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豢煞蛛x地交織在一起,有如二河之水會合之後,融為一體而不能分別。
《阿毗達摩論》解說四種貪根心為悅俱,另外四種貪根心則是「捨俱」(upekkhàsahagata)。在巴利拢溲e,upekkhà一詞常用以代表殊勝的捨心或平等心,即不會受到不平等或偏愛動搖的心。然而,在此這一詞純粹用以代表「捨受」,即心不傾向於愉悅或不樂的感受。17捨受與感受目標兩端的樂受和苦受相反,它以中庸的方式感受目標。由此捨受也稱為「不苦不樂受」(adukkhamasukhà vedanà)。
邪見相應(di??higatasampayutta):依受(悅俱或捨俱)把貪根心分為兩類之後,那些心又可依據是否與邪見相應而再分類。巴利文di??hi意為「見」;除非加上前綴詞「正」(sammà),否則它即是指邪見(micchà di??hi)。18與貪根心俱行的邪見是(不正確的)深信、信仰、意見或觀念。這邪見可以提供此心理論上的肯定,因而加強它的執著;或者這邪見也可以成為執著的對象。邪見一共與四種心相應:兩個悅俱,另兩個捨俱。另外四種貪根心則是邪見不相應(di??higata…vippayutta);這種心的貪在執行其作用時,並洠в惺艿叫耙姷目隙ā
「無行」或「洠艿綉Z恿」(asa?khàrika):第三個分別貪根心的原則是有洠в惺艿綉Z恿。具有多層面含義的「行」(sa?khàra)這一詞在此是專指慫恿、煽動、激起(payoga)或採取某種「方便或方法」(upàya)。這慫恿可以是來自他人或自己;可以是身、語或純屬意識的慫恿。當他人通過身體行動激使我們生起某心,或進而依該心行動時,該煽動即是屬於「身」。當他人採用命令或勸說的方法時,它即是屬於「語」。當我們通過思懀Щ蛞庵緣褐苾刃牡目咕埽桃饧て鹉撤N心時,它即是屬於「意」。洠в惺艿綉Z恿或以某種方法刺激,而自動生起的心稱為「無行」。有受到慫恿或以某種方法刺激,而後才生起的心稱為「有行」(sasa?khàrika)。對於貪根心,有四種心是無行或自動;另四種心是有行或有受到慫恿。
節五:二瞋根心(dosam?lacittàni)
9。 Domanassasahagata§ pa?ighasampayutta§ asa?khàrikam eka§。
10。 Domanassasahagata§ pa?ighasampayutta§
sasa?khàrikam ekan ti。
Imàni dve pi pa?ighasampayuttacittàni nàma。
憂俱瞋恚相應無行一心。
憂俱瞋恚相應有行一心。
這兩種名為瞋恚相應心。
表1…2:不善心
根
受
相應∕不相應
無行∕有行
1
貪
悅
邪見相應
無行
2
貪
悅
邪見相應
有行
3
貪
悅
邪見不相應
無行
4
貪
悅
邪見不相應
有行
5
貪
捨
邪見相應
無行
6
貪
捨
邪見相應
有行
7
貪
捨
邪見不相應
無行
8
貪
捨
邪見不相應
有行
9
瞋
憂
瞋恚相應
無行
10
瞋
憂
瞋恚相應
有行
11
痴
捨
疑相應
…
12
痴
捨
掉舉相應
…
節五之助讀說明
瞋根心(dosam?lacittàni):《阿毗達摩論》裡所分析的第二種不善心是瞋根心;此根是三不善根的第二根。此心共有兩種,之間的差異只在於無行(不受慫恿)或有行(受慫恿)。跟能與悅或捨兩種感受之一生起的貪根心相反,瞋根心只能與一種感受同生,即:憂受。再者,跟貪根心不一樣的是,瞋根心並不會與邪見相應地生起。雖然邪見能夠鼓動發怒,但根據《阿毗達摩論》,邪見並不能與瞋恚同時在同一心裡生起;而只能在不同的時候,於不同的心裡生起。
憂俱(domanassasahagata):與瞋根心俱行的受是憂受。巴利文domanassa源自du(惡)與manas(意),指「心的苦受」。此受只與瞋根心俱行,而這類心也必定與此受俱行。由此「憂」或「心的苦受」永遠是不善的;於這方面,它跟在業上屬於無記的「身的苦受」不同,也跟在業上可以是善、不善或無記的悅受與捨受相異。
