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谜案追凶-第2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泰不但在为徐健的行为叹气,更加在为自己叹息。要不是自己秘密去了一次江南,要不是自己逼徐健做决定,徐健不可能这么做。虽然秦泰和徐阶有两代人的恩怨,但是秦泰并没有想过真的让徐阶死在自己儿子的手里过。在佛家的说法里面,父子相残是一种极为恶劣的因果报应。徐阶虽然做事有点霸道,又晚节不保了,但是死在自己儿子徐健手里真的太严重了。不但他死在了自己儿子徐健手里,而且导致徐家上上下下十几个人也死在了徐健手里。就算徐家的男丁参与了景王的事情,就算徐家再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徐家的女人和孩子没有错。现在徐家女人死了,几个年幼的孩子死了父母成为了孤儿,这一切都是秦泰没有想到的。秦泰也算是间接地害了他们,成为了让孩子们成为孤儿的一个凶手。这个罪孽有点重,重的让秦泰觉得徐健这是在报复自己,徐健心里也一定很怨恨秦泰。这不,展小小已经一个人去了寺庙,名义上是去拜佛,其实是去给这些冤死的徐家人做法事。展小小心里实在不平静,总觉得自己对不起这些徐家的女人和孩子。

    景王也马上知道了徐阶的事情,深知徐阶一死江南布置好的一切也完了。景王知道自己这一次的心血白费了,索性来了一个京城光棍经常做的事情,和朝廷和小皇帝一家人半公开的摊牌。景王用公开的方式,交给包围自己家名誉上保护自己的孟河一封信,让孟河转交给朝廷和皇室。在信中景王列举了自己几个不轻不重的罪名,希望朝廷和皇室处罚自己的过错。第一条景王在先帝也就是隆庆皇帝丧事期间行房,反了大不敬的罪名。第二条景王在一些半公开场合说了一些不利于小皇帝的话,反了私下议论国事的罪。第三条景王闷在家里难受,所以私下违反藩王不得离开自己府邸的规定出去玩了,又是一个罪名。第四条景王企图买通孟河这些官兵,反了藩王不得和守军来往的罪。景王不但承认自己错了,而且请求朝廷和皇室对自己加以处罚,警告其他的藩王不要这么做了。

    景王这招以退为进的招数真的很有效果,不但辩解了自己的行为,而且把所有的罪大事化小,更加把孟河牵连了进去。景王历来和先帝隆庆皇帝不满,本来这是景王最大的罪名,但是景王用这个理由抵消了大家对他的猜想。在先帝隆庆皇帝丧事期间私下行房,看上去对先帝不敬其实不算什么,其他的藩王或者朝中大臣也做过。硬要说景王针对隆庆皇帝的话,就是朝廷和皇室针对景王了。景王多次说过对小皇帝不满的话,甚至于说要取而代之,现在被景王解释为发牢骚和“妄议国事”,避重就轻的同时又免去了朝廷对景王的一向控诉。景王说自己太闷了才出去玩乐的,这就解释了景王私下离开府邸,就算景王在其他地方出现也可以光明正大解释了。最后一条最厉害,主动交代自己曾经贿赂过孟河等人。既没有说明孟河等人是否会收买,也没有说明数量和方法。一两银子也是贿赂,一百万两银子也是贿赂,用一件军装是贿赂,用一大群先进武器也算是贿赂。避重就轻地化解了贿赂军方得罪名,更把孟河出卖了。

    不久之后朝廷给了孟冲和秦泰一份半公开的决定方案。第一,就景王自请处罚一事,朝廷和皇室决定从轻处罚主要以警告和教训为主。藩王犯错只要不是造反或者谋杀君主,一般都是这么做的。所以景王才会这么做,以自己主动交代,避重就轻地承认部分罪行,换来一顿朝廷得训示。第二,徐阶父子被徐汇谋害,徐汇供认不讳判斩立决。徐健的两个儿子也找了一个由头后处理了,大儿子罢职为民,小儿子因为嫖|妓革除功名。徐家的家业被徐汇转卖或者私下改名,徐汇被抓后没收充公成为了朝廷的产业。徐阶父子朝廷出面安抚并追悼,保住了徐阶和徐健的名誉。第三,景王和徐阶保举的官员全部以各种名义革职或者调任。其中包括贾百顺,这个和秦泰有数次交锋的人终于从此退出了官场,再也成为不了秦泰的绊脚石了。

