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是谁〔美〕赫舍尔-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丧失,或对非存在的恐惧造成的。 但这两个问题是相互依赖的。 这可以通过解决我们所探究的题目得到说明。 正是人的意义照亮了人的存在,也正是人的存在,提出并验证人的意义。存在与存在的意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 说到人,第一个问题指的是按照他自身的实存,即按照人的存在的本来面目,来看他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指的是从比自身更大的范围来看人意味着什么,是从意义的角度来看存在。我探求的——即人探求的——不是关于我自己的理论知识。再一次发现一条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并不能回答我的问题。这种探求也不仅仅是力争将我的生命延长到来世。我所寻求的不是如何牢牢地保住我自己和生命,而主要是如何过一种有价值的生活并博得永恒的认可。 这不仅仅是寻求确实性(certitude)

    (尽管也包括确实性)

    ,而且是寻求个人的关联,寻求一定程度的相容性;不是寻找存在的落脚点,

 77

    45人 是 谁

    而是存在的方向。 对我来说,只会说“我是”还不够;我还希望知道我是谁以及我的生存与谁有关系。 对我来说,提出。。 。问题还不够;我还要知道怎样回答那个似乎囊括我周围一切事物的问题:我为什么在这里?

    现在的资料表明:人对其自身迷惑不解,他的存在对他是个难题,他在寻找他所隶属的以及他必须参与的场合。 人的苦恼在于害怕发现自己被排除在终极意义的秩序之外。只要人在追求片面的目标时感到心安理得,那么,就可能导致忽视人类实存的终极向度的心态。 不过,时常会发生一些奇怪的事情,扰乱他所喜爱的无知,这使他不可能不认识到躲避是令人不快的。面对充满苦恼的世界,面对实存的松散性(incoherence)

    ,我们发现自己却躲避,这是一种焦虑的根源。当死亡将我们长期所珍视且视为理所当然的爱加以清除的时候,当欢乐抛弃了我们,而所有普遍价值丧失生命力的时候,当眼前的时机被废弃的时候,我们必将认识到躲避是危险的。我们的担忧(aprehension)

    促使我们的灵魂正视我们一直试图躲避的问题,以免我们为了赢得一笔少量的赌金而输掉生命。问题不仅在于如何证明我们自身的实存是合理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证明人类出现在世界上是合理的。 如果人的实存是荒谬的、悲惨的,那为什么还要生孩子?难道我们建造城市就是为了给后世的考古学家留下一堆废墟?难道我们抚养孩子是为了给核战争准备炮灰?

    但是,在可能输掉的人的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东西是什

 78

    人 是 谁55

    么?是生活的意义。 在人的一切行为中,人提出对意义的要求。 他种植的树木、发明的工具,都是为了满足需要或达到目的。 意识在本质上是服从于计划的。 头脑努力把存在与意义、事物与观念结合起来,它被迫思考:意义是不是一种可以由它发明和注入的东西?是不是某种应该获取的东西?或者,实存本身,即作为实存的实存,是不是具有与我们附加其上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是不是只有“人做什么”才有意义,而“人是什么”就没有意义?人在意识到自己时,他不会仅仅知道“我是”便停止追问,他还必须知道他是“谁”。的确,人这种存在的特点就是对生活意义的要求,正如主词要求谓词一样。 他寻求的是生活的全部意义,而不仅仅是个别行动,或者偶然发生的孤立事件的意义。意义意味着一种不能被归结为物质关系或不能被感觉器官感觉到的状态。 意义是指同最真实的事物具有相容性;还有,它是对于别的事物而言的一个事实,它是一个具有价值的客体的意义。 生命对人来说是宝贵的。 但它只对人是宝贵的吗?或者说,别人需要它吗?

