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苓@五個緣起支。
  三連結是:一、過去因(行)與現在果(識)的因果連結;二、現在果(受)與現在因(愛)的果因連結;三、現在因(有)與未來果(生)的因果連結。
節八:三輪轉
  Avijjà…ta?h'?pàdànà ca kilesava??a§; kammabhavasa?khàto bhav'ekadeso sa?khàrà ca kammava??a§; upapattibhava… sa?khàto bhav'ekadeso avasesà ca vipàkava??an ti t??i va??àni。
  三輪轉:
  一、無明、愛與取屬於煩惱輪轉;
  二、稱為業有與行的生存一部份屬於業輪轉;
  三、稱為生有等的生存一部份屬於果報輪轉。
節八之助讀說明
  這三輪轉顯示了生死輪迴的方式。最為基本的輪轉是煩惱輪轉。在受到無明蒙蔽及渴愛驅使之下,人們投入於造作種種世間的不善與善業。如是煩惱輪轉引生了業輪轉。當此業成熟而產生果報時,那即是業輪轉引生了果報輪轉(異熟輪轉)。在對這些苦樂的果報作出反應時,還沉溺於無明的人即會受到渴愛所制伏,而欲享受更多愉悅體驗、執取已獲得的、以及嘗試避免痛苦的。如此果報輪轉再引生另一個煩惱輪轉。如是這三輪轉不斷地轉著,直至無明被諸拢栏
節九:二根
  Avijjàta?hàvasena dve m?làni ca veditabbàni。
  當知無明與愛是二根。
節九之助讀說明
  無明被稱為從過去直透到現在受之根;愛被稱為從現在直透到未來老死之根。
節十:總結
  Tesam eva ca m?làna§ nirodhena nirujjhati
  Jaràmara?amucchàya p??itànam abhi?haso
  ?savàna§ samuppàdà avijjà ca pavattati。
  Va??am àbandham icc'eva§ tebh?makam anàdika§
  Pa?iccasamuppàdo ti pa??hapesi mahàmuni。
  通過斷除此二根,輪迴即會斷滅。對於常受老死之惑逼迫者,一旦諸漏生起,無明即再次轉起。如是大賢者說示三地纏結及無始的輪迴為「緣起」。
節十之助讀說明
  在《正見經》(《中部?經九》)裡,舍利弗尊者受到詢問以解釋無明之因,而他回答道:「當漏生起,無明即生起」(àsavasamudayà avijjàsamudayo)。在詢問他什麼是漏的因時,他回答道:「當無明生起,漏即生起」(avijjàsamudayà àsavasamudayo)。由於在諸漏當中最為根本的即是「無明漏」(avijjàsava),舍利弗尊者所說的意謂了任何一世的無明都緣生於前一世的無明。這即成立了無始(anàdika§)輪迴,因為任何一世的無明都緣生於前一世的無明,而如此往回推是無盡的。關於諸漏,見第七章、節三。
發趣法
(pa??hànanaya)
節十一:二十四緣
  (1) Hetupaccayo; (2) àramma?apaccayo; (3) adhipati… paccayo; (4) anantarapaccayo; (5) samanantarapaccayo; (6) sahajàtapaccayo; (7) a¤¤ama¤¤apaccayo; (8) nissayapaccayo; (9) upanissayapaccayo; (10) purejàtapaccayo; (11) pacchàjàta… paccayo; (12) àsevanapaccayo; (13) kammapaccayo; (14) vipàkapaccayo; (15) àhàrapaccayo; (16) indriyapaccayo; (17) jhànapaccayo; (18) maggapaccayo; (19) sampayuttapaccayo; (20) vippayuttapaccayo; (21) atthipaccayo; (22) natthipaccayo; (23) vigatapaccayo; (24) avigatapaccayo ti ayam ettha pa??hànanayo。
  此發趣法(有二十四緣):一、因緣;二、所緣緣;三、增上緣;四、無間緣;五、相續緣;六、俱生緣;七、相互緣;八、依止緣;九、親依止緣;十、前生緣;十一、後生緣;十二、重眩墸皇I緣;十四、果報緣(異熟緣);十五、食緣;十六、根緣;十七、禪那緣;十八、道緣;十九、相應緣;二十、不相應緣;廿一、有緣;廿二、無有緣;廿三、離去緣;廿四、不離去緣。於此,這是發趣法。
節十一之助讀說明
  上面所列的二十四緣是《發趣論》的主睿!栋l趣論》詳盡地解釋了於《阿毗達摩論》第一部《法聚論》裡列舉的名法與色法之間種種互相連繫的方式。若要正確地理解《阿毗達摩論》裡的發趣法,至少必須明白每一緣所涉及的三法:一、緣法(paccayadhammà)──這是作為其他法之緣的法;此緣法通過產生、支助或維持其他法而成為其緣。二、緣生法(paccayuppannadhammà)──這是受到緣法緣助之法;它在受到緣法支助之下而得以生起或持續存在。三、緣力(paccayasatti)──這是緣法作為緣生法之緣的特有方式。
  從節十三至廿七,阿耨樓陀尊者將會解釋二十四緣如何構成了各種不同的法之間的關係。他洠в姓罩械拇涡蛑鹨坏亟忉屆恳粋緣法,而是把緣法及緣生法歸迹麨槊ā⑸懊ㄈM,然後再把這三組組成六對以解釋關於每一對之間的緣。在闡明這些節裡的內文時,若遇到不清楚之處,我們將會提起每一緣所涉及的上述三法。
節十二:簡要應用
  Chadhà nàman tu nàmassa pa¤cadhà nàmar?pina§
  Ekadhà puna r?passa r?pa§ nàmassa c'ekadhà。
  Pa¤¤attinàmar?pàni nàmassa duvidhà dvaya§
  Dvayassa navadhà cà ti chabbidhà paccayà ? katha§?
  名以六種方式作為名的緣。名以五種方式作為名色的緣。再者,名以一種方式作為色的緣,色也以一種方式作為名的緣。概念與名色以兩種方式作為名的緣。名色以九種方式作為名色的緣。如此有六種緣。如何?
表8…1:二十四緣及其分類
1
因緣

