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梗蛭摇⒙钗摇⒒侔摇⑾莺ξ叶际呛檬拢歉鋈硕际呛萌恕D阋饰裁矗肯嫡希〕删驼媸档墓Φ隆6造抖裨刀窬常挥兴亢敛_恚心,忍辱波罗蜜圆满了;没有一丝毫报复的念头,持戒波罗蜜圆满了,六度是这样修成功的。
  遇到小小不如意的事情,心里不高兴,你立刻要警觉到,我还是凡夫一个,没功夫!真正修行有功夫的人,一定是常生欢喜心,一定是身心清净一尘不染,能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我们看看世尊当年在世,所示现的不就是这个样子吗?每一天吃饭到外面托钵,遇到富贵人家供养的饭菜好,不起贪心;遇到贫穷人家给的饭菜很难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在这个里面修清净平等觉。起分别执著那是轮回心,那是凡夫,圣人跟凡夫的差别就在此地。
  我们在大乘经里面看到,迦叶尊者怜悯贫穷苦难的人前生没有修福,托钵,常常到那些地方去托钵,给他们种一点福,这是慈悲。如不如法?释迦牟尼佛的评语很高明!他说这些弟子们偏心,有些人专门到富有人家去托钵,他不是贪爱这个饮食,也是慈悲心,希望这些富有人多多种福,生生世世富有,他存的是这个心,那是好心。但是你的存心没有错,世间人看到生起疑惑:某人,你看看他,那个人家东西好吃,天天到他家去,贪心。那个人家东西很不好吃,他天天去,这什么意思?叫人家起疑惑,这心不平。这一点佛说出来,我们也要顾及到,不要引起社会大众的疑惑;不引起疑惑,平等随缘就好了。
  我们从世尊当年僧团的生活,会学到很多东西,无非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要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去帮助苦难众生,随缘而不攀缘,随缘,什么都好!在一切境缘当中,就是物质环境、人事环境里面,不要分别、不要执著,修就是修这桩事情。有分别执著是凡夫,是错误;无分别执著是佛菩萨,是正确的。没有分别执著,绝对不是不知道真妄是非,邪正利害不是不知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慧,那是智慧。「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个不染就是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是功夫!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没有智慧、没有功夫怎么行?有智慧、有功夫,愿力在推动,这不可思议!
  世间人每一天工作很勤劳,什么力量在推动他?古人说得很好,「名利」二字,他不是为名,就是为利。如果说名没有了、利没有了,他的动力就没有了,他不愿意干了。佛菩萨帮助九法界众生,不求名、也不求利,他永远不休息。就是以释迦牟尼佛做例子来说,我们对於释迦牟尼佛这个人要认识清楚,你才不至於迷信。这个人要是用今天世间人的眼光来看他,他是什么样的人物?他是一位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跟中国孔老夫子完全一样,终身从事於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
  最难得的,他是一个多元社教的义务工作者,他教学生没有收学费,没有收学生供养,有教无类,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人、是哪一个种族的人、信仰什么宗教,一概不分,只要你肯来学,佛一定教你。我们在经上看到,他对於他这个行业尽职,现在人讲敬业,他的敬业是达到满分。给大家上课,为大家解决问题,每天工作八个小时,我们在经上看到「二时讲经」。古印度把一天这一昼夜分为六个时辰,昼三时夜三时,所以古印度的一个时辰是我们现在的四小时,二时就是八个小时跟大家上课。我们想想,现在在这个世间,哪一个做老师的每天上八个钟点课?四十九年不中断,没有放假、没有星期日休息一天,没有!
