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8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下册)-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权的晚年孙权年轻的时候,很重视学习,读过《诗》、《书》、《礼记》、《左传》、《国语》等典籍;他掌权以后,又博览三史①、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②。孙权在当政的前期,在许多事情上能明断是非,处置得宜,应与他重视学习有关系。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孙权除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十分残酷以外,在处理政事上,也犯过许多错误。陈寿评论说:权“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③。可见孙权愈到晚年,消极面愈大。孙权晚年的猜忌、残暴,主要表现在偏信奸佞吕壹和不恰当地处理孙和与孙霸之争两件大事上。
  吕壹为中书校事,负责“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实际上充作孙权的耳目,对官员进行侦察、告密,深得孙权的信任。壹因此作威作福,“举罪纠奸,纤介必闻,重以深案丑诬,毁短大臣,排陷无辜”④。丞相顾雍、江夏太守刁嘉因吕壹诬陷,前者几乎丢官,后者几乎被杀。太子登多次向孙权进谏,孙权不听,官员都敢怒而不敢言。太常潘濬见孙权固执,竟想借宴会之机袭杀吕壹,事虽未成,足见吕壹为害之甚。后吕壹又对左将军朱据进行陷害,结果事败,在赤乌元年被孙权诛杀。孙权派中书郎袁礼往告谢诸大将,并征求对政事的意见,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等都借口不管民事,闭口不言,要袁礼去问陆逊、潘濬。陆、潘虽有所陈,但“怀执危怖,有不自安之心”。可见东吴大臣对孙权的猜忌都存有戒心。
  起初孙权立长子登为太子,登死后,又在赤乌五年立和为太子,并封和同母弟霸为鲁王。孙权表面上对二子同样宠爱,实际上则偏爱孙霸。孙霸被封为鲁王后,孙权仍使他与太子和同居一宫,待遇完全一样。后因大臣上言,“以为太子、国王上下有序,礼秩宜异”,孙权才使孙和、孙霸分宫,各置僚属。孙霸不服,到处拉拢势力,谋夺太子地位;孙和也积极反抗。两派势力的发展,造成统治集团的大分裂,“自侍御、宾客,造为二端,仇党疑贰,兹延大臣”,乃至“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①。孙霸一党多次向孙权诬告孙和,孙权对太子越来越反感。大臣陆逊、顾谭、吾粲由于为太子辩护,顾谭及其弟承被流放于交州,吾粲被杀,孙权数次派宦官向陆逊责问,逊愤恚而死。就两派来说,孙和是受害者,也比较好一些,这一点孙权后来② 《中国通史》第566 页,人民出版社1979 年出版。
  ① 王鸣盛认为三史指《战国策》、《史记》、《汉书》,见《十七史商榷》卷四二《三史》。② 《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注引《江表传》。
  ③ 《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
  ④ 《三国志·吴书·顾雍传》。
  ① 《三国志·吴书·孙和传》注引殷基《通语》。
  也逐渐意识到了。但孙权没有采取正确的对策,而是采取了不分好坏、统统打击的蛮干作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赤乌十三年(250),孙权废太子和为庶人,流徙丹阳故鄣。反对孙权废太子的陈正、陈象遭到族诛,朱据、屈晃被各杖一百,据左迁为新都郡丞,晃被罢官回乡,“群司坐谏诛放者十数”②。同时,孙权又赐鲁王霸死,鲁王的党羽杨竺、全寄、吴安、孙奇等也被诛杀。在这次事件中,孙权制造了大批冤案,进一步加深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这次事件以后,孙权立年仅十岁的孙亮为太子,这对孙权死后的政局影响很大,使它更加不稳。