    虽然在这份决定中没有提到对孟河等人的处理意见,也没有提到小灵子的处理办法,但是秦泰和孟冲心里都知道事情不好解决。孟河也很光棍,拿出一些美酒和以前的兄弟们一起喝酒。结果和徐健毒死家人一样,孟河和军营所有的军官都死了,其中包括两个太监。孟河知道自己一定要死,为了不牵连到孩子和孟冲,他决定自己了结自己的性命。反正他知道自己的儿子小宝没有死,展小小也答应会照顾小宝,所以他没有任何牵挂了。

    就在孟河自杀的同一天,一直找不到踪影的小灵子也有了消息。当秦泰夫妻赶到的时候,小灵子已经死了。小灵子承认自己和格尔汗两个人联手不但骗过了贾百顺,而且贪污了不少的钱财。小灵子本来想成为了秦泰的污点证人,帮助其他对付贾百顺的。现在贾百顺和他的主子都完了,不再需要小灵子了。小灵子为了让秦泰不尴尬,为了保住秦泰的名誉,决定自己了结自己的性命。格尔汗虽然也参与了案件,但是格尔汗既没有杀人也没有参与计划,所以小灵子请求秦泰轻判格尔汗。格尔汗最后被朝廷发配到边疆,跟了一个叫李成梁的军官,据说后来收了一个女真族的徒弟。这个徒弟后来成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就是清太祖**哈赤。他的一些本事来自于格尔汗,格尔汗的本事是小灵子教的,小灵子的本事来自于秦泰等人,**哈赤也就等于是秦泰等人的再传弟子了。

    秦泰和孟冲都没有要求封赏,孟冲反而要求辞去司礼监掌印太监职务,安心回凤阳守灵。其实这是一些大太监养老的地方,孟冲等于自动交权了。秦泰也希望朝廷和皇帝免去他锦衣卫的职务,毕竟对于任何一个读书人来说,锦衣卫的职务不是一个好名声更是一种耻辱。张居正答应了秦泰的要求,但是并没有恢复秦泰的职务,依然要秦泰回家反省。秦泰又成为了一个在家等消息的闲散候补官员。不过这一次秦泰没有哀声怨气,因为他要用这段时间做几件事情。第一,给小灵子找一块风水宝地安葬。第二,安排小宝的未来。第三,去一次徐家,亲自拜祭一下徐家的人。第四,送孟河的遗体回老家,这是秦泰自己找来的差事。

第一回 转世天师 一

    万历七年的山|西是一个比较平静的时期,老百姓的生活像对比起其他事情好过一点,但是也不能保证所有的人的温饱。山|西想来是一个比较贫瘠的地方,这里的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为主,还有一些番薯、玉米等等。肥沃的土地不是在官府手里,就是在那些大户富绅手里。老百姓手里就算有一些好地,也会被这些人联合官府抢走,甚至于有生命威胁。老百姓只好种一些比较不好的地,或者直接成为大户人家的租户,维持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善良的老百姓并没有太多的抱怨,利用农活的时间断创造出一些谚语。例如“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不忙不闲,半干半稀。”等等。这个谚语后来被***知道了,就经常念在口中,多部影视作品里面反复提及,被大家广为知晓。

    山|西的老百姓能过上这种半饥半饱的生活已经算好了,一些老人甚至于时常唏嘘过去灾年的惨况。嘉靖皇帝时期山|西每两三年不是干旱就是水灾,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只好离开家乡去逃难。实在走不动逃不了的,只好吃树皮或者“观音土”,甚至于吃死人。树皮就是指路边那些树的外皮,也有一些人饿极了吃树叶或者一些不太老的树枝,这些大家统称为吃树皮。

    “观音土”是一种白色的泥土,有点像瓷土但是比瓷土软一点。相传有一年一个书生去进京赶考,路上不但错过了投宿地点而且钱和干粮都被偷了。他又饥又饿倒在了一座破旧的寺庙门口,迷迷糊糊地好像看见了观音菩萨。他醒过来之后才知道这里是一座观音庙,他马上对观音菩萨许愿,求观音菩萨帮他度过这个难关。书生在观音菩萨像下面发现了一种白色的泥土,就把这些不一般的泥土当作了观音菩萨对他的赏赐。一来白色的泥土真的比较少见,第二是因为书生不是种地的人所以比较少见多怪。这种泥土并不是太难吃,而且吃一点点就饱了,马上解决了书生的饥饿问题。后来书生到了京城后见人就说这个故事,再加上当时朝廷需要树立这种榜样,有意安排他考中了状元。书生得遇观音菩萨相助中状元的故事马上被大家知道,大家也把这种泥土叫“观音土”。遇到灾年或者粮食有困难的时候,大家就纷纷吃“观音土”,一来可以不用挨饿第二希望观音菩萨保佑自己。可是吃“观音土”的人十有**都死了,大家都说这些人没有缘分,观音菩萨不保佑他们。他们没有书生那么好远,也没有书生那么有福气。