  所以,有人不明这个事理,说佛教是消极,那释迦牟尼佛消极吗?释迦牟尼佛要是消极,世间还有什么人是积极的?这个我们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我们今天展开《大藏经》,里面许许多多这些小部经都是世尊当年答问的;学生提出问题,佛给他解答,纪录下来,这小部经很多很多。佛的愿力,不是为名、不是为利,永远不休息。就像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所说的「无有疲厌」,真正是学不倦、教不厌。我们现在知道,这不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永远没有间断,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就有应。
  《普门品》里面赞叹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感应的道理,我们前面也说过很多次。佛在经上给我们讲,有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冥感冥应这四大类。冥感冥应是最普遍的,就是佛菩萨加持我们、保佑我们,我们自己没有觉察到,真的在我们周边,刹那之间都没有离开过我们。凡夫粗心大意,没有觉察到。
  在佛法里面一定要认真的薰修,特别著重这个「修」字,「修」就是修正错误的思想、见解、言行;「薰」是不能中断。那用什么方法?天天读经,读经就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训、教诲,天天读,不断在重复,为什么?我们是凡夫,烦恼习气很重,很容易忘掉,我们有健忘症,一定要时时刻刻提醒,总得要一段时间。
  我自己修学的经验,三十年,三十年天天提醒,以后逐渐逐渐入境界,自自然然就入境界,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不容易!三十年的薰习,人从大梦当中醒过来了。醒过来之后,才知恩报恩,知道佛菩萨对我的恩德,知道一切众生对我的恩德,「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回向偈上我们天天念,天天念没入这个境界。所以纵然每天念几遍,还是做不到,这一面念一面都忘记,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到,叫业障深重。业障深重在哪里,我们不容易觉察到,一面念著一面都忘记。如何念著这个经句,心里头真正有很深的感动,把它落实在生活当中,这样才入境界,才叫做修行。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他不是业力来的,他是愿力来的,这个愿力也变成了性德,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
  『神变音声为体性』,这一句话说得好,诸佛菩萨示现在九法界,没有一定的形相,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所以你要问,佛菩萨是男的还是女的?是老的还是少的?不定,男女老少统统都有。我们看到古人画的「观世音菩萨变相图」,两大册,五百多幅观世音菩萨,不一样!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菩萨有能力示现;所以佛菩萨没有身相,能现一切不同的身相。我们为什么不能现?我们执著这个身相是自己,就不会变成第二个身相,这个障碍不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吗?如果我们不执著这个身相是自己,你就能像菩萨一样,现无量无边的身相,这是真实的道理。
  形相没有一定,说法哪里会有一定?应机说法,说法没有一定的。大乘经上佛自己常说,佛没有定法可说,佛无有法可说。佛说法就跟大夫给病人治病一样,给你诊断,你有什么病,给你开什么样的处方;如果你没有病,他就没有药方;病跟药是相对的,有病就有药,无病,药就没有了。正如同众生有障,佛就有法,这个法是消除业障的,叫佛法。众生没有业障,哪来的佛法?佛法就没有了。所以佛说一切法,无不是应众生的业障而说的,这就是「神变音声为体性」。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对於佛所说的一切法就不会执著、不会疑惑了。
  在这个地方,佛教学生有四句偈,叫「四依法」。第一句「依法不依人」。佛灭度了,不住世了,后世的弟子,怎样能够学到如来的正法?这四句话重要!末法时期像《楞严经》上所讲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怎样辨别是佛?还是魔?佛弟子、善知识所说的法,决定与经典相应,经典是标准;如果所说的跟经典相违背,这不是佛法。
