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欲善趣結生;
三、色界結生;
四、無色界結生。
節十:惡趣結生
Tattha akusalavipàk'opekkhàsahagata…sant?ra?a§ apàya… bh?miya§ okkantikkha?e pa?isandhi hutvà tato para§ bhava?ga§ pariyosàne cavana§ hutvà vocchijjati。 Ayam ekà v'àpàyapa?isandhi nàma。
其中,在投生至惡趣地的那一刻,不善果報捨俱推度心成為結生(心)。隨後即沉入有分,最後再成為死亡(心)及被切斷。這是唯一的惡趣結生。
節十一:欲善趣結生
Kusalavipàk'opekkhàsahagata…sant?ra?a§ pana kàma… sugatiya§ manussàna¤ c'eva jaccandhàdih?nasattàna§ bhummassitàna¤ ca vinipàtikàsuràna§ pa?isandhi…bhava?ga… cutivasena pavattati。
Mahàvipàkàni pan'a??ha sabbatthà pi kàmasugatiya§ pa?isandhi…bhava?ga…cutivasena pavattanti。
Imà nava kàmasugatipa?isandhiyo nàma。
Sà pan'àya§ dasavidhà pi kàmàvacarapa?isandhicc'eva sa?kha§ gacchati。
善果報捨俱推度心能轉起為欲善趣地裡瞎眼等先天殘缺的人類、(某些)地神與墮苦處阿修羅的結生、有分與死亡(心)。
八大果報心能能轉起為一切欲善趣地的結生、有分與死亡(心)。
這九種是欲善趣的結生。
(至此所述的)十種是欲界結生。
節十至十一之助讀說明
對於各種心執行結生、有分及死亡作用的詳細解釋,見第三章、節九。
瞎眼等先天殘缺的人類:在此的「等」(àdi)是指包括先天耳聾、殘廢、弱智、痴瘋,以及生為中性、雙性與無性的人。諸論師解釋「先天瞎眼」是指其人由於所成熟的業少福,而產生不能發展出眼根的結生心。這一詞並不包括那些由於在胎裡發生意外或患上某種疾病,而導致出生時已瞎眼的人,因為這類瞎眼也能發生於結生心二因與三因的人。對於先天耳聾等的原則也是如此。對於一切先天殘缺的人,他們的結生心肯定是無因的,而其殘缺則早已潛伏在引致投胎的業。
(某些)地神:佛教有說及一種不住在天上而住在地界的神;他們多數住在偏僻之處,如:森林、山帲c塔或寺。這些有情即稱為地神(bhummadeva)。這一類裡福報比較大的神可以有二因或三因的結生心;他們通常都有一些隨從,而其中有些則是福報微小、生活困苦的神。根據列迪長老,結生無因的神即是這些神。
及墮苦處阿修羅:據說這些有情住在村裡或村落的附近,以村民丟棄的食物為生。在洠Й@得食物時,他們也會附上人身或折磨人類。
(至此所述的)十種:依十種執行欲界結生的心而得十種結生。
節十二:欲地裡的壽元
Tesu catunna§ apàyàna§ manussàna§ vinipàtikàsuràna¤ ca àyuppamà?aga?anàya niyamo natthi。
Càtummahàràjikàna§ pana devàna§ dibbàni pa¤cavassa… satàni àyuppamà?a§。 Manussaga?anàya navutivassasata… sahassappamà?a§ hoti。
Tato catuggu?a§ tàvati§sàna§; tato catuggu?a§ yàmàna§; tato catuggu?a§ tusitàna§; tato catuggu?a§ nimmànarat?na§; tato catuggu?a§ paranimmitavasavatt?na§ devàna§ àyuppamà?a§。
Navasata¤ c'ekav?sa vassàna§ ko?iyo tathà。
Vassasatasahassàni sa??hi ca vasavattisu。
四惡趣裡的眾生、人類及墮苦處阿修羅的壽元洠в泄潭ǖ慕缦蕖
四大王天諸神的壽元是五百天年,依人類的壽命來計算則是人間的九百萬年。
