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宝瞳-第6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取杜甫《北征》诗中“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之意,把年号改为‘宣光’,希望成为周宣王、汉光武帝那样中兴国家的君主。

    在元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的励精图治下,北元政局逐步稳定。而且在1372年的明朝北征中,挫败了徐达和李文忠的军队。这次战争挫败了明军进攻的锐气,保住了元王朝的一线命脉,是元昭宗领导下的一个重大成就。

    不过,元朝到底是积重难返,就算是元昭宗再努力,也无法挽回北元没落的大势。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元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的励精图治,才让北元这个政权存在了三十五年。

    “可惜这是元昭宗的墓葬!”

    看着周围并不出众的陪葬品,刘东忍不住叹了口气。

    一个败退出中原,而且丧师失地的皇帝,即便是有中期的稍有兴盛,但陪葬品中有价值的东西也必然不会太多。

    要不然出现在这个前室中的陪葬品,就不应该是这些粗糙的瓷器和陶器,而是来自景德镇皇室御用的精美珍瓷。

    不过,即便是这些瓷器并不出众,刘东也丝毫没有留下的意思。因为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不同,博物馆藏品除了看重精品之外,也注重收藏的谱系完整。

    这批北元时期的代表性瓷器,能够极大的丰富现在刘东圆明博物馆的收藏!

    当然,周围墙壁上的壁画刘东也没放过,这东西可比这些瓷器陶器之类的陪葬品珍贵多了。

    等刘东清理完了前室,很快便顺着相连的墓道来到了墓葬的中室,中室的建筑格局跟前室一样,都是仿照蒙古包样式的平面抹边八角形穹顶结构。不过中室的面积要比前室大了一半,有将近150平左右的空间!

    同样,在中室的墙壁上也有颜色鲜艳的壁画,不过壁画的内容不再是战争,而是古代皇帝上朝时的场景。

    最中间的,就是头戴笠子帽,耳畔垂着两条发辫,身穿黄色‘质孙服’,腰扎金带,端坐在龙椅上的元代皇帝形象。

    而在他的下首则是形象各异,但同时穿黄色衣服的朝臣百官。

    这也是元朝服饰的特殊之处,在元代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穿统一颜色的服装,称为“质孙服”,也称‘一色衣’!

    除了皇帝和百官,在这幅壁画上,还出现了舞女、太监和侍者的形象,不过这些人地位卑贱,所以比起皇帝和百官,在形象上要小了很多。

    除了壁画,中室自然也少不了陪葬品。

    不过,除了十几箱黄金白银,以及一部分珠宝还算是不错的收获之外,其他绫罗绸缎什么的都已经腐朽了。就算是刘东的舍利元光都难以修复完整。

    “真是可惜了!”

    看着几个箱子中已经快腐化成灰的书籍和画卷,刘东忍不住叹了口气。

    元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在幼年时,便随南人学者郑深,学习《孝经》等儒家经典。

    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尤其偏爱宋徽宗的瘦金体,曾经收藏了不少有宋时期的名家手迹。想来这几箱子已经腐化成灰的故纸堆中应该有宋徽宗的手迹。

    而宋徽宗的书法和画作,拿到现在可是个顶个的一级文物,好一些的几乎都算国宝了。

    当然,就算刘东再可惜,面对一堆灰尘也是回天乏力了!

    舍利元光虽然神奇,但到底不是万能的!

    平复了一下心情,把中室里有价值的陪葬品搜罗了一下后,刘东顺着墓道朝后室走去。作为存放墓主棺椁的主墓室,防御设施要比前室和中室更多一些。虽然没有陷阱,但在中室与后室之间,一道厚实的汉白玉石门拦住刘东的去路。

    而且,这道沉重的石门后面,还使用了中国帝王墓葬中常用的‘自来石’装置。

    所谓的‘自来石’就是一根坚硬的石条而已。

    解释起来也简单,一般来说,在开凿墓室的时候,工匠们会先将石门门轴的上下端制作成球状,又在两扇石门中间齐门缝的相同部位,雕凿出一个表面突起的槽,然后再在门内中轴线不远的石铺地面上,凿出一个前浅后深的槽来。

    关闭石门前,人们先将那根有相当宽度的石条,放在地面的凹槽内,并慢慢让其前倾,使之与石门接触。

    当人们从地宫中撤出后,石条借助其本身倾斜的压力和门轴轴端的“滚珠”作用,自动地推着石门关闭,直到它的顶端落在两肩石门的那个凸槽内。这时,谁若要从外面将石门推开,也只能是痴心妄想了。