  佛又怕后世的弟子执著经典,执著经典就错了。这第二句说「依义不依语」,教我们不要著经典的相,不要死在经文之中,说法的人说的意思跟佛的意思一样这就对了。「依义不依语」,言语不一样,没有关系;文字不一样,没有关系;意思一样就对了。这个教训很重要!如果懂得这个意思,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就不会有人反对了。许许多多人反对,反对的理由是什么?理由是执著在文字上,不懂得四依法里头「依义不依语」;换句话说,对佛法没有透、没有通,才生这么多障碍。自己障碍自己这事小,你还在障碍别人学这个法门,那个罪过就重了。那个人学这个法门,这一生当中能往生、能得度,你把他这个机缘断掉了,这因果责任要负。
  第三句佛教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一句话的真正意思,是教我们选择法门,佛说这么多法门、这么多经典,我们在这里头选择哪一种来学习?你要选择「了义」,不要选择「不了义」。了义的意思,也是很广泛的。古人的解释,真正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的,这个经论法门就是了义。这个话说得没错,古人讲东西就跟清凉大师注解《华严经》一样,点到为止。但是现在人看不懂,你说了他也听不懂,那就不得不麻烦、不得不罗嗦。那了义还要加上适合自己的程度、适合自己生活环境,学习起来容易,不吃力,没有压力,简单、扼要、稳当,成就还快,这就是了义。
  这样的了义经论,当然最殊胜的是《阿弥陀经》。所以在中国佛法两千年来,在学佛成就上来说,大概《阿弥陀经》排名第一了。为什么?简单容易、稳当可靠,《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一不是二。彭际清居士讲《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华严经》就是大本的《无量寿经》,大本的《阿弥陀经》,这个话没错。《阿弥陀经》详细的说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详细讲解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一而三,三而一;文字有广略不同,义理一点差别都没有。所以,我们要想对於《无量寿经》、对於《弥陀经》透彻的了解,《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这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让我们知道有所选择。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还继续看偈颂的第五首:
  【或是愿力所出音。神变音声为体性。一切众生大福业。佛功德音亦如是。】
  前面我们讲到,世尊教导我们的「四依法」,讲到第三句「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末后一句非常重要,「依智不依识」,这一句话要用现代话来讲,学佛一定要依理智,不能感情用事。识就是情感,要有智慧,如果感情用事,决定就产生偏差、造成错误。世出世间法,所有一切的误会、过失都是感情用事,如果头脑清楚、理智怎么会犯过失?世尊最后这一句话非常重要!凡是事情没有真正搞清楚、搞明白,可以存疑,古人讲「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这个不是怀疑,怀疑是错误的,那是烦恼;这个疑是学习的方法。理太深了或者事情太复杂了,一时没有办法搞清楚,我把它打个问号在旁边,我要求答案,这是正确的。
  第三句讲『一切众生大福业』,这好事情。众生哪有不求福的?中国自古以来,所谓的「五福临门」:富贵是福,富是拥有财富,贵是你有很高的地位,那叫贵。中国人希望家庭人丁兴旺,多儿多女,这是福;希望健康长寿,健康长寿是福,这些全都讲的是果报。最后一条讲因,好德好善,好德好善是因,你才能够得富、贵、多儿多女、健康长寿;如果你不好德好善,这个果报也现前,是你前生修的善业,感得这一生的善果。前世没修,这一世要是明白觉悟过来了,认真努力的修学,还来得及,勇猛精进,果报在这一生当中就能现前。
  诸位读《了凡四训》,那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了凡四训》后面附了有一篇文章「俞净意遇灶神记」,这一篇文章不长,叙述俞净意先生修善积德的果报,比了凡先生还要殊胜,这是世间「大福业」。真正的大福业还不是这些,真正大福业是什么?是破迷开悟!因为像了凡先生所修的,余净意先生所修的,是人天福报。人天福报纵然做到人间的帝王,欲界天王,色界天王,他不能出三界。既不能出三界,你就晓得依旧是轮回,既然是轮回,那你一定明了,肯定是在三恶道的时间长,三善道的时间短,这是六道里头必然的现象。《地藏菩萨本愿经》里头说的没错,都是事实。
