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爱迪生传-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法,代之以马达驱动式的“马达驱动接收机”。对于这次比赛,《纽约论坛
报》评论说:“爱迪生的电话声压倒了一切,听众们可以清晰地听到‘曾经
有位小姑娘’等优美清新的歌曲。”

特别地,当爱迪生登上讲台时:

“他的姿势真说不上漂亮,但他的眼睛却异常有神,他坦率而真诚,唯
一的不足是他讲话有点不连贯,不过倒常常说到了点子上。。”。

在表演之前,在英国的古劳德上校成立了爱迪生电话公司伦敦分公司。
爱德华特约翰逊被派到那里,建起一座电话交换台,旨在与贝尔电话唱对台
戏。当时,英国人认为电话既有利也有弊,《泰晤士报》甚至发表一些有趣
的看法:“人们普遍抱怨,由于电报的发明,现代生活,特别是商业生活的
情况几乎变得令人难以忍受;电话的来到,则势必会造成更大的混乱”。由
于人们的某些偏见,古劳德上校在推销电话时产生了困难。但是,古劳德上
校和他的部下都是坚持不懈的宣传家。他们在《泰晤士报》上发表文章,介
绍电话装置,以说明电话给人们带来的方便。爱迪生的这位经理写道:“某
先生在离开家到外面狩猎时,电话还没有安装,虽然电线已经拉了过去。在
他外出不久,电话便装设完毕。等他一到家,我们就通过交换台,让人把重
要信件读给他听,并请他在电话中回答问题。由于他需要与自己的律师谈话,
我们交换台的接线生就依照报上刊载过的那种电话技术把他与律师之间的线
路接通。尔后,纽约来了一份重要电报,他又通过电话在3 小时之内给了美
国回答。本来这些工作要让他在城里跑上大半天,可现在仅用少量的时间,
在书房里就完成了。”

至此时,爱迪生和贝尔两家敌对的公司在伦敦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当
时任英国邮电部总工程师的传记作家威廉普利斯说:“他们双方的工人把电
线拉满了屋顶,并相互制造故障。

当两方遭遇时,就会在屋顶上发生小小的混战。”这两家公司谁也没有
绝对的技术优势。贝尔公司的听筒性能优良,授话器却不行;爱迪生的授话
器虽然领先,但他的听筒有时却发生毛病。因此,当时双方主要是在较量谁
的维修工作更佳。爱迪生对派往英国的技术人员实行严格的考核。他安装了
一座交换台,配备了10 台新电话机,在考核之前,他亲自出马,不是截断
某一电话的线路,就是把它的部件搞乱,再不就使电极变污。他说:“如果
谁能连续解决10 个问题,每个问题平均不超过5 分钟,我就派谁去伦敦。”

爱迪生和贝尔两家公司在宣传方面也展开了争斗。爱迪生公司宣称,
贝尔系统的电话构造“只不过是一块磁铁和一只线圈,声音通过它们送进线
路以后,音量在中途便消失了大半。而在爱迪生先生的电话设备中。。人们
听到的声音,其清晰程度与当面讲话毫无区别”。贝尔公司则说,以上所谈
纯属撒谎。他们指出:“爱迪生的电化学电话很难说是一种实用的设备。在
美国和欧洲大陆,许多地方已废止了这种设备,而且有个国家的权威人士还
发现它的工作效果难以令人满意。”一位电话史专家指出,这一说法也“不
完全符合事实”。

1879 年秋,贝尔公司抢先一步,获得了一项改良后的碳阻授话器的专
利权。但这一专利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它不能用于长途电话。尽管如此,若
非英国邮电部施加压力,贝尔公司也会由此迅速发展。

爱迪生和贝尔的争吵终于因英国对电报电话的管理办法而平息。1879


年9 月,英国规定私人电话公司必须向政府申请许可证才许在英国开展业务
进行营业活动。面对政府的压力,两个都不想申请许可证的私人电话公司决
定握手言欢,并于1880 年6 月8 日将双方在伦敦的分公司合并为联合电话
公司,同时申请了30 年营业许可证。古尔德电告爱迪生说,你的股份是“3
万”。爱迪生马上表示接受。当草拟的契约寄给爱迪生时,他才发现所谓3
万乃是3 万英镑。他原以为是3 万美元,这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料。联合电话
公司的成立,使爱迪生—贝尔持续3 年的电话之争宣告结束。

