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礼部的“贫”、吏部“贵”、兵部的“武”、刑部的“威”、户部的“富”、工部的“贱”,组成了大明的最高分支机构的“威武富贵贫穷”。
秦泰回到南京城后,马上回到自己的房间换上自己的官府,赶往南京刑部衙门。南京城里的官府很奇怪,他们一字排开,没有一点分散的。中间是南京城里最高建筑旧皇宫,左边是六部,分别由左往右是工部、礼部、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右边是地方官员的衙门。从左往右是原两江总督府、现改名为江南总督府的胡宗宪的衙门。然后是江苏巡抚府、江苏布政使司、江苏按察使衙门、江苏粮道衙门、江苏盐道衙门等等。衙门在一起有在一起的好处,也有在一起的坏处。一队巡逻的士兵,从左边走到右边,再从右边走到左边,就这么就可以保证衙门门口的安全了,这是一个大好处。坏处就是这么多衙门在一起,官员们上下班不方便,经常发生轿子和轿子相撞事件,发生古代版的“追尾”事故。还有就是声音吵杂,有时候比菜市场还要吵。
第五回 白兔戴冠五
秦泰在去南京刑部的路上,就知道南京刑部不会有什么好事。到了之后,不一会儿就印证了这一点。像秦泰这种六品小官,不需要南京刑部尚书大人亲自接见秦泰,来人不过是一个从四品的南京刑部郎中。“郎中”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大夫,而是一种职务名称。六部每一个衙门都有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八个郎中、十二个主事或者又称为员外郎、若干师爷和管事组成。刑部提刑司属于“管事”级官员。北京刑部加上南京刑部,一共有两名尚书、四名侍郎、十多个郎中。派一个郎中来见秦泰,算是待遇不低了。
这个郎中好像没有正眼瞧过秦泰,秦泰也好像没有按照规矩给这个郎中应有的“红包”。这个郎中就直接丢下一份卷宗离开了。
秦泰确定郎中走了之后,才捡起地上得多卷宗。里面有几份任命,他们已经决定了秦泰将来的命运。秦泰早就知道光是申斥是不可能的,贬职几乎成为了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
在这份卷宗里,第一张是秦泰的忘年交北京刑部侍郎张居正的命令。这时候秦泰不知道,张居正已经调往北京兵部担任兵部的右侍郎,主管兵部日常事务。这份命令是张居正在刑部的最后一份命令,刚好是给自己好友秦泰的免职命令。张居正以北京刑部的名义,免去秦泰刑部提刑一职,但是没有权利免去秦泰刑部科道监察的权利。也就是说从这时候开始,秦泰就没有复核地方案件的权利了。
第二份是北京吏部的命令。虽然北京刑部和南京刑部都是刑部衙门,但是没有从属关系,所以必须经过吏部的任免才有法律效应。北京吏部同意免去秦泰北京刑部提刑职务,档案卷宗随即调往南京吏部。
第三份是南京吏部的命令,上面写着任命原北京刑部提刑秦泰为南京刑部官员。上面没有写具体的职务和品级,不知道算是升迁还是贬斥。
第四份是南京刑部的任命,“原北京刑部提刑秦泰因为不尊上命,私自违制办案,所以就地免去原有职务,发往南京刑部。南京刑部念其办案还算认真,略有功绩。报请南京吏部,江南总督胡宗宪同意,任命秦泰为南京刑部管事,分管福建地方刑事案件审核。品级仍为六品。”
秦泰苦笑了一下,自己够倒霉了。破了案还要被处理,要是破不了案子的话自己不是要掉脑袋了?提刑司至少属于朝廷派到地方的中央官员,地方官员怎么也要忌讳一点。现在秦泰成为了南京刑部的一名管事,而且是分管最倒霉的福建。福建在嘉靖朝,根本就不算是朝廷的。三天两头被倭寇袭击不算,那里的老百姓早就对无能的官府失去了所有的耐心。听说福建那里的老百姓自己组织民团,保卫自己的家园,不听官府的指派,更不把官府的官员当作人看待。刚刚逃回来的新任福建泉州知府孙大富,说什么也不去福建了。他的官服被老百姓撕烂了,家人被老百姓打了,所有的东西被抢了,差一点老婆也被老百姓抓走了。孙大富宁愿以后不当官,就算是坐牢也不去福建了。这时候的福建哪里有什么治安,案件发生了又有谁去查?审核案件?不如说是要秦泰去送死。
秦泰按照朝廷的规矩,去了一次南京吏部,还好就在隔壁不远。秦泰上交了提刑的印鉴,也上交了自己的关防。然后在另外一边,领到了新的印信和身份证明。意外的是秦泰领到了三份,而且自己的一份还没有给自己。等秦泰清醒的时候,秦泰快要被眼前的一切吓晕过去。
原来南京吏部听说有一个要去福建的官员,连忙把所有要去福建的官员凭证都交给秦泰,希望秦泰能者多劳,一起去办了这些工作。秦泰大口大口咽下口水,从来只有大家抢着当官,从来没有这种硬要人当官的。
秦泰无奈的坐在南京吏部门口,一边的士兵不敢驱赶秦泰。因为秦泰手上抱着这么多的印信和腰牌,吓得大家谁也不敢小看秦泰。秦泰这时候真的有点吃不消,还没有缓过劲来。乖乖咚地洞,这还叫人怎么活?
