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样。他对于这事很客气——这就是我在纽约城里怎样得到第一次早餐的情
形。
“我认识一个在波士顿和我同事的电报生,他在城里一个什么地方有点
工作,于是我的第二步,就是去探访他。他是一个有趣的人,我很相信,他
会要顾念我,直到我有了工作的时候为止。我终究找着了他,不过知道他在
一星期以前,自己失了业;他所帮助我的,充其量只能借一块钱给我;这一
块钱我必须用到找着工作的时候。“我在好几个电报局里自荐。
我请求华尔街金价指示公司里我所认识的一个人,让我在那屋里住下,
放平屋角里的几个麻布袋,我就做成了一个很舒服的床铺。“那时金价指示
公司管理了许多经纪人的存货车。这就是近代新闻电纸条的先导。那个机器
非常简单,很像街上电车里面的一个车费登记机,——包括一个小长方形的
盒子,前面有一个长横闩,几排平列的数目字,被两个关键管着。这样的机
器,这个公司里大约有300个,都由总厂的一座总机器拨动。
“我对于这种器具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并且我有很充足的时间去研究它
——纽约城里电报局的工作既不能像我期望的那么多。
“这时我想尽力把我的一块钱用到食物方面去。在那时代,城里有一个
咖啡店,是一个公司开办的,叫做史密斯麦勒尔咖啡店,我知道他们一角钱
卖一大碟桔子汤饼和一杯咖啡。
我常常喜欢桔子汤饼,而且可以吃得很饱。确实,我有好几天都是用
它作为我的主要食品。
“我靠着这一块钱能够过几天,我全不知道——可是我的命运突然地转
过来了。这个运气之来,完全由于我所研究过的那个金价指示机。那时的金
融非常紧急,金价的改变足以决定全市的物价和市价。自然指示机如果稍有
一点扰动,其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市面已经呈了一种恐慌的情形,好像每点
钟都有一触即发的形势。
“这时发生一种情形,公司里总厂的主要机器骤然停止了。一个连接的
弹簧断脱了,落在两个齿轮的中间,那里不能容受这个弹簧。管理这个器具
的人太慌张了,想不清楚该怎么办;公司的总理劳斯(Samuel s Laws )博士
奔出来查明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他更着急。这时,这地方渐渐站满了一些
送信的仆役,是从各经纪人那里遣来的,他们见工作停止,几乎疯狂了。几
分钟之内,那里便成了从来没有见过的最好的疯人院的模样。除非总机器能
修理好,否则别的机器都不能工作——而且市面已经濒于崩坏的危险了。“在
慌乱发生以前,我已经挤着挨近机器了,我相信我找出了那毛病在什么地方。
劳斯博士是个很容易慌张的人,他简直一上一下地跳起来了,所以我很不容
易引起他的注意,可是当我使他明白我已经找出了错处在什么地方时,他就
命我立刻去修理。我脱下我的短衣,在两点钟之内,我们使这架机器又走动
起来了;我一生要算这次是最聚精会神的做事了。“劳斯博士对于我,好像
很感激,要我第二天去会他。我想,也许因为我所作的事,他要给我10块
钱——可是他所作的使我惊倒了,以致我简直不能说一句话。他给我管理一
切机器的工头的职务,月薪300元。这比我先前所赚过的月薪要多3倍,
我一时以为他是和我开玩笑的,我觉得那么高的薪金给任何人都是不可能
的。
“我做的头一件事,就是请那个让我在这屋里歇宿的朋友吃一顿最美的
大餐。我在纽约城里找到了第一次的工作,我要怎样的感谢他啊!”