  为什么孙权在年轻时对大臣能推诚相与,到晚年就百般猜忌、甚至横加屠杀呢?其原因大概有二:在主观上,这是孙权晚年专制作风恶性发展的结果;在客观上,与孙吴时期大族势力的急刷扩张有关系。后一点需要多说几句。孙权为了拉拢统兵将领,曾实行世袭领兵制度和复客制度,又把大量土地赏赐给他们,并免税优待①。孙吴的将领多出身大族,经孙权着意培植后,他们拥有的土地和劳动力就越来越多,势力急剧膨胀,乃至“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 ,田池布千里”②。大族肯定是封建政权的阶级基础,但另一方面,它也是中央集权的离心力量,因为大族势力越发展,国家的兵源税源就越少,阶级矛盾也越尖锐,给封建统治带来危机。这是历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大族产生矛盾的根源。事实证明,东吴后期中央与大族之间的矛盾已十分尖锐。贺邵为吴郡太守时,曾到当地大族顾、陆诸家的屯邸检括他们非法役使的官兵和逃亡农民,许多大族被判罪,后经江陵都督陆抗向孙皓求情,才得释放③;此其一。凤凰三年(274),孙皓又曾“遣使者二十五人分至州郡,科出亡叛”④,这些“使者”的任务和贺邵在吴郡干的工作性质完全一样;此其二。由于陆凯多次对孙皓直言进谏,孙皓对他恨得咬牙切齿,但因凯“宗族强盛,不敢加诛”⑤,可见东吴皇帝对大族多有顾忌;此其三。以上三例,虽都是发生在孙皓时期的事,但可以肯定,东吴中央皇权与大族之间的矛盾绝非自孙皓始,而是在孙权后期就相当尖锐了。孙权对大臣猜忌、甚至屠杀,在相当大程度上应是这种矛盾的反映——一种曲折的反映。当然,猜忌和屠杀并不能解决中央和大族之间的矛盾,从孙权所处的时代来看,比较好的解决方法,应是曹操所制定的“重豪强兼并之法”①、诸葛亮所制定的“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②这一类抑制大族势力发展的政策,但孙权却没有制定出这种政策。这说明,就军事、用人以及开发江南经济来说,孙权的才干和历史功绩堪与曹操、诸葛亮相媲美,但在治国上则要差一些。这也许就是孙权这个重要历史人物过去长期遭到人们忽略的一个原因吧。
  ② 《三国志·吴书·孙和传》。
  ① 参考唐长孺《孙吴建国及汉末江南的宗部与山越》一文。载《魏晋南北朝史论丛》。② 《抱朴子·外篇》卷三四《吴失》。
  ③ 《世说新语》上卷下《政事篇》。
  ④ 《三国志·吴书·孙皓传》。
  ⑤ 《世说新语》中卷下《规箴篇》《孙皓问丞相陆凯》条注。
  ①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②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蜀记》。
  第二节周瑜③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东吴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助孙策开拓江左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周瑜出生在一个士族家庭。曾祖周荣先后在章帝、和帝两朝担任过尚书令的职务。从祖周景、从伯周忠皆官太尉,位列三公。周瑜的父亲周异则为洛阳令。
  在周瑜的幼年时期,东汉政权的统治正面临严重危机。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统治阶级内部的各派势力乘机扩充了军事实力。他们之间的争夺十分激烈,冲突日益升级。政局不稳,战事频起,加速了皇权的削弱和割据分裂局面的形成。
  中平六年(189),灵帝病死。关东地区的一些州郡牧守不满董卓专政,纷纷举兵讨伐。附属于袁术的吴郡豪族孙坚也参加了讨董联军。临行前,孙坚将家眷安置到舒县。十四岁的周瑜结识了孙坚的长子孙策。孙策与周瑜同岁,都是心怀大志的少年。两人情趣相投,关系很好。周瑜把家里的一部分住宅让给孙策,还经常以财力对他进行帮助。
  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周瑜二十岁。他准备渡江探望在丹阳担任太守的叔叔周尚。这时,周瑜收到了孙策从历阳(今安徽和县)送来的书信,来信邀他共下江东。四年前即初平二年(191),孙坚在进攻襄阳时,被刘表的部将黄祖杀死。父亲死后,孙策投奔割据江淮下游的袁术。由于长期受猜忌和压抑,孙策决定脱离袁术。他借兵三千准备返回江东故土,发展自己的势力。正在寻找政治出路的周瑜收到书信后,马上率领自己的部曲家兵数千人奔赴历阳。同时,他还带去了大批舟船粮秣。对于周瑜应邀而至,孙策大喜过望。他说:有了你周瑜,我的事业可以成功了。