    听着好像很简单,但是在现代科技看来如此不值钱的东西,在古代那种生产力不发达的蒙昧时代,确是蕴含着工匠们聪明才智和对诸多科学原理巧妙运用的伟大发明。(未完待续。)

第一千两百一十二章 珍品众多的主墓室

    第一千两百一十二章珍品众多的主墓室

    ……

    不过对于‘自来石’这件汇集古代工匠智慧的伟大发明,刘东没有丝毫停下来欣赏一番的意思。

    直接用舍利元光把整个雕刻着团龙图案的汉白玉石门,连带顶门的‘自来石’收进芥子空间后,后室中的情形也清晰的出现在了刘东眼前。

    “我说作为整个北元时期在位时间最长,也勉强算是最有作为的一代皇帝,这墓葬里不该一点好东西都没有,原来都放在这后室了!”刘东脸上露出了兴奋之色。

    在刘东看来,后室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占据后室一多半的,用来存放墓主棺椁的棺床。另一部分自然就是除去棺床之外的空间了。

    在完全用青石垒砌而且打磨平整的棺床上放置有三口红漆木制,但却并未完全腐朽的木棺。而三口棺椁周围的棺床空间上,则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精美瓷器,以及宫廷中常用的漆木器,以及金银器、玉石首饰等陪葬品。

    而见惯珍宝,手中高级文物众多的刘东之所以会兴奋,也是发现这些摆放在后室中的瓷器才是真正的精品。

    其中有他非常熟悉的‘至正型’‘至大型’元青花,元代卵白釉,釉里红元代御窑,抢金五彩器,单色玻璃釉御窑珍瓷,以及少量的宋代五大名窑器,几乎历史上记载的所有元代御窑器种类,都能够在这里见到它们的身影。虽然除了元青花有三十多件之外,其他种类的最多不过一二十件。

    但全世界加起来也不过一二十件。甚至更少的元代顶级御窑珍瓷。能够在这里见到这么多。已经是弥足珍贵了。

    就像宝蓝釉戗金五彩,元代高温单色玻璃釉宝石红,因为原料难得的原因,在当时便数量稀少,到如今几乎除了在故宫,以及有数的几个世界级博物馆还有收藏外,全世界都不到十件。

    当然,之所以元代的御窑除了元青花之外。如此难得的原因,也是因为元代皇帝和大臣们的墓葬实在埋得太深,也太隐秘了!

    在古玩市场上超过80%的古玩都来自墓葬出土的情况下,元代少有高级和顶级贵族墓葬发现的情况下,再加上元代存在时间不过百年,元代御窑如此难得也就可以理解了。

    元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的墓葬,也许是刘东发现的唯一一座元代帝王墓。

    不过对于这个荣誉,刘东丝毫不在意。而且他也不是考古学家,他在意的只是文物的珍惜和价值。至于隐藏在其中的历史信息,还是留给历史学家去头疼吧。

    刘东简单的数了一下。加上宋金两个时代的五大名窑器,以及元代御用瓷器共计有168件!

    不算多。但绝对件件过千万,绝对的一级文物,甚至国宝!

    不过,这些瓷器虽然珍贵,但在这里最珍贵的陪葬品却并不是它们。而是被摆放在棺床前面供桌上的东西。

    这是一张长3米多,宽1米左右,高90厘米,通体鎏金,边沿和四条桌腿上嵌红蓝宝石,四个桌角处半圆雕狰狞狼头,中间浮雕龙形的宽大供桌。

    而供桌上摆放的除了直线并排的九盏金杯做成的‘酥油灯’之外,还供奉着一座华丽的鎏金马鞍,一把浮雕狼图腾的金弓,以及三座高度不同的黄金牌位。

    中间的牌位上,用刀削斧凿,颇有几分瘦金体之风的汉蒙两种文字阴刻着“大元皇帝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之灵位!”剩下两个稍矮一些的自然是元昭宗的皇后和宾妃!

