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机,取得胜利。当然这样的将帅必须称职。陆贽认为“选用将帅,必先考察行能”,使真正有军事才能、指挥能力的人担当重任。
奖惩分明由于没有严明的奖惩制度,有功不能赏,有罪不能罚。出现违反法纪现象,互相推委。遇敌失守,“将帅则以资粮不足为词,有司复以供给无阙为解”,朝廷不追究是非曲直,漫不经心,置若罔闻。同时在军资供给方面,也极不合理。长期戍守边防的士兵,处在危难之地,服役劳苦,勇于杀敌,衣粮供给不足,常有冻馁之色;而不在边塞的关东士兵服役时间短暂,不耐劳苦,怯于作战,却衣粮供给丰厚,高于前者数倍,两者相比,差别悬殊。“事业未异,而给养有殊,人情之所不能甘也。”结果“怨生于不均”。这些都大大削弱了军队的士气。
陆贽认为:治理军队,必须要奖惩分明,“赏以存劝,罚以示惩”②,勉励有功的将士,严惩邪恶不法之徒。同时又主张根据士卒劳役的轻重,贡献的大小,所处安危的情况,制定衣粮供给的等级,合理分配给养,以避免“怨生于不均”,保证士卒之间的团结,提高军队的士气。
贮积军粮陆贽注重军事,尤其注重军粮的贮积、供给和运输。
德宗时,军粮的供应非常紧张,费用很大,运粮的人又很辛劳,千里运粮,长途跋涉,运米一斛抵达边军,运费钱需五六千。一年四季,持续不断,“倾财用而竭物力”,仍然满足不了供应的需要。陆贽向德宗指出:“屯兵守土以备寇。戎至而无粮,守必不固。”当时吐蕃侵扰边地,朔方、五原相继失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军粮,他认为造成这种状况是由于敛导无方、筹划不当。所以他建议采取“就军和籴之法以省运,制与人加倍之价① 《陆宣公苑翰集》卷十六。
② 《陆宣公翰苑集》卷十九。
以劝农”,对于有力无资、愿意住在边地的士卒,贷其种食、工具、耕牛,就可以使戍卒忘归,贫人乐徙。既可以有足够的军粮,又可以充实边防。“无屯田课责之劳,而储蓄自广;无征役践更之扰,而守备益严。”如果能付诸实施,可以说是长久之计。
陆贽又对于当时征调军粮不顾各地粮食的丰歉,不知各地谷价的贵贱,不能权衡轻重灵活变通,而一味地按照旧例从江淮运粮,深感筹划失当。如关辅一带谷贱伤农,宜加价籴谷,以劝农桑;江淮一带谷贵民困,宜减价粜米,以救凶灾。结果宜籴之处无钱,宜粜之处无米,而又“运彼所乏,益以所余”。乖于事理,浪费又很大。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改革漕运的措施。在沿边各州连年丰收的情况下请减京东水运,收脚价于沿边州镇储蓄军粮,所得费用先在关中进入和籴。根据当时的价格计算,一年和籴之数,足当转运二年;一斗转运之资,足以和籴五斗。然后将所余之钱以供边镇和籴。这样可以“不劳人,不加赋税,不费官钱”。惟于漕运一事,稍权轻重所宜,于常用之内收其枉费之资,可以使成百万石粮食“坐实边鄙”;又可以劝课农桑,赈济穷困之人。一举而两得,筹划颇为精细。①① 《陆宣公翰苑集》卷十八。
第五节“可为后世法”
作为历史上的一个政治家,陆贽的政治遭遇是很不理想的。他的政治才能没能得到充分的施展,这是有其历史原因和政治原因的。首先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使他难以在一个不长的时间里取得显著成效。从整个历史趋势来看唐朝已经由盛而衰,安史之乱后的分裂混乱状态,到德宗时已持续了二三十年,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不断加深,病入膏盲,积重难返,非一般改良所能解决。其次,唐德宗有时虽能采用陆贽的建议,但总的来说他是一个昏庸的君主,对于陆贽的许多重要主张“虽嘉之”而“不能用”,“爱重其言”而“不从”,有时“虽貌从”而“心颇不悦”,“所用才什一”。这样,尽管陆贽后来身居宰相之位,也极大地限制了他的政治作用。第三,腐朽邪恶势力裴延龄等“以聚敛为长策”,虽然引起社会的不满,但“独幸于天子”,他们结党作恶,“朝廷无敢言其短”,而陆贽“独身当之”,与他们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后来裴延龄等造谣中伤,以不实之词进行诬陷,结果唐德宗听信谗言,移陆贽为忠州别驾。陆贽直至去世,十年之内未能发挥政治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悲剧。
