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6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下册)-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Ф倜然贡宦澳信в嗳恕K婧笥衷谫粱几鞯氐锹剑谝桓鲈履谧嘟菔危兜腥в唷A拢嵊旃ψ嗌虾螅菁坦馍级劫菔隆2痪茫傩鹦嘶⑵胶N来蠼荩挥坝帽缟瘛!F裰钡苯裰⒊迹滴窆胖薄"倨菁坦庥稚级酵⒁褡诱ЩАJ辉拢菁坦獗惶岚挝鼙伲蚴馗=ㄈ∫约罢憬慕鸹⑽轮荻级剿饺治瘛4耸保吕促量芏蛴嗳饲秩敫=ǎЧハ捎纬恰F菁坦馕叛逗舐示巴龋谑碌囊桓龃笪硖欤愿鞲龌髌频恼绞酰痪傧鹳量埽饩攘吮焕迨嗵斓南捎纬恰O捎沃绞且陨偈ざ嗟牡湫驼嚼虼耍仿谥赋觯骸白远嫌帽岳矗从腥舸酥穑ξ从腥舸酥嬲摺!雹诩尉杆氖甏海菁揖衷谕醪制骸⒄钠植特Я肓懿锌埽链耍=ň衬诘馁粱荚莞嫫较ⅰN逶拢菁坦饣崾φ蜓沽恕吧娇堋崩端缮剑撕螅菁揖恢弊な卦诟=ň衬凇
  平定广东倭患① 《明史》卷二一二《戚继光传》。
  ② 《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一二。
  ③ 《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三。
  ④ 《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三。
  ① 《戚少保年谱耆编》卷四。
  ② 《戚少保年谱耆编》卷四。
  广东倭患本来并不严重,但在浙江、福建倭患平息后,渐渐转烈,尤其是潮州一带,“倭二万与大盗吴平相为犄角”①,肆行杀掠,贻害匪浅。驻守在那里的俞大猷军尽管多次给予倭寇和吴平以沉重的打击,但不能彻底消灭他们。嘉靖四十四年春,戚继光出兵与俞大猷相会,共同讨伐吴平。戚家军水陆两路并进,大败吴平于梅岭。吴平转据闽广交界处海中的南澳岛。九月,戚继光将军队分成中、左、右三路,在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亲自督兵渡海,攻进南澳。俞大猷的援军随后赶到,几乎全歼岛上敌人,只有吴平等七百余人逃脱。戚继光、俞大猷率军直追,终于在嘉靖四十五年四月剿灭残贼,吴平也投海自杀。这年春,戚继光因仙游功奉命兼管广东潮州、惠州两府及伸威(今江西南部)等营的军事事务。到这时,经过十几年的艰苦战斗,东南沿海严重的倭患终于平息了。
  ① 《明史》卷二一二《俞大猷传》。
  第三节北戍蓟辽《请兵破虏四事疏》东南安定下来后,明朝北方的边防问题就显得突出了。当时新继位的明穆宗力图一改嘉靖年间的弊政,而阁臣徐阶、高拱、张居正等都是有见识、有作为的人,于是开始经营北方边防了。
  隆庆元年十月,在给事中陈瓒等的推荐下①,穆宗调戚继光回京师训练兵马。到京后不久,戚继光上了《请兵破虏四事疏》,系统陈述了自己对边防问题的看法,要求穆宗“授臣(戚继光)以十万之师,假臣便益”②,去平定疆场。由于对是否任用戚继光守边,“台省议论不一,而且部持两端”③,戚继光被安置到神机营担任副将,这正是三十多年前他父亲担任过的职位。不久,在蓟辽总督谭纶建议下,集中了步兵三千,又从浙江征兵三千,归戚继光专门训练。五月,穆宗听从谭纶推荐,诏令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定、辽东四镇练兵事务,地位与四镇总督相同,“总兵官以下悉受节制”。④练兵、筑台、修长城戚继光到蓟州赴任后不久,即多次上疏给穆宗,分析边防存在的问题,强调练兵的重要性。其中十月所上的《练兵条议疏》指出了边防军队“虽多亦少之原七,不练之失有六,虽练无益之弊有四”⑤,提出募新兵、专事权等对策。他的建议得到了谭纶的赞同和高拱、张居正的支持,也得到了神宗的批准。
  不久,根据戚继光的建议,蓟州防区被划十二路,设立东西协守,分别统领各路,建立七座车营,配合马、步兵进行协同训练。但调浙兵守边的建议仍没有能实现。十二月,戚继光在青山口击退长昂与董狐狸的进攻。在这次战斗中,戚继光“闻风策应而大振军威,督兵拒堵而克收武烈”①,改变了人们以为他适于抗倭不宜敌虏的看法。
