,原本误作「越」,依宋本改。


   


 一(1) 七二九( 四六六)

  (2)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罗!7亩罗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佛告罗!7亩罗∶「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此三受,何因?何集?何生 'P190' ?何转?谓此三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彼彼触因,彼彼受生,若彼彼触灭,彼彼受亦灭、止、清凉、没。如是知、如是见,我此识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佛说此经已,尊者罗!7亩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自性因缘」∶

  略说三受,是受自性。三品类触,是受因缘。 


   
注【75…001】『相应部』(三六)「受相应」一0经。 
注【75…002】『杂阿含经』卷一七中。


   


 二(1); 七三0( 四六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罗!7亩罗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佛告罗!7亩罗∶「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观於乐受而作苦想,观於苦受作剑刺想,观不苦不乐受作无常想。若彼比丘观於乐受而作苦想,观於苦受作剑刺想,观不苦不乐受作无常灭想者,是名正见」。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观乐作苦想,苦受同剑刺,於不苦不乐,修无常灭想。 是则为比丘,正见成就者,寂灭安乐道,住於最後边, 永离诸烦恼,摧伏众魔军」。 'P191' 


  佛说此经已,尊者罗!7亩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见」∶

  又诸乐受,变坏法故,贪依处故,贪是当来众苦因故,由此应观乐受为苦。若诸苦受,现在前时恼害性故,如中毒箭而未得拔,由此应观苦受如箭。非苦乐受,已灭坏者是无常故,正现前者是灭法故,於二更续能随顺故,由此应观非苦乐受性是无常,性是灭法。如是於受所生正见,能随悟入诸有所受皆悉是苦。 


   
注【76…001】『相应部』(三六)「受相应」五经。


   


 三(1); 七三一( 四六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罗!7亩罗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佛告罗!7亩罗∶「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观於乐受,为断乐受、贪使故,於我所修梵行。断苦受、嗔恚使故,於我所修梵行;断不苦不乐受、痴使故,於我所修梵行。罗!7亩罗!若比丘乐受、贪使,已断、已知;苦受、恚使,已断、已知;不苦不乐受、痴使,已断、已知者,是名比丘断除爱欲,缚(2)去诸结,慢无间等,究竟苦边」。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乐受所受时,则不知乐受,贪使之所使,不见出要道。苦受所受时,则不知苦受,嗔恚使所使,不见出要道。 'P192' 不苦不乐受,正觉之所说,不善观察者,终不度彼岸。比丘勤精进,正知不动转,如此一切受,慧者能觉知。觉知诸受者,现法尽诸漏,明智者命终,不堕於众数,众数既已断,永处般涅盘」。 


  佛说此经已,尊者罗!7亩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染」∶

  於乐受中有贪随眠,於苦受中有嗔随眠,於非苦乐无明随眠,是名於受所起杂染。虽於乐等所有诸受现前分位,一切未断烦恼随眠之所随眠,然由缘彼各别所行诸缠,生起此後随眠烦恼随缚,即名於彼相续随眠。为欲永害诸随眠故,熟修梵行,非唯为遣诸缠因缘。 


   
注【77…001】『相应部』(三六)「受相应」三经。 
注【77…002】「缚」,疑「转」。


   


 四(1); 七三二( 四六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大海深险者,此世间愚夫所说深险,非贤圣法律所说深险。世间所说者,是大水积聚数耳。若从身生诸受,众苦逼迫,或恼、或死,是名大海极深险处。愚痴无闻凡夫,於此身生诸受,苦痛逼迫,或恼、或死,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长沦没溺,无止息处。多闻圣弟子,於身生诸受,苦痛逼迫,或恼 'P193' 、或死,不生忧悲、啼哭号呼,心生狂乱,不沦生死,得止息处」。尔时、世尊即说偈言;「身生诸苦受,逼迫乃至死,忧悲不息(2)忍,号呼发狂乱,心自生障碍,招集众苦增,永沦生死海,莫知休息处。能舍身诸受,身所生苦恼,切迫乃至死,不起忧悲想,不啼哭号呼,能自忍众苦,心不生障碍,招集众苦增,不沦没生死,永得安隐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数取趣」∶

  无思择力补特伽罗,受苦受时,心极忧悴。即此苦受,若身、若心,现前领纳。所馀乐受、非苦乐受,由未断故而说相应,是如名为现见圆满冥暗受坑,难得其底。有思择力补特伽罗,应知一切与上相违。 