    实存状态与意义状态互相关联,生活只能用意义来衡量,这种信念深深地扎根于头脑中。 追求意义的意志以及坚信我们试图弄清意义是合理的,这二者如同求生的意志和对生活着的把握一样,本质上是合乎人性的。尽管遭受挫折和失败,这一无法抑制的探求仍然萦绕在我们心头。 我们永远不会接受那种认为生活是空虚而毫无意义的观点。假如说哲学的实质不是头脑的自我蔑视,而是头脑对其

 79

    65人 是 谁

    终极推测的关切,那么我们的目标就是为求得认识而验证。在我们玩弄出色的花招以寻求满足时,我们常常轻易地放弃独创性的推测。 但是,如果我们不再推测的话,我们怎么还愿意怀疑呢?哲学就是人如何处置对实存的意义的最高推测。一个合理的问题,必须能够加以回答。 如果它不想仅仅成为失望的感叹的话,那么它必须包含答案的开端或提示。它的“可回答性”

    (answerability)由包含在问题中的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来揭示。“铀是公的还是母的”

    ,这类问题是荒唐可笑的,因为问题的主词和谓词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因此,我们应当问,主词“人的实存”与谓词是不是一致的?人的实存是否可以用意义来衡量?或者,它们是两个毫无关系、根本不同的概念吗?

    有意义的存在包括满足需要和欲望,包括一个人的能力的实现以及对超越这些能力的渴望,包括获得真、善、美、爱、友谊以及使人意识到困惑而不是自我满足的避风港的感受。按照生理的逻辑,“吃、喝、玩、乐”是绝对必要的。 但是完全醉心于满足这些要求的生活,最终会使人的存在丧失做人的全部本质。我们所探求的不是对我有什么意义,不是满足我的良心的观念,而是一种超越我的意义,即人的存在的终极关联。人的存在受其感染并时常感觉到的吸引力,就是迫切要求有意。。义的存在。作为存在的存在是不涉及他物的,是持续不断的,。。 。 。而有意义的存在则是涉及他物的,超越自身的,向外传递的。这确实是存在的一种悖论。 一般地说,对自我的关心与焦虑比对其它目标的考虑更重要。 但是,如果对超越人的存

 80

    人 是 谁75

    在的关联毫无所知,那么人的存在就丧失了意义。 自我需要一种它自身不能提供的意义。

    做人的本质

    我们的描述所带来的核心问题是,这种探究是否真实,是否来源于实存,是否必然地从我们的存在中产生,或者它是否仅仅是一种借口、一种防御机制、一种辩解手法。 有什么证据表明我们的实存不可归结为单纯的存在?

    为什么要关心意义?为什么对欲望与需求的满足感到不满意呢?

    生活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循环过程:欲望……快乐……

    欲望……快乐……对意义的关切是背离正题而导向无限。的确,人受到诱惑;把所有对意义的寻求看作是在对待生物本能时误入歧途而产生的一种稍纵即逝的心境,看作是社会的强加,或者看作是头脑中所树立的人为的上层结构而置之不顾。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最深刻的本质是有机体的本能,本能的满足是人的真正的工作。但是这里所规定的与bios(生命)有关;它同实存无关,实存既包含生命也包含做人。 对食物、性和权力的生命冲动,以及旨在满足这些冲动的心理机能,既是人的特征,也是动物的特征。 做人是这样一个存在的特征:他面临这样的问题,即满足之后又怎么办?需要。。 。 。 。 。 。 。——满足,欲望——快乐,这种循环对他的实存的丰富性来说,太狭窄了。 生命需要满足;实存则需要欣赏。 满足是终

 81

    85人 是 谁

    止欲望的感官体验;欣赏是一种无法测量的体验,是永远无法满足的愿望的开端和起始。从关于满足的哲学观点来看,探求有意义的存在应该被看作是反常的,因为它认为,彻底的满足是不可取的、不可想象的或者简直是不可能的。 然而做人的逻辑则坚持,人的整个实存都证明下述真理:探索有意义的存在是实存的核心。我们并不是主动要求这种探求;我们是被卷入其中的。在我们这方面,没有进行探求的计划和主动性。 我们只是发现自己就在探求。当动物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它们就知足了;人则不仅要求被满足,还要求能够满足别人,不仅要求拥有所需要的东西,而且要求自己成为一种需要。 个人的需要得而复失,但焦虑仍一如既往:别人需要我吗?没有哪一个人不被这种焦虑所触动。这是一件最重要的事实:对自己来说,人是不充分的,如果生命不为自我以外的目的服务,如果生命对别人没有价值,那么生命对人就没有意义。人对自己而言,不是包罗一切的目的。 康德的第二句名言:永远不要把人类仅仅当作工具,而要把他们当作目的。这句话只是表明,一个人应该如何被别人看待,而不是指他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因为如果一个人认为他是他自己的目的,那么他就会把其他人当作工具。 而且如果把人就是目的这一观念看作对自身价值的真实评定的话,那么,就不能指望他为了他人的或群体的利益牺牲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他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他也就必然怎样对待自己。 为什么为了一个

