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0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瘢亓钰┕傥迤芬焉细骶僖蝗恕!雹苷庋痛蟠筇岣吡说胤焦俚乃刂省U旯勰昙洌鞯匮舯渤觯绲酥荽淌烦戮觥按⒉殖湎邸保ā投荽淌防钔┛汀爸紊星迤健保字荽淌费Υ蠖Α㈠荽淌分5卤尽⒓街荽淌芳侄匾谩敖杂兄蚊保颖比嗣癯频浪俏邦踅糯淌贰雹荨R蚨固瞥趵糁纬鱿至恕胺ㄆ秸伞钡木置妗
  唐初为改变隋末苛法滥刑的局面,制定《武德律》,“大略以开皇为准”⑥,而删其苛细。贞观元年,太宗又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本着“意在宽平”⑦的精神,重加删定。贞观十一年书成,定律五百条,分为12 卷,一曰名例,① 《贞观政要》卷一。
  ① 《贞观政要》卷一。
  ②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太宗贞观三年。
  ③ ④《贞观政要》卷三。
  ⑤ 《新唐书》卷一九七《循吏传》。铛有三脚,故以为喻。
  ⑥ 《唐会要》卷三九。
  ⑦ 《旧唐书》卷六六《房玄龄传》。
  二曰卫禁,三曰职制,四曰户婚,五曰厩库,六曰擅兴,七曰贼盗,八曰斗讼,九曰诈伪,十曰杂律,十一曰捕亡,十二曰断狱。比隋代旧律,减大辟者九十二条,减流入徒者七十一条。“凡削烦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①。改革后的《贞观律》成为唐律的定本,对后世封建法律起过重要影响。第二,在经济方面,继续推行武德末期颁行的均田制。贞观初,泽州刺史长孙顺德发现“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顷,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②。贞观十一年七月二十日暴雨成灾,太宗“诏废明德宫及飞山宫之玄圃院,分给河南洛阳遭大水户”③。这说明当时确实给农民分配过土地。不过这种土地除没官及官地外,大多为“荒闲无主之田”④。因此荒地较少的“狭乡”,农民受田往往不足规定的数量,所以贞观初“朝廷立议,户殷之处,得徙宽乡”⑤。贞观十一年新颁唐律规定,宽乡占田违限不以违令论处。原因是“务从垦辟,庶尽地利,故所得虽多,律不与罪”⑥。贞观十八年二月,唐太宗“幸灵口(今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村落偪侧,问其受田,丁三十亩”。太宗因忧授田不足便“诏雍州录尤少田者并给复,移之于宽乡”⑦。均田制的推行,使贫困的农民多少得到一些土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唐太宗经常派遣使者巡视各地,考察官吏,劝课农桑。他告诫使者到达州县时,当“遣官人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①。为了不误农时,唐太宗还在法律中规定,“诸非兴造及杂徭役,十庸以上坐赃论”②。以此防止非时调用民工,有利于季节性很强的农业生产。
  唐太宗还很重视水利建设,除朝廷设置专官,以“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外,各地兴修水利,颇著成效。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贞观中所修水利,北方多渠道,有如虢州弘农渠,太原晋渠、栅城渠,河中涑水渠、十石垆渠、马鞍坞渠,冀州葛荣渠,陕州利人渠,瀛州长丰渠、滹沱渠,沧州无棣渠等,南方多塘堰,如福州材塘,泉州诸泉塘、永丰塘、横塘、颉洋塘、回清塘,绵州折脚塘、云门堰、洛水堰,资州百枝池,扬州雷塘、勾城塘,杭州阳陂湖等,不下二十余处,其他不见记载的可能更多。水利的兴修,自然使“百姓获其利”。
  贞观时期,由于社会安定,人口增加,生产不断发展。贞观初年,霜旱为灾,米谷踊贵,一匹绢才得一斗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逐食外地的人民“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③。贞观四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东至于海,南至于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焉”④。八年九年,“频至丰① 《旧唐书》卷五○《刑法志》。
  ② 《旧唐书》卷五八《长孙顺德传》。
  ③ 《旧唐书》卷三七《五行志》。
  ④ 《文献通考》卷二《田赋》。
  ⑤ 《旧唐书》卷一九一《崔善为传》。