  隆庆三年(1569)二月,戚继光以总理衔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处,亲自督率十二路兵马。他对蓟州等处边防经过仔细观察后,又向穆宗上疏,请求建立三千座空心台。穆宗批准了这一计划,但只给修建一千二百座的费用。这样,戚继光调配士卒,开始艰巨的筑台、修墙工程,可是,“蓟人夙多木强,律以军政即不堪”。②幸好,戚继光提议调来的三千浙兵到达了蓟州。这支军队抵城外待命时,正逢大雨,但浙兵“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动”③,引① 《明穆宗实录》卷十三,隆庆元年十月乙未条:“召福建总兵戚继光入京协理戎政,全总督蓟辽都御史刘焘回籍听勘。先是,虏入永平,焘报功不实,给事中陈瓒等劾奏焘荐继光,故有是命。”② 《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七。
  ③ 《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七。
  ④ 《明史》卷二一二《戚继光传》。
  ⑤ 《皇明经世文编》卷三四七戚继光《练兵条议疏》。
  ① 《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七。
  ② 《戚少保年谱耆编》卷八。
  ③ 《明史》卷二一二《戚继光传》。
  得边军大为惊骇,过去散漫的恶习渐渐有所革除。到隆庆五年八月,空心台全部建成,从山海关到镇边(今昌平西)的长城防御线上,共计修筑空心台一千零十七座,从而大大增强了长城东段的防御能力。
  改革边军在修长城和筑立空心台的同时,戚继光对边军也加强了训练,进行了改革。他除立车营进行车、马、步军协同训练外,还设制了拒马器,用我所长,攻敌所短。他在密云、遵化、建昌三地建立辎重营,作为粮草、器械等军用物资的基地。他还根据军队来源的不同,予以不同的防守任务,“以南兵为先锋,入卫兵主策应,本镇兵专戍守”①。隆庆六年冬,在戚继光的提议和安排下,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这次演习的地点在汤泉(今属河北遵化),车、骑、步三军配合,人数多达十六万,长达二十多天,实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所罕见。演习相当成功,戚继光本人也大为振奋,他说:“职援枹二十余年,亦未见十万之众。。近得共集连营,始知十万作用;又似稍有豁悟,乃信边事真有可为。”②由于戚继光练兵有方,训练有素,当时朵颜部董狐狸的几次进攻,都落得一败涂地的结局。万历七年,戚继光还援师辽东,击败图们汗四万军队的进攻。当时明皇朝以八事评判边将,即积钱谷、修险隘、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收塞马、散叛党,每三年派大臣阅边。戚继光“在蓟也,足竭穷荒,心竭智虑,无一楼垣非亲自措筹而步算,无一戈橹非亲自检点而试验者也”③,因而成绩常常是最好的,但职秩仅由叙平吴平功后的右都督进加到左都督。
  明朝自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变”后,对蓟州防守越来越重视。但在戚继光担任此职以前,“十七年间,易大将十人,率以罪去”④,边防并不巩固。戚继光镇守蓟州后,一方面由于徐阶、高拱、张居正等阁臣的决策有方,封贡俺答,另一方面,由于戚继光本人的卓越才能,所以“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⑤。
  《练兵实纪》戚继光镇守蓟州期间,还在隆庆五年(1571)写出了另一部军事名著——《练兵实纪》。正文是根据练兵次序而编成的训练方法,计有练伍法、练胆气、练耳目、练手足、练营阵等八卷。另有杂集六卷。这书是戚继光训练士兵、守卫蓟镇的经验总结,无论是对付北虏的战术、武器的制造和运用、行阵的布置与变化,还是对士兵具体的训练方法,都有很大的实用性。因此《四库全书总目》作者说:“今以此书考相守边事迹,无不相符,非泛摭韬略常谈者比。”①这部著作与《纪效新书》被“兵家奉为金科玉条,可以垂之① 《明史》卷二一二《戚继光传》。
  ② 《戚少保年谱耆编》卷十。
  ③ 《戚少保年谱耆编》卷十二。
  ④ 《明史》卷二一二《戚继光传》。
  ⑤ 《明史》卷二一二《戚继光传》。
