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升级为二楼的高级酒吧。
直到1993年,戴玉强与心爱的女朋友刘燕结婚,婚事除刘燕的父母主持外,其余的还主要是靠他打工赚的钱来操办的。刚进入总政歌剧团不久,团里便组织排练了一场革命精典片段的歌剧晚会,其中包括《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红灯记》……当时戴玉强饰演小二黑,刘燕扮演《白毛女》中的喜儿。说来也巧,91年戴玉强曾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深造,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几年后,刘燕也是以第一名考入,又以第一名考出,看来是命运使然。刘燕第一次见到戴玉强时,觉得戴主强的双眼充满了沧桑与哀怨,仿佛是四、五个孩子的爹,默默地站在台角儿边,身穿破棉袄,旧马挂,七根胡子朝上,八根胡子朝下,不象小二黑,倒象大老黑。可戴玉强一见刘燕,两眼放光,二目如电,又是诗意脉脉,又是电波传情,先是短、平、快的攻击法,后是生磨硬泡,死缠烂打,就在这一张一驰之间,显观出戴玉强追女孩子的文武之道,就这样边演出边打工的戴玉强在现实生活中便改了历史,1993年,喜儿嫁给了小二黑。
婚后,两个人一共搬了十四次家,过着清贫而快乐的生活,每月除了150元的固定工资外,团里还给发10斤鸡蛋,因此夫妻俩儿就早上鸡蛋汤,中午鸡蛋糕,晚上鸡蛋饼,所以刘燕现在再看到鸡蛋,就有一种还没有生女儿之前的感觉——想吐!在这段日子里,戴主强依然要靠打工演出来维持家计。1995年春天,北京密云小学要举办一次社会义演,便以一场演出费只有100元的价格来请戴玉强参加表演,当时戴玉强住在海淀万寿寺附近,离密云十万八千里呢,为了100元,为了自己的家,想一想还是去了。
歌剧王子挥别打工之旅,名震神州!
一直到1995年底,戴玉强才真正成名,放弃了打工生活。1995年夏天,戴玉强听说中央歌舞剧院要排意大利的精典歌剧——《图兰多》,并且要用意大利文演唱。戴玉强便报名考入了该剧的演员组。
每天,戴玉强从家里骑25分钟的自行车,然后把车存到地铁口,再坐25分钟地铁,而后步行10分钟到中央歌剧院去学习,排练,每天路上往返就要将近4个小时。不懂意大利文怎么办,恶补!硬背!想起了李双江老师早年练歌时,曾经数围棋子儿,一个围棋子儿唱一遍,一直把一大盒围棋子儿数完。戴玉强家里没有围棋,于是,戴玉强晚上回到家里便数火柴棍儿,数一根便用意大利文唱一遍,拿出了追求刘燕时的疯狂挚着。因此,数过了四个月后,戴玉强成为了《图兰多》的男主演。而且,靠着这种不懈的努力,戴玉强还掌握了德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及英语、汉语、山西语……1995年11月17日,戴玉强终生难忘,美声、民乐的演唱家们老、中、青三代:吴有泽、李双江、承志、阎维文……以及在京的二三十家媒体记者,数千名听众欢聚在北京世纪剧院。当戴玉强唱到,“骄傲的公主,我要用热情使你的爱情之火燃烧起来”时,振耳的高音穿透在座每个人的心房,触碰着人们心底最深处的弦律,共鸣的掌声顿时响彻寰宇。在第二天的报纸上记者写道,“如果此时有人在世纪剧院划根火柴,那么世纪剧院准要烧着了!”戴主强由此而一举成名。
第十一章 歌剧王子戴玉强的成功之旅(6)
1996年,戴玉强又参加了首届日本静冈国际歌剧比赛,获二等奖,获得了15000美元的奖金,20%照章纳税,30%上交文化部,其余的7500美金,放进了戴玉强沉甸甸的口袋。说到这里,戴玉强与妻子刘燕互视一下,欣慰地笑了起来,“我们从此就脱贫啦!”那一年戴玉强33岁。
说心里话,戴玉强笑了,我却想哭,历经了多少艰辛与苦难才铸就了今日的中国第一男高音。我不想用华美的辞藻来修饰他的艺术思想;也不想用仰望的笔峰来包装一个明人;更不想让大家透过文章带着满腑的辛酸去解读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因为他和所有的读者一样,曾经是一个平凡的人,现在的他,仍旧是平凡的人,山阻石拦大江毕竟东流去,雪辱霜欺梅花依旧向阳开!祝愿明日的戴玉强,依然如故!
