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贡噶举盛噶仁波切是西藏佛教的一位活佛,俊朗的外表、活泼的个性、流行的服饰,使他看起来和当下的年轻人是一样的,但是,在时尚的背后,是他十几年钻研佛法的刻苦,和他对人世间的一切所持有的佛的心怀。
最近,他的弟子们为他整理出这十几年来的日记和心得体会,并形成文字。今日,楼主冒昧地将他的一些心得公布出来,并将在一段时间内,陆续公布他的日记片段和心得随笔,我想,这不仅能让我们更加了解佛法,也更能让我们了解一个藏传佛教的活佛的生活。
如果说,在被认证为活佛转世之前的16年中,我对佛法的所有修持是本着对世界充满善良和美好的愿望的自觉行为,那么,在16岁到28岁的十几年中,当我以活佛的身份接受上师的言传身教,接受尼泊尔、印度高级佛学院的系统教育,并在寺院教育之余刻苦地研修佛学理论、参悟教义并寻找修炼方法时,我的所有修持,已经转变为一个佛门弟子必须的功课。
在这样的求学历程中,我对佛法的领悟、对人世的理解也逐渐加深,让我能拨开迷雾,见到佛学的真谛。当然,求佛的人必然要经历大的迷惘,甚至经历大的苦难,在此过程中,我的所有疑惑、不解甚至是小小的迷途,都是佛让我在求学的路上必经的逆境。
无论是顺境逆境,我都时常反思自己,反思我的求学之路,希望在这样的反思中,领悟到更多,并指导我的下一步修持。这10几年的求学并反思的心得,以片段的形式被我记录了一些,我的有心的弟子们也从我的日常言谈中记录了一些。虽然是片段似的文章,经过整理,也是一大收获。
第一部分第2节:由七张大饼的故事想到的
近日一直在整理过去的一些心得,很多事看过之后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想法。比如这个七张大饼的故事。
某人饿得心慌,于是到镇上买烧饼吃。这烧饼可比我们现在能吃到的烧饼个儿大得多,所以就叫它大饼吧。这个人吃了一张大饼后还觉得饿,再吃一张仍觉不够,第三张大饼下肚后觉得顶天儿也就垫了个底儿,于是又吃了第四张、第五张、第六张大饼,直到他吃了第七张大饼后方才觉得是饱了。于是他一边打着饱嗝一边说:早知这第七张大饼能吃饱,我早就单吃这第七张饼了!
这故事想来很多人都听过,甚至也笑过。我最初看这故事时还很小,当时只是觉得这人够愚的了,明明一共吃了七张饼才吃饱的,他却单认为有那第七张饼就够了,殊不知,若没有那前六张大饼垫肚,何来的第七张饼?又如何就能饱了呢?!
从那以后,“七张大饼”就成了那些只看表面现象就断章取义、武断结论的人或事的代名词。虽然再看这故事时差不多已是十年后的事情了,但这次看完之后却不再想笑,想法也不再是单纯地认为那人愚而已,而是觉得世间与此人类似的人和事还真是不少。有很多人在看待一件事时,往往只看到了这件事的结果,单凭一种表象便妄下断语,犹如盲人摸象,只凭事物的一部分就给整个事物下了武断的错误的结论,而且很多人在犯了这种类似于“七张大饼”的错误时并不自知,甚至暗自得意,认为自己对一些事情的处理决策相当精明,其实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在作遂。
有一些不了解藏传佛教的人对藏传佛教有着很多误解,比如说,有人认为藏传佛教在寻找转世灵童时就带有极大的神秘性和偶然性,似乎谁要是被确认成是活佛的转世灵童,就如同哪个人某天突然心血来潮地买了张彩票,却单就他买的那张彩票中了头奖一样,有一种无法预知的幸运突然降临到他头上一样,就像是天上掉了一块馅饼,单就砸在了这个幸运非常的人的头上一样的感觉。这种想法当然是大谬。并不是因为我是转世活佛,我才这样说,而是因为事实的确不像不了解情况的人所臆想的那样,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只是因为某人的幸运才出现了转世灵童,才会成为转世活佛。
第一部分第3节:藏传佛教转世灵童
