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毂呋匮慵那槔伞!保ǖ苟猎蛭呵槔杉难慊乇呶欤尉新湟斗纭3Χ先绶戮浣酰奚羁招炊碳愫臁#┧淙灰埠芫睿绕鹚辙サ蔫嵬贾┐缶睿词窃对恫患暗摹
正如《镜花缘》中所说:“苏氏以闺中弱质,意欲感悟其夫,一旦以精意聚于八百言中,上陈天道,下悉人情,中稽物理,旁引广譬,兴寄超远,此等奇巧,真为千古绝唱……”想想苏蕙在那样早的年代,以一人之力创造出如此奇妙的璇玑图,真是让人怀疑苏蕙是仙女下凡。据说苏蕙还有文词5000余言,经隋末战乱,全部散落,但好在璇玑图传了下来,这就足以使苏蕙芳名不泯了。绝妙无双的《璇玑图》将永远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中的瑰宝,苏蕙也永远成为女子们的骄傲。
日边红杏倚云栽——点斗魁星是婉儿
将持此秤量天下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女人们比较有地位的一个朝代。唐朝时的公主、贵妇很多,十分大胆开放,并且参与政事,权力很大。所以在唐传奇中,有很多“后土夫人”、“太阴夫人”之类的贵妇人包漂亮男生的故事,其实故事都是取材于生活的,正是唐代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情况,才有了这些故事。
让我们来看一个一生始终接近于最高权力中心,曾像神话中的文魁星一样掌管着天下文宗的美貌才女。
巍峨富丽的宫室中,奇珍美酒的盛宴前,一群人正搜尽枯肠、搔短头发来吟诗作赋。他们可不是寻常的文人,他们或是有名的文臣,或是昭文阁的饱学之士,但在这九五之尊的御宴之前,还是不免有些紧张,有些人更是“战战惶惶,汗出如浆”。而怡然高坐,美艳高华的那位美人居然是评判他们文章的最权威的“评委”。她,就是上官婉儿,后人称之为上官昭容。
这昭容,本是宫中的“职称”,据史料载:“宫中位号十有四品。昭仪、昭容、昭华、保香、保芳、保衣、安宸、安跸、安情、修容、修媛、修娟等,秩比公卿士大夫。”而在上官婉儿那时候,还有个特殊情况,当时的女皇帝武则天当年就是昭仪,所以昭仪这个封号可能当时就暂时不用了,昭容可能已是宫中职位的极品。
上官婉儿家学渊博,是上官仪的孙女。这上官爷爷的诗虽然现在不是很有名,但在当时这上官仪毕竟也是一代文坛人物。上官仪被唐高宗李治召来,让他起草废掉武后的诏书,上官仪当然心里也是赞同此事的。估计武后的耳目极多,武后突然就及时出现了,脓包皇帝李治吓得魂不附体,就说全是上官仪的主意,上官仪当了冤大头,下狱被杀。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一同被籍没入宫为奴,当时上官婉儿只是个小小婴儿。据《刘宾客佳话录》记载,说当年郑氏怀她的时候梦见神人送来一杆大秤,占梦的说这预示着上官婉儿将掌握大权衡量天下大事。
到了上官婉儿14岁的时候,已出落成了一个美貌如花、才华出众的才女。上官婉儿这一年被武则天召见,让她试作一文。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词藻华丽,语言优美。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分,让其掌管宫中诏命。据说当年高宗李治大宴群臣(想必武后肯定也在),一起作赏双头牡丹诗,上官婉儿有一联云:“势如连璧友,情若臭兰人。”应该说写得很不错。这里臭兰,其实是香味,大家可不要以为是臭味哦。语出《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后来上官婉儿少年气盛,又因违忤旨意,罪犯死刑(有人说和薛怀义烧明堂有关,但具体是何事不详),但武则天又加以宽恕。此后婉儿算是活明白了,可能人生观世界观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上官婉儿就此精心伺奉,曲意迎合,深得武则天欢心。更被武则天提拔为贴身秘书,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权势日盛。