朝廷有明文规定,一般的衙役配木质腰牌,没有关防。七品以下包括七品官员配发铁质腰牌,七品以上官员有自己的关防证明。七品以上官员,五品以下包括正五品官员配铜质腰牌。五品以上,三品以下包括正三品官员配银质腰牌。三品以上官员,一品以下包括正一品官员配金质腰牌。一品以上官员,包括藩王在内配玉质腰牌。
秦泰手里有十七块铁质腰牌,十一块铜质腰牌,四块银质腰牌。也就是说秦泰要担当十七个七品以下的基层官员,十一个五品以下的中层官员,四个三品以下的省级官员。除去自己的工作,还要兼任三十一个官员的职务,这可是大明开国以来兼职最多的一个官员了。
在大明朝官员的“工资”普遍不高,主要是因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乞丐皇帝出身,觉得自己亲自制定的官员年薪已经够高了。却不知道从此留下了一个大大的尾巴,造成“无官不贪”的局面。为了缓解一些官员的窘迫,一些皇帝想出了不少补贴的办法。例如官员“活动经费”、“办公费用”,将一些官员的吃住问题归在里面,减轻官员们的负担。但是依然是抓襟见肘,不解决大问题。所以皇帝想出了一人身兼多职的办法,一份职务一份“工资”。例如礼部尚书兼任大学士,内阁阁员,一个人就拿三份“工资”。兵部尚书兼任武职,加太子太保衔,也可以领到好几份“工资”。像严嵩的职务就很多了,什么北京吏部尚书、文华阁大学士、太师、内阁首辅、太子太傅等近十个职务。一般的地方总督挂尚书衔,巡抚挂侍郎衔,也就是为了能多领一份“工资”。可是像秦泰一个人领三十二份大大小小,工作地点又不在一起的官员,在大明朝可以说是空前绝代的。
秦泰看着手里的关防,十三个知县、四个县丞、六个知府、四个同知、一个福建粮道、一个福建兵备、一个福建按察副使兼任泉州知府、一个福建布政使副使兼任福州知府,再加上自己的南京刑部福建复查管事。换在平时,这都是一些打死人都不偿命的“肥缺”,现在却成为了没有人敢接手的“破烂”。秦泰要是知道他们这些官员的前任不是被暴民或者倭寇杀了就是吓得弃官逃走的话,恐怕更加会不知所措。
秦泰慢慢地走回南京刑部,刑部的门口有士兵。士兵管进不管出,也就是进去的人要检查,出来的人不用管。他们明明知道秦泰去南京吏部交了令,所以故意刁难秦泰,也想看看秦泰现在是什么官。秦泰也不多话,随后拿出一块铜牌,以为就是自己的那一块,没想到士兵不让进。
秦泰看了看上面的文字,是一个同样六品的同知,“同知”就是知府的助手,在知府不在的时候代知府管理一个地区的官员。福建的同知和南京刑部没有隶属关系,所以不能进南京刑部。秦泰只好拉出那一大串吓死不偿命的腰牌,让士兵们看一个够。士兵们死死地盯着最上面的四块银质腰牌,知道这四块腰牌意味着什么。当秦泰走进南京刑部衙门后,外面的士兵集体倒地。一个人能同时当这么多的官,这还叫不叫人活了?秦泰可能是嘉靖朝明面上“工资”最高的一个官员了。
秦泰一人身兼三十多个官职的事情,马上像一阵大风一样吹遍整个南京江南古城。秦泰还没有离开南京刑部,几乎南京城里的大大小小官员都知道了。这就是官府在一起的好处,集体知道秘密,谁不用担心不知道。秦泰刚回到自己住的地方,就看见几个店老板开始对自己越来越客气。“老酒鬼”师爷的房间里也多了不少好酒、美酒,听说都是酒楼老板和酒店店小二送来的。“老酒鬼”师爷是来者不拒,因为按照规矩师爷是可以收礼的。官员不能平白收礼,是怕官员贪污或者徇私,师爷不过是一个下人,有人给下人送礼不算受贿。