随着电话的推广,它的结构和性能也不断地得到改善,电话机的改进
又推动了电话线路的建设和电话交换装置的发展。1884 年,在波士顿与纽
约之间架设了第一条实用线路,1886 年纽约和费城之间也架起了电话线,
到1880 年止,美国大约有5 万人在自己家中或办公室安装了电话,到了1910
年,有700 万台;1922 年,则为此数目的3 倍。到20 世纪90 年代,出现
了既可听到对方的声音,又可看到对方的形象的功能视听电话。

一个全新的创造——留声机

爱迪生在30 岁之前所发明的东西,从有关电信的机械开始,大半都是
已经知道原理或是别人发明失败的东西加以改良而使它实用化的,唯独唱机
是他创造的。

虽说爱迪生是第一台留声机的制造者,但最初提出这一设想的人并不
是他。摄影术的诞生,使许多富于想象的人们不禁探询,既然能够记录图像,
为什么就不能记录声音呢?

1839 年,汤姆胡德在《每年笑闻》中写道:“在这发明层出不穷的时代,
当自动图画纸已经问世,可以用来复制可见物时,谁能否认将来会有人发明
一种重述声音的复写纸呢?”此后40 年左右,一个叫查尔斯克罗斯的法国
科学家也曾提出过留声机的设想。

1877 年4 月,克罗斯撰文描述了以人的声音震动薄膜,薄膜在一块涂
有碳黑的玻璃上留下了震动细痕,然后用光蚀方法,将细纹印在金属盘上,
再用另一薄膜的附件在光蚀后的细纹上移动,这样薄膜就重现了原来的声
音。由于克罗斯找不到财源,他无法进行试验,只好将论文存在了巴黎的科
学院。几个月后,他和当时一位科普作家雷诺神甫谈起了他的计划,同年10
月10 日,《教区一周》杂志发表了一篇署名为雷诺介绍克罗斯装置的文章,
并将这种装置取名为留声机。又过了两个月,因为获悉大西洋彼岸的爱迪生
也在进行这一试验,克罗斯决定将自己的论文公布于众。次年,他又试验自
己的电话。他记录当时的情况说:“我的脑子里想的都是声音振动理论和利
用振膜传送声音的方法。所以,我很自然地想到:既然能打出可以再现电报
机声音的纸带,那么振膜的振动为什么就不能记录下来,再将声音复原呢?
于是我匆忙架起一台设备,将一张纸条从中穿过,并在穿纸的过程中喊了声:
‘你好!’然后又把纸条抽出,我与巴切勒屏息静听。我们清楚地听到机器
发出了声响,借助丰富的想象,就可将这声响译成:‘你好’。这样,我决定
要进行下一步试验。”

这次试验的日期没有记载。但在7 月18 日爱迪生的记事册上还有另一
段记录,上面写着:“x 是在中心膜边缘的橡胶膜,在靠近或处于嘴唇的位
置时,发音使它产生振动,它将振波传到中心膜,继而传向外层膜。由此,
我们发出的辅音被增强,使声膜震动起来——我们刚刚做完这样一种试验。
'在注释的下端还有这样几句话'用一带有凸凹纹的膜紧贴蜡纸随着发音作迅


速摩擦。于是我们发出的‘斯一、波一、嗑一、哥—’的声音振动就被清楚
地记录在蜡纸上。毋庸置疑,据此将来我一定会十分完满地储存和再现人的
声音。”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爱迪生想到留声机的设计,是因为他的手指被一
台试验中的电报记录机的振针刺痛后才产生灵感。这份记录对传统的看法是
一个否定。

在整个后半个夏季,爱迪生都是在专心致志地改良他的电报记录机。
与此同时,他还在初步试探生产白炽灯的方式。虽然他也在思考自动记录声
音的方式,但这项工作在他的日程表上只居次要地位。然而,这种形势在11
月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1 月3 日,《科学美国人》披露,罗莎培丽博士和
马雷教授成功地录下了人的喉、唇和一部腭的运动。文章预言,将来可以借
助电把这些运动记录发送到远方。

11 月7 日,E·H·约翰逊向《科学美国人》透露说,门罗公园实验室已在
考虑“一种非常大胆的设计,这种装置将把人的声音记录在纸条之上,日后
何时想用,便可以自动将声音复原,并具有原来说话人的发音特点。”