    另外,在黄金弓和马鞍上都刻着元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的名字,很显然这是他生前用过,或者比较珍爱的东西。

    弓和马鞍在刘东看来它们要比这里绝大多数御窑瓷器珍贵,因为它们具有唯一性。而且还是帝王用器。

    另外,除了供桌和供桌上的东西,在棺床之外的空地上还摆放着十几个已经腐朽的漆木箱子,在有幸保存下来的箱子里,刘东发现了元代常见的帝后服装。

    包括皇帝的11种夏服和15种冬服,以及元代皇族宾妃穿戴的‘罟罟冠’,也就是帽子呈长条形的那种服饰,共计17种。

    当然无论是皇帝的夏服还是冬服,或者是后妃服饰,都没有完全保存下来。即便是刘东使用了舍利元光,也仍然无法挽回那些因为保存不严,而早就腐朽的丝织物。

    等刘东把棺椁之外的所有陪葬品,包括后室墙壁上的密宗佛教壁画都收罗起来后,终于把目光对准了棺床上的三口红漆棺椁。

    而他第一个准备下手的,就是中间的元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的棺椁。

    棺椁的椁板一般都是厚实的珍贵木料,所以非常沉重。为了保证不破坏棺椁内部的珍贵陪葬品,以及棺椁上描绘的珍贵彩画,一般在正规考古的时候,像开馆这种事,通常都是**个人,甚至还要借助机械来完成的。

    不过,刘东的舍利元光和芥子空间,比任何机械都管用。

    在他挥手间,应该被棺材钉钉的死死的棺盖便消失了。而第一个出现在刘东面前的馆内陪葬品,就是一件完整无缺,而且珍贵无比的白狼皮!

    蒙古人通常会把自己视为鹰和狼的子孙,对于这两种动物也格外的崇拜。而且,白马、白狼、白鹿这些动物自古以来,无论是中国,还是蒙古都被视为祥瑞,是神灵的恩赐。所以在元朝皇帝的棺椁中出现白狼皮,并不出乎刘东的意料之外。

    为了避免接触空气后氧化作用,连忙用舍利元光把白狼皮修复一番,收进芥子空间后,刘东看向了下面的东西。

    不过,下面可不是元昭宗的遗骨,而是因为密封的比较严,仍然色泽鲜艳的龙纹锦被,从图案的精美程度而论,这很显然出自江南松江地区的御用丝织贡品!

    再用舍利元光修复一番,重新恢复了这些珍贵丝织物的韧性后,刘东一共揭了足足三十三层后,才出现了不同的东西。

    而这些东西中,有和田玉雕琢的密宗佛教造像,也有红蓝宝石、钻石打造的各种首饰,外加金炉、金盘、金盏、金杯、金勺、金筷等各种造型不同的黄金制品。

    虽然它们个头都不怎么大,但刘东却从中数出了各种宝石、玉质、金质佛教造像168座,各种不同材质的黄金用器367件,首饰422件!

    等刘东把这些拿干净,然后又揭开了九层完全用黄金编织图案精美的黄金被后,元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的尸骨终于出现在刘东的面前。

    不过,尽管这么说,但在刘东面前出现的却并不是尸骨。而是有些干瘪的,身穿蒙古皇帝服饰,而且脸部带着黄金面具,手上带着金丝手套,只能从服饰之间缝隙处看到隐隐白骨的尸身。

    元昭宗的帝服用了元代大名鼎鼎,而且极有特色的‘纳石失’技术。

    这是一种在汉族织金基础上,结合古代波斯加金技术,综合了两者优点的新式织金技术。更形象的可以解释为,一种用金线显示花纹从而形成具有金碧辉煌效果的织锦。

    也正因为集合了彼此的优点,也让元代丝织的丝织品中以织金最有名,称之为“纳金石“,也叫“织金锦“。

    在元昭宗的尸身上,无论是服饰,还是腰间的束带,以及手套和靴子都是这种‘纳石失’技术的产物。

    唯有头顶的笠子帽和脸上覆盖的黄金面具是真的实体黄金。

    虽然图坦卡蒙黄金面具精美和珍惜世界闻名,但全世界也并不是只有埃及人死后才在脸部覆盖黄金面具。

    就刘东所知道的,辽代贵族都喜欢在死者脸部附以黄金面具,没想到蒙古皇族也有这种传统。

    而且相比国内现在已经出土的几张辽代黄金面具,元昭宗的这具黄金面具在大小上区别不大,不过相比之下要更精美一些。比如说眼睛部位镶嵌着两块鲜艳的顶级蓝宝石!