他的地位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不久前,他是两手空空来到纽约的,
现在他已当上了总工程师。夏天,他申请了一项专利,即在波士顿发明的纸
带股票行情接收机基础上的改良设计,将洛斯的金价指示器发展成可以与洛
斯公司的敌手黄金与股票电报公司的设备相媲美的设备。
这样洛斯公司便给西方电气公司造成了意想不到的竞争威胁,于是西
方联合公司盘下了这家公司,爱迪生再次成为西方公司的雇员。不久,他又
辞去了公司职务。
爱迪生和波普一直是好朋友。1869 年10 月1 日,他们开办了他们自己
的公司,这个公司取名为电器工程师波普——爱迪生公司,公司的地点在百
老汇78 号和80 号的股票交易大楼。它是美国这类公司的第一个,主要承办
私设电信线工程。爱迪生在《报务员》杂志刊登了公司成立的消息。消息中
有一句话是:“在电报业务领域,本公司已遥遥领先。”这时,富兰克林·波
普不到30 岁,托马斯·爱迪生22 岁。
为了省钱,汤姆租住在新泽西伊利莎白市的波普家。此外,又在外面
另外设有一间发明实验室,那是在离开住处相当远的地方,一位医生的诊所
里面。他后来形容当时的情形说:“早上6点起床,7时乘车到纽约,在事
务所工作到下午6点,然后和波普分手到实验室,在实验室从事发明的构想
和实验,再乘凌晨1时的火车到伊丽莎白站,步行1公里回到住所。冬天冷
的时候,在途中常常差一点就给冻死,上床睡觉往往是凌晨2点了。”
爱迪生勤勤恳恳地工作。这时新公司已经有两件发明获得了专利,一
是金价印刷机,另一个是美国印刷机。这些发明利费茨(Marshall Lefferts )
不久也知道了。波普和爱迪生两人又在纽约设立了一所私人电报局,专供商
家私人通信。后来又设立第二个,专向购买者和证券经纪人报告开盘金价。
利弗茨决定抵御这种威胁,乘对方羽毛未丰之前将它收买过来。
经过6 个月的努力,他终于和波普——爱迪生公司协定,以1.5 万元
的代价购得其发明。
爱迪生由此挣到了5000 美元,这是他在此项资产中占有1/3 的股权
所致。爱迪生似乎从来没指望过能得到这么一大笔钱。
利弗茨此时不愿爱迪生脱离自己的控制。他怂恿爱迪生在纽瓦克的一
家工厂里研究改进金价指示器。这时,汤姆开始认识到他的发明对西方联合
公司是多么的重要,他的发明对凡称为“黄金”和“股票电报”公司的其他
公司也同样重要。他最后制成了一架所谓“爱迪生普用印刷机”。利弗茨为
爱迪生的试验提供资金,并交给爱迪生特定的研究课题。爱迪生把他的一些
发明送给了西方联合公司,该公司使用了他的一些发明。
1870 年的一天,托马斯·爱迪生在利弗茨办公室给西方联合公司的一
些工程师展现了这种新的发明。这种印刷机能自动地使各机整齐地运动,用
时不必接触电键,只须把总机转动四下各机便能一致,简易而且实用。
利弗茨和其他人非常喜欢这种发明。他说:“爱迪生,无论如何,请你
把这种发明让给我,我将按照你的希望,付给你发明的权利金。”利弗茨问
爱迪生,这项新发明值多少钱。
爱迪生心想5000 美元足矣,即使给3000 也没有怨言,由于他不敢提
出这样庞大的数目,才谨慎地说:
“请经理先生说个价钱吧!”
“你觉得4万元如何?”利弗茨试探地问。
爱迪生在后来的回忆中这样说:“听到这个数目,我几乎要昏厥过去。”
“我担心他会听见我的心跳。我尽量抑制着自己的感情,表示这个价钱是公
平的。”
利弗茨告诉汤姆·爱迪生,要他两天以后来签合同,领取支票。但是,
爱迪生觉得利弗茨是在欺骗他,利弗茨的目的是获得发明,寻求一种不付钱
的方式。他曾听说过关于大商人的这种行径的许多故事。
他回到利弗茨的办公室,签了合同。爱迪生得到了一张4万美元的支
票。他从来没有去过银行,当他去银行兑现金时,先在外面等着,看别人进
到银行时做些什么。他进入银行,把一张支票递给一个银行职员,这个人向
汤姆大声喊叫。汤姆不懂他的话,因为他的耳聋。
他带着支票离开了银行。他认为,他怕上当受骗的种种担心已经得到
证实了。
于是,他回到利弗茨办公室,向一个人谈起此事,问题立即得到解决。