该刊的编辑在一篇社论中推测不久将有这种装置问世。在英国,《自
然》杂志转载了这篇社论。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使爱迪生改变了他的工作重点。

爱迪生对留声机的设想是从1877 年夏天开始的,但直到1877 年12 月
初,爱迪生才将设计图纸交给他的机械师设计。一天清晨,爱迪生起得很早。
他兴冲冲地走进办公室,掏出一张批明工价18 元的机械设计图,交给一个
叫约翰克鲁西(John Kruesi )的助手,请他马上试制出来。设计图是这样的:
沿一金属滚筒刻出螺旋槽。将滚筒装在一个可从一端用摇柄转动的轴上,滚
筒亦可在轴上作平行移动。在滚筒的两端均装有振膜,每个振膜都伸出一支
针可以移至滚筒的螺旋槽。

克鲁西接过草图百思不解其用,便问:“先生,这是什么机械?”

“这是一台会说话的机器,请你赶快照图样做出来。”爱迪生把手一挥,
急不可待地说。

这时卡门(Will Carman )也在场,他和克鲁西一样,不相信爱迪生的
回答,他说机器是不会讲话的,并且愿意以一把雪茄作赌。克鲁西也兴奋地
参加赌赛,他情愿出两元钱。爱迪生回答道:“我没有带钱,克鲁西,可是
我愿意和你赌一桶苹果。”

克鲁西虽然不理解,他也只好跑到车间,照图样制作起来。等机器造
好,已经是吃晚饭的时候了。机械师三步并作两步地把它送到爱迪生那里。

爱迪生看见机器和设计的完全一样,非常满意。12 月6 日,爱迪生的
工作人员都在实验室里集结,观察克鲁西工作的结果。克鲁西说此机必徒劳。
厂中大多数人持怀疑态度,就连爱迪生本人,对于是否能成功地造成这架机
器也没有把握,他说:“我不相信这机器一定会成功,不过企望或者可得到
一些消息。”

爱迪生将一片薄薄的锡箔卷在滚筒上,把振膜的针调好位置,对准缠
在螺线起点的锡箔上。于是爱迪生摇起机器,开始向振膜讲话。他背诵着抒
情诗“玛丽有只小羊羔,她的毛发白如雪。。”。大家还在旁观。爱迪生从
记录机振膜上把针退出,将滚筒转回原位,然后将另一振膜的针头对准锡箔。

他再次摇动手柄。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机器发出了微弱,然而无疑
是属于爱迪生的声音:“玛丽有只小羊羔。。”克鲁西用德文惊叹道:“我的


上帝!”

“在我的一生中,从来没有如此吃惊过。”爱迪生说:“大家也都感到惊
讶。对于一试就成的东西,我总是放心不下。长期的经验告诉我,这种东西
还有许多缺点,离商业化程度还有一定距离;然而,成功无疑是摆在了眼前。”

当晚,爱迪生克鲁西两人反复试验,想获得较优成绩。逐渐能使锡箔
更平妥,摇柄与滚筒更稳定。每记入一歌一文,令其发音,使他们惊喜万分。

1877 年12 月24 日,爱迪生在华盛顿提出专利申请,翌年的2 月19 日
获批准,它所包括的内容是:将可由人声或其他声音震动的盘、振膜或其他
物体与另外一部分材料连接,这部分的材料可由压力、刻蚀或其他方法改变
表面,从而能够记录下上述振体的运动痕迹。这种记录下的痕迹,装在第二
个振动盘上,便会将振体的声音重现。此外,这份专利书还提到了使用转盘
代替滚筒、使用熟石膏做模具,翻制原声唱片以及其他一些改进措施。

爱迪生乐不可支,下面这段话最能代表他当时的心情:“我已有了许多
项发明,但只有这个才是我的亲生孩子,我急盼它快点成年,以便在我晚年
尽点照顾瞻养之责。”实际上,这时的留声机还需进一步改进。

爱迪生在申请专利这段时间里,他与助手们对机器进行了多处小小的
改进,制成了一系列的改进型留声机。在改进过程中,爱迪生发现,可以用
同一振膜记录和放送。在记下振动痕迹之后,可用一喇叭状物来扩大振膜上
的声波,这样能加强音量。但是,尽管有了这样的改进,滚筒仍不得不用手
摇动,因此保持录制速度的稳定性就是个问题。同时为了准确地再现录下的
声音,播放时的速度还得与录制速度保持一致。不久,他们便改用马达驱动。
重要的是滚筒,使用几次就会磨去蚀纹,再播放就辨不出说的是什么内容了。
因此,对留声机的改进,是爱迪生日后研究项目中的重要内容。