 82

    人 是 谁95

    群体或整个民族,便可以牺牲个人的生命呢?对于一个把自己看作是绝对目的人来说,一千个人的生命也不比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老于世故的思考可能会使人错误地相信他的存在对他自己是足够的,但通向精神失常的道路正是由这种幻觉造成的。由于意识到自己无能为力,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不被需要而感到无用,是精神病最常见的原因。 避免绝望的唯一方法是使自己成为一个被需要者,而不是成为目的。事实上,幸福可以被定义为确信被别人所需要。 但是谁需要人呢?

    首先想到的答案就是社会的需要——人的目的就是为社会或人类服务。 因此,一个人的最高价值就取决于他对别人有用,取决于他的社会工作效果。 然而,尽管人有工具主义的态度,他还是希望别人不要根据他对别人有什么意义来衡量他,而要把他看作自身是有价值的存在。 甚至那些不把自己当作绝对目的的人也反对别人把他当作为某种目的服务的工具,当作他人的附属品。 富有者、尘世的人希望由于自身的原因,由于他们的本质(不管它意味着什么)

    而被人爱,而不是因为他们有成就或财产而被人爱。 那些老弱病残者也不是因为他们可能回报我们而希望得到帮助。 谁需要老人和患不治之症的人呢?

    养活他们需要消耗国家巨大的财富。而且,很显然,这种服务并不耗费人的全部生命,因而,也不可能是探求整个生命的意义的最终答案。 人所应该奉献的,比别人能够或愿意接受的要多。 说生活可以由对他人的关心,由不断地为世界服务组成,是庸俗的自夸。 我们所能够给予别人的通常不过是一星半点。

 83

    06人 是 谁

    在人们的灵魂中,有一条不与社会相通的小道,人们在这条小路上踽踽独行,这是一个避开众目睽睽的私人世界。生活不仅包括可耕种的肥田沃土,也包括梦的山峦、悲哀的地窖和渴望的塔楼,这几乎不能完全用于社会福利,除非人变成一台机器,其中每颗螺丝钉都必须发挥作用,否则将被取掉。 只有那企图剥夺私人利益的牟利的国家,才要求所有的人为其服务。如果体现为国家的社会最终是腐朽的,而且我医治其罪恶的努力是徒劳的话,那么,我的个体的生命是不是就完全失去意义了呢?如果社会将拒绝我的服务,甚至将我置于孤独的隔离中以便我死后绝不会为我所热爱的世界留下任何财富,那么我是不是会被迫结束我的生命呢?

    人的实存不可能从社会得到其终极意义,因为社会本身也需要意义。问“是不是需要人类?”

    正如问“是不是需要我?”

    一样,都是合理的。人性是在单个人身上开始的,正如历史是从单个的事件中产生的一样。 当我们发誓“不怨恨任何人,爱所有的人”

    ,或者当我们试图实践“爱你的邻人,如同爱你自己”的时候,我们每一次想到的总是一个人。“人类”这个术语,在生物学。。中指的是人的种类,而在伦理学和宗教学领域中则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这里,人类不是被看作一个种类,不是被看作一个被剥掉具体现实性的抽象概念,而是表示许多具体的个人;表示由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而不是一群没有鲜明个性的人。的确,所有的人的利益比一个人的利益更重要,但是,正

 84

    人 是 谁16

    是具体的个人使人类有意义。 我们并不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他是人类的一员;恰恰相反,人类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是人组成的。尽管我们像依赖维持我们生命的空气一样依赖社会,尽管其他人组成了一个关系系统,(我们的行为曲线可以在其中被描画出)

    ,但是我们是作为个人而充满渴望、恐怖和希望,受到挑战,被召唤,被赋予意志的力量和生机勃勃的责任心的。但是,谁需要人呢?大自然?难道群山需要我们的诗篇吗?

