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爱迪生传-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源于他对德国情况的片面了解。爱迪生在战争爆发前的1912 年去德国访
问,那次访问他受到隆重的欢迎。也是通过这次访问,爱迪生看到了德国利
用科研技术发挥了在工业生产中的巨大作用。爱迪生在归国后号召美国学习
德国这种细致、精益求精的方法,特别是生产一种新产品时要想办法用生产
过程中的辅料、配料、废料再生产出一系列的新产品来,而不是统统扔掉副
产品。对美国工业的直率批评给爱迪生带来了不少麻烦,尤其是战争爆发后


仍然到处讲述学习德国工业的先进的科学管理办法就更会遭至非议。我们从
爱迪生下面一段话中便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这位发明巨师在政治方面的天真和
对犹太人所抱的偏见。比如,爱迪生对自己的一位朋友说过,一种发明如果
实用到就是连犹太人也乐意掏腰包的话,这项发明才能算成功。实际上,爱
迪生的这段话或多或少地包含着对犹太人的一些善意的讽刺和佩服。爱迪生
在新闻媒介中的频频表态,却又对德国境内发生的排犹太人情况的不了解,
某种程度上使人们对这位享有崇高声誉的发明家有点失望。

爱迪生思维敏捷,比其他人更早地感受到了1914 年8 月欧战将为自己
的事业带来影响。他的工厂的某些原料是从英国进口的,而现在英国已将这
些原料留在国内使用。当禁令公布时,英国正有一只装了10 万镑石碳酸的
船要开往美国,但这一来药品只好卸下。有些原料是从德国来的,由于英国
的封锁政策,德国的出口也受到阻碍。

欧战对爱迪生企业的第一次影响,是石碳酸(或称苯酚)供应方面的问
题。爱迪生的唱机工厂平常每天使用1 吨半的石碳酸,现在没有供应,不能
制造唱片。问问各家化学药品公司,没有一家有货,工作只好停顿。化学药
品公司说:“现在开始从事研究,要想石碳酸上市最少还得等到一年以后,
而且谁也没有把握。”

爱迪生准备自己制造石碳酸。其原因之一是他不想使自己的唱片厂停
产;另一方面,对专家们的武断——也许在美国根本无法生产石碳酸,即使
能够生产,成本也将十分昂贵,而且用不上几个月的功夫,工厂就得停产—
—爱迪生颇不服气。

于是,爱迪生立刻动手把蓄电池用的镍工厂一部分改装为石碳酸制造
工厂。那时大家只知道石碳酸是从石炭提炼出来的焦油,再进行蒸馏制成,
谁也不明白详细的方法和设备。爱迪生仔细研究了五、六种生产合成石碳酸
的方法,最后将其选择范围缩小到两种,又亲自将两种方法拿到实验室试验,
结果选定了硫酸工艺。接着,他与化学剂制造商协商,问他们是否愿意建造
石碳酸厂,为他提供原料,如果愿意,将在何时供货。这些制造商非常谨慎,
因为建造这样的工程并无前例可循。爱迪生一再表示,不会出现问题,一上
马就能成功,没有发生故障的可能。一家厂商表示可以在6 个月内供货,一
般的厂家表示要用七个月、八个月、甚至九个月的时间才能实现。

为了争取时间,爱迪生亲自动手干起来,他聘请了40 名化学家和绘图
员,把这些人分成三级,每组工作8 小时,而他自己则吃住在实验室。爱迪
生不分昼夜地工作,困了就在自己的这张只两英尺宽,长度不足伸直腿的办
公桌上睡一、两个小时。有一天半夜,一位工程师来找他,让他到工地解决
一项机器安装的问题。爱迪生摸黑从办公桌上爬起来,匆匆拿起帽子,戴在
头上。可是,还没走两步,他就用更快的速度把帽子摘了下来,使劲地甩了
出去。

“怎么了,老头子?”这位工程师问。“我也说不好,我觉得有什么东西
在我头顶上爬来爬去。”事情终于搞清了,在爱迪生工作的这段时间,他的
帽子里有一窝老鼠定居了。

爱迪生的工作环境总是乱七八糟。有一次,他妻子建议在他的办公桌
旁放一只痰盂,对此,爱迪生答道,“用不着,地板就是我的痰盂,而且我
已经用惯了,我不用担心把痰吐到痰盂外面去。”