爱迪生的留声机试验成功以后,马上向世界宣布了这一新闻。在成功
后的一周之内,他和约翰逊首先来到《科学美国人》在纽约的编辑部。该刊
编辑比奇(F.C.Beach )先生在他的专栏里写道:“托马斯·A·爱迪生先生
最近来到编辑部,将一台小小的机器放在了我们的办公桌上,然后转动曲柄,
机器就开始向我们问安,并问我们是不是喜欢留声机,告诉我们它一切都很
正常,还友善地祝我们晚上好。这些话,不仅我们可以清楚地听见,连周围
聚拢来看热闹的十几个人也能听见。”

这时,各报界记者闻讯而来,都想探听这奇特的消息。爱迪生一试再
试,持续二三小时。从新闻记者到各色各样的人,都挤到编辑室来,编辑室
快给挤破了。大家担心楼坍,决定停演。在1877 年12 月22 日出版的《科
学美国人》上曾有详细的叙述。

第二天早晨纽约诸报对此新发明作了详细报道。当爱迪生公布其电话
上改进诸点时,报界已送给他“门罗公园魔术师”的称号。直至爱迪生离开
门罗公园后,这一称号仍沿用不废。当爱迪生续制留声机后,社会上更认为
他当之无愧。从来世界上每一新发明品的出世,能够轰动一时的,没有比这
留声机更为热烈了。1878 年4 月20 日美国《勒斯力画报》称此机一出,将
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得以大大改变。火车开特班赴门罗公园。参观人士挤满实
验室中。

全国各地对于爱迪生的发明都极为赞美,留声机几乎被描写成了具有
神力的东西,这使他平添了不少的人事纠缠。然而他的行动依然故我,他仍
然穿着一双旧皮鞋,显得朴实无华。好奇的人们包括牧师、科学家成群结队


的乘了专车向这宁静的小村里拥来,爱迪生不厌其烦地对着留声机喊着“喂,

喂,喂”,表演给大家看。有时也唱着他心爱的诗句:

徽章的煊赫,权力的炫耀,

以及一切的财富,一切的美好,

都同样地要临到那无可逃避的时刻,

光荣的路途也只是坟墓的通道。

他觉得这首诗对他自己特别富有意义。

一些报章杂志的作者把那所多窗的灰色长形建筑物和那位羞涩而辛勤
的主人描写得令人不可捉摸。爱迪生已成为人们的作画对象了。漫画家把他
绘成一个穿了飘垂的黑长袍,戴着中世纪炼金家的锥形便帽的非常人物。他
在奇形怪状的瓶罐旁边,弯着腰,调弄着发着蒸气的药液。他能和强大的能
力相嬉戏,他会从空中引出火花来,能从一张锡箔上发出声音来。

他是一个玩弄戏法的术士。大家都希望看到门罗公园的“魔术师”和
“新泽西的哥伦布”。

报纸杂志上出现了不少攻击爱迪生的无稽的谣传,一些人不相信他的
忠实,不信任他的能力和成就。他们持有偏见,以为爱迪生的发明是利用人
在摹仿,在重复,而不是在录音。

爱迪生的过度的著名使得他们都妒形于色。在那些极端幻想的人看来,
他似乎是一个应该赢得大家颂扬的神秘的人物;而在那辈空头实验家们看
来,他简直是一个诡计多端,胡说八道的大骗子。

寄到门罗公园来的信札一天天地增多,信箱中容纳不下了,后来换了
一个巨大的筐子,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写信给这位发明家,有的请他解答疑难,
也有的向他商借金钱。爱迪生的试验工作繁忙,以致没有时间写回信,发送
电文。于是他邀请西方联合公司的东线主任格利芬(Stockton L。Grifin )
到门罗公园来担任秘书。

1878 年4 月18 日清晨,爱迪生由查尔斯巴切勒陪伴,乘车来到华盛顿。
他这是第一次穿一身全新的带条格的西服。他是准备往国家科学院去表演他
新发明的机器的。他希望能在这里和一些科学家们会晤一下。当他们下车后,
著名的报社记者佩因特(Uriah Pain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