逆商链接:
戴玉强——以无坚不摧的意志提升你的逆商
如果有云,就必然会有乌云;如果有风,就必然会有狂风。挫折对于戴玉强来说只不过是一种自我超越的机遇,逆境中的成功者不属于胆怯的人,坚持卓越的自己最终将像戴玉强一样,成为迎接和风絮云的胜者。因此,我们从戴玉强的成功之旅中可以看到:苦难往往是经过化装后的幸福,成功也往往就在你坚持的背后!
世间没有永恒的失败,只有暂时的不成功。高逆商者深知,锤炼出人类最深邃、最高尚的成就与思想的,不是人类的学识,更不是情感的冲动,而是苦难。历经苦难洗礼过的顽强意志才是我们无坚不摧的最宝贵的财富!
第十一章 不同的成功,一样的路(1)
访周总理的翻译高天放
他曾是周总理的翻译,在他身上,传习着周总理的谦和、挚真、严谨与渊博;
他曾与美国四任总统亲切地交谈,在他身上,浸淫着外交家的砺炼、聪颖与豁达。
坐在教室里,尽管风扇带来一丝凉意,背后仍旧为汗水浸湿。我不禁有些怨怒这北京的夏天,热而烦、火浮于体、浸漫于心。此时此地,唯有那景让我们这些求学者专注、凝神:讲台前,一老者,古稀之年,一口流利的美语,这就是高天放教授,谈笑间,浮躁之意顷刻灰飞烟灭。那可掬的笑容里,慈祥的面庞间渗溢着汗珠涟涟。银发者尚且如此,我们这些人如何辞言,再去退缩,什么是老骥驸枥,哪个叫龙马精神,尽在此景。
尽管我忙,可高天放老师比我还忙,所以拜会之期遥遥远隔。终于机会来临,上午我拔通了高老师的宅电,但高老师不在,便与其家人说定,晚上8:00再打。可到了晚上,加班到10:00,我忘记此事。突然,呼机振动,“我是高老师,你说8:00打电话,我就一直等你到现在,如方便的话请回电话……”这一夜我在责骂自己。
次日清晨,本约好7:00见面,可高老师6:45便出来了,挚朴的衣着、挚朴的笑,一切都那样平凡与自然,用高师母的话说:“这老头子看上去就跟烧锅炉的老头一样,但他还真就跟别人不一样。”高天放老师幼年时,家中仅有几亩荒地,在北京通县,褴褛度日,贫瘠疮痍的景象烙印在他的内心深处,可就是因为有了几亩荒地,家庭出身被定性为“地主”。高老师在360多名考生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一家美国人开办的小学。由于是美国人的学校,家里又穷,所以只能作为美国孩子的陪读者,平时又要做学校里的各种活计。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他的外语水平甚至超过了美国孩子。当他毕业时,又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北京一所美国中学—— Jefferoson Academy。
青年时的他始终被贫穷笼罩,被“地主”的出身所束缚。以至于高考时,因为没钱只好先报师范类学校,再图其它。结果以首都师范大学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同时又以清华大学第一名的好成绩被清华录取。苦心人,天不负,从此,高老师便每日奔波于两所大学之间,咸菜与粗粮伴着他学会并精通了汉语、英语、日语、法语,此外还掌握了一些韩语……
毕业后,几经辗转,最后由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急需翻译人才,便毅然赶赴朝鲜,但那里狼烟遍烧四野,险情潜伏四处。但高天放老师毅然自荐,奔赴前线。高老师谈到抗美援朝,先给我削了一个梨,眼神里充满了凝重,回忆了一段血泪交融的往事。
在战场上,高老师负责审训被俘的美军军官。有一个美军上校,由于水土不服,泻肚以至脱水渐瘦,军队里的药品本来就很少,需俘虏本人亲自去38军、42军医疗站。医疗站距离并不远,但需走很多羊肠小路,高老师、美军上校及两名士兵,一行四人前往医疗站。行至中途,突然发现敌机,一位四川的小士兵大呼“卧倒!!”高老师急中生智将美军上校扑倒在身下。但听“轰!!”的一声巨响,人被震起又落下,顷刻间埋在“朝”土中,等醒悟过来,扒土而出,身边小四川的头颅已经炸飞了半边……