14
果報緣
2
所緣緣

15
食緣
  一、色食
  二、名食
3
增上緣
  一、所緣增上
  二、俱生增上


  

  






16
根緣
  一、前生根
  二、色命根
  三、俱生根
4
無間緣


  
5
相續緣


  
6
俱生緣



7
相互緣

17
禪那緣
8
依止緣
  一、俱生依止
  二、前生依止
   a。依處前生依止
   b。依處所緣前生依止

18
道緣



19
相應緣

  

20
不相應緣
  一、俱生不相應
  二、前生不相應
  三、後生不相應

  


  




  
9
親依止緣
  一、所緣親依止
  二、無間親依止
  三、自然親依止




  

21
有緣
  一、俱生有
  二、前生有
  三、後生有
  四、食有
  五、根有

  


  




  
10
前生緣
  一、依處前生
  二、所緣前生


  

  


  





11
後生緣

22
無有緣
12
重眩

23
離去緣
13
業緣
  一、俱生業
  二、異剎那業

24
不離去緣

  



節十三:名作為名的緣
  Anantaraniruddhà cittacetasikà dhammà paccuppannàna§ cittacetasikàna§ dhammàna§ anantara…samanantara…natthi… vigatavasena; purimàni javanàni pacchimàna§ javanàna§ àsevanavasena; sahajàtà cittacetasikà dhammà a¤¤ama¤¤a§ sampayuttavasenà ti chadhà nàma§ nàmassa paccayo hoti。
  名以六種方式作為名的緣:
  剛滅盡的心與心所是現在心與心所的無間緣、相續緣、無有緣及離去緣。
  前生速行是後生速行的重眩墶104
  俱生心與心所互相作為相應緣。
節十三之助讀說明
  無間緣與相續緣:此二緣的意義相同,只是名稱不一樣而已;這是為了從稍微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緣。如之前所作的詮釋,無間緣是屬於緣法的名法導致屬於緣生法的名法在它滅盡之後即刻生起,以便洠в衅渌ǹ梢圆迦胨鼈冎g。相續緣是屬於緣法的名法導致屬於緣生法的名法在它滅盡之後依照心之定法即刻生起。此二緣可應用於在任何一個剎那裡滅盡的心與心所,以及緊隨它們之後生起的心與心所。剛滅盡的心與心所是緣法,隨後即刻生起的心與心所是緣生法。然而阿羅漢的死亡心並不能作為無間緣或相續緣,因為在它之後並洠в腥魏涡纳稹
  無有緣與離去緣:此二緣是另一對性伲嗤Q不同之緣。無有緣是名法之滅盡給予其他名法有機會隨它之後生起。離去緣是名法之離去給予其他名法有機會隨它之後生起。此二緣的緣法及緣生法與無間緣及相續緣裡的相同。
  重眩墸红洞司墸瑢凫毒壏ǖ拿▽е屡c它同類但屬於緣生法的名法在它滅盡之後更強更有效率地生起。就有如學生在重眩販亓暪φn之下,變得對其功課更加熟悉;同樣地,緣法在導致與它同類的緣生法相續地生起時,即對後者注入了更強勁之力。除了每一個心路過程裡的最後一個速行之外,任何一個世間善、不善及唯作速行名法,只要它們能夠作為下一個速行剎那裡擁有同一種業力品伲ㄉ啤⒉簧苹蛭ㄗ鳎┑拿ㄖ墸鼈兗茨茏鳛榇司壍木壏āa嵴呤菍凫洞司壯e的緣生法。
  雖然四出世間道心也是善速行,但它們不能作為重眩壍木壏ǎ驗殡S它們之後生起的是屬於果報心的果心,因此缺少了重眩km然果心能相續地生起於速行的階段,但由於它們是果報心,它們並不符合重眩壍木壏ǖ亩x。然而,在道心之前生起的欲界三因善心是屬於重眩壍木壏ǎ佬膭t屬於緣生法。