  孙策进击江东的军事行动,进展得十分顺利。周瑜及江东名士程普、张昭等人协助孙策先后打下秣陵、湖孰、江乘等地,赶走扬州刺史刘繇,占据他的治所曲阿(今江苏丹阳)。十几天的时间,孙策的军队增加二万余人、战马千匹,威震江东。在继续东进之前,孙策把镇守江东要镇丹阳(今江苏南京)的重任委以周瑜,并对他讲,我攻打吴郡(今江苏苏州)、会稽(今浙江绍兴),平定山越(江东地区的少数民族),靠这些军队人数已经足够了。你为我看守好丹阳就行了。
  丹阳虎踞龙盘,形势险峻,是通往江南的要冲之地。袁术不愿让孙策据有丹阳,派遣其弟袁胤取代周尚,担任丹阳太守。周瑜无力对抗,被迫遵从袁术的命令,和叔叔一起离开丹阳,来到袁术的住地寿春(今安徽寿县)。袁术赏识周瑜的才干,建安三年(198),想任命他担任手下的将领。这时周瑜已在袁术帐下三年,对袁术的目光短浅、骄横无知,十分鄙视。尤其是建安二年,袁术不顾部下反对,擅称帝号,成为众矢之的,这种愚蠢的作茧自缚,更引起了周瑜的厌恶。而孙策却已陆续削平江南各郡的割据势力,夺占吴郡、会稽等地,既而又与袁术决裂,设置官府,委任长史,在江东初③ 本节材料主要依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不另作注。
  步建立了孙氏政权。判定袁术终无所成的周瑜,不愿再留在寿春,决心回到孙策那里。周瑜拒绝将军的称号,向袁术提出要到居巢(今安徽桐城南)为长的请求。居巢离长江很近,周瑜的企图是,从居巢顺流而下直奔江东。袁术不知周瑜假途东归的用意,竟满足了周瑜的要求。
  在居巢,周瑜结识了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的豪族鲁肃。在他的劝说之下,鲁肃放弃东城长的官职,背叛袁术,与周瑜结伴东渡。
  到达江东以后,周瑜受到隆重的礼遇。孙策特意为他准备好上等的馆舍、丰厚的赏赐,并亲自出城欢迎。孙策授予周瑜建威中郎将的职务,还拨出二千名步兵、五十名骑兵属他指挥。周瑜时年二十五岁,因为仪容俊美、风流倜傥,江东人都昵称他为“周郎”。孙策以他为牛渚镇守,不久又改派为春谷长。牛渚、春谷与庐江郡一水之隔,两处都是扼守江东的咽喉要地。孙策考虑舒县周氏是庐江的名门望族,派周瑜为督,可以充分利用他的家族的社会影响,以招募人马,延揽人才,扩大力量。
  建安四年(199)六月,袁术病死。他的军队大多归顺了占据皖城(今安徽潜山)的庐江太守刘勋。孙策害怕刘勋成为第二个袁术,决定设计消灭他。于是,他故意劝诱刘勋袭击海昏上缭的山越,然后乘虚而入,与周瑜分率二万余人偷袭皖城。轻取皖城后,周瑜随从孙策在寻阳和沙羡,分别打败回师救皖的刘勋以及赶来救授的黄祖。经过几次大仗,孙策俘获对方部曲士兵三万余人,战船七千余艘,实力大增。通过这次向西用兵,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今江西吉水西北)一带也尽归江东所有。战争结束后,周瑜以中护军、领江夏太守的职务(孙策授予周瑜这一职务是在取皖城之前)镇守巴丘(今湖南岳阳),防范占据荆州(今湖南、湖北)的刘表东侵。
  力主抗曹建安五年(200)四月,孙策被杀,其弟孙权继位。当时江东的孙氏政权只是初具规模,并不巩固:外有强敌曹操、刘表;境内的一些纵深之地还有很多小股的割据势力,统治营垒中不少人左瞻右顾,“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形势紧迫,人心惶惶。这种局面直到周瑜率领大军从巴丘赶来才有改观。周瑜和张昭主动把一些琐碎的行政事物分管起来,全力支持和辅佐孙权,迅速安定了江东的局势。周瑜亲自出面挽留准备北行的鲁肃,把这位一直没有得到孙策重用的政治人才推荐给孙权。后来,鲁肃成了江东政治舞台上极为活跃的政治家。