关于藏传佛教转世灵童的确认,其实有着严格的过程和标准。虽然在藏传佛教传承的历史当中曾有过并不完全相同的确认方法,但其实质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比如从一些佛经典籍的记载来看,在乾隆五十七年时,对转世灵童的认定是通过这样几种方式进行的:一、抓阄。如寻访出几个幼童,各方意见相持不下,难以确定时,即采用抓阄法来确定。二、护法神汉作法降神指定。三、高僧占卜指定。四、世俗统治者指定。如第巴桑结嘉措指定的第六世达道嘛仓央嘉措等,但这些只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例。五、僧俗统治者共同商定。后两种特例说明,活佛转世神秘化或简单化,都服从于统治者的需要。
但到了1792年制定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中则规定用金瓶掣签制度来确认转世灵童。《喇嘛说》碑文中记载为:金瓶掣签之前,要将各方寻访到的候选灵童的名字书于签上,每童一签,贮于金瓶之内。由活佛会同驻藏大臣在众高僧面前举行掣签仪式,掣出一名作为转世灵童。
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如今已不再采用上面所说的这些方法了,寻找转世灵童的一般程序是::首先确定活佛转世的方向,然后由寺院派出高僧分赴各地秘密寻访灵童。确定候选灵童若干,最后确定其中一个为转世灵童,迎回寺庙,举行坐床。
也许仍然会有人说,这样的过程太神秘也太偶然了吧?随便确定个方向找个差不多的人来就能当活佛。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其实仍是在不停地犯着〃七张大饼〃的错误。因为所有转世灵童的确认,无论是几百年前还是现在,都有着这样一个前提:确定候选灵童若干。因为挑选灵童的过程,是对即将成为活佛者的身体素质和思维能力的严格考查,因此一定要选出俊逸灵异者,以确保活佛有比较好的先天条件。因此要想成为候选灵童,绝不是只要有被挑选的那一天的幸运就足够的,如同饥饿的人不是只吃那第七张大饼即可吃饱的道理一样。
这些候选的灵童除了具有一定的天赋之外,哪个少得了后天的熏染和培养呢?就像上天喻示我们的那样,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天赋,但很多东西却是靠着自己后天的磨练而成,没有绝对的一成不变,定数与变数绝不是单用天赋就能固定得了的,定数之中有变数,变数当中又有定数的存在,我们穷尽这一生,也许只是了解了生命奥妙的一小部分而已,又岂能说这一小部分就是生命意义的全部呢?
又看了七张大饼的故事,让我想了很多,也明白了一些以前不曾想过的问题、不那么明白的道理。在生命存在的六道中,为人的这一世与其它五道的轮回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切不可如那吃饼的人一样糊涂地认为,这世为人,上世亦为人;这世为人,下世仍为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即使在六道的轮回中再次成为人,也不再是这世的人。我们此世做人,就应该认真学习和修行,当我们求得正果之时,不要忘了,正是那些夜以继日的修行才让我们能够做到明心见性、开悟见道、见性成佛。
时常想想这样的故事,颇有收获。
第一部分第4节:持之以恒 水滴石穿
我有个俗家的弟子最近遇到了一些难题,觉得自己虽然也念佛念经但却没有太大的长进。他本来是个知识分子,在改革开放初期便也随着当时的潮流下海经商。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终于创下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只是他的身上还残存着许多知识分子所具有的那些文化特质,而这则成了他在日益激烈的商战中最大的绊脚石。他犹豫着,希望能在感情与利益、兴趣与事业的矛盾中寻求到一条两全的道路,然而许多尝试都失败了。
后来,他终于在诵经与打坐的修行中寻找到让心灵平静的办法,只是因为生意还在做着,免不了会有些应酬,因而对于本应是每天的修行就成了隔三岔五的修行。他曾问过我,他每到一处胜地,只要有寺庙就会进去拜谒,说明他求佛的心确实是虔诚的,可为什么在他需要佛祖给他一些指点和暗示的时候,他却感觉不到佛祖的存在?