瞋恚相應(pa?ighasampayutta):貪根心的名稱已表明該心是與貪相應;然而在命名瞋根心時,卻用與瞋(dosa)同義的「瞋恚」或「厭惡」(pa?igha)。厭惡包括了各程度的反感,從最強烈的暴怒,至極微細的煩躁。直譯pa?igha(瞋恚或厭惡)的意義是「反擊」,顯示它是心反抗、排斥或毀滅的態度。
雖然憂與瞋恚時常都相應俱行,但應明了它們之間相異的素伲n(somanassa)是體驗不好的感受;瞋恚(pa?igha)是心厭惡或煩躁的態度。對於五蘊,憂是屬於受蘊(vedanàkkhandha);而瞋恚則屬於行蘊(sa?khàrak… khandha)。
節六:二痴根心(moham?lacittàni)
11。 Upekkhàsahagata§ vicikicchàsampayuttam eka§。
12。 Upekkhàsahagata§ uddhaccasampayuttam ekan ti。
Imàni dve mom?hacittàni nàma。
Icc'eva§ sabbathà pi dvàdasàkusalacittàni samattàni。
捨俱疑相應一心。
捨俱掉舉相應一心。
這兩種心名為純粹涉及痴。
如是總結所有十二不善心。
節六之助讀說明
痴根心(moham?lacittàni):這最後一組不善心包含了缺少貪瞋二不善根的不善心。一般上愚痴會導致貪或瞋也隨之生起。然而,儘管貪根和瞋根心裡也有痴,但它在其中的作用是次要的。相反地,在這最後兩種不善心,痴是唯一的不善根,因此它們被列為痴根心。由於痴的作用於這兩種心特別顯著,它們也被形容為純粹涉及痴的心(mom?hacitta);巴利文mom?ha(純粹涉及痴)是moha(痴)的強眨Z。痴最為顯著的心有兩種:其一與疑相應,另一者則與掉舉相應。
捨俱(upekkhàsahagata):即使是面對可喜所緣(目標),若生起的是痴根心,該目標的體驗則不再是可喜,由此悅受也就不會生起。同樣地,當不可喜所緣不被體驗為可厭時,憂受也不會生起。再者,當心受到疑或掉舉困擾時,它無法對目標下個正面或負面的判斷,由此它不能與悅受或憂受相應。基於這些原因,與這兩種心俱行的受是捨受。
疑相應(vicikicchàsampayutta):對於vicikicchà這個巴利文,諸論師提出兩個詞源學的說明:一、由於思緒紛雜困亂而致的困惑;二、缺少智慧解決問睿19這兩項解釋皆顯示「疑」(vicikicchà)是指由於顯著的愚痴而致的困惑、懷疑或猶豫不決。與此疑相應的心是第一種痴根心。
掉舉相應(uddhaccasampayutta):掉舉是不平靜、心散亂或煩躁;而受此掉舉困擾的心是第二種痴根心。根據《阿毗達摩論》,掉舉心所存在所有十二種不善心裡(見第二章、節十三),但在其他十一種心當中,其力(satti)相對地微弱,而其作用也就屬於次要。然而,在這最後一種的不善心裡,掉舉成為最主要的因素;所以只有此心稱為「掉舉相應」。
應注意這兩種痴根心是洠в小笩o行」或「有行」的分別。對於這點,諸論師給與不同的解釋。《阿毗達摩義廣釋》和裕Ы狻肚鍦Q道論》的《大疏鈔》認為無行與有行兩者皆不適用於此,故而把它們省略。這兩部論著說,由於此二心缺少自然的敏銳力,所以不能稱它們為無行或自動;亦由於洠в腥藭谌魏吻闆r裡刻意地激起它們,所以也不能稱之為有行或受到慫恿。然而列迪長老不讚同這觀點;他認為此二心純粹是無行的。他反駁道:「既然此二心依其自性自然地生起於諸有情,它們的生起無需通過任何方法刺激或煽動。因此,它們純粹是無行的,這是為何在此並洠в刑峒盁o行或有行的原因。」
不善心之總結
A??hadhà lobham?làni
Dosam?làni ca dvidhà
Moham?làni ca dve'ti
Dvàdas'àkusalà siyu§。
貪根心有八,
瞋二及痴二;
如是不善心,
共有十二種。
節七之助讀說明
對於八種貪根心,可通過下列的例子加以說明:20
1。 一位認為偷盜無罪的男孩,高興與自動地,從水果店偷了一個蘋果。
2。 一位認為偷盜無罪的男孩,在受到朋友慫恿之後,高興地從水果店偷了一個蘋果。
3…4。 各與第一和第二項相似,差異只在於該男孩並洠С钟腥魏涡耙姟
5…8。 這四項各與第一至第四項類似,差異只在於該男孩偷盜時的心是平捨的。
對於兩種瞋根心,可以下列的例子加以說明:
9。 某位男人在暴怒之下,毫不思懀У貧⒘肆硪蝗恕
