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第49章)这是说,善的人,我以善来对待他;不善的人,我也以善来对待他;这样做了,就可以“德善”。什么叫“德善”?这里的“德”就是“得”;“德善”就是得到了善,得到了善,那不就是人心向善了吗?善人的人心更向善了,不善人的人心也向善了,人人都得善了,都得道了,这不就是人际交往的大成功?难道不是吗?就是牢房中的“不善者”,今天我们的警察还在循循善诱地对他们“亦善之”,就是像老子所说的用善来对待他们,希望将他们重新改造为“善人”。
3.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第27章)这真是千年不变的经典。前半句话“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好懂,就是善人可以做不善人的老师。
我们解读了一番老子的理念后,再来用事例来体会一下。
明太祖朱元璋大家都知道,他有个马皇后,是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聪明贤惠,心地慈善,性格坚强,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她做皇后后,心中有个榜样在,那就是唐朝的长孙皇后,这就是善人榜样的魅力了。
公元1380年,丞相胡惟庸被告发叛国谋反,朱元璋就把胡惟庸全家满门抄斩,还追查同党,株连文武官员15000多人。当时他又怀疑到一个著名的人物宋濂。宋濂(1310-1381),浦江(今属浙江)人,在开国初期,朱元璋重用过他,当过太子的老师,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主修过《元史》。但是这一次查出来,宋濂的孙子宋慎也与胡惟庸有关系,因此朱元璋就把早已告老还乡的宋濂从家乡抓了回来,要处死他。
人际交往中的两类人(2)
马皇后很善良,她向朱元璋讲了两点:一是宋濂是太子的老师,就是普通老百姓家里对孩子的老师都是敬重的;二是,他早已告老还乡,怎么会知道孙子的事情。朱元璋没有答应她的求情。那天朱元璋用餐,发觉马皇后不太对劲,问她是不是身体不好,马皇后说:“宋濂先生快要死了,我心里难过,在为他祈福呢。”朱元璋这下被感动了,赦免宋濂死罪,全家充军茂州(今天的四川茂县),宋濂后来死在路途上了。
其实朱元璋对宋濂其人心里是很清楚的,他俩相处过很多年,认为宋濂说话做事谨慎,是个贤人。比如有一天上朝,朱元璋突然问他:昨天晚上干什么了?宋濂说:在家里和几个朋友喝酒。朱元璋很满意他没有欺骗自己,因为昨天晚上朱元璋已经派人监视侦查过了。
但是虽然善良的马皇后救了宋濂一命,但是救不了更多的功臣的命。1390年,朱元璋又追查胡惟庸案,杀了第一号开国功臣太师李善长和他一家,1393年又杀了凉国公蓝玉,这两次大案还杀了数万受牵连的人。所以有的历史学家说:这样一来几乎把朝廷的功臣杀个精光,明太祖的专制与残暴在历史上也就出了名了。
虽然马皇后不能全部校正朱元璋的“不善”,但是还是起了一些作用。
一日,马皇后问太祖:“如今天下民众安定吗?”太祖说:“这不是你所该问的事。”马皇后说:“陛下为天下人之父,我愧为天下人之母,子女的生活安定与否,为什么不能过问?”