三十三天諸神的壽元是這數目的四倍。夜摩天的天神的壽元則是三十三天裡的四倍。兜率天的天神的壽元則是夜摩天裡的四倍。化樂天的天神的壽元則是兜率天裡的四倍。他化自在天的天神的壽元則是化樂天裡的四倍。
依人類的壽命來計算,他化自在天的天神的壽元是人間的九十二儯磺Я偃f。
節十二之助讀說明
洠в泄潭ǖ慕缦蓿涸谒膼喝ぱe,壽元的差異是非常的大;這有視導致投生至該地的惡業有幾強。因此,有些眾生只在地獄裡受苦幾天,然後即投生至他處;但有些則必須在該地忍受種種折磨好幾百萬年。在人間裡,人的壽元可以短至只有幾分鐘,又可長至上百年。根據佛教,人類的平均壽元是不斷的變易,最低是十年,最長則是無數年。
天年:《分別論》(節一○二三)說在四大王天裡的一「天日」等於人間的五十年;三十「天日」即是一「天月」;十二「天月」是一「天年」。在三十三天裡的一「天日」等於人間的一百年;夜摩天裡的一天的則是人間的兩百年;如此每上一層天其長度即增加一倍。
節十三:色界結生
Pa?hamajjhànavipàka§ pa?hamajjhàna bh?miya§ pa?isandhi… bhava?ga…cutivasena pavattati。
Tathà dutiyajjhànavipàka§ tatiyajjhànavipàka¤ ca dutiyajjhànabh?miya§; catutthajjhànavipàka§ tatiyajjhàna… bh?miya§; pa¤camajjhànavipàka§ catutthajjhànabh?miya§。 Asa¤¤asattàna§ pana r?pam eva pa?isandhi hoti。 Tathà tato para§ pavattiya§ cavanakàle ca r?pam eva pavattitvà nirujjhati。
Imà cha r?pàvacarapa?isandhiyo nàma。
初禪果報心生起於初禪天為結生、有分與死亡(心);同樣地,第二及第三禪果報心生起於第二禪天;第四禪果報心生起於第三禪天;第五禪果報心生起於第四禪天(為結生、有分與死亡心)。但對於無想有情,色法本身生起為結生。同樣地(在結生之後的)一世裡直至死亡,也只有色法在生滅。
這些是色界的六種結生。
節十四:色界裡的壽元
Tesu brahmapàrisajjànam devàna§ kappassa tatiyo bhàgo àyuppamà?a§。 Brahmapurohitàna§ upaóóhakappo; mahàbrahmàna§ eko kappo; parittàbhàna§ dve kappàni; appamà?àbhàna§ cattàri kappàni; àbhassaràna§ a??ha kappàni; parittasubhàna§ so?asa kappàni; appamà?asubhàna§ dvatti§sa kappàni; subhaki?hàna§ catusa??hi kappàni; vehapphalàna§ asa¤¤asattàna¤ ca pa¤cakappasatàni; avihàna§ kappasahassàni; atappàna§ dve kappasahassàni; sudassàna§ cattàri kappasahassàni; sudass?na§ a??ha kappasahassàni; akani??hàna§ so?asa kappasahassàni àyuppamà?a§。
當中,梵眾天梵天的壽元是三分之一(中)劫;梵輔天的是二分之一(中)劫;大梵天的是一(中)劫;少光天的是二劫;無量光天的是四劫;光音天的是八劫;少淨天的是十六劫;無量淨天的是三十二劫;遍淨天的是六十四劫;廣果天與無想有情天的是五百劫;無煩天的是一千劫;無熱天的是兩千劫;善現天的是四千劫;善見天的是八千劫;色究竟天的是一萬六千劫。
節十四之助讀說明
劫(kappa):佛教拢溲e有提及三種劫,即:間劫(小劫)、無量劫(中劫)及大劫。一個間劫82(antarakappa)是人類平均壽元從十歲至無數歲一增一減的時間。六十四間劫(等於阿鼻地獄裡的二十間劫)即等於一個中劫或無量劫(asa?kheyyakappa);而四個中劫則等於一個大劫(mahàkappa)。對於一個大劫的時間,佛陀有給予一個比喻:若有一座長、闊及高度皆一由旬(大約七英里)的岩崗山帲В形惶焐衩恳话倌暌砸粭l絲綢布輕輕地擦它一下,如此,當該座山帲П荒テ綍r,一個大劫的時間還未結束。(《相應部》15:5/ii;181…182)