呵呵,这能够上达天听,接近至尊的角色往往不可小看呀,在一言九鼎的至尊面前,说上一句好话和说点坏话,那可天差地别。腐儒的经书里说什么“春秋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铖”,其实在吹牛,《春秋》那东西无所谓,后人足有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的本领。而当时的婉儿在武则天面前的一字之褒和一字之贬,确实可当此说。
当然,武则天是什么样的人物,权柄也不会全由上官婉儿把持。说起来上官婉儿在武则天面前地位还是很低的,有一次,武则天、婉儿及武则天的“男妃子”张昌宗、张易之一起饮宴。要说二张也是经过全国选美挑出来的超级男生,当然也是极品帅哥。武则天不是赞过“莲花似六郎”(六郎指张昌宗)嘛。婉儿也是个有情有欲的女儿身,不禁贪婪地多看了几眼,大有垂涎之意。武则天眼里可不揉砂子,瞧见婉儿的这种神情就当场大怒,拔下一枚玉簪就掷向婉儿,正中婉儿天目穴(呵呵,这里说的武侠化了,就是两眉中间),婉儿不敢怒不敢言,眉间落下了个伤疤,婉儿就剪了花瓣贴住,后来反而成为宫中的一种时髦打扮,有的宫妃眉间没有伤痕,也贴上个花。
日边红杏倚云栽
也许是压抑的太厉害,等到武则天死后,上官婉儿大大地“性解放”了一番。她先是和唐中宗有了关系,又与武三思淫乱(当然,也有记载说武三思是武则天指配的)。说起来,上官婉儿的情形也很特殊,原来其身份就是宫中嫔妃,但当时武则天称帝,她不是男人,这嫔妃当得徒有虚名。中宗即位后,宫里的女人像婉儿等就照单全收了,而且上一任皇帝是他的老妈并非老爹,也不存在子占父妾的问题,这上官婉儿居然也乐得“身兼两职”。而且让人惊奇的是,唐中宗的皇后韦后也和武三思不清不楚地淫乱。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当然也是个有名的“小太妹”,本来她嫁的是武三思之子武崇训,但安乐公主不喜欢他,倒泡上了他那堂弟——漂亮的小白脸武延秀。有记载甚至说安乐公主有时还把武延秀“孝敬”给她母亲韦后玩玩。
这时候,依靠上官婉儿、韦后、安乐公主这些当时权力金字塔尖上的女人们,武家人自然是权势熏天,势力比武则天在位时恐怕也不逊色。但这时候,并非韦后所生的太子李重俊忍无可忍,他想武则天在世时,武家人欺负李家人也罢了,现在武后不在了,武家人还这样牛,这天下还是李家的吗?太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呵,于是就发动了兵变(要说也怪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兵变的示范效应,这唐朝时太子们兵变的次数极多),杀了武三思、武崇训等武家人,但上官婉儿、安乐公主都没有在武家住,因而幸免。
李重俊来到宫前,扣打宫门,指名索取上官婉儿,要她的性命。这时候上官婉儿表现出极高的政治斗争才能,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要是一般人恐怕早就吓得痛哭流涕,跪在了地上拉着皇帝的脚哀求(其实越这样,越没有用,倒死得更快)。而婉儿镇定自若,对中宗和韦后说:“如此看来,太子是先要我死,然后再依次弑杀皇后和陛下,要让我们同死于他的刀下。”巧妙地将自己的命运和中宗韦后绑在一起。中宗韦后一听,想想自己和上官婉儿的关系也是亲密得如同一体,唇亡齿寒,再加上韦后这当后娘的一挑唆,于是中宗李显大怒,带上婉儿和他的妻女们匆匆登上了玄武门,以避兵锋。又派右羽林军大将刘景仁速调两千羽林兵士屯于太极殿前,闭门而守。当叛军来到宣武门下,中宗便依照婉儿的指令,向门下的叛军高声劝降。中宗李显虽然是个糊涂蛋,但他毕竟是名正言顺的正牌皇帝,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叛乱的羽林军见皇帝亲自发话了,当场倒戈,太子等反而被杀,一时间玄武门下血流成河。
席临天女贵,杯接近臣欢