  ①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练兵实纪》。
  百世者也”②。
  ②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戚少保继光”。
  第四节功大赏薄,晚景凄凉与同时期其他将领(如俞大猷)相比,戚继光是十分幸运的一个。他能够“更历南北,并著声”,③跟他与上司及同事间的良好关系是分不开的。他驰骋在抗倭战场时,得到胡宗宪、谭纶、阮鹗的赏识,北守蓟镇时,又得到阁臣徐阶、高拱、张居正等的倚重和督抚大臣谭纶、刘应节、梁梦龙等的支持,他与监军汪道昆合作多年,关系也非同一般。尤其是张居正,每有事即与戚继光商量,“欲为继光难者,辄徙之去”④,更为有识之士所乐道。但这种特殊关系在张居正身后也给戚继光带来不利影响。万历十年,“及江陵弃人间,人言波及少保”①。有一个原戚继光的部将,竟忘恩负义,“阴布蜚语京师,倾少保而自代”②。给事中张鼎思则上劾戚继光在蓟镇无功,不如调往南方。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因为张居正曾交代过戚继光镇守的战略:“今日之事,但当以拒守为主,贼不得入,即为上功。”③事实上,戚继光很想来一次大决战,以为“必以堂堂平野短刃相接,虏于是不支而后心服胆裂”④。但为贯彻张居正意图,始终未能如愿。神宗却相信了这种荒谬的言论,于万历十一年二月改戚继光镇守广东。戚继光离镇之日,“阖镇父老,诣阙请留,当国不允,遂罢市遮道拥泣,攀辕追送出境者不绝”⑤。不久,一股蒙古军突入黑峪口,有人请留戚继光镇守,也没有得到允许。
  这年夏天,戚继光正式赴任广东。此时,广东相安无事,戚继光心情郁闷,又因好友谭纶、俞大猷以及部下王如龙、陈大成相继离世,更是感到孤单,再加上年老有病,就产生了归隐林下的想法。于是一再上疏告退,万历十三年神宗同意了戚继光的请求。这年十月,戚继光回到了蓬莱故居。
  戚继光晚年的生活十分凄凉,仅靠修立家庙、延师教子以及整理昔日公文打发日子。妻子王氏不育,对他瞒着她娶妾生了戚祚国等六子十分不满,竟在戚继光病重之时,弃他不顾,卷资逃到娘家,以致戚继光“延医且无资”⑥。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八日(1588 年1 月5 日),年过花甲的戚继光在大病之后溘然长逝。在好友汪道昆及戚祚国的请求下,神宗给予戚继光一般的恤典。但荫子千户却没有兑现,他的儿子只承袭了祖先七代相传的登州卫指挥佥事一职。当时有人对此感到不平,认为“自来功大赏薄,未有如是之甚者”①。直到三十多年后,朝廷才给了他“武毅”的谥号。崇祯三年,由于戚祚国的请求,崇祯帝在登州建立了纪念戚继光的祠庙,并亲自命名为“表忠寺”。戚继光不仅身经百战,是个有谋略、多奇计的良将,而且能文会诗,留③ ④《明史》卷二一二《戚继光传》。
  ④ 《明史》卷二一二《戚继光传》。
  ① 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一○六《都督府一》;汪道昆:《左都督孟诸戚公继光墓志铭》。② 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一○六《都督府一》;汪道昆:《左都督孟诸戚公继光墓志铭》。③ 张居正:《张太岳文集》卷三二《答总兵戚南塘援击土蛮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版。④ 《戚少保年谱耆编》卷十二。
  ⑤ 《戚少保年谱耆编》卷十二。
  ⑥ 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一○六《都督府一》;汪道昆:《左都督孟诸戚公继光墓志铭》① 叶向高:《请戚继光荫谥疏》,《皇明经世文编》卷四六二。
  有诗文集《止止堂集》五卷,他的诗“多感激用壮、抑塞偾张之词”②,在明代方正、沉闷的诗坛上别具一格。所以,“明季语将帅具文武资,多推南塘”,清初史学家傅维麟更称戚继光为“儒将”③。
  ②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戚少保继光”。
  ③ 傅维鳞:《明书》卷一四一《戚继光传》。