  相應緣:此緣是屬於緣法的名法導致屬於緣生法的名法一同生起及作為一個無可分離的相應組合;該組合的特徵是同生、同滅、擁有同一個目標(所緣)及擁有同一個依處色(見第二章、節一)。對於此緣,若取任何一心(指心與心所的組合)的任何一個名法為緣法,其餘的相應名法即是緣生法。
節十四:名作為名色的緣
  Hetu…jhàna?ga…magga?gàni sahajàtàna§ nàmar?pàna§ hetàdivasena; sahajàtà cetanà sahajàtàna§ nàmar?pàna§; nànàkkha?ikà cetanà kammàbhinibbattàna§ nàmar?pàna§ kammavasena; vipàkakkhandhà a¤¤ama¤¤a§ sahajàtàna§ r?pàna§ vipàkavasenà ti ca pa¤cadhà nàma§ nàmar?pàna§ paccayo hoti。
  名以五種方式作為名色的緣:
  因、禪支與道分是俱生名色法的因緣等。
  俱生思是俱生名色的業緣;異剎那思是業生名色的業緣。
  諸果報(名)蘊互相作為果報緣及作為俱生色的果報緣。
節十四之助讀說明
  因緣:於此緣,緣法的作用是有如根一般使到緣生法穩固。此緣的緣法是名為「因」的六種心所(見第三章、節五):貪、瞋、痴三不善因,以及可以是善或無記的無貪、無瞋、無痴三美因。緣生法是與每一因相應的名法及俱生的色法。俱生色是指在結生時生起的業生色,以及在生命期裡生起的心生色。就有如樹根是樹存在、成長與穩固的根本一般,這些因引生了緣生法,以及使到它們穩固。
  禪那緣:此緣的緣法使到緣生法緊密地觀察目標。於此的緣法是七禪支,但只有五種心所(見第七章、節十六、廿三)。緣生法是與禪支相應的心與心所(除了雙五識),以及俱生色法。雖然俱生色法並不能觀察目標,但由於它們是因緊密觀察目標的禪那支而產生,所以它們也被包括在緣生法之內。
  道緣:此緣的緣法使到緣生法作為達到某個目的地的管道。此緣的緣法是十二道分,但只有九種心所(見第七章、節十七、廿三)。四邪道分是達到惡趣的管道,八正道分則是達到善趣與涅槃的管道。於此的緣生法是除了十八無因心之外的一切與道分相應的心與心所,以及俱生色法。雖然果報心與唯作心裡的道分並洠в袑蛉魏文康牡兀是被列為道分,因為依它們的本性,它們與能夠導向各種目的地之法類似。
  業緣:此緣有兩種:一、俱生業緣(sahajàta…kamma… paccaya);二、異剎那業緣(nànàkkha?ika…kammapaccaya)。
  (一)於俱生業緣,緣法是八十九種心裡的思心所,緣生法是與思心所相應的心與心所及俱生色法。於此作為俱生業緣的思使到其相應名法執行各自的作用,同時也激使某種色法生起。
  (二)於異剎那業緣,緣法與緣生法之間間隔著一段時間。此緣的緣法是過去的善或不善思;緣生法是在結生與生命期裡的果報心及其心所,以及業生色。於此,緣力是思產生相符的果報名法及業生色的能力。此緣也存在於道心與果心之間。
  果報緣:此緣的緣法使到與它同生的緣生法保持被動及不活躍。此緣的緣法是果報心與心所;緣生法也是該些果報名法,以及俱生色法。由於諸果報心是因為業成熟而產生,它們並不活躍而且被動。如是,於熟睡者的心中,果報有分心連續不斷地生滅,但其時他並洠в兄铝对焐怼⒄Z或意業,也洠в星逦赜X知目標。同樣地,在五門心路過程裡的果報心也洠в兄铝蹲R知它們的目標。只有在速行的階段才有致力於清楚地識知目標,也只有在速行的階段才有造業。
節十五:名作為色的緣
  Pacchàjàtà cittacetasikà dhammà purejàtassa imassa kàyassa pacchàjàtavasenà ti ekadhà va nàma§ r?passa paccayo hoti。