美国上校不作声,只是哭着向前走,最后对高老师说:“如果有一天我能活着回到美国,此恩必报!”高老师说:“你不必报答我,感激的应该是那个死去的小战士。”
若干年后,高老师在北大任教,一位留学生,留学期满,毕业回国前在香格里拉饭店宴请教过她的各位教授,高老师应邀前往。学生的家长从美国飞来接她回国。入席间,留学生的爷爷突然盯住高老师,目不转睛,最后惊呼:“Mr Gao!”(高先生!)这位老人正是在朝鲜战场上被高老师扑倒的上校,两位老人在整整三十年后不期而遇,抱头痛哭,这友情历经了生命的洗礼,战火的熔炼。
抗美援朝之后,高老师回到部队,带出了新中国早期的一大批翻译人才,同时,为周总理、陈毅老总、贺龙老总做贴身翻译。谈到总理,高老师惋惜不已:“周总理是我一生最敬重的人,我之所以敬待我的事业,就是因为一想到总理的那种敬业精神,我就没有理由松懈和怠慢。”高老师的话语间流露出硬朗与坚定。
“一次,一位同事为总理翻译了一份材料,总理细心看过,把他叫到身旁,指着翻译材料上的一处说,‘社会各阶层这个词,如果这样翻译是不是更妥当些?……’那位同事定睛一看,果然如总理所说。一国的总理能用如此尊重的口吻对待下属,是何等的平易、何等的谦和。总理不仅英文好,法语也很精通……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能拥有一位这样的总理而自豪、骄傲!”
人的一生总是喜忧掺半的,当十年浩劫到临之际,高天放老师在肉体和精神上就遭受到了无情的打击,下放劳改,批斗罚站,甚至罚跪。师母本是首师大的心理学教授,结果却被迫害的精神失常,险些丧命,幸好现在已治愈。高老师与妻子、女儿异地相隔常达十四年之久,这是何等的摧残与泯灭。
少年的贫苦与中年的打击没有使高老师倒下。文革过后,高老师出访北美留学深造,在加拿大、美国四所大学任教讲学,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与四任美国总统交流会谈。回国后,又担任了赵紫阳总书记的翻译,并在已过花甲之年被杨尚昆主席提名任其高级翻译。现在,虽已古稀之年,仍在北大等多所大学言传身教,恩泽四方。
第十一章 不同的成功,一样的路(2)
在我和高老师对话结束后,高老师七岁的小外孙跑到会客厅,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与老爷对话,高老师用英语向他介绍我,并让他为我读了几篇英语课文。七岁的孩子打算明年考英语四级考试,伴着朗朗的阅读声,我结束了这次访问。
临走前,高老师对我说:“最近我又花了一千多在北大报了一个外语班,我想多跟这些年青人学些教学方法。有时北大讲座我也去,我总早到,坐在前排,还给演讲老师倒茶、擦黑板,反正他们也不知道我是谁,哈哈……”
逆商链接:
高天放——以谦恭平和的心态提升你的逆商
真正的谦恭是每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具有的一种良好的品性,这种人深知,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自己实在太简单太渺小了,小到像大海中的一滴水,而谦恭平和的性情却又使他成为了那片海洋。高老师论资历,论学识,论阅历……试问,能抵者几人?但高老师平凡依旧。也正因为如此,他能以一颗谦恭平和的心去面对生命中彻骨的苦难!
高老师的内心是空灵的,他以一颗归零谦恭的心去吸取他人之所长,只有谦恭,才能提升自己;只有提升自己,才能从容地面对逆境中的苦难!
第十二章 用语言筑就灵魂大厦的人(1)
访著名演讲艺术家李燕杰教授
曾经多次听过成功学讲师的激情演讲,并非我眼空四海,视智慧于无睹;亦非我品味高雅,学识凌驾于他人之上。只是感觉一个成功的演讲家首先应当儒带当风、镇定自若、气宇非凡;其次应妙语连珠、底蕴深厚、知今通古;另外,还应有随机应变、驾驭现场、心性互动的能力;最为主要的是演讲者应立德于世、立言于堂、立功于人。所