不久,爱迪生新建的石碳酸生产厂投产了,他用了20 天的时间就生产


了700 磅石碳酸。接着产量迅猛上升,不久就超过了爱迪生唱片厂的需要,
剩余产品被销到其他厂家。

可是成功给他带来了麻烦。爱迪生不久就被掮客、代理人包围,争先
恐后地将他的多余产品购下。其中有些人是需要苯酚制药品,但也有些人却
另有打算,因为苯酚可转为苦酸,而苦酸又是数种炸药的必要成份。苯酚危
机,当时只是此类化学药品危机的开端,接下去就是苯。他向一家大型钢厂
提出制苯的申请,但遭到该厂董事的拒绝。最后,爱迪生不得不开始自己制
苯,同时也生产其他战时的必需品。

这时,美国工业迫不及待地向他求援。橡胶公司需要苯胺,不出几个
月,爱迪生就从苯中提炼出这种物质。接着,又有人向他索取皮毛染色剂和
苯胺盐。他于是造起几家工厂,为他们提出了所需的产品。

爱迪生不希望发生战争,也不主张卷入欧洲战争。他相信:美国只要
拥有合适的武装,就不担心受到攻击。1915 年5 月,德国用鱼雷击沉了“露
西塔妮娅号”客轮,1198 名旅客,其中包括100 名美国人遇难,爱迪生依
然坚信:“是否参加战争,目前美国会作最后的抉择。”爱迪生还讲:“我们
拿什么参战呢?我们没有军队,没有军火,我们是一伙没有组织的乱民。不
要以为德国会把我们的介入放在眼里。”

爱迪生主张建立纯粹用于防卫的武装力量。事实上,自1910 年以来,
他一直在研究将自己的新型蓄电池用在潜水艇上。7 月间,4 名年轻的潜艇
军官参观了爱迪生的实验室,向他讲述了氯会中毒是当时潜艇人员面临的主
要危险。在其后两年的时间里,爱迪生设计了一种水下应用的蓄电池。继而
他发现了以氢氧化钾溶液取代硫酸的根除氯中毒的方法,又于无意中将潜艇
的航程从100 海里提高到150 海里。欧洲战争爆发后,有两只美国潜艇安装
了这种爱迪生蓄电池。爱迪生来到布鲁克林海军基地参观实地演习时,他的
电池被用来上下翻滚,模拟潜艇运动方式。关于此次参观,有一段令人兴奋
的记载:爱迪生告诉实验人员说:“让它晃得更剧烈些,再倾斜一些,撞它
一下。你想怎么考察就怎么考察,我已经作了各种试验,你不可能难住它。”
爱迪生还说,这种电池的寿命将达“4 年至8 年——潜艇坏了它也不坏”。

考虑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战争,对于爱迪生来说并不是头一次。几年之
前,当美国与智利之间似乎要发生一场争斗时,他曾详尽地解释了用电取代
枪支弹药的可能性。他说,每一位电工都会有他自己以电降敌的想法。他在
《纽约世界报》发表了关于用电来防守城堡的观点:

“在城堡里,放上一台两万伏交流电发电机,一条线接地。将控制在每
平方英寸有400 镑的高压水流与两万伏高压电接通。只要随时放开龙头,就
可以准确无误地把冲上来的敌人击倒在地。每个接触到水的人受到交流电袭
击以后,甚至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那些攻打城堡的,即便是千万人一涌
而上,也只消几千个防守队员对付他们就够了,而且他们没有任何逃脱的希
望。准备教训美国的外国士兵们可以在我这种城防之外兜圈子,但他们甭想
进来。防守人员可以根据需要控制电压,不一定非得让对方死亡。他可以放
低电压,只将敌人击呆,然后走出城堡,把中电的将军和一些值得留下的人
捉住,以便索取赔款或用于交换。

其他人,如果方便,就囚禁起来;不方便,就提高电压,送他们去‘极
乐世界’。”

《科学美国人》在转载这篇文章时说:“这是最美,最迷人的图景。”


爱迪生在这方面也有发明。19 世纪90 年代初,他曾与人合作制成了“西
姆斯——爱迪生”鱼雷,它可以放在战舰前三公里远的地方用电遥控发射。

爱迪生还有许多应用于战争的发明设想。在1898 年美西战争中,他第
一次与美国海军部接触时,就曾向海军部建议,应该在弹药里填充一种碳化
钙和磷化钙的混合物。这样炮弹落在敌舰附近水域起爆后能持续燃烧数分
钟,从5 英里之外就可以看清敌舰。