碰上干旱之年,马皇后就常率领宫人吃蔬菜,帮助祈祷。年成不好,就安排吃麦饭和野菜。太祖有时告诉她,救济灾民的事。马皇后说:“救济灾民,不如平时让他们预先做好积蓄的准备。”
奏事官员散朝后,一起在朝廷吃饭,马皇后命令太监取来饮食亲自品尝,味道不美,就对太祖说;“帝王自己的奉养要薄,而供养贤臣应该厚。”太祖为此告诫光禄寺的官员,光禄寺是专门负责操办朝廷祭祀、宴饮所用食品的官署。
太祖到太学视察回来,马皇后问有多少学生,太祖说:“数千人。”马皇后说:“人才众多了。诸生有官府供给粮食,他们的妻子孩子靠谁供给呢?”于是设立红板仓,积蓄粮食赏赐给他们的家属。太学生家里供给粮食就从马皇后开始。
诸位将领攻下元朝都城,俘获宝玉,献至皇帝。马皇后说:“元朝有这些宝玉而不能守住,我想是帝王应该自有宝贝吧。”太祖说:“我知道皇后说的是得到贤臣才是真正的宝贝吧。”马皇后拜谢说:“确实像陛下所说。我同陛下起于贫贱中,到今日,常恐怕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所以希望得到贤人共同治理天下。”又说:“法律屡次更改必定会遭到破坏,法律破坏了,那么奸邪就会产生。百姓常担忧必定是为贫困,百姓贫困则祸乱就产生。”太祖感叹地说:“这是极有道理的话啊。”
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马皇后卧病,群臣请求为她祈祷,寻求良医。马皇后对太祖说:“死生是命中注定的,祈祷有何益呢?再说医生怎么能使要死的人活过来,假使服药没有效果,这不就因我的缘故而怪罪各位医生了吗。”病危时,太祖问还有什么话要说,马皇后说:“希望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都贤惠,臣子和百姓安居乐业而已。”
这些片断让我们看到,就在朱元璋和马皇后之间就有复杂的“善”与“不善”的问题。在这对“患难夫妻”中间,真让人感叹老子所说的“善之去恶,相去若何”啊!而马皇后对于朱元璋,又正如老子说的那样,是“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了。
“善”的智慧链
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第62章)这一条让我们再次聆听到“道”的重要、“道”的宝贵。人立足于世上要寻找“万物之奥”的“道”,人生之“道”、成功之“道”,还有人际交往之“道”。这是“善人之宝”,是善人的珍宝;又是“不善人之所保”,就是不善人也应当保持着道。
关于道是“不善人之所保”,我们也来举个例子。无锡边上有一个有名的地方,叫宜兴,出过很多的人才,比如现代大画家就有吴大羽、尹瘦石、徐悲鸿、吴冠中、钱松嵒等人。宜兴在西晋时候称为义兴阳。那时有一个人叫周处(?―297),其父曾为吴国大将,官任鄱阳太守,勤政爱民,百姓拥戴。但是其父早亡,母亲管不了他,年轻时凶蛮强横,任侠使气,成为乡里的祸害。当时有歌谣:“江中蛟,南山虎,三害最烈是周处。”有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目的希望减少祸害。他先上山除了猛虎,又下河去斩蛟龙,蛟龙在水中或浮出水面,或沉入水底,行进数十里,周处一直和它厮杀在一起;过了三天三夜,乡里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就互相祝贺。没有想到,周处竟然杀了蛟龙,出现了。他听到乡里人这样祝贺,才明白自己是怎样一个“不善”之人了,想到要改过自新。于是他就自己去吴郡,就是现在的苏州,向当时负有盛名的陆机、陆云求教,下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陆机不在,碰到了陆云,周处就把自己的情况讲给他听,并担心自己“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经过教育改过,后来周处终于官至朝廷,做过新平太守,迁御史丞等,政绩显著,博得民众好评。
如果用老子的理念来解读,那么周处因为早年时父亲已去世,母亲又管不住他,所以没有正确的“道”来指导他的人生之路,最后成为地方“三害”之首。他的人际关系处理得一塌糊涂,民众欲其死之而后快。这是人“无道”所带来的恶果。后来他明白了“无道”的危害,便去“寻道”,去向“有道”的陆机、陆云“学道”,最后“得道”,成就一个善人。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不是很深刻吗?