  ⑥ 《唐律疏议》卷十三《户婚》。
  ⑦ 《册府元龟》卷一○五《惠民》。
  ① 《贞观政要》佚篇,罗振玉校录。
  ② 《唐律疏议》卷十六《擅兴律》。
  ③ 《贞观政要》卷一。
  ④ 《旧唐书》卷二《太宗纪》上。
  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⑤。这就是所谓“贞观之治”的太平景象。
  第三,在文化方面,唐太宗尊崇儒学,自称:“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①因为儒家之道,是“可以正君臣、明贵贱、美教化、移风俗”②而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贞观二年始以孔子为先圣,在国学中设置庙堂,以备祀典,并下令各州县都置孔子庙。
  为了培养更多通晓儒学的士人,唐太宗大力兴办学校。在朝廷设立国子监,下隶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种学校,收教各级官僚子弟。另有弘文、崇文两馆,专为皇亲国戚和大官僚子弟而设。在地方设京都学及府、州、县学,但主要是州、县两级学校。这些学校就其规模、种类、数量和课目来说,都比前代为进步。特别是专科性质学校的出现,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太宗的崇儒,引起了对经学的重视。贞观四年,他以经籍流传已久,文字颇多讹谬,命颜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颜师古是名儒颜之推的孙子,少传家业,尤长训诂、声韵、校勘之学。他据晋、宋以来经籍古本,悉心校正,完成了《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定本,于贞观七年颁行全国。是为统一经学的第一步。不久,太宗又以儒家师说多门,章句繁杂,命国子祭酒孔颖达撰定“五经”义疏,贞观十六年书成,凡180 卷,名曰《五经正义》。参与这项工作的有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二十多人。书成以后,由于博士马嘉运提出许多批评意见,至高宗永徽四年重新裁定,明令颁行。《五经正义》的编撰,实现了前此未有的经学思想的统一。
  唐太宗还很重视历史对政治的借鉴作用。他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因而贞观时期,在史书编纂上取得了重要的成绩。贞观三年,太宗诏修齐、周、隋、梁、陈五代史,于中书省置秘书内省以司其事。由令狐德棻、岑文本修周史,李百药修齐史,姚思廉修梁、陈史,魏徵、颜师古、孔颖达修隋史,以房玄龄、魏徵为总监。贞观十年五代纪传修成。计《周书》50 卷,《齐书》50 卷,《梁书》56 卷,《陈书》36 卷,《隋书》55 卷。为与五代纪传相配合,贞观十五年,又命于志宁、李淳风、令狐德棻等纂修《五代史志》,历时十五年,成书30 卷,编入《隋书》,故《隋书》共85 卷。贞观二十年,有诏重修《晋书》,先后由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监修,参加编纂的有令狐德棻、李淳风、李延寿等十八人。逾二年成书,凡130 卷。以上六史均系官修,那时史家李延寿又私撰《南史》80 卷,《北史》100 卷,统称为唐初“八史”。
  在修撰前代史的同时,也开始修撰国史。贞观三年闰十二月,“别置史馆于禁中,专掌国史”①。贞观初,姚思廉始撰纪传体的国史,粗成30 卷,嗣后续有修撰。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要观看国史,要求房玄龄“撰以闻”。“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②。从⑤ 《通典》卷七《历代盛衰户口》。
  ①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太宗贞观二年。
  ② 《旧唐书》卷一八九上《儒学传序》。
  ① 《唐六典》卷九《史馆》。
  ② 《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七年。
  此,除纪传体的国史外,又创立了编年体的实录,历朝相继纂修不辍。由此可见,贞观时史学盛极一时的情况。