在莱特兄弟完成向基蒂霍克沙丘的飞行之前,爱迪生就预见到人工飞
行器和电力将在战争中发挥作用。他说:“鱼雷艇可派到战舰前方两英里远
处,严格监视该区域的敌情,时刻准备击毁进入射程之内的敌人。此外,还
可以使用飞行鱼雷艇,只要飞到敌舰上空,掷下100 吨重的炸药,就足以消
灭价值500 万美元的战舰。

“我的设想中还有一种炸药枪。当然我本人是无意设计杀人武器的,但
我知道如何制造它们。硝化甘油是一种最危险的物质。放上一点用锤一敲,
你就会被送进冥冥地府。在磁力探矿的炸药试验过程中,我还发现碘化氮更
危险。它的灵敏度之高,只消对着它一喊就可以引爆。放一点在桌上,你大
叫一声,它就会爆炸。”

充任海军技术顾问

1915 年,战争的前景步步临近。美国是否应参战,这是人们普遍关心
的问题。5 月30 日,爱迪生接受《纽约时报》记者的采访,并在报纸上发
表了三个整版的爱迪生对战争的看法。在这篇报道中,爱迪生既不赞成建立
大规模的常备陆军,也不主张建立大规模的常备海军,但应有足够的防卫武
器,这样战争爆发后再投入行动不晚。他说:“我不仅倡议建造无数潜艇。。
使它们处于临战状态,而且,要制造大批的港口护卫水雷和能在紧急情况下
迅速布雷的船员。”

另外,爱迪生还建议,美国必须建立一所由海军、陆军、政府三方控
制下的科研机构。

他说:“我认为,除上面谈到的这些,政府还应建立起处于陆军、海军
和政府三方联合控制之下的巨大的研究实验所。利用这一研究机构,不断提
高大炮的威力,发掘新型炸药的制造工艺,不用耗费很多的钱,就可使陆军、
海军的技术不断进步。当我们这样做了,我们就能用它的研究成果,迅速造
出最新最有效的大批战争工具。”

出自一位伟大发明家之口的建议立即得到了政府、海军方面的高度重
视。7 月7 日,海军部部长丹尼尔斯(JosephusDaniels ) 由于读了这篇报导,
致信于爱迪生,说明海军方面最大的希望就是发挥美国人的聪明才智,制出
能应付新型战争的机器和设备。为此,他打算建立一个发明与研究部门,将
有关人员提出的设想与建议交付该部门考虑。信中写道:

“我觉得如果有一个举世闻名的发明天才能随时的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重
要的问题,那么我们相信我们的参战的计划必将引起更多人的注意,而战争
力量的后盾也一定更会大大的增加。我们认为你是最适合于这需要的人,因
为你最有能力把理想化为现实,你除了你那独特的智能以外,在你的指挥之
下,还有着关于这种工作的世界上最优良的条件。。“我有很多的事情要向
你请教,但是遗憾的是现在除了海军部对你的感谢以外,旁的一无所有。在
我想到我们的祖国和你对于她的责任感时,我相信你是一定会首肯的。我谨
在此向你致谢。”爱迪生是否愿意作这个研制部门的首领?1915 年7 月13


日,爱迪生的总工程师兼个人代奉赴华盛顿,声明爱迪生已允就,但必须与
爱迪生会商于格伦蒙特而定局。但又分头行文美国航空学会,美国化学会,
美国电化学会,美国电工学院,美国采矿工程学院,美国数学会,美国航空
工程师会,美国土木工程师会,美国采矿工程师会,美国发明人同业会等11
个专门团体的会长,请他们每家推荐两人到海军顾问委员会工作。另邀请米
勒·里斯·哈钦森(M·R·Hutchison )加入。1915 年10 月7 日,于华盛顿海
军部召集第一次组成会议,定名为“美国海军顾问委员会”,爱迪生被推举
为委员长,威廉·桑德斯(William Saunders )担任主席,爱迪生与丹尼尔
斯原约定只担任顾问,不涉及行政管理等事务。本机关初仅附属于海军总长
办公室下,翌年8 月26 日,开始由国会认为合法机关,而规定其地位。