我很明白他的心境,而这也正如生活中的许多人一样,平常并不能持之以恒地修习佛法,只希望在自己迷惑或有困难时,得到佛祖的保佑。一旦觉得佛祖并没有像自己想像中的那样伸出援手,便对自己求佛的行为产生了疑惑。其实,这种想法也是人之常情,我也不能把这种想法一棒子打死,但至少得说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存在着许多误会佛法本意的地方。其实这也是他不能在求佛的修行中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只世事,佛学修行更得持之以恒,非得有水滴石穿的精神才有可能学到真知。否则,即使佛祖给了你暗示,你也照样视而不见。
我们修习佛法到底是为了什么?这其实是每一个人在准备修习佛法之前就应该反复问自己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如同古时候的人练功一样,非得有正确的修炼法门,否则就会走火入魔。求学求佛也是一样,没有正确的目的,端正的态度,必然容易走入外道,一旦走入外道,便很难回头了。
虽然人们觉得自己对佛祖一直非常虔诚,念经、拜佛,逢寺必入,然而我想告诉我的这位弟子,以及与他的想法相似的人,学习佛法必须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方法永远修习不到真正的佛法。
我这样说,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委屈。事实上,只要你认真反思自己到底是如何念经修习佛法的,自然明白我为什么这样说了。在茫茫的红尘俗世中,谁能够真正做到心无旁骛地诵经念佛?谁又真正地做到了持之以恒?谁能保证自己每天都能按时修习佛法?就算不能按时,谁又做到了在生意场上应酬之后,仍能在自己休息之前把当天的功课认真完成?很少。能做到的人自然不会问这样的问题,因为认真地修习佛法必然会给你大智慧。
一块顽石,被一滴小水滴经年累月地滴落在同一个地方,到最后,那看起来最无力的力量却可以把最有力的顽石滴穿!你能因此说小水滴就比顽石有力吗?不能。然而事实是,顽石确实被滴穿了,原因就在于水滴的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很重要,不只是对于学习佛法如此,其它事情也一样。半途而废只会给自己带来越来越多的悔恨,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助你到达成功的彼岸。
我的那位徒弟,本就宅心仁厚,如果能够持之以恒,相信其成就之时指日可待!
第二部分第5节:生活随想 心平常 自非凡(图)
最近一段时间电视上总出现一个不错的广告,周润发做的,尤其让我喜欢的是广告中的一句话:心平常,自非凡。周润发是我挺喜欢的一个演员,这不只是说他演的好,而且,在生活中,他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人。和很多修养不高的演艺界人员相比,他那么大的名气,却丝毫没有架子,也没有绯闻啊、与人争执啊这些负面的新闻,从这点上来说,我钦佩他。
世俗生活中的人,往往有了名望、地位和金钱后,便失去了自我,轻一些的是有些骄傲,重一些的便盛气凌人,把谁都不放在眼里,更让我反感的是,还有一些人甚至做出损害他人的事情,却丝毫不知道悔过。
骄傲自大在佛家被称为“慢”,“慢”就是佛家所说的六个根本烦恼之一,对此,只能克服,不能滋长。
佛家还讲求因果,每一事物的出现,一定有其内在的起因和相应的结果,在起因道结果的过程中,还必须有足够的条件。在佛法里,这个条件便是“缘”。“因”有“恶因”、“善因”和“净因”,所谓的“净因”,就是让自己的行为清净、不受污染的“因”。在《维摩诘所说经》里说,“欲净其土,当净其心”。
我并不反对世俗生活中的人,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后生活过得好一些,我理解他们,很多人奋斗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优越些,让亲人们过得更舒适些,甚至让自己在社会中更能让人尊重,满足自己的一点虚荣心。但是,如果获得了很好的名誉和地位,却迷失了自我,不尊重他人,瞧不起别人,这样的人,是虚荣心掩盖了自我,他的生活,也仅仅是虚荣心,而不是为了亲人的爱心和为了自己生活的善心了。