  第三节求贤和纳谏作为政治家的唐太宗,一个重要的长处就是善于求贤和纳谏。他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①。即位之前,已收罗了不少文武贤才。即位之初,就要求右仆射封德彝举贤,德彝久无所举,理由是“于今未有奇才”。太宗对他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②这说明人才无时不有,关键是在善于发现人才。贞观三年,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说:“公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③强调宰相的职责在于举用贤才。这年夏天,因天旱下诏求言,中郎将常何条陈二十余事,深切时宜。太宗看了很奇怪,常何是武将,怎能写出这样的好奏章呢?问知是出于他的门客马周之手,太宗立即召见马周,留置门下省供事,后来马周官至中书令。太宗用人,不问亲疏,不论贵贱,不分畛域,一视同仁。在他的大臣中,有出身寒素的马周、戴胄、杜正伦、张玄素、刘洎、岑文本、崔仁师等,有来自敌方的屈突通、尉迟敬德、李世勣、秦叔宝、程知节等,有出身贵族的萧瑀、陈叔达等,有拔于怨仇的魏徵、王珪、韦挺等。因此史家称赞唐太宗“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④。
  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唐太宗特别注意了解官吏的优缺点。贞观四年,在一次有宰相参加的宴会上,太宗让“识鉴精通”的王珪悉加品藻。王珪说:“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繁治剧,众务毕举,臣不如戴胄。耻君不及尧舜,以谏争为己任,臣不如魏徵。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微长。”①唐太宗深以为然。贞观十八年,太宗还亲自对司徒长孙无忌等作了一番评论。他说:“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耳。唐俭言辞辩捷,善和解人;事朕三十年,遂无言及于献替。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愆违;而情实怯懦,缓急不可得力。岑文本性质敦厚,文章华赡;而持论恒据经远,自当不负于物。刘洎性最坚贞,有利益;然其意尚然诺,私于朋友。马周见事敏速,性甚贞正,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称意。褚遂良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每写忠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人自怜之。”②就在这一年,太宗与侍臣论及右卫大将军薛万徹等时说:“于今名将,惟(李)世勣、(李)道宗、万徹三人而已,世勣、道宗不能大胜,亦不大败,万徹非大胜则大败。”③对文武大臣才能这种深刻的了解,充分表现了太宗用人的明达。
  唐太宗不但明于知人,而且善于纳谏。他“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他深以① 《贞观政要》卷七。
  ② ③《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太宗贞观元年,卷一九三,太宗贞观三年。④ 《旧唐书》卷三《太宗纪》下。
  ①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太宗贞观四年。
  ② ③《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八年。
  “隋炀帝好自矜夸,护短拒谏”为鉴,鼓励臣僚“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①。因此贞观时期出现了不少有名的谏臣,如王珪、魏徵、刘洎、褚遂良等,而魏徵尤为特出。例如: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徵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②因举尧、舜之所以明,在于通达下情;秦二世、隋炀帝之所以暗,在于偏信谗佞。太宗听了很满意。贞观十年,太宗问侍臣:“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左仆射房玄龄认为,群雄竞起,战胜乃克,草创为难。魏徵却说:“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与人授,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敝,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魏徵从现实需要出发,强调守成之难,识见更为深远。