对于现代战争的真实含义,爱迪生发表了有关言论。在第一次会议结
束不久,他就警告大家说:“走来的士兵再不是那种手持大刀,嗜血成性的
野蛮人。他首先是一位机械师。未来的战争,也就是说,如果美国参加这种
战争的话,将是机器之间,而不是活人之间的战斗。”不久,他又把问题说
到了要害之处:“科学将把战争变换成一种可怕的东西——可怕得令人不敢
设想。不用多久,我们几乎一按电钮,就能射死成千,甚至成百万的人。这
种屠杀将恐怖得惨不忍睹,只能用机器来进行。”当有人谈到欧洲已经使用
了如毒气、火焰喷射器等可怕的武器时,他的态度之含混,使当事人很难猜
透他的意思。人们问爱迪生对这些武器的看法时,他说:“这些东西用于防
卫是无可指责的,但不能用来对别人发起进攻。一个人在保护自己时,有权
抓、挠、咬、踢,但是,当他处于攻击他人的地位时,就没有这种权力了。”

爱迪生的这些言论是在1915 年秋去旧金山参观泛美博览会的途中及归
来时发表的,他的话体现了许多第一次了解到战争真实含义的体面人物的思
想特点。

这次博览会的高潮之一,就是10 月21 日的“爱迪生日”。“爱迪生日”
是专门纪念爱迪生使人类从黑夜沉沉解放出来的电灯发明36 周年。据说,
这是一次盛大的宴会,它的奇特之处在于所有的食品都是用电加工出来,当
然,这在现代文明社会,微波炉进入寻常百姓人家的今天来说,似乎是不足
为怪的。庆祝会上,西奥兰治实验室进行了一种新留声机唱片表演。在旧金
山,爱迪生还应邀出席了电报家宴会。

亨利·福特也参加了博览会。福特第一次遇见爱迪生是在1896 年的事。
当时,爱迪生在底特律设有发电所。福特抵达底特律后,第一个找到的工作,
就是“火力发电所”的技术职务。那一天,他拜访了火力发电所,求见经理
先生,希望能让他找到一份工作做。他先递上一份履历表,然后接着说:“我
对蒸气引擎稍具一些经验,我想请你让我在发电所里工作。”

负责人看过福特的履历表,就一边听福特说话,一边点头,接着说:“你
有蒸气引擎的知识,那正好。现在有一台机器发生故障,你就先修理看看,
录用的事以后再谈吧!”

严格说来,这就是一项求职考试。福特立刻动手修理机器,到下午6
点,他就把蒸气引擎充气修理好了。对此,发电所的人都十分惊讶,因为那
台出故障的机器虽已被修过好几次了,但始终没有人修好它。于是他立刻被
任命为技师,待遇是40 美元每个月。

在他来到发电所的10 个月后,他便被提升为发电所的所长,月薪高达
100 美元。


福特不为薪水高低,一心工作。下班后,他往往回家去研究汽油引擎
的试作,他把辛苦研究出来的汽油引擎不厌其烦地加以试作,以求造出最优
良品质的成品。福特对发电所的工作也作了各种的改良,特别是在提高工作
效率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贡献。例如,三班制工作制度使工作效率大大地提
高。

福特的敬业精神,得到了爱迪生的信任。最后,福特担任了爱迪生公
司的总工程师。福特也十分尊敬爱迪生的发明和努力不懈的精神,当他完成
汽油引擎的试作后,便带着这件作品请爱迪生过目。

爱迪生说:“福特先生,你真伟大,真是辛苦你了!对研究的艰辛,我
是相当了解的,但是为了造福社会,希望能忍耐,并请继续研究。引擎是动
力的来源,除了电力外,将来一定会使用汽油,你要好好地研究。”

当爱迪生如此恳切地对福特说,福特感动得几乎掉下眼泪来。他心想:
我一定要让汽油引擎成为伟大的发明。

从此以后,爱迪生就和福特成为好朋友,两人来往得很密切。虽然爱
迪生比福特大16 岁,但是他们有共同的研究兴趣,因此年龄的差异并不影
响他们的友谊。

只要一有机会,爱迪生就会勉励福特。后来,福特独立开设工厂的路
程虽然相当艰巨,但由于有爱迪生的鼓励,他终于勇敢地接受命运的挑战,
而向成功的旅程迈进。

这次,亨利·福特和爱迪生等人一起到附近路德·伯班克(Luther ,
Burbank )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