根據諸論師,形容初禪天裡的壽元的「劫」是指中劫;而形容少光天及以上的則是「大劫」。
節十五:無色界結生
Pa?ham'àruppàdivipàkàni pa?hamàruppàdibh?misu yathàk… kama§ pa?isandhi…bhava?ga…cutivasena pavattanti。 Imà catasso àruppa…pa?isandhiyo nàma。
第一無色禪果報心在第一無色禪天裡生起為結生、有分與死亡(心);同樣地,其餘的(無色禪果報心)亦於各自的界執行相同的作用。這些是無色界的四種結生。
節十六:無色界裡的壽元
Tesu pana àkàsàna¤càyatan?pagàna§ devàna§ v?sati kappasahassàni àyuppamà?a§。 Vi¤¤à?a¤càyatan?pagàna§ devàna§ cattà??sa kappasahassàni; àki¤ca¤¤àyatan?pagàna§ devàna§ sa??hi kappasahassàni; n'evasa¤¤ànàsa¤¤àyatan?… pagàna§ devàna§ caturàs?ti kappasahassàni àyuppamà?a§。
當中,生於空無邊處的梵天的壽元是兩萬劫;生於識無邊處的梵天的壽元是四萬劫;生於無所有處的梵天的壽元是六萬劫;生於非想非非想處的梵天的壽元是八萬四千劫。
節十七:總結
Pa?isandhi bhava?ga¤ ca tathà cavanamànasa§
Ekam eva tath'ev'ekavisaya¤ c'ekajàtiya§。
在某一生當中的結生心、有分心及死亡心是相同的,且緣取同一個目標(所緣)。
Idam ettha pa?isandhicatukka§。
於此,這些是四種結生。
四種業
(kammacatukka§)
節十八:依作用
Janaka§; upatthambaka§; upap??aka§; upaghàtaka¤ cà ti kiccavasena。
依作用(分別),業有四種,即:
一、令生業;
二、支助業;
三、阻礙業;
四、毀壞業。
節十八之助讀說明
四種業:此節裡的巴利文kammacatukka§意為四種業。但事實上在這一節裡會解釋「四個四種業」,因此依四種分析法則有十六種業。
直譯巴利文kamma是「作為」,但在佛教裡則專指「意願的作為」。在究竟界的角度來看,業是指善或不善思心所(cetanà),因為思是負責造業的心所。佛陀說「諸比丘,我說為業的即是思,因為由於它的意願,人們才會通過身、口、意造業。」(《增支部》A。6:63/iii;415)除了佛陀與阿羅漢的思之外,一切(速行心的)思都有業。佛陀與阿羅漢不再造業,因為他們已完全斷除了作為業之根源的無明與愛。然而,只要名色還存在,即使佛陀與阿羅漢也都必須體驗由成熟的過去業所致的果報,直至他們入滅為止。
業之定法(kammaniyàma)是獨立咦鞯模凰_保所造的業依其善惡而帶來相符的果報,即如所種下的種子肯定會依其種類而長出果子。在諸緣具足時,業即會產生其果,即果報心與心所,以及業生色(kammasamu??hàna… r?pa)。
依作用:諸業執行各種不同的作用(kicca),在此提及了四種。業能在不同的時期,執行當中一個或多個作用。
令生業(janakakamma)是在結生及一輩子裡產生果報心、心所與業生色的善或不善思。在結生那一刻,令生業產生了結生心以及組成新生命的身體的業生色。在一世之中,它繼續產生其他果報心與業生色,例如五根、性根色及心所依處。只有在臨死時成熟的業才能產生結生心,但一切善與不善業都能在生命期裡產生其果報。通常執行產生結生的是「足道之業」或「完成作為之業」,但「未足道之業」也能夠執行產生結生。83
表5…2:四個四種業總樱
依作用
依成熟的次序
依成熟的時間
依成熟之地
1
令生業
重業
現生受業
不善業
2
支助業
臨死業
次生受業
欲界善業
3
阻礙業
慣行業
無盡業
色界善業
4
毀壞業
已作業
無效業
無色界善業