这个人解释说,银行职员只要汤姆在这张支票上签名,证明他的名字是写在
支票上的那个人。这个人带着爱迪生又到了银行,在支票上签了名。这个人
告诉银行职员,汤姆是真正的汤姆·爱迪生。然后,银行职员付给了汤姆4
万美元。
但付款员故意捡了许多小额钞票给他,汤姆塞在周身的衣袋里,弄得
臃肿不堪。在乘船回到纽瓦克后,他彻夜不眠,坐守在他的财富旁边。早晨,
他请教了经理,把钱存入银行,方才安心的回纽约。
休伦居民听到这消息后,都兴奋地纷纷议论着。有一个叫加斯勒(ConradC.Gasler )的说道:“4 万元钱在我们休伦人看来要抵到4000 万元。那些
早时和阿尔同学的孩子都觉得他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了。
“爱迪生得到了这笔巨款,但他已经成为受‘西方联合公司’控制的一
个发明家,因为,在公司对于他的贡献付给丰厚的酬金以资鼓励时,公司就
占有了他的发明的全部权利。
不过,他这个成功者当时还只24 岁,因此,尽管他只能专为一家公司
制造证券报价机,就他本人来说,他是自己的主人”。
在爱迪生漫长的一生中,他曾反复强调,自己赚钱的主要目的,就在
于筹措资金进行深入的试验,使自己的发明成果得以在市场上出售。的确,
他的第一笔4万美元就用在了这方面。
1870 年,爱迪生用这笔钱在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沃德街10 号与12 号
建了一座工厂,专门制造各种电气机械。他的最大的订户是利弗茨,订了1200
台“爱迪生式万能印刷机”。其他公司也相继送来订单。开头只有职工18 人,
可是每个月都因工作需要,增加人员而且忙得需要两班日夜开工。上班时他
要亲自巡视,所以每天睡眠时间很少,一般不到4 小时。他的工厂工作效率
很高,每天能造交易所行情电报传送机45 台。
随着纽瓦克工厂的建立,爱迪生真正成了美国东部世界巨大工业的组
织者。他不但足智多谋,深谙金融银行业务,而且锻炼出了知人用人的心计。
对于公司的会计工作,他持有一种傲岸、不屑一顾的漠然态度。他曾经说:
“我只管管工资帐,浏览一下报表,一般是签字照付。第一次报来的帐单,
是一份抗议,我只得迅速处理,提高了工钱。”随着经营范围的扩展,他将
这项工作交给了一位把他的事业管理得井井有条的商业经理。
汤姆干工作有一种不平常的思想。他干工作没有时间概念。他的工人
和他一样,对工作抱有极大兴趣。无论是他还是工人们,都不知道什么时候
该下班。他们没有一个人是“为了”爱迪生而干活的,而是和他来“一起”
干活。爱迪生干的事,没有一件不属于工作上的。他和工人像亲兄弟一般,
融洽的友谊使得工人们参与了他的每一项重大发明。对他们来说,世界上没
有什么比他们的工作更愉快。
爱迪生的工厂不断扩大。职工最初只有18 人,不久,由于订货增多,
职工人数增加到150 多人了。爱迪生招来另外一个人,此人叫威廉·昂格
(William Unger ),是该公司的合伙人。他们雇人干活,为西方联合公司提
供爱迪生所发明的东西。他的工人有许多人跟他多年,他们营造电动的钟表
或其他机器,如英国工程师查尔斯·巴切勒(CharlesBatchelor )、瑞士钟
表匠约翰·克罗西(John Kruesi )、德国技师西格蒙伯格曼(Bergman ),以
及无所不通的约翰·奥特(John Autte )等。他们所得工资不高,因此希望
多干工作。
当爱迪生完成某项重要工作时,他就给工人们增加工资,所以优秀工
人都想到爱迪生工厂工作,而且工作很努力。当他们完成一项难度大的工作
后,爱迪生给工人们在实验室开宴会,或者关闭车间,带全体工人出外钓鱼。
爱迪生经营有方,使得工人们对爱迪生简直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他
们相信,爱迪生的脑袋本身就是一台精巧的发明机器,只要人们预见到将会
发生什么问题,爱迪生总能及时加以排除。“据熟悉爱迪生的工人们说,爱
迪生的办公桌通常放在车间的墙角。每当他完成一项发明时总要立即站起