实际上,陆贽的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唐书》的论赞中说他的思想“可为后世法”。司马光非常推崇陆贽,在《资治通鉴》中引用陆贽的议论,达三十九篇之多,长者近千言,基本上把《陆宣公文集》的主要内容都概括了。像这样连篇累牍地记录一个人的政治主张,在长达二百九十四卷的《资治通鉴》中是罕见的,可见陆贽言论“资治”作用之大。苏轼则说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并把陆贽的奏议文集进呈给当朝皇帝说:“若陛下能自得师莫若近取诸贽。”“圣言幽远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而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治乱之龟鉴。”①南宋也有人把陆宣公的奏议进呈给皇帝,说:“斯皆治道之急务”,“无片言不合于理,靡一事或失于机,策之熟,见之明,若烛照”。希望皇帝把它“置坐之隅”②,以引为鉴戒。直到明清,一些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对陆贽仍然颂声不绝。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王夫之认为“唐室为之再安,皆敬舆悟主之功也”③,范文澜《中国通史》称“陆贽是唐朝中期卓越的政治家”,这个评价是当之无愧的。① 苏轼:《进呈奏札子》。
② 《进呈唐陆宣公奏议表》,见《陆宣公翰苑集》卷首。
③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四。
第三十二章颜真卿柳公权怀素第一节颜真卿出身名门,为官刚正颜真卿(708—785),字清臣,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是北朝著名学者颜之推的后代,唐初学者颜师古的五世从孙。颜真卿少年勤学,知识广博,善写文章,尤擅长书法。开元年间考中进士,曾为礼泉尉,据《云溪友议》所载,又曾任临川内史,使“浇风莫竞,文政大行”,颇受赞誉。后提升为监察御史。一次出使到河陇地区,当时五原有冤狱,很长时间没能作出判决,适逢天正早,颜真卿作出裁决后,天下了雨,五原郡的人称之为“御史雨”。以后,颜真卿又相继担任殿中侍御史、东都畿采访判官、武部员外郎等职。由于杨国忠怨恨他不归附自己,把他调出京城,担任平原太守。当安禄山谋反的迹象越来越明显的时候,颜真卿以预防连绵大雨为由,修缮城防,召集壮丁,贮备粮食,而对外却仍会集宾客文士,泛舟饮酒、赋诗,以免安禄山疑心。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河朔一带全部沦陷,唯独平原城防守完备。在唐玄宗刚刚听说爆发叛乱时,曾感叹地说:“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等听到平原派来的使者奏报后,极为高兴,对左右的人说:“朕不知颜真卿形状如何,所为得如此!”
安禄山攻陷了洛阳后,杀死洛阳留守李澄、御史中丞卢亦、判官蒋清,派使者段子光将三人的首级向河北宣示,颜真卿恐怕人心动摇,就哄骗各位将领说:“我识此三人,首皆非也。”就腰斩了段子光,秘密收藏了三个人的首级。几天后,用草结成他们的身体安葬,并设立灵位,大声痛哭,他的部下更加拥护他。颜真卿召募勇士,十天内共得一万人,向他们宣布举兵讨伐安禄山。颜真卿为国家遭逢祸难失声痛哭,勇士们都为之感动。安禄山派遣他的部将李钦凑、高邈、何千年等人把守土门。颜真卿的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用计谋杀死了李钦凑、高邈,活捉了何千年,送往京师。攻破土门之后,河北十七郡归顺了朝廷,共同推举颜真卿为主帅,聚集了兵马二十多万,横向贯穿在燕赵之间,阻绝安禄山的叛军。朝廷任命颜真卿为户部尚书,仍为平原太守,不久又加任为河北招讨采访使。