10。 某位懷恨的男人在思懀е釟⒘肆硪蝗恕
對於兩種痴根心,可以下列的例子加以說明:
11。 由於愚痴,某人懷疑佛陀的證悟,或懷疑佛法對於導向涅槃是否有效。
12。 由於散亂的心,某人無法專注於任何目標。
十八無因心
(ahetukacittàni)
節八:七不善果報心(akusalavipàkacittàni)
(1) Upekkhàsahagata§ cakkhu…vi¤¤à?a§; tathà (2) sota…vi¤¤à?a§; (3) ghàna…vi¤¤à?a§; (4) jivhà…vi¤¤à?a§; (5) dukkhasahagata§ kàya…vi¤¤à?a§; (6) upekkhàsahagata§ sampa?icchanacitta§; (7) upekkhàsahagata§ sant?ra?acitta¤ cà ti。 Imàni satta pi akusalavipàkacittàni nàma。
(一)眼識與捨俱行,(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亦如是;(五)身識與苦俱行;(六)領受與捨俱行;(七)推度與捨俱行。此七心名為不善果報心。
節八之助讀說明
無因心(ahetukacittàni):巴利文ahetuka意為「無根」或「無因」,用以代表洠в蟹Q為hetu(「根」或「因」)心所的心。這類心一共有十八種;它們洠в腥魏呜澆_痴不善因(不善根),也洠в腥魏慰缮瓶蔁o記的無貪、無瞋、無痴三美因(美根)。由於「因」是幫助心穩定的因素,所以無因心比有因心較弱。屬於這類的十八心可分為三組:不善果報心(不善異熟心)、善果報心(善異熟心)、唯作心。(見表1…3)
不善果報心(akusalavipàkacittàni):第一組無因心包含了七種不善業的果報心。這些心本身並非不善;在業力方面它們是無記的(abyàkata)。「不善」在此是指它們是由不善業產生的果報;所以「不善」一詞並非形容這些心本身,而是形容產生它們的業。
眼識(cakkhuvi¤¤à?a):在不善果報和善果報兩組無因心裡,它們兩者的首五種心是依靠眼、耳、鼻、舌、身五淨色(pasàda)而生起的五識。這十種心總稱為「雙五識」(dvi…pa¤cavi¤¤à?a)。
眼識依靠眼淨色(cakkhu…pasàda)而生起。其作用只是直接與立刻地看及識知顏色。五識的其他四識也依靠各別的淨色而生起;它們的作用也只是純粹識知各自的目標,即:聽聲音、嗅氣味、嚐味道、感受樱X。對於不善果報心,其目標是不可喜的(ani??ha)。然而,由於首四種目標(色、聲、香、味)對首四種淨色的撞擊力弱,所以俱行的受是捨受。反之,對於不善果報身識,其目標對身根的撞擊力強,所以俱行的受是苦受(dukkha)。
領受心(sampa?icchanacitta):當目標撞擊五根門之一,例如:顏色撞擊眼根時,首先生起的是令心轉向該目標的轉向心。隨後生起的是看該顏色的眼識;這「看」的動作只維持一個心識剎那21。緊接而起的是「領受」眼識剛看過的目標之心。這即是領受心;它是由產生該眼識的同一個業所產生。
推度心(sant?ra?acitta):這是另一個無因果報心;它緊隨領受心之後生起。其作用是推度或檢查剛受到五識與領受心識知的目標。領受心與推度心只在五門心路過程裡生起,而且都是屬於過去業的果報。
節九:八善果報無因心(kusalavipàkàhetukacittàni)
(8) Upekkhàsahagata§ cakkhu…vi¤¤à?a§; tathà (9) sota…vi¤¤à?a§; (10) ghàna…vi¤¤à?a§; (11) jivhà…vi¤¤à?a§; (12) sukhasahagata§ kàya…vi¤¤à?a§; (13) upekkhàsahagata§ sampa?icchanacitta§; (14) somanassasahagata§ sant?ra?acitta§ (15) upekkhàsahagata§ sant?ra?acitta¤ cà ti。 Imàni a??ha pi kusalavipàkàhetuka…cittàni nàma。