来,开始跳一种类似于非洲大陆上班图人跳的那种原始舞,借以表达他完成
发明的喜悦心情,而且,嘴里还不停地咒骂,埋怨为什么这么简单的解决办
法当初怎么没想到等等。这已经成了一种标志、信号,工人们一看到爱迪生
跳舞便会围过来,接受这位老板的明确指示,先是绘图,接下来是制造”。
这个时候,爱迪生在工厂拼命干活。有一次,爱迪生接了差不多3万元的通
信机的订单。但是机器有毛病,不工作。爱迪生把全体职工召集在一起。他
说:“不把这宗货品完成,谁也不能出去一步。”
他们连续工作60小时,爱迪生和职工们几乎都没有睡觉,一直啃着
面包在工作。工人们的妻子站在车间外面哭叫,她们中的一些人通过窗户把
食品袋推进去。
爱迪生没有改变他的主意;直到机器完全修好,完成这批订货,门才
打开。但是没有一个工人对爱迪生有怨气,虽然等候在大楼外面的妻子们的
心情不一定如此。
机械完成之后,爱迪生对大家说:“回去好好睡一觉,睡醒后如果觉得
在这儿工作不好,那么不必回来。”可是,还不到24小时,全部职工又回
到工厂来了。职工们看到爱迪生对机械的优秀才能和本身率先做职工们两、
三倍的工作,打心底里佩服他。
爱迪生这时24岁,和童年时代一样,头发蓬乱,大大的头,一对蓝
色的眼睛。虽然他的许多工人年龄比他大,但他们都叫他“老人”。
他在纽瓦克呆了5年。这5年对爱迪生来说是辉煌的5年。他将厂房
的一部分用作实验室,有时他独自一人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搞发明。
他是一个著名的发明家。因此,许多发明家专程来纽瓦克拜访他。他
除了花很多时间应酬、接待这些发明家以外,还花许多时间寻找其他人的新
机器上的毛病,他的脑海里充满了发明。
爱迪生能够以自己的努力而发明出各种东西,得益于他的母亲。对于
母亲的伟大,爱迪生有说不出的感恩之情。一天,爱迪生收到家信,获悉母
亲病危,便立刻赶回家去。好不容易赶着见到了母亲,母亲的头发已经全白,
因病而消瘦的母亲,无力地睁开眼睛,对爱迪生说:“是阿尔吗?”“妈妈,
你一定要好起来,我的工作才开始呢!”他握住母亲的双手。
母亲低声叹息着说:“阿尔,我不行了!我会在天上看着你工作的。”
爱迪生泪如雨下,泣不成声。对爱迪生来说,母亲比谁都重要,可是,
现在这位他最敬爱的母亲即将离开人世了!“阿尔,不要哭,你还年轻,以
后也许会碰到更多痛苦或不愉快的事,可是你不能气馁,要有勇气,面对希
望。”母亲好像教导小孩子似的,慈祥地鼓励他。
1871 年4 月9 日,爱迪生的母亲与世长辞了,享年61 岁。
爱迪生将母亲埋在湖畔的小山上。他跪在母亲墓前大哭了一场,才踽
踽地回到了纽瓦克。
他觉得,只有努力加倍工作,才是对母亲的最好的纪念。他暗自下定
决心,不论白天、黑夜,管它春秋、冬夏,前进的脚步决不能有一刻停留,
拦路虎再多,困难再大,也要昂首挺胸迎上去!
因慈母去世而处在悲哀中的爱迪生,并不知道不久会有新的幸福来临。
一天,他中午吃饭时间从研究室出来,突然下起了暴雨,爱迪生拿着
雨伞下楼,看见门口两个年轻女孩在避雨。“伞借给你们好不好?”爱迪生
爽快的这么说。这两位小姐,最初有点害羞,不敢答腔,最后说:“那么,
谢谢了。”原来这是两姐妹,姐姐叫玛丽·斯蒂尔韦尔(Mary Stillewll ),
年龄16 岁,妹妹叫爱丽丝(Alice )。
关于他们是如何相识的,人们说法不一。而这种“其说不一”,也正是
爱迪生私生活在流传中的一个特点。不管怎么讲,玛丽·斯蒂尔韦尔1871
年夏确实是在纽瓦克工厂做事的。玛丽的头脑不错,关于研究发明,也能了
解一些,她最大的长处是勤奋。
爱迪生为了研究,不只是美国出版的,还从伦敦、巴黎等处买来许多
化学书籍,把研究室堆得满满的。
他每天都要查阅那些书籍,重要的地方还画上红线。玛丽的工作则是
将那些画过红线的部分抄下来,照顺序整理好。玛丽十分佩服爱迪生,他看
书时就在书房吃饭,晚上睡在椅子上,醒来又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