    其实事实真相不是这样的,并不是书生运气好,也不是观音菩萨保佑不保佑的问题,而是这个泥土有问题。这种泥土不容易消化,而且遇水就胀大,所以不能和水一起吃。当初书生来到观音庙的时候虽然很饥饿但是并不口渴,他吃“观音土”的时候没有喝水,吃的“观音土”也不多。“观音土”没有遇水所以发胀并不厉害,因此书生吃一点点就饱了而且没有出事。灾民就一样了,一来吃的比较多,二来吃得太急容易口渴所以一边吃泥土一边喝水。等他们吃饱的时候,肚子里面的泥土已经遇水发胀,他们又不能马上及时排出泥土,泥土在肚子里面发张发硬,灾民就这样活活胀死了。虽然大家都知道吃“观音土”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马上死人,但是大家依然愿意吃泥土。唯一的解释好像只有一个,吃了胀死总比饿死好。

    吃树皮吃不饱,吃“观音土”又会胀死,实在没有东西吃了的灾民只好吃死人。灾区死人越来越多,有亲人的尸体被亲人就地掩埋,没有亲人的尸体只好随便丢弃。饿得受不了的灾民为了活命,只好选择吃尸体。第一次吃死人大家心里都会有一种罪恶感,可是吃多了就麻木了,甚至于为了多吃一些和其他人打架。一些人几乎天天吃死人肉,更是会偷偷去挖已经埋葬不久的死人。后来死人也越来越少,大家只好吃一些快死的人,一些被亲人抛弃的病人。这等于活人吃活人了,大家心里的罪恶感更加重了。一些小孩子和比较善良的人不敢吃或者不愿意吃,他们宁可饿死也不愿意吃其他活着人的肉。可是一些红了眼的人不管这些,不但吃病人的肉,而且开始到处偷孩子活吃。一些地方甚至于出现了易子而食的场面,双方家庭因为实在饿得受不了了,又不能吃得下自己家的亲人的肉,所以相互交换,把活不下去的孩子或者老人交换着吃。

    山|西统计过,嘉靖皇帝时期四十二年内一共发生七次水灾、十三次旱灾、五次蝗灾。平均一年半一次灾难,灾后又会发生瘟疫和粮荒,所以这段时间山|西老百姓的生活实在不好过。隆庆皇帝时期更加不好过,隆庆皇帝一年山|西半个省发生蝗灾,隆庆二年山|西全境旱灾,隆庆三年山|西部分地方绝收,隆庆四年山|西全境过水下半年发生大规模瘟疫,隆庆五年山|西因为去年水灾和瘟疫,太多人逃难在外,地方荒漠粮食收成不到丰年的三成,各地发生粮荒。五年的灾荒导致山|西老百姓人口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人口流失不少。倒是万历小皇帝登基后这几年,山|西虽然也有过几次灾难但是规模不大,老百姓的生活开始安定下来。至少大家又过上了半饥半饱的生活。不用担心出现人吃人或者大批饿死人的场面,一些年纪不大的孩子不知道过去大家惨痛的经历。

    虽然这种生活不能让大家完全脱离饥饿,但是善良又单纯的老百姓已经很感激了。他们非常善意又好心的把这种生活归咎给老天爷和朝廷,所以这些年各地民怨少了,闹事的人也少了。其实老百姓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让他们有安定的生活,只要不把他们逼得太紧就可以了。可是朝廷和地方官员好像并不完全明白这个道理,好像也不喜欢这种景象长期存在下去。一些所谓的知情人私下自吹自擂的时候,让大家也明白了一些其中的奥妙。

    原来其中有一些玄机是老百姓不知道的,只要了解了其中的窍门,大家谁都可以理解这些做官的人的心情。朝廷的大佬们和皇帝老子一样,喜欢国泰民安,但是下面的官员却和这些大人物不是一条心。所谓的下面的官员主要分为京官、地方官员和武官三大类。