秦泰也没有和已经醉醺醺的“老酒鬼”师爷说任免的事情。反正展小小、“马三刀”和小灵子快要回来了。等大家到齐之后一起出发去福建。这时候秦泰回了自己的房间,秘密回忆兔子窝看到的一切。这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天意,这件案子正好发生在福建,秦泰正好借机会查案。秦泰心里也想搞清楚这件事情是真的还是假的。
第六回 白兔戴冠六
秦泰回到自己的房间,面对这么多的腰牌不知道是应该高兴呢?还是应该感到悲伤?看来福建的局势比他自己知道的还要危险,不然不会这么多的官员都不去上任。
什么叫“官”?通俗一点,就是代替朝廷、代替皇帝管理地方的地方父母官。为什么说是“父母官”,这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劝告官员要把辖区里的老百姓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照看和管教。第二层的意思就是老百姓要像敬重自己的父母一样,听从和敬重官员的话。要是有哪个老百姓像忤逆的孩子违背父母一样不听官员的话,官员就可以教训自己孩子一样,对这个忤逆子痛下打手。
中国有句老话,叫“县官不如现管。”意思是与自己不搭界的县官,还不如自己的直接上司来得更管用。可是每一个地方官的实权都比较大,上级给于一定的自主权限,可以全权管理辖区里的一切事务。
中国还有一句老话,叫“天高皇帝远。”对于一些地方老百姓来说,远在京城的皇帝,是遥不可及的,但是他们的地方官却是马上能看见的。所以一些老百姓并不怕皇帝,还敢在背后议论皇帝家的是是非非。可是在本地明里暗里议论地方各级官员的人却很少。要不是这个官员实在无法无天了,老百姓不会集中在一起说三道四。
一些地方官员为了立威,也使出了种种手段。例如外出的排场,按照朝廷的规矩仪仗不能随便乱用的。就连皇帝出巡,去太庙或者天坛祭坛也有相应的礼节。但是地方官员却不大讲究这一点,只要官员外出就要有仪仗,前呼后拥的好是威风。这就是一些京官羡慕地方官员的地方。在京城到处是官,四品以下的官员就不能称为官员,只能称为官吏。他们在京城为人时时小心,深怕得罪到什么重要官员。当时有句笑话,说“京城里掉一块瓦片砸中六个人,四个是官员,一个是皇亲国戚,还有一个是太监。”可见当时大明京城里官员多,皇亲国戚也多,太监也多。官员们得罪哪一个大官还是小事,要是不小心冲撞了太监或者锦衣卫,他们向皇帝添油加醋地一说,官员可就要倒大霉了。
按照早有的规矩,县官也就是老百姓口里的“县太爷”出巡,前有开道的仪仗,后有一些衙役跟随。所谓的仪仗是由一人提着铜锣开道,后面四个人分两队各举一块牌子跟着组成。牌子上写有“肃静”、“回避”、“某某县正堂”、“正七品知县”的字样。随后就是四人抬的官轿,后面赶着手里拿着杀威棍和手铐的衙役。知县属于七品官,所以铜锣每次只能敲三下,又叫“敲三棒”。按照正常礼仪,县太爷离开自己的县衙的时候,敲铜锣的衙役,要连喊三次“老爷出巡咯”之后,县太爷才出来上轿出行。每走十步敲铜锣的衙役敲一下铜锣,敲完三下之后,停顿一下,喊“老爷出巡,百姓回避。”然后再敲铜锣三下。
知府出巡按规定是敲五下,就是“敲五棒”、道台出巡是“敲七棒”、巡抚出巡是“敲十一棒”,要是皇帝出巡应该是“敲八八六十四棒”。要是听见不停地敲铜锣,点数已经超过二十几下的时候,您就不用再数了,绝对不会是皇帝出巡,不然您根本就不能靠近听见铜锣声。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一种解释,您遇上“耍猴戏”的江湖卖艺的了。