虚荣心每个人都有,如果没有经过佛家的修持,我也必然会有,即使现在,我也在想办法,让我的寺院更大一些,装修更好一些。这也是虚荣心,是我跟别的寺院相比产生的虚荣心。但这种虚荣心不是自私的,而是为了佛法更好地弘扬,方便更多的人通过我的寺院感悟佛法。但世俗之人的虚荣心,却大多是自私的,是满足自己的。一些心理学的研究指出,虚荣心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对这一点,我是尊重并赞同的。但是,如果让虚荣心取代了全部的精神生活,取代了其他可以制约它的东西,那么,这个人的精神便被魔道左右了。
人的精神生活中有很多方面的内容,它们是互相制约的,失去制约就失去了平衡,失去了平衡就容易走极端。这一点不只是佛家弟子明白,就是一个受过基础教育的普通人,也会明白这个道理。佛家讲,逆境助佛缘,我想,魔道也会助佛道,只不过,要用佛的心去制约魔,让自己保持平常心。
平常心,不是要求人没有贪、嗔、痴,而是调节自己的心,去制约贪、嗔、痴,以此得到平常心。
平常心,自非凡,这句话不一定适合佛门弟子,因为我们并不要求自己“非凡”,但是,它却适合世俗人。就像周润发一样,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好自己的事,做一个善良的人,已经得到世人的赞美,这种赞美,却不是满足他的虚荣心,也不是任何虚荣心可以满足的,因为满足虚荣心的一切都是虚幻,都不是永恒。而如他一样,用平常心得到的一切,却可以留传,是人类的永恒。如果用佛家的理论,这是“净因”所获得的清净自在,这“净业”(注)感得的结果当然是清净喜乐的结果,永离一切生死烦恼。这样的人生,不就是非凡的人生吗?
注:佛法中,身体、语言和意识上的一切行为都称为“业”,即身、口、意三业,包括恶业、善业和净业。
第二部分第6节:俗家佛事感悟 说说拜佛
这些年我曾拜访过很多寺院,看到很多虔诚的信徒进行布施、许愿还原的活动。我知道,现在全国有很多寺院都有一些旅游的功能,有的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有的是我国传统的风景旅游区,自然吸引了很多人游玩、朝拜。来往的信徒越来越多,进行佛事活动的人也大有人在,但是,我总有些忧虑,我知道,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是不懂佛教的历史和常识的,他们往往遇佛便拜,恨不得拜遍所有的佛,以求得佛的护佑。
每一座寺院都有它的历史,它们或者是佛教中某一宗的道场,或者有它的本尊佛,虽然佛法归一,但是其中确实有一些细小的差别。更让我感叹的是,大多数世俗人,都对释迦牟尼和观音菩萨感兴趣,认为他们的法力无边,而对其他的佛或者菩萨了解的十分少。这也是一般旅游区寺院中常见的现象,这从香火的多少上就能看出来。
这可能是佛教在日常生活中被世俗化而形成的现象,对于这一点,我是十分理解的。毕竟,对于没有经过佛教知识学习的人来说,从一些普及的书籍、影视作品中,或在流传的观念中,对佛陀和观音的了解更为方便一些。
但是,俗家人也确实应该了解一些佛教的知识。在藏传佛教中,常见的佛有三世佛,也就是过去佛燃灯佛,现世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佛弥勒佛。除了三世佛外,还有三方佛,也就是东方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首尊阿弥陀佛,还有婆娑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
如果众生祈求除去病痛,当然是向药师佛许愿,如若祈求长寿,可以拜阿弥陀佛,他是长寿佛。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左肋侍,佛经中说,观音菩萨有32种变化,化身也多,所以人们大多拜他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曾对很多向我求教佛法的信徒说,如果不是在上师的引导下修持,仅仅是为了祈求平安和佛法的护佑,那么,在家中供奉一尊佛即可,只要经常供奉,就可以了,不要看到别人供奉什么,自己就学什么,或者,每到一座寺院,无论哪种佛像都要朝拜,那样的效果往往不好。
第三部分第7节:名利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