支助業(upatthambakakamma):這是洠в袡C會成熟以產生結生的業,但它支助令生業,延長後者所產生的善報或惡報,或者是支助後者所產生的五蘊。例如,由於善的令生業成熟,某有情投生為人,支助業即協助延長其壽命,以及確保他健康、豐衣足食。反之,當不善的令生業帶來病痛時,其他不善業則可能支助它,以令醫葯無效,因而延長了病痛。當某有情由於不善的令生業而投生為動物時,支助業即會援助該惡業產生更多的苦果,也可能延長其壽命,令到不善果報心之流更長久。
阻礙業(upap??akakamma):此業也是洠墚a生結生之業,但能夠阻礙令生業,以縮短後者的善或惡報。即使令生業在過去造下時是很強,但在阻礙業的直接對抗之下,它即不能全面地產生它的果報。例如,在阻礙業的影響之下,原本能夠導致投生到高等善趣的令生業,變成只能導致投生到較低等的善趣;原本能夠導致投生到高等家庭的令生業,變成只能導致投生到較低等的家庭;原本能帶來長命的業,變成只能帶來短命;原本能帶來美貌的業,變成只能帶來平庸的面貌等等。反之,原本能夠導致投生到大地獄的不善令生業,變成只能導致投生到小地獄或餓鬼道。
在一生當中,可看到許多是阻礙業造成的事件。例如,在人間裡,這種業會阻礙業生五蘊,而支助惡業成熟,導致個人在財富、親友等方面遭受損失與痛苦。在惡趣裡,阻礙業則可能對抗令生業,而帶來一些快樂。
毀壞業(upaghàtakakamma):此業可以是善或不善;它中止了較弱的業,不令它繼續產生果報,而引生自己的果報。例如,某人生為人,其令生業原本能夠帶給他長壽,但毀壞業的出現令到他早日夭折。根據列迪長老,毀壞業也能中止眼、耳等五根作用,而導致瞎眼、耳聾等,也能夠導致變性。
《阿毗達摩義廣釋》對令生業及毀壞業之間的分別所作的解釋是:令生業在引生自己的果報時並洠в兄兄蛊渌麡I,而毀壞業則先中止其他業的果報,然後產生自己的(結生)果報。但《阿毗達摩義廣釋》所提到的其他論師則認為毀壞業完全洠в挟a生自己的(結生)果報;它只是中止其他業的果報,然後讓另一種業有機會產生它的(結生)果報。
列迪長老舉出了故意殺生作為例子,以闡明一種業如何執行上述四種作用。84在某人殺了人之後,只要該業洠в袡C會(在臨死時)成熟,(以產生結生),它只能執行支助、阻礙與毀壞三種作用之一,即:它能支助其他惡業成熟;或阻礙善業成熟;或中止善業的效力。當殺生業獲得機會成熟時,每一個「殺生之思」皆能導致投生到諸惡趣。過後,當它洠в心芰υ賹е峦渡鷷r,它還是有能力執行其他三種作用,甚至在未來的十萬大劫也都還有效。
節十九:依成熟的次序
Garuka§; àsanna§; àci??a§; ka?attà kamma¤ cà ti pàkadànapariyàyena。
依業產生果報的次序,業有四種,即:
一、重業;
二、臨死業;
三、慣行業;
四、已作業。
節十九之助讀說明
依業產生果報的次序:這一節是關於各種不同的業產生下一世的結生的次序。
重業(garukakamma):這種業非常的強,必定會產生下一世的結生,洠в腥魏纹渌麡I可以阻止它。在善的方面,屬於重業的是禪那。在不善的方面,屬於重業的有五逆罪或無間業與不能改變的邪見。五無間業(ànantariya…kamma亦稱五逆罪)是:弒父、弒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及分裂僧團。若人培育了禪那,但在過後造了任何一種逆罪,其善業即會被該惡業阻止,且後者必定會成熟而導致下一世投生到惡趣裡。例如:佛陀的表弟提婆達多深具野心,(想要代替佛陀領導僧團,而在該念頭一生起,他即)因此失去了神通。過後他再傷了佛陀與導致僧團分裂,而因後者之業在死後墮入阿鼻地獄。85但若人是先造了任何一種五逆罪,他過後即不可能證得禪那或出世間法,因為該惡罪形成了一種無可抗敵的障礙。這是為何當阿闍世王在聽佛陀開示《沙門果經》時,雖然擁有一切證悟須陀洹道的因緣,但卻不能證得須陀洹道果,因為他之前已殺死了自己的父親頻毗沙羅王。
臨死業(àsannakamma):這是在臨死之前所憶起或所造之業,也就是在臨死速行心路過程即將生起之前所憶起或所造之業。若性格惡劣者在臨終時憶起以前所造的善業,或在當時造了一件善業,他即可能投生至善趣;反之,若有個善人在臨終時憶起以前所造的惡業,或在當時造了一件惡業,他即可能投生至惡趣。這是為何在佛教國家裡,提醒臨終者以前所造的善業,或勸他激起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