老子谈“善”的还很多,比如:
1.“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第50章)这是讲“善摄生者”的情况。
2.“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第54章)这是说,善于建树的人,建树的东西就不会被拔除掉;善于抱持的人,抱持的东西就不会脱落掉。子孙遵循了这种道理,那么祭祀就会代代不中断。
3.“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第81章)这是讲如何看待交往中的论辩、争辩、狡辩等等,以及辩与不辩中的善和不善。
4.“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第68章)这是讲怎样善为士,善战,善用人。
5.“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73章)这是讲大家怎样善胜,善应,善谋。
你看,《老子》一书就五千来个字,提到了多少“善”字啊。我们把这些“善”的智慧总结一下,那么在人际交往中,老子教导我们有这么一条“善”字智慧链:自己先要做个善人,然后行为要善,言语要善,交往要善,与善人交往要善,与不善人交往也要善。这细说又有要善数、善闭、善结,要善用人、救人、救物,要善谋、善战、善胜等等,而一切的一切又在于善为道。
再做核心概括,就是这样的智慧链:善为道—善为人—善交往—善成功。有了这样的智慧链,你必定事业成功、人生成功,因为你遵循的是“道”!
第十七讲 老子智慧校正“厚黑学”
老子智慧校正“厚黑学”
我们在上一讲谈了人际交往中的“善”的问题,这一讲我们来讨论相反的一个问题,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厚黑学”问题。这厚黑学到底行不行,要不要,我们也用老子的智慧来剖视一二。
什么是“厚黑学”
现在一些人群很重视人际交往,有的人为了升官,为了发财,为了其它种种目的在钻研人际交往之道,但是又不是正儿八经地研究学习正道,而是喜欢“厚黑学”等,但是也不是真正地了解“厚黑学”,因此反而走了邪道,不仅没有利,反而对人有害。
那么什么是“厚黑学”呢?
“厚黑学”是李宗吾先生(1879-1944)提出来的。他是四川富顺人。早年进成都高等学堂学习数理,曾经加入过同盟会。民国初年,担任过省审计院的科长、官产清理处的处长,后来又做过富顺县中、绵阳省中的校长以及省里的督学和四川大学的教授。
1912年,32岁的李宗吾在成都《公论日报》发表“厚黑学”,引起轰动。几十年过去了,一直到今天这一著作,还在再版重印,还是很畅销。
“厚黑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处世处事处理人际关系脸皮要厚、心要黑,一个是“厚”,一个是“黑”,再加上个“学”,那就是“厚黑学”了。
比如李宗吾分析曹操说,三国的英雄,首推曹操,他的成功,他的特长,“全在心黑”。他杀了吕伯奢,杀了孔融,又杀了杨修,再杀了董承、伏完,还杀了皇后与皇子,悍然不顾,并且明目张胆地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心黑真是达到了极点。李宗吾说“有了这样本事,当然称为一世之雄了”。
再比如他分析刘备,他的特长是“全在于脸皮厚”;刘备依靠曹操,依靠吕布,依靠孙权,依靠袁绍,东窜西走,寄人篱下,恬不为耻,而且平生善于哭。做《三国演义》的人,更把他写得惟妙惟肖,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对人痛哭一场,立即转败为胜,所以俗语有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这也是一个有本事的英雄。李宗吾说:刘备和曹操,可以称为双绝。当看到他们煮酒论英雄时,一个心最黑,一个脸皮最厚,两人相对,你无奈我何,我无奈你何,环顾袁本初诸位人物,卑卑不足道了,所以曹操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再比如刘邦的成功,则是得力于他的“厚黑兼全”。如此等等,据说把“厚黑学”学深学透了,就能“混”出个人样来,这样才能“混”出个人生成功来。
李宗吾的“厚黑学”发表后,有人就指责这种学问是教唆。李宗吾有个自辩:他的“厚黑学”是“为了讽刺社会,让那些污吏劣绅”不敢“做出狼心狗肺事情”;是“基于厚黑哲理,来改良政治经济外交与大学制等等”。比如“日本以厚字来,我以黑字应之;日本以黑字来,我以厚字应之”,这叫“厚黑救国”。
因此,我想,读李宗吾的《厚黑学》要整体地去把握它,要有分析,有批判,有主心骨,不能人云亦云;比如要了解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社会、文化的背景,作者的写作心态以及他的理念指向。我们不要一看就学习在交际中要脸皮厚、心要黑,还有,可以加上去的,比如“手要辣”、“无毒不丈夫”等等啊!比如,李宗吾就说:“用厚黑以图谋一己之私利,越厚黑,人格越卑污;用厚黑以图众人之公利,越厚黑,人格越高尚。”这就是不能忽略的观点,还有他的有些出发点以及其学理的解说,也不是全无道理的。
我在这里不去整体分析评价李宗吾的《厚黑学》这本书,比如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就这样简单吗?真的像李宗吾先生说的“一部二十四史,可一以贯之:‘厚黑而已’”?“一部廿四史中的英雄豪杰,其成功秘诀,不外面厚心黑四个字”吗?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历史学成了什么“学”了?我们的历史学家又成了什么“家”了?