  所以,佛法不贵人天福报,不把这个看重,看重什么?看重戒定慧三学,看重六度、十愿,菩萨所修的六度,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这是真实的大福业!但是世间人,包括六道(六道就包括诸天),认假不认真。佛讲真实的,大家纵然听到也点头称赞,决定不肯奉行。为什么?好像眼前得不到利益,这个现象很普遍。我早年初学佛的时候,也提出这些问题请教章嘉大师,章嘉大师很慈悲有问必答,而且说得很详细、很透彻。他告诉我,这是对於真实教诲,没有透彻的理解,我们一般讲一知半解,所以他不能够奉行。如果真正彻底明了佛所说的,像开经偈上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果然明了如来真实义,哪有做不到的道理!章嘉大师给我说的,我非常感恩他,印象非常深刻。佛法知难行易!他老人家讲的,正因为「知」太难了,所以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难!「行」太容易了,念头一转,凡夫就作佛了。
  你的念头为什转不过来?就是因为你了解得不透彻。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为什么还生贪瞋痴慢?为什么不能把贪瞋痴转变成戒定慧?贪瞋痴的反面就是戒定慧,佛转过来了,我们为什么转不过来?对於这个里头的道理、事实真相了解不够透彻,所以贪瞋痴放不下,戒定慧起不来,就这么回事情。戒定慧是自性本具的性德,大福业!而贪瞋痴正好把这个自性里头本具的福德障碍住了。所以大乘经里面佛常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烦恼跟菩提是一不是二,觉悟了就是菩提,迷了就是烦恼。法没有迷悟,人有迷悟。菩提没有变,人迷了,把菩提变成了烦恼;人要觉悟了,烦恼又恢复成了菩提。迷了的时候,涅盘就变成生死;悟了的时候,生死就又回归到涅盘,它是一不是二。
  由此可知,最大的福业是什么?破迷开悟,转凡成圣。业,业是事业,什么样的事业里面是大福报?由此可知,世出世间学佛这个事业是最大的福报,学佛,向佛学习,学作佛。佛慈悲,不但用言语来教导我们,他还做出样子给我们看;历代的祖师大德学佛,也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在近代,李老师给我介绍的印光大师,他给我说过多次,学印光大师。在我没有出家之前,他教我古人别学苏东坡,今人不学梁启超,苏东坡跟梁启超都是虔诚的佛教徒。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出家之前,他举出居士这个例子。这两位在佛门里面,可以说是佛学家,经典读得很多,能言善道,还有著作流传在世间。为什么不能学他?他没有去做,他有解没有行,所以还是凡夫,还是轮回心造轮回业。李老师特别提出来,教我不要学这两个人。我们年轻的时候,对这两位都非常仰慕。
  出家之后,李老师教我要学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是大势至菩萨来示现的,我们细心观察大师一生的行谊,确确实实跟《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里面所讲的相应。他这一生的示现,是我们末法出家人的典范,好样子!他出现在这个时代,对这个时代的社会状况知道得非常透彻。在这个时代里头,真正发心修行人要想成就,要怎么个修法?他的开示非常重要!
  如果真正想成就,印祖教导我们,不要建大道场,建个小型的道场,这个道场住众最好不要超过二十个人。二十个志同道合,大家在一起念佛修行,彼此互相照顾,不化缘、不募捐、不做法会、不做经忏佛事、不攀缘,老老实实这一句佛号念到底,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他这个方法说得真好,道场大,住众多了,是非就多,不容易得清净心。心不清净,福就没有了,罪报就现前了,没福!
  所以我们在这边建这个道场,建这个念佛堂,我劝导同学们,我们在这里共修的人数最好是四十八个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比印祖所说的超过很多,印祖只说二十个人。如果我们接受印祖的教诲,我们以二十四个人为标准,《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的愿二十四章能相应。念佛的方法,可以采取谛闲老和尚教导他那个做锅漏匠的徒弟,那个方法好!谛闲法师说,只有这一句佛号,六字洪名一直念下去,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赶紧接著再念,不分昼夜。这个方法确实对於心理、生理都没有压力,什么时候累了,什么时候休息,休息好了赶快接著念。符合《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里面所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真有成就!
  我们要多想想,二十个人不少。《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当年在世,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