    而面具两侧腮部,则阴刻着释迦穆尼佛手掐佛印的坐像。两个耳朵部位分别圆雕着两个狼头,狼头向外延伸,正好护住了两只耳朵。

    一般来说,棺椁内有重要的陪葬品,都是放在尸身的左肩和右脚两个部位。所以,在审视完尸身的服饰和黄金面具后,刘东自然也向这两个地方搜寻。

    很快他便在尸体的左肩部位发现了一个长条形的黑木盒子。

    可能是在棺椁内密封比较严的关系,再加上材质非常不错,这件木盒子仍然可以见到光滑闪亮的黑漆,而且上面还浮雕着蒙古战士征战沙场的嵌金图案。

    刘东在图案上端详了一下后,便打开了盒子。

    不过等他看清盒子中的东西,以及上面铭刻的文字后,嘴巴立即张成‘o’型!

    “我的老天爷啊,这不会是传说中那把‘苏鲁锭’吧?”(未完待续。)

    ps:  感谢书友‘墨盒s湮火’(两张)‘失落的残枫’(两张)‘梦幻境界d’的月票支持,以及书友‘宝宝熊猫’‘一生有你往事随风’的月票支持,非常感谢!

第一千两百一十三章 神圣的‘苏鲁锭’

    第一千两百一十三章神圣的‘苏鲁锭’

    ……

    苏鲁锭的蒙语意思是“矛”,是蒙古的象征,是战神的标志,又译为“苏勒德、苏力德”。一般是黑白两色,分别叫做“哈喇苏鲁锭”和“查干苏鲁锭”,就是“黑”和“白”的意思,黑色象征着战争与力量,白色象征着和平和权威。

    据耶律楚材自转记载,公元1162年农历7月铁木真出生的时候,手中握着一块胎血,掰开后发现,是一个两头尖尖的菱形图案。后人说成吉思汗手握着“苏鲁锭”出世,是上苍派来拯救蒙古民族的英雄,“铁木真”是铁之变化的意思。

    传说中,苏鲁锭象征着长生天赐予成吉思汗的佑助事业成功的神物,是成吉思汗统率的蒙古军队的战旗,蒙古民族的守护神,战无不胜的象征。

    后来由金国来到蒙古的金帐第一谋士耶律楚材,派俘获的俄罗斯能工巧匠按此图案打造了一个标志物,取名苏鲁锭,设在成吉思汗金帐的顶部,并作为蒙古军队的军旗和军徽图案。从此,苏鲁锭代表着战神,代表着成吉思汗,表示着至高无上。

    所以,苏鲁锭由传说,变成了一个有形的代表蒙古统治权和神权的圣物。

    虽然苏鲁锭身上拥有着浓厚的权利代表,但真是的它只是一柄类似于古代兵器的矛状物罢了!

    不过相比古代的战矛,苏鲁锭特殊的是矛身底座的銎部形成一个圆盘,盘沿一周有81个穿孔。

    这些穿孔用来绑扎着马鬃作为垂缨,然后固定在松柏杆上冲天而立于石头龟座之上,显示着神圣的威严之势。

    不过,此刻刘东眼前所见的苏鲁锭只有上半部分。也就是三根锋利的矛尖,以及底座的圆盘。圆盘周围的81个穿孔仍在,但垂缨却消失了。

    刘东并没有在盒子中发现马鬃腐朽的痕迹,显然是陪葬的时候,苏鲁锭就是刘东现在看到的这种形状。

    刘东小心的把这件对于蒙古人来说,重要性不次于‘传国玉玺’和‘禹王九鼎’之与汉人王朝地位的。代表神权和皇权化身的圣物,捧在手中细细打量起来。

    出乎刘东的意料,这件苏鲁锭的材质并不是他原本以为的黄金,而是一种刘东从未见过的材料。而这种材料的质地极为坚硬,不比今天的特种钢差。

    不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毕竟苏鲁锭在传说中,可是成吉思汗手中的战矛,身为武器,坚硬而且锋利是必然的。

    但是到了后来,苏鲁锭武器的意义弱化。象征皇权和神权的地位变得突出起来。所以,它的表层被鎏了一层黄金,最终变成了刘东现在所见的这种状态。

    除了材质之外,刘东也看到了苏鲁锭底座上的一行文字。

    这种文字是蒙古最早的文字——‘回鹘体蒙古字’!

    1204年蒙古灭乃蛮部,俘虏乃蛮国师,畏兀儿人塔塔统阿。因他深通回鹘文字,铁木真遂命令他创造蒙古文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