经此一役,武氏算是被消灭了。但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这三个女人的势力更大了,当然另一个有势力的女人是武后的女儿,也就是中宗的妹妹太平公主。这时候上官婉儿劝皇帝设置昭文馆,广召当朝词学之士,赐宴游乐,赋诗唱和。这也算是对文化事业的一种推动和贡献吧。于是本文开头的那一幕就出现了,上官婉儿登上高高的彩楼,宣布规则:奉诏评诗,只选其中最佳的一篇进呈御览并谱曲,不中选者即发下楼,当场退稿。内侍拿过诗来刚念过诗题和开头两句,诗稿便纷纷飘落,只剩沈佺期和宋之问(这两人是当时宫庭诗人中顶尖级的人物,但现在我们对其评价是远不及”王杨卢骆”等人的)两人的诗稿还没有给丢下来。沈佺期悄悄对宋之问说,咱俩一向不分高低,我看就以今日定高下,以后不必再争了,宋点头同意。
隔了好一会儿,楼上又飘下一张,原来是沈佺期的诗,宋之问的诗则被呈给皇帝。婉儿的评价是:“二诗文笔相当,但沈诗结句‘微臣雕朽质,差睹豫章才’辞气已竭,而宋诗《奉和晦日昆明池应制》结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陡然健举,若飞鸟奋翼直上,气势犹在”。婉儿的评判让沈宋都心悦诚服。说来婉儿的眼光的确不错,应制诗这种弘扬主旋律的东西,还是人家宋之问那两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更有高举旗帜开创未来的气势。
此后,上官婉儿在长安市区群贤坊的东南侧修建了一座异常豪华的住宅,由于上官婉儿和皇帝关系暧昧,中宗又派人扩建婉儿居所,穿池筑岩,修建庭院,穷极雕饰,使婉儿的豪宅俨然如“行宫”一般豪华。当然安乐公主更不含糊,经常野蛮拆迁平民的居所,腾出地方来扩大自己的府第。更离谱的是,安乐公主她又盯上长安城里的昆明池,要中宗将昆明池给她。昆明池在唐朝的地位恐怕和现在的中南海差不多,是不能随便划归个人的。所以唐中宗愚者千策,终有一得,倒没有答应女儿的非份要求。但安乐公主大怒之下,强抢民宅民田,硬是在长安城里又开凿了一个“定昆池”,意思是定要超过昆明池。然后为了填充自己偌大的庭院池宅,安乐公主又纵使家奴外出,到处强抢百姓的儿女,做为自己的奴仆侍婢。
在这样骄奢之风下,上官婉儿还不算是太过份。俗话说:饱暖思淫欲。又说“男人有钱就变坏”(这个“坏”多意指淫行而言),其实女人也一样。上官婉儿现在不但掌握天下文宗,而且参政议政上面也是举足轻重,可以说够得上是那句歌词了:“你站在万人中央,感受那无上的荣光。”这时候婉儿也已经四十多岁了,也是如狼似虎的年纪。于是婉儿也开始学武则天一样,弄个把男人来玩玩。上官婉儿看上的美男叫做崔湜,这崔湜倒也有几分才华,吟诗作赋也有一套。当然啦,以婉儿的品位,她挑的男人也不会太菜吧。我们来看看这个比婉儿小6岁的卖身男人的诗:
相和歌辞·婕妤怨
落日啼连夜,孤灯坐彻明。卷帘双燕入,披幌百花惊。
陇上寒应晚,闺中织未成。管弦愁不意,梳洗懒无情。
去岁闻西伐,今年送北征。容颜离别尽,流恨满长城。
应该说还不错吧,对仗工整精巧,像“卷帘双燕入,披幌百花惊”等中间几联,写得就相当好。再看崔湜另一首:
沁园东郭外,鸾驾一游盘。水榭宜时陟,山楼向晚看。
席临天女贵,杯接近臣欢。圣藻悬宸象,微臣窃仰观。
呵呵,这“席临天女贵,杯接近臣欢”几乎就是在写被上官婉儿“宠幸”的情景嘛,这席恐怕不止是酒席,而且是“枕席”吧。还有一首,说的更直白了:年光陌上发,香辇禁中游。草绿鸳鸯殿,花明翡翠楼。宝杯承露酌,仙管杂风流。今日陪欢豫,皇恩不可酬。
当然,皇恩的酬谢还是浩荡的,年纪轻轻的崔湜在很短时间里,从中书舍人到兵部侍郎,再拜中书侍郎、检校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已高居相位了。不久,崔湜在主持铨选时,多有违失,被御史李尚隐弹劾,以罪被贬;因上官婉儿的缘故,不久就官复原职。
瓦罐不离井口破
因为崔湜,上官婉儿却和太平公主有了裂痕。因为太平公主同样喜欢美男人,看到了崔湜,竟夺人所爱,不时召崔湜入府陪她作乐。所以上官婉儿一怒之下,加入了韦后、安乐公主这一阵营。后世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婉儿也大略如此。