  第二十九章俺答三娘子第一节俺答俺答(1507—1582),蒙名阿勒坦,汉文史籍中作俺答,或谙达。因小王子曾授他“索多汗”之号,故称阿勒坦汗。父亲是巴尔苏博罗特①。俺答是与明朝关系密切的鞑靼首领,封为顺义王,终年七十六岁②。他原来的封地在开原、上都一带,因土质贫瘠,后迁居丰州城,统领十二个土默特部落,活动中心地区在今呼和浩特。俺答“雄黠善兵”,“骁勇方略空群”③。其祖父达延汗健在时,父亲为右翼三万户之济农。父死后,其兄衮必里克墨尔根(明人称吉囊)嗣济农位。兄弟两人势力渐强。吉囊死后,俺答联合青台吉、呪剌哈、哈剌汉及出塞的汉人高怀智、李天章等势力,拥众数十万。“其精兵戴铁浮图,马具铠,刀矢铦利,望之若冰雪”。①遂称雄诸部。并迫使徒有虚名的小王子蒙古大汗东迁辽东。达延汗时期,蒙古各部落同明皇朝在北边关系尤紧张,贡市早已中断,烽燧连年不息,给边区蒙汉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俺答崛起后,生齿日多,“事事仰给中国,若或缺用,则必需求,需求不得,则必抢掠”。他也曾“欲罢兵休民”,“无岁不求贡市”,一念耿耿不止。而明朝廷“不以时应也,故边患甚焉”。②嘉靖八年(1529)十月,俺答等率部扰榆林、宁夏边塞。明总督王琼疏请修筑从兰州、洮州至榆林三千里沿边城墉。尔后,蒙古骑兵攻宁夏,入宣府,克大同,进陕西,掠西川,杀略吏民,剽掠人畜。从此,“无岁不入寇”,少则几日,多则数月。京师戒严。
  二十年(1541),俺答派使者至大同阳和寨请求与明朝通贡互市,保证以后“令边民垦田寨中,夷众牧马寨外,永不相犯”③。明朝廷疑惑俺答此举,“其请贡不可信”。既回绝了他们的请求,又诛戮使者,传首九边。俺答颇为恼怒,次年六月,率部数万骑入大同,经朔州,破雁门,纵掠太原而南下。尽管如此,俺答仍“勃勃有通贡意”。而明朝廷却悬赏格,“擒斩俺答,赏银千两,升不次;他酋百两,升三级”④。俺答仍拥众越太原,列营汾水东西,掠潞安、平阳诸州县。明边军皆观望不战。一月余,蒙古骑兵掠十卫、三十八州县,杀戮男女二十余万,获牛马羊豕二百万,焚毁公私庐舍八万区,蹂① 俺答之父,《明史纪事本末》卷六○《俺答封贡》:小王子(达延汗)有三子,次阿著。阿著有子二,曰吉囊,曰俺答。《万历武功录》卷七《俺答列传》载:俺答,阿著子也,或言諰阿郎子。《两朝平攘录》卷一《顺义王》载:俺答即小王子赛那郎子。《名山藏》称:吉囊、俺答为赛那剌之子,歹额哈之孙。《蒙古源流》卷六记,其父赛音·阿拉克即巴尔斯·博罗特。新译校注本附录(二)萨囊彻辰家系表记述,俺答父为小王子第三子,名曰巴尔苏·博罗特。本文依《蒙古源流》(新译校注本)。② 关于俺答卒年有两种说法:万历九年说;万历十年说。本文据《万历武功录》卷八《俺答列传下》记录。为万历九年十二月十九日(1582 年1 月12 日)。
  ③ 诸葛元声:《两朝平攘录》卷一《顺义王》。
  ①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六○《俺答贡封》。
  ② 《明世宗实录》卷三六四、三七六。
  ③ 《明世宗实录》卷二五一。
  ④ 黄光升:《昭代典则》卷二八《世宗肃皇帝》;郑晓:《皇明北虏考》,第40 页。踏田禾数十万顷。七月,方出塞而归。
  二十六年(1547)四月,总督宣大侍郎翁万达奏言:“俺答请求入贡,乞参酌其可否?”①巡按御史黄汝桂疏称不可:北边诸部怀叵测之谋,“岂可轻信,堕其计中”。世宗朱厚熜降旨不予理睬:“诡言求贡,勿得听从。”②来年正月,俺答进入河套地区,“复投译书求贡”。又遭拒绝。九月,蒙古骑兵入宣府,扰乱居庸关诸处。二十八年二月,俺答大举入边,略大同,直抵怀来。总兵周尚文帅兵万人,与俺答部属大战于曹家庄。总督翁万达亲率锐卒助战,蒙古骑兵败走塞外。明边军有功将士升赏有差。时人感慨地说:“数十年间无此战功。”
  二十九年(1550)八月,俺答率部又卷土重来,精锐的铁骑穿过宣府,走蓟州塞,入古北口,围顺义,长驱直入,逼通州,掠密云、三河、昌平等地,转而进攻京师。腐朽的明军不堪一击,蒙古骑兵径至安定门以北教场口。③俺答又“求入贡”。后骚扰昌平诸陵寝,转掠西山、良乡以西,遂东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庚戌之变”。④翌年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