当时清河太守派使者李萼来向颜真卿请求援兵,颜真卿为他发兵六千,并征求他抵抗叛军的意见。李萼出谋划策说:“今闻朝廷使程千里统众十万自太行东下,将出■口,为贼所扼,兵不得前。今若先伐魏郡,斩袁志泰,太守司马垂使为西南主;分兵开■口之路,出千里之兵使讨邺、幽陵;平原、清河合同十万之众徇洛阳,分兵而制其冲。计王师亦不下十万,公当坚壁,无与挑战,不数十日,贼必溃而相图矣。”①颜真卿表示赞同。于是传令清河等郡,派遣大将李择交、副将范东馥、和琳、徐浩等人进兵,与清河、博平五千人联兵驻扎在堂邑。叛军袁知泰派其部将率二万人前来交战,被打得大败,斩首一万多人。
肃宗在灵武即位后,颜真卿多次派使者奏报情况。肃宗任命他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河北采访招讨使。当时军费枯竭,李萼建议他收景城盐利,① 本节材料依据新旧唐书本传者,不再一一作注。
① 《旧唐书·颜真卿传》。
“使各郡相输,用度遂不乏”。
安禄山乘虚派史思明、尹子奇急攻河北,各郡再次被叛军攻陷,唯独平原、博平、清河三郡依然固守,但人心动摇不安,形势危急,局面难以挽回。至德元年(756)十月,颜真卿只得弃城率众渡过黄河,经过江、淮、荆襄辗转来到凤翔,朝见肃宗。肃宗下诏任命他为宪部(刑部)尚书,不久,又加任御史大夫。在任官期间,颜真卿对于一些不守礼法的官吏加以弹劾。“军国之事,知无不言”,因而受到宰相的忌恨,被从朝廷排挤出去,任冯翊太守,后改任为蒲州刺史,又被御史唐旻所诬陷,贬为饶州刺史。
乾元二年(759)颜真卿任浙西节度使。当时淮南节度使刘展将要谋反,颜真卿预作防备。都统李崱衔馐侵圃焓露耍蟹且椤3⒕驼髡傺照媲湮滩可惺椤:罄矗跽构荒狈矗顛‘则逃奔到江西。
颜真卿到朝廷后,宦官李辅国假传诏令将玄宗迁到西宫,颜真卿率领百官上表请问起居,为李辅国所痛恨,被贬为蓬州刺史。
代宗即位后,任命颜真卿为利州刺史,未上任,旋又改任为吏部侍郎。
后又任命他为荆南节度使,没有上任,改任为尚书右丞。代宗从陕州回到长安,颜真卿请先拜谒陵庙而后还宫,宰相元载对此有所非议。颜真卿气愤地说:“用舍在相公耳,言者何罪,然朝廷之事,岂堪相公再破除邪!”元载因此对他深加怀恨。没多久颜真卿改任检校刑部尚书知省事,封为鲁郡公。当时元载援引私党,害怕朝臣论奏他的过失。就请百官凡是要论事先告诉长官,长官再告知宰相,然后上奏皇帝。颜真卿就此上书给代宗,指出:“今陛下欲自屏其耳,使不聪明,则天下何望焉?”认为:“今天下疮痏未平,干戈日滋,陛下岂得不博闻谠言,以广视听,而塞绝忠谏乎?。。今宰相宣进止,御史台作条目,不得直进,从此人不奏事矣。陛下闻见,止于数人耳目,天下之士,方钳口结舌,陛下便谓无事可论,岂知惧而不敢进,即林甫、国忠复起矣。臣谓今日之事,旷古未有,虽林甫、国忠犹不敢公为之。陛下不早觉悟,渐成孤立,后悔无及矣。”言词非常激切,于是中人抄写内本,传播于朝廷内外。后来颜真卿掌管太庙时,指出祭器不整齐,元载认为是诽谤。大历元年(766)被贬为峡州别驾,继而改任吉州司马,后又提升为抚、湖二州刺史。
元载被处死后,在杨绾的推荐下,代宗召回颜真卿,任他为刑部尚书。
代宗去世时,被任命为礼仪使。德宗即位后,杨炎为宰相,因颜真卿耿直而厌恨他,改任为太子少傅,仍为礼仪使,表面上给予尊宠,实际上是夺取了他的实权。
“忠至灭身”,三军痛哭卢杞专权时,忌恨他的耿直,改任他为太子太师,免去了礼仪使之职,并想把他排挤出朝廷,安排到方镇。颜真卿对卢杞说:“真卿以褊性为小人所憎,窜逐非一。今已羸老,幸相公庇之。相公先中丞(卢杞之父)传首至平原,面上血真卿不敢衣拭,以舌舐之,相公忍不相容乎?”卢杞惶恐四顾,起身下拜,但对颜真卿更加怀恨在心。