   
注【78…001】『相应部』(三六)「受相应」四经。 
注【78…002】「息」,疑「自」。


   


 五(1); 七三三( 四七0)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生苦受 (2)、乐受,不苦不乐受,多闻圣弟子,亦生苦受(3)、乐受,不苦不乐受。诸比丘!凡夫、圣人, 'P194' 有何差别」?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广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佛告诸比丘∶(4)「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增诸苦痛,乃至夺命,愁忧称怨,啼哭号呼,心生狂乱。当於尔时,增长二受∶若身受,若心受。譬如士夫身被双毒箭,极生苦痛,愚痴无闻凡夫,亦复如是、增长二受──身受、心受,极生苦痛。所以者何?以彼愚痴无闻凡夫不了知故,於诸五欲生乐受触,受五欲乐,受五欲乐故,为贪使所使。苦受触故,则生嗔恚,生嗔恚故,为恚使所使。於此二受,若集、若灭、若味、若患、若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生不苦不乐受,为痴使所使。为乐受所系终不离,苦受所系终不离,不苦不乐受所系终不离。云何系?谓为贪、恚、痴所系,为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系。多闻圣弟子,身触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夺命,不起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当於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当於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为乐受触,不染欲乐,不染欲乐故,於彼乐受、贪使不使;於苦触受,不生嗔恚,不生嗔恚故,恚使不使。於彼二使,集、灭、味、患、离如实知,如实知故,不苦不乐受、痴使不使。於彼乐受解脱不系,苦受,不苦不乐受解脱不系。於何不系?谓贪、恚、痴不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不系」。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多闻於苦、乐,非不受觉知,彼於凡夫人,其实大有间(5)。 'P195' 乐受不放逸,苦触不增忧,苦、乐二俱舍,不顺亦不违。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於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盘」。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6); 七三四( 四七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空中狂风卒起,从四方来∶有尘土风、无尘土风,毗湿波风、 岚婆风,薄风、厚风,乃至风轮起风。身中受风,亦复如是种种受起∶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乐心受,苦心受,不苦不乐心受;乐食受,苦食受,不苦不乐食(受);乐无食(受),苦无食受,不苦不乐无食受;乐贪受,苦贪受,不苦不乐贪受;乐出要受,苦出要受,不乐不苦出要受」。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譬如虚空中,种种狂风起,东西南北风,四维亦如是。有尘及无尘,乃至风轮起。如是此身中,诸受起亦然。若乐、若苦受,及不苦不乐;有食与无食;贪著、不贪著。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於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P196' 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盘」。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7); 七三五( 四七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客舍,种种人住∶ 若刹利,婆罗门,长者,居士;野人,猎师;持戒,犯戒;在家,出家,悉於中住。此身亦复如是种种受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乐心受,苦心受,不苦不乐心受;乐食受,苦食受,不苦不乐食受;乐无食受,苦无食受,不苦不乐无食受;乐贪著受,苦贪著受,不苦不乐贪著受;乐出要受,苦出要受,不苦不乐出要受」。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譬如客舍中,种种人住止∶刹利、婆罗门,长者、居士等,旃陀罗、野人,持戒、犯戒者,在家、出家人,如是等种种。此身亦如是,种种诸受生∶若乐、若苦受,及不苦不乐;有食与无食;贪著不贪著。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於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盘」。 'P197'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转差别」∶

  又於诸受,心未解脱补特伽罗,但於苦受圆满领纳,犹如一人中二毒箭。二毒箭者,即喻三受,或染心领纳,谓由贪、嗔、痴;或相应领纳,谓由生等苦。如是彼由现法所有上品苦故,及由现法诸杂染故,亦由後法所有苦故,由是诸处受其染恼。心解脱者,应知一切与上相违。此差别者,具领三受。又若有受,於依止中,生已破坏,消散不住,速归迁谢;不经多时,相似相续而流转者,应观此受犹若旋风。若有诸受少时经停,相似相续,不速变坏而流转者,应观此受如客舍中 旅色类。又彼诸受自性所依染净品别,当知名受品类差别。有味受者,诸世间受;无味受者,诸出世受。依耽嗜受者,於妙五欲诸染污受;依出离受者,即是一切出离远离所生,诸善定不定地俱行诸受。 


   
注【79…001】『相应部』(三六)「受相应」六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