    京官是指在京担任六部衙门的官员们,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分管各个衙门的具体事务,协助地方处理民务。要是地方太平的话,六部衙门相对少事,也不用经常去地方协助地方官员办事。本来这样做不但太平而且省事,大家应该高兴才是,但是他们因此少了出去旅游和玩乐的机会,更加少了经济收入,他们当然不高兴了。几乎每一次六部衙门的官员出京都是发财的机会,也是他们公费旅游的好机会。他们出京的时候两手空空,回去的时候都是大包小包,甚至于车满船满。就算捞不上出京的好差事,同时出京回来也会有不小的礼物带回来,总比在京什么也没有得好。明朝的官员俸禄普遍比较低,光靠这些要死不活的俸禄养活自己都不够,怎么养活一大家子?谁家没有七大姑八大姨?谁家没有下人家眷?拿什么养活这么多人?没有一点额外收入是没有办法过活的。再说下面国泰民安了,不需要他们六部官员往外调拨物资了,他们各级的油水哪里来?他们每一次做事都要层层克扣的,少了事情他们的盘剥和克扣哪里来?从地方到中央的物资有明文的,地方官员能少交一点就最好,绝对不会有多余的孝敬六部官员。所以一切的好处只有在从京城往外调运物资上,才能做手脚,才会有油水。这些年地方没有重大灾荒,这对于京官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灾难。甚至于有些官员的夫人们私下拜佛的时候,祈求老天爷降下灾难到地方,不然他们京官都要饿死了。

第二回 转世天师二

    地方官员也希望有灾难发生,这一点一般的老百姓并不知道。只有有灾荒了,官员们才能体现出他们的重要性,老百姓才会求着他们。这不光光是面子问题,更是一种态度问题。国泰民安了地方士绅开始不求着官员了,更会利用自己的威望企图干预地方官员的决定。再说了谁回来当官?当官就是为了发财,不为了钱谁愿意来地方受苦?所谓“千里做官为的吃穿。”“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他们几乎从小就被灌输了一种思维,读书为了做官,做官为了光宗耀祖,为了发财为了富贵。不光有钱人家的孩子这么想,就连一些穷人家的孩子也这么想。甚至于一些穷人家为了改变命运,逼着孩子这么想这么做。来地方当人地方官员不光光是为了当老百姓的父母官,更是为了从老百姓身上得到实惠和好处。只有到了灾荒的时候,官员才可以利用职权克扣物资、哄抬物价、以次充好、挪用救灾钱粮等等。少了这些好处,这些地方官员不要说是发财了,就连自己的生活问题也解决不了。所以这些地方官员也拼命求着自己的地盘发生灾难,最好年年有灾情,这样他们不用几年就可以发大财了。

    相比之下武官的想法更加令老百姓们瞠目结舌了,这些朝廷养活着士兵和军官的想法可以说是太龌龊了。朝廷养着这些兵大爷不是白养活的,没有战事的时候朝廷的态度就不太客气了。向来文官就看不起武将,无论在中央还是在地方,掌管着钱粮的文官都不会给武将好脸色,甚至于像训自己的下人一样训这些武将。就连有一定操守的张居正也一样,据说张居正在兵部当人侍郎的时候,就利用职务之便,让一大群武将在自己面前低头听自己训话好一段时间过。这些武将因为没有仗打,从而被各级文官看不起。他们想要出人头地或者让别人看得起自己,唯一的办法只有立功。边疆战役不但危险而且不受控制,所以地方发生民怨是他们捞本钱升官发财的机会。武将可以利用民怨立功,士兵可以利用镇压民怨的机会发财。武官更加会扩大战果,把一些无关的老百姓牵连进去,这就是武官常用的“杀良冒功”。地方没有灾荒,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就不会有民怨。没有了民怨就不会有暴民,没有暴民闹事的话,官军怎么出动镇压?所以武将也求着有灾荒,只要一有灾荒就会有老百姓受苦,老百姓受苦了就会有闹事的人。闹事的人一旦打伤或者打死地方官员了,就是他们这么武官立功的机会了。立了功他们不但会有实际好处,而且会被朝廷嘉奖,既可以升官又可以发财,这才是他们希望的事情。这些武官和士兵的想法真的太龌龊了,老百姓要是全知道的话,绝对会发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