所以唐太宗说:“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③贞观十三年,魏徵看到唐太宗“近岁颇好奢纵”,上疏进谏,从十个方面指出太宗初期所为与近年不同。如始则体恤人民,近则轻用民力;始则亲君子疏小人,近则昵小人而疏君子;始则不事畋游,近则畋游无度;始则谦虚若不足,近则恃功骄矜;始则虽遇灾荒而民不逃怨,近则百姓疲于徭役而生怨心等,④无不切中时弊,深得太宗的嘉奖。贞观十七年魏徵病逝,太宗哭道:“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①贞观之世,群臣之所以敢于进谏,主要原因就在于唐太宗能够虚心纳谏。“贞观之治”的出现,也是和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政治表现分不开的。
  ① 《贞观政要》卷二。
  ②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太宗贞观二年。
  ③ 《贞观政要》卷一。
  ④ 《贞观政要》卷十。
  ① 《旧唐书》卷七一《魏徵传》。
  第四节统一边疆,促进各民族交往贞观初期,边疆上存在着两个威胁力量,一是北部的突厥,一是西部的吐谷浑,而突厥对唐的威胁尤为严重。
  唐高祖起兵时,为了取得突厥的支持,一度对颉利可汗称臣。及统一全国后,突厥不断侵扰唐境。太宗即位之初,颉利可汗以为有机可乘,率领重兵进逼长安。太宗亲自领兵隔渭水而阵,指斥颉利背信弃义,颉利无辞以对。在唐军的严加备御下,颉利不敢轻进,结果双方在渭桥上,“刑白马设盟”②,突厥被迫退兵。太宗有鉴于此,决心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士兵战斗力。每天引数百人在显德殿前教射,亲自临试,对射中的人赏以弓刀、布帛,由此“士卒皆为精锐”③。太宗又整顿府兵制度,改天下军府为折冲府。当时共有军府六百三十四,而关中置府二百六十一,“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足以克敌制胜。
  正当唐太宗积极准备反击突厥的时候,突厥汗国由于颉利可汗“纵欲逞暴,诛忠良,暱奸佞”,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及被统治各部族之间的矛盾,又加“塞北霜旱,糇粮乏绝”④,给唐朝出兵以有利的时机。贞观三年十一月,太宗以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行并州都督李勣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徹为畅武道行军总管,统军十余万众,分道出击突厥。次年春天,李靖自马邑(今山西朔县)出恶阳岭(今山西平鲁西北),大破颉利于定襄(治大利,今内蒙清水河)。颉利北走碛口(内蒙二连浩特市西南),途经白道(今内蒙呼和浩特西北)。李勣先已伏兵于此,又把颉利打得大败。李靖乘胜追击,李勣又伏兵碛口,堵住颉利逃往大漠的道路,颉利可汗穷蹙被俘,东突厥灭亡。原来隶属于东突厥的各族都举唐太宗为“天可汗”。唐军在这次反击战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唐初,吐谷浑虽一度与唐通好,但多次侵扰兰州、凉州等地,阻碍唐与西域的交通。贞观九年(635),太宗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率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诸军进击吐谷浑。李道宗在库山(今青海天峻南库库诺尔岭)击溃了吐谷浑精锐。吐谷浑王伏允逃入沙碛。唐军深入追击,他们克服了高寒缺水的困难,经行了上千里的无人之境,其中侯君集率领的一支军队一直到达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札陵湖)。伏允在逃窜中为部下所杀,其子慕容顺降唐。唐军凯旋,从而解除了吐谷浑对河西走廊的威胁。
  平定吐谷浑之后,唐太宗继续经营西域,用兵高昌。高昌地处今新疆吐鲁番地区,是通向天山南北的要道。由于高昌依附西突厥,阻绝西域诸国与唐通商,并侵扰唐的伊州(今新疆哈密)。贞观十三年冬,太宗命交河行军大总管、吏部尚书侯君集率军数万人进击高昌。次年八月,唐军越过“地无水草,寒风如刀,热风如烧”①,长达二千多里的沙碛,进抵高昌,击破田地城(今新疆鄯善县西南鲁克沁),迅速包围高昌都城。唐军填堑攻城,飞石雨下。在众寡不敌的形势下,高昌王麹智盛被迫出降。唐军取得了高昌三州五县二十二城的地方,以其地为西州,置安西都护府。命郭孝恪为安西都护、② ③《旧唐书》卷二《太宗纪》上。
  ④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