官府可不是一般人都能进的,有道是“衙门八字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老百姓要告状的话,先要去找人写状纸。朝廷有明文,没有功名在身的人不能写状纸。不但状纸要人代写,还要请人当讼师,为自己打官司,免得自己不会说话开罪官员。这种靠衙门吃饭写状纸做讼师的,大家管他们叫“讼棍”。他们都是一些科举不顺利,当不成举人的落魄秀才,又不能安心在家读书务农,只好来做这些没有良心的“讼棍”。老百姓来告状,一定是家里出了什么急事,可是他们利用这机会敲诈勒索,盘剥老百姓的血汗钱,怪不得大家对他们十分厌恶。一些有良心的讼师不是混不下去了,就是被人作弄死了,所以留在衙门口混饭的都不是什么好人。
请讼师写好了状纸,请好了打官司的讼师之后,就要正式“击鼓鸣冤”了。“击鼓鸣冤”是一个成例,也是从汉朝的时候就有的规矩。汉高祖刘邦打下了天下,丞相萧何不但制定了首部比较完善的刑法,更是设定了一些审案的程序。每一个地方官员的衙门口,还有主管刑事的衙门口,都会设立一张大鼓。要是百姓有冤情,只要一敲响“鸣冤鼓”,官员就必须接受案情,在自己的大堂上升堂问案。这就是古代中国官方的正是审案程序中的第一步“原告击鼓鸣冤”。
原告本人击打“鸣冤鼓”后,就会有衙役前来接状纸。这时候按照成列,原告要准备一份“孝敬”给这个衙役,要是不“懂事”或者给少了,衙役就会百般刁难原告。这时候就要看讼师的了,他们关系好的话,讼师会帮原告说一些话,要是讼师也不管的话,这场官司十有**就打不下去了。衙役收下状纸不算正式立案,这需要等主审官员的回话。县里的是县太爷、府里的知府或者同知、省里的是按察使或者巡抚,他们点头答应了,才算正式立案。
正式立案之后,衙门会通知原告什么时候安排开庭,到时候原告被告,还有原告讼师、被告讼师都要到堂。当然这也是最关键的时候,就看原告和被告哪个聪明了,被告要是给足了“孝敬”,不但有可能无罪,甚至于反败为胜。要是原告没有证据,或者是无中生有的话,给足了“孝敬”,也可以把案件定成铁案。其实在大明官场,很少人有正义,一些案件久久不能得到公平的判决,就是因为官员的无能和贪婪。
秦泰总结过一些道理,送上刑部断头台的贪官一个个有真才实学。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千里来做官,只为吃和穿。”“一任知府,吃穿三世。”可见众多官员读书做官,就是为了钱。世上贪官当道,他们不会使用清廉的官员,只会使用一些昏庸的官员或者一样贪心的官员。在大明官员中大多数的是一些昏庸的官员,他们不会正确的处理公务,不会审案查案,贪污一点之后就下台了。这些官员没有什么真才实学,要是没有上面的支持,很难长期在官场逗留。他们大多数的人都是做了一任地方官后就自己不要做了。真正的贪官,都是肚子有一点真本事的,他们不但贪心而且有野心,希望自己多贪一点多干几年。明明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一条不归路,但是他们依然前赴后继地走上这条死路。秦泰在刑部大牢看多了这些官员,他们虽然有许多依然怕死,但是他们一个个不后悔,后悔的是他们觉得贪少了,拿得不够多。
秦泰这个已经卸任的提刑官,就是杜绝地方官的冤假错案,还百姓一个公道。但是这种事情严重损害了官员们的利益和权威,所以朝廷不敢给于秦泰这种官员太大的权限。秦泰只能复审之后上报中央,由中央决定案情的处理方案。对于一些过于影响恶劣的官员,秦泰虽然有便宜权限,但是对方必须是六品以下的官员,最多不能超过和秦泰一样的六品官员,再大的官员秦泰不但没有权利管理,还要对他们恭恭敬敬,这就是官场的程序和“论资排辈”。秦泰要是不遵守的话,无法在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