  官渡之战后,北方地区的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兵多地广的袁绍被曹操打败后病死,两个儿子相互攻杀,力量削弱。曹操兵威大盛,实力日增,开始雄踞中原。曹操为试探江东的虚实,于建安七年(202)派人下书要孙权送人质给他。孙权召集臣下商讨解决办法。面对曹操的讹诈,许多人犹豫不决。周瑜坚决反对向曹操屈服。他认为,江东自然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兵精粮多,具备割据条件,完全不应该向曹操低头。送去人质反而会陷入被动,受到曹操的钳制。周瑜的意见得到了孙权母子的一致赞同。孙权的母亲还嘱咐儿子要像对待兄长一样的尊重周瑜。
  从建安五年(200)开始,周瑜一直坐镇吴郡,为孙权出谋划策,平乱讨叛。其间,为安定内部,周瑜曾多次带兵镇压山越的反抗。建安十一年(206),周瑜亲自督讨麻、保二屯的少数民族。这次战争十分残酷,周瑜将俘获的部落首领一律枭首示众,同时还把一万多人强徙到江东政权的腹心地区。
  留吴期间,周瑜曾多次奉命进攻刘表。孙权与刘表誓不两立,一是因刘表占据的荆州与扬州毗邻,属于江东政权向西开拓的对象;二是因孙权的父亲孙坚死在刘表的部将黄祖手里,双方有世仇。孙权继承孙策的政策,不断地西进,其主帅常由周瑜担任。
  建安十三年(208)初,周瑜向孙权举荐刘表的降将甘宁。孙权接受甘宁的建议,亲自统兵进攻屯军夏口(今湖北汉口)的黄祖。周瑜被委派为前部大部督。两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水战,江东军队终于攻陷夏口,杀死黄祖。消灭黄祖,为孙权夺取荆州扫清了道路。
  这一时期,北方的曹操已经彻底消灭了袁氏的残余力量,并打败了三郡乌桓。他把被乌桓俘获的汉人十余万户和幽州、并州的乌桓三万余落迁入塞内,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雄心勃勃,企图乘胜南进完成统一的大业。这年七月,曹操亲率大军进攻刘表,准备夺取荆州。曹军未到,刘表先期病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刘琮投降,事先没有通知住在樊城的刘备。刘备寡不敌众,不敢迎战,只好一路南退,狼狈地逃到夏口。
  曹军南下荆州,给江东政权造成严重威胁。特别是曹操得到荆州的大批水师战船,又据有粮食武器储备丰足的江陵(今湖北江陵),更使江东朝廷上下十分不安。九月,孙权亲临荆州前线。刘备的谋臣诸葛亮也赶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拜谒孙权,极力劝说孙权、刘备两家联合破曹;同时孙权收到曹操的书信,信中威胁说,准备以八十万水军与孙权决一死战。事态严重,江东上下十分惊恐。张昭等人被曹军的气势吓破了胆。他们认为,曹军力量强大,并以汉相的名义,打着皇帝的旗号征讨四方。抗击曹军,在名义上便很被动。况且江东的优势在于凭借长江天堑,曹操得到荆州,收降刘表的水军,获取大量的战船,天险成为双方共有的东西。实力悬殊,江东只有迎降曹操才是出路。
  孙权接受抵抗派鲁肃的建议,将受命去鄱阳的周瑜召回商讨对策。周瑜反对投降,极力主战。他向孙权一再强调割据江东的可能性。他说,江东地域辽阔,兵精粮足,内部安定,政权巩固。曹操名为汉相,实是汉贼。孙权雄才大略,完全可以继承父兄基业,为朝廷扫除污秽。他还认为,曹操有一系列的致命弱点。比如北方没有完全平定,后方并不很稳固,特别是关西的马超、韩遂尚在函谷关以西骚扰,使曹操放心不下。除有后顾之忧外,曹军还面临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他的将士主要是北方人,来到南方,“舍鞍马,杖舟楫”,同习于水战的江东军队交锋,是舍长用短。由于北方人不能适应南方的水土,容易发生疫疾。曹操违犯兵家作战的大忌,不顾后果,贸然用兵,必然自食恶果。周瑜又戳穿了曹操所谓八十万大军的骗局,指出他的实际兵力不过十五六万人,而且久战疲敝,战斗力不强。刘琮的荆州降兵至多七八万人,也疑虑重重,士气很低。固然曹军人数略多一些,但实际并不可怕。周瑜坚决向孙权请战,表示只要拨他五万精兵,就可以打败曹操。周瑜的分析振奋了孙权的精神,坚定了破曹的信心。孙权用刀砍去奏案的一角,警告劝降的臣下说,谁再敢说迎接曹操的话,下场就和这个桌子一样。他亲热地拍着周瑜的脊背说,公瑾,你的话说到了我的心里。别人都是在为自己打算,只有鲁肃和你才与我同心同德。让我马上召集五万精兵尚难办到,目前三万人马,我已选好,战船军粮都非常充裕。你和鲁肃、程普先行一步,我继续筹划兵源给养,作你们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