可韦后、安乐公主居然走了步险棋,也是臭棋,她们居然毒死了中宗。这里闲插几句:这事怎么想也有点蹊跷,虽然史书都这样记载,但韦后、安乐公主为何能同谋杀夫杀父,也太过骇人听闻。而且,韦后、安乐公主都死无对证,李隆基当了皇帝后,他说是韦后、安乐公主等毒杀了中宗,谁敢为其翻案?从中宗的表现看,中宗整个是一糊涂蛋,武则天在位时,就居然说出把天下让给他老婆韦家的混帐话(为此,武后废了他,大臣们都觉得理所当然),实在是个再理想不过的傀儡了,再立其他傀儡还未必如他听话呢。从上面说过的太子李重俊造反时的情景可以看出,虽然中宗是傀儡,但关键时候他这个牌位还是有很大作用的。再说中宗死时已五十四岁,这个年纪在现在当然还算是“英年早逝”,但在纵欲过度,普遍短命的帝王中也不算夭折了。像唐太宗李世民才五十岁就驾崩了,中宗的老爹李治也活了五十五岁而已,中宗的弟弟李旦(唐玄宗之父)也是这个岁数死的。所以未必杀死她们的李隆基所说的就都是事实,历史上常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胜者为王,败者为贼。
结果是,中宗死后,太平公主联合临淄王李隆基(也就是后来的唐明皇)杀入宫中,羽林将士们欣然从命,宫城的防卫不攻自破,韦后、安乐公主都被杀。婉儿在杀声震天之中,妆束整齐,命令宫女列队秉烛迎接李隆基。婉儿从容地出示先帝驾崩时的遗诏(假托的),申明自己的立场是反对韦后她们的,但这次上官婉儿失败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认定了她是韦后一党,于是钢刀利剑无情地砍了下去。婉儿大约活了四十六岁。
上官婉儿死后,李隆基倒也爱惜她的才华,让人收集她的诗作,全唐诗中还始终称她为上官昭容。当朝位极人臣的“燕许大手笔”之一的张说为婉儿的诗集作序说:“敏识聆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成同宿构。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复有女尚书决事言阀,昭容两朝兼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媪,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对上官婉儿才华做了由衷的赞美,认为班媛(班昭)和左媪(左芬)都比不过她。
上官婉儿流传下来的诗作不多,我最喜欢的是这首《彩书怨》: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据说这时候婉儿尚是十几岁的少女,当真是“少女情怀总是诗”,诗中那炽烈纯情的句子确实很妙。婉儿后来的诗句中虽然也有“斗雪梅先吐,惊风柳未舒”这样的好诗句,但应制诗太多了。虽然婉儿才思敏捷,经常能一下子替二张、唐中宗、韦后他们各做好几首诗,而且意味不同。但内容却多数是“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这类的场面话,无味得很。惜哉婉儿!
说来婉儿的才华过多地消耗在“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上了,好多优秀的文人一当了最高统治者秘书这一角色,才华就大大被扼杀了。婉儿在宫庭斗争中浪费了过多的才华,如果只是个普通女子,她恐怕要多写出几篇脍炙人口的好作品。
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讲过这样一段话;“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至必传于后于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大意是说如果柳宗元一生如意,出将入相,当了高官,但文章可能就没有这么好了,这之间的得失只有后人评说了。这话用来说婉儿也挺适合,不过情况却相反,婉儿一生弄权,荣光一时无限,不亚于“为将相一时”,可能却因此少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但是,人各有志,也许有人觉得婉儿这样过才算没有白活,比那些穷愁苦吟的才女们过得精采多了。
红杏枝头春意闹——吴兴宝贝李季兰
放纵大胆的吴兴宝贝
如今有“上海宝贝”卫慧之类的美女作家,大唐时也有。而且大唐的美女作家们比现在的卫慧、棉棉之类的更美女更作家。唐代著名的女诗人——李冶李季兰,就是这样的美女作家。
李季兰是浙江吴兴人,所以这里把她叫做“吴兴宝贝”,因为李季兰确实大胆放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