    难道没有天文学家,繁星就会陨落吗?

    没有人类的帮助,地球照样会转动。 大自然拥有满足我们一切需要的机会,但有一个需要不能满足,那就是要求“被需要”。在大自然的完全沉默中,人就像一个句子的中间部分,他的全部理论好像是一些点,表示他被孤立在他自己的自我中。同所有其它需要不一样,“被需要”的需要,是使别人得到满足,而不是自己得到满足。它是满足超越欲望的欲望,是满足渴求的渴求。一切需要都是单方面的。 我们饥饿的时候需要食物,然而食物却不需要被吃。 美的事物吸引着我们的心;我们感到需要了解它们,但它们却不需要被我们了解。 大部分生存正是被限制在这种单面性(one—sidednes)中。 仔细审视一下一个鲁钝的头脑,你会发现,它总是试图根据自我的尺度来切割现实,似乎世界是为了取悦于某个人的自我才存在。 我们每个人同物的联系比同人的联系更多,而且即使在与人打交道时,我们也把人看作物,看作工具,看作是对我们自己

 85

    26人 是 谁

    私人目的有用的手段。 我们很少把人当作人来对待!我们都渴望着利用和占有。 只有一个自由的人才懂得,实存的真正意义只有在奉献,在给予,在面对面地和一个人相遇时以及在满足更高的需要时才能体验到。我们的一切经验都是需要,一旦需要得到实现,这些经验就消失了。 但是,事实是,我们的实存也是一种需要。 我们是组成需要的材料,我们渺小的生命被意志所包围。 长期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中的既不是激情,也不是喜悦,既不是欢快,也不是痛苦,而是对需要的满足。 长期存在于我们身上的不是我们求生的意志。 有一种对我们的生命的需要,在生存中我们满足这种对生命的需要。 长期存在的,不是我们的欲望,而是我们对那种需要的满足。 这是一种同意而不是冲动。 我们的需要是暂时的,而我们被需要则是长久的。灵魂中所发生的一切现象,最容易衰亡的是欲望。 它们像水生植物一样,在遗忘的水中成长,急于神秘地消失。 消亡的意图是欲望所固有的;它维护自己的目的在于被熄灭。在得到满足后,它自己唱着挽歌,走向灭亡。并不是全部人类行为都具有这种自杀性意图。 思想、概念、法律、理论,自产生起就有延续的意图。 比如,一个难题得到了解决,并不会因此而无关紧要了。 延续的意图、把握可靠根据的努力、形成具有永久说服力的概念,这些都是理性所固有的。因此,我们之所以充分认识到实存的暂时性,并不在于对观念进行推敲,而在于对一个人的内心生活进行考察,在于发现一度热烈珍爱的需要和欲望的终点。然而,人的这种认识却是十分模糊的。 因为,尽管除了

 86

    人 是 谁36

    实存的暂时性以外人对什么都不能确定,他也不会甘心仅仅是欲望的载体。在一块岩石上行走,每走一步岩石就在身后破碎。 人虽然预料到岩石不可避免的破碎会结束他的行程,但仍难以克制自己强烈的愿望,迫切想知道生命是否仅仅是一连串重要的生理与心理过程、行动和行为方式,是否仅仅是一系列的荣辱、毁誉、欲望和情感,犹如沙粒通过沙漏一样,仅指示一次时间便永远消逝。他内心感到惊讶,难道生活不像日晷的表盘那样,比在表盘表面旋转的所有的阴影都存在得更长久?难道生活就是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许多事实的集合——被幻想掩盖着的混沌吗?

    在这个世界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