然而有一些人对于“厚黑学”没有正确的认识,盲目地去学、去搞那套“厚黑学”,而且只是从表面上去学脸皮厚、心黑,用来处理人际关系。我们就从这方面来校正一番。
比如现在常见媒体报导,目前干部队伍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现象,不少干部认为领导职务晋升机制不健全,对于正当晋升缺乏安全感,因此有许多怪现象,有迷信风水、官运,热衷于研究“厚黑学”等升官秘笈的,有费尽心机编织关系网的等。还有那些商家也有在研究“厚黑学”的,目的就是多赚些黑心钱。
这些情况,大家都听得不少了,因此我们要用《老子》的智慧来解析一下,惊醒一下世人。
一个历史典型(1)
要说袁世凯,人人都知道,他是个窃国大盗,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他可以说是一个绝妙的“厚黑学”典型。
他能够从河南项城袁家寨的一个无赖恶少一步一步混到“大总统”、最后还当上了“皇帝”,如果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没有一套本领,那可能吗?袁世凯如果从“厚黑学”上来说,那么他应当是顶尖“高手”了。
袁世凯从小不好好读书,但是他先跟随在南京做官的继父袁保庆,后来又跟从到北京做官的堂叔袁保恒,从他们那里听到学到不少做官、贪污腐败的本领,学到了官场的“厚黑学”,这就启了蒙,进了门了。
后来袁世凯从了军,并且跟随淮军统领吴长庆到了朝鲜。为了整肃军纪,更为了显示自己的能耐,袁世凯用自己的权力曾经把抢老百姓鸡鸭的几个士兵杀了。人人都震惊他的心狠手辣!
后来为了向上爬,他又投靠淮军头子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投其所好,溜须拍马。后来又为了往上爬,又投靠荣禄,他惯于不断找靠山,换靠山。
据说北洋军除了袁世凯以外,谁都无法驾驭。这是为什么?其中一个原因,他很会看风使舵处理人际关系,他又会面厚、心黑、手辣地处理人际关系。他是从天津附近的新农镇“小站练兵”后发迹,并飞黄腾达的,最后做到“大总统”。他把一套处理人际关系的办法研究得很透很透。他特别懂得投其所好、见风使舵、两面三刀、小恩小惠、威胁利诱等等交际之道、驭人之道。
你看他,攀上李鸿章、攀上荣禄,后来又投机变法,参加强学会,还称康有为为“大哥”。当时有慈禧一派的“后党”,又有光绪一派的“帝党”,袁世凯兼顾两处的交往,脚踩两条船。到后来他背叛了出卖了康有为那些同党,染红了自己的顶子。其实袁世凯还不仅脚踩两条船,还和洋人拉好关系,作为自己的后台。袁世凯能上上下下“处理好”关系。我们再来粗粗地梳理一下。
首先,他能“处理好”与慈禧以及高官的高层关系。比如就在慈禧太后逃亡之中,袁世凯还给她送去20万两白银和大批绸缎食物,孝敬西太后。荣禄死后,他又高攀庆亲王,第一次出手就是一张10万两的银票,后来每个月给他送银票,因此他要办什么事情,只要对庆亲王一说,没有办不成的。
其次,他能“处理好”与他手下一些重要将领的关系。比如他对于“北洋三杰”的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