(八)眼識與捨俱行,(九)耳識、(十)鼻識、(十一)舌識亦如是;(十二)身識與樂俱行;(十三)領受與捨俱行;(十四)推度與悅俱行;(十五)推度與捨俱行。此八心名為善果報無因心。
節九之助讀說明
善果報無因心(kusalavipàka…ahetukacittàni):這組的八種心是善業的果報。在命名上一組時,「無因」(ahetuka)一詞被省略不提,因為一切不善果報心都是無因的;根本就洠в小赣幸颉沟牟簧乒麍笮摹H欢珉S後可見(本章節十四),善果報心是可以「有因」的,即擁有屬於無記業的美因或美根。為了區別「無因」與「有因」善果報心,在命名時即採用「無因」一詞。
這組的其中七種心與不善果報心相符。不善果報心因不可喜所緣而生起;反之善果報心則因可喜(i??ha)或極可喜(ati…i??ha)所緣而生起。這組的首四心與前一組的一樣,同是捨俱。然而,由於身根的目標的撞擊力強,所以與善果報身識相應的受是樂受(sukha)。
在善果報無因心當中,還包括了一個在不善果報心裡找不到相符的心,此心即是「悅俱推度心」。由不善業產生的推度心永遠是捨俱的;反之,由善業產生的推度心則有兩種:其一是對中等可喜所緣生起的捨俱推度心;另一個是對極可喜所緣生起的悅俱推度心。由此,與前一組七種心不一樣,這組擁有八種心。
節十:三無因唯作心(ahetukakiriya…cittàni)
(16) Upekkhàsahagata§ pa¤cadvàràvajjana…citta§; tathà (17) manodvàràvajjanacitta§; (18) somanassa…sahagata§ hasituppàda…citta¤ cà ti。 Imàni t??i pi ahetukakiriyacittàni nàma。
Icc'eva§ sabbathà pi a??hàras'àhetukacittàni samattàni。
(十六)捨俱五門轉向心,(十七)意門轉向心亦如是(捨俱);(十八)悅俱(阿羅漢)生笑心。這三種名為無因唯作心。
如是總結所有十八無因心。
節十之助讀說明
無因唯作心(ahetukakiriyacittàni):剩餘的三種無因心並非果報心;它們是屬於「唯作」(kiriya),意即只是實行其作用,而與業毫無關係。這種心並不造業,也不是業的果報。在諸唯作心當中,有三種是無因心,其餘的是有因心。(見本章下文)
五門轉向心(pa¤cadvàràvajjanacitta):當外在目標撞擊五根門之一,在相符的五識(如:眼識)生起之前,另一心必須先生起,該心即是五門轉向心;其作用是轉向(àvajjana)呈現於五根門(dvàra)之一的目標。此心並洠в锌础⒙牎⑿帷煛⒂|該目標;它純粹只是轉向該目標,以使五識之一能夠隨後生起。
表1…3:無因心
類別
受
心
1
不善果報
捨
眼識
2
捨
耳識
3
捨
鼻識
4
捨
舌識
5
苦
身識
6
捨
領受
7
捨
推度
8
善果報
捨
眼識
9
捨
耳識
10
捨
鼻識
11
捨
舌識
12
樂
身識
13
捨
領受
14
悅
推度
15
捨
推度
16
唯作
捨
五門轉向
17
捨
意門轉向
18
悅
生笑
意門轉向心(manodvàràvajjanacitta):這種心能夠生起於五門心路過程或意門心路過程。在這兩種心路過程裡,它實行個別不同的作用。當它在五門心路過程裡生起時,它稱為「確定心」(votthapanacitta);其作用是確定或鑑別五識之一剛識知的目標。在五門心路過程裡,它隨推度心之後生起;在推度心檢查該目標之後,它再鑑別之。
在意門心路過程裡,此心則實行另一種作用,即:轉向呈現於意門的目標。當它扮演這角色時則名為「意門轉向心」。
生笑心(hasituppàdacitta):這是阿羅漢專有的心;阿羅漢也包括佛陀與辟支佛。其作用是致使阿羅漢對欲界的事物微笑。根據《阿毗達摩論》,能令阿羅漢微笑的心有五種,即:四個(悅俱)欲界唯作心(見本章節十五),以及在此提到的無因生笑心。
節十一:無因心之總結
Satt'àkusalapàkàni pu¤¤apàkàni a??hadhà
Kriyàcittàni t??? ti a??hàras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