  名只以一種方式作為色的緣:後生心與心所是前生(色)身的後生緣。
節十五之助讀說明
  後生緣:此緣的緣法支助及增強在它之前生起的緣生法。此緣的緣法是後生的心與心所;緣生法是在該心的前一剎那裡生起、由一切四因產生的色法。此緣始於一世當中的第一個有分心,該有分心支助在結生那一剎那生起的業生色。就有如後來才下的雨輔助已有的植物成長一般,後生名法也能夠支助前生色法。
節十六:色作為名的緣
  Cha vatth?ni pavattiya§ sattanna§ vi¤¤à?adhàt?na§; pa¤c'àlambanàni ca pa¤cavi¤¤à?av?thiyà purejàtavasenà ti ekadhà va r?pa§ nàmassa paccayo hoti。
  色只以一種方式作為名的緣:在生命期裡,六依處是七識界的前生緣;五所緣是五門心路過程心的前生緣。
節十六之助讀說明
  前生緣:於此緣,屬於緣法且已達到住時的色法致使屬於緣生法的名法隨之生起。這就有如先出現的太陽,帶給在它出現之後才出現的人類光明。前生緣有兩大分類:一、依處前生(vatthu…purejàta);二、所緣前生(àramma?a… purejàta)。
  (一)在生命期當中,六依處色都作為依靠它們而生起的心與心所的「依處前生緣」(見第三章、節二十至廿二)。在結生的那一剎那,心所依處並不是名法的前生緣,因為其時心所依處與名法同時生起,所涉及的緣是俱生緣與相互緣。但在結生剎那生起的心所依處是隨結生心之後生起的第一個有分心的前生緣。隨後,在生命期裡,心所依處作為一切的意界與意識界的前生緣。
  (二)五所緣是取它們為目標的五門心路過程心與心所的「所緣前生緣」。再者,一切已達到住時的十八種完成色(見第六章、節二)都能成為意門心路過程心與心所的「所緣前生緣」。
節十七:名色作為名的緣
  ?ramma?avasena upanissayavasenà ti ca duvidhà pa¤¤atti nàmar?pàni nàmass'eva paccayà honti。
  Tattha r?pàdivasena chabbidha§ hoti àramma?a§。
  Upanissayo pana tividho hoti: àramma??panissayo; anantar?panissayo; pakat?panissayo cà ti。 Tatth'àlambanam eva garukata§ àramma??panissayo。 Anantaraniruddhà cittacetasikà dhammà anantar?panissayo。 Ràgàdayo pana dhammà saddhàdayo ca sukha§ dukkha§ puggalo bhojana§ utu senàsana¤ ca yathàraha§ ajjhatta¤ ca bahiddhà ca kusalàdidhammàna§ kamma§ vipàkànan ti ca bahudhà hoti pakat?panissayo。
  概念與名色以兩種方式作為名的緣,即:所緣緣與親依止緣。
  於此,所緣是顏色等六種。但親依止緣則有三種,即:所緣親依止緣、無間親依止緣及自然親依止緣。
  其中,當所緣變得顯著時,它本身即成為所緣親依止緣。剛滅盡的心與心所作為無間親依止緣。自然親依止緣則有許多種:貪心所等、信心所等、樂、苦、個人、食物、氣侯、住所──(這一切)內外(之物)都能依情況作為善法等的緣。業也是其果報之緣。
節十七之助讀說明
  所緣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