建中四年(783),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叛后,攻占了汝州。德宗向卢杞问计。卢杞回答说:“希烈年少骁将,恃功骄慢,将佐莫敢进止,诚得儒雅重臣,奉宣圣泽,为陈逆顺祸福,希烈必革心悔过,可不劳军旅而服。颜真卿三朝旧臣,忠直刚决,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真其人也。”①德宗表示赞同,于是命令颜真卿到许州安抚李希烈,诏令下达后,整个朝廷都大为震惊。李勉听说后,认为失去一位元老会给朝廷带来耻辱,秘密上表,请求留下颜真卿,又派人拦路截留他,没有来得及。颜真卿乘驿车来到东都洛阳,河南尹郑叔则认为此去难免一死,劝他稍作停留,等待朝廷后发的命令,颜真卿认为君命不能回避,毅然前往。
刚到许州时,颜真卿要宣布诏旨,李希烈指使养子一千人环绕着他谩骂。并拔出刀剑对着他,作出要分割他、吞食他的恣态。颜真卿纹丝不动,面色不变。李希烈急忙上前用自己的身体遮挡住颜真卿,喝令众人退下。把颜真卿安排在馆舍中以礼相待,但逼迫他上表朝廷,洗刷自己的罪过,颜真卿没有听从。
当时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等河北藩领主帅各自称王,他们派遣使者向李希烈称臣,劝他称帝。李希烈就召颜真卿来看,说:“今四王遣使见推,不谋而同,太师观此事势,岂吾独为朝廷所忌无所自容邪!”颜真卿反驳道:“此乃四凶,何谓四王,相公不自保功业,为唐忠臣,乃与乱臣贼子相从,求与之同覆灭邪!”李希烈听了很不高兴。过了几天,李希烈又让他与四镇的使者一同参加宴会,四位使者说:“久闻太师重望,今都统(李希烈)将称大号而太师适至,是天以宰相赐都统也。”颜真卿斥责他们说:“是何宰相耶!君等闻颜杲卿无?是吾兄也。禄山反,首举义兵,及被害,诟骂不绝于口。吾今年向八十,官至太师,守吾兄之节,死而后已,岂受汝辈诱胁耶!”四镇使者不敢再说话。李希烈于是将颜真卿拘禁起来,命令十名士兵看守馆舍,在庭院中挖了一个坑,扬言要活埋他。颜真卿泰然自若,见到李希烈说:“死生已定,何必多端,亟以一剑相与,岂不快公心事邪!”李希烈只是向颜真卿谢罪。
建中四年(783)三月,荆南节度使张伯仪在安州被李希烈击败,失去旌节。李希烈派人把旌节和俘虏带给颜真卿看。颜真卿见后号啕大哭,跌倒在地,气绝而复苏,从此不与人说话。后来李希烈的大将周曾等人谋划袭击汝州杀死李希烈,尊奉颜真卿为节度使。事情泄露,李希烈将颜真卿拘送到蔡州,颜真卿考虑必死无疑,于是写好了遗书、墓志、祭文。李希烈僭越称帝时,派人问他称帝的仪式。颜真卿回答说:“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礼耳。”
兴元元年(784),唐军重振,李希烈担心蔡州发生变故,就派他的部将辛景臻、安华来到颜真卿所住之处,在院庭中堆满了柴草,浇上油,对颜真卿说:“不能屈节,当自烧。”颜真卿起身投向火中,辛景臻等人急忙制止了他。七月,德宗车驾回到了长安,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由于参与了朱泚的叛乱,被处死。李希烈听说后极为愤怒,就在八月三日,派中使与辛景臻等人将颜真卿缢死,时年七十七岁。
颜真卿的被害,在朝野引起了很大反响,三军为之痛哭,德宗停止朝见五日,谥号为文忠,下诏称他:“才优匡国,忠至灭身。。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拘胁累岁,死而不挠。”《新唐书》称他“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① 《资治通鉴》卷二二八,德宗建中四年。
书法上的卓越成就颜真卿以造诣超群的书法艺术名高天下,他善写正书、行书,“自篆籀分隶而下同为一律号书之大雅”。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吸取了前代和同时著名书家的长处,陆羽称他的字体得王羲之之筋骨心肺,他的笔法还师承了唐代书法家张旭,并请教过僧人怀素。他对笔法很有研究,《广川书跋》称“其过人处正在法度备存而端劲庄特”。曾作笔法十二意。他以善写正书而名垂后世。字形具有蚕头燕尾的特点。“论者谓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此其大概也,至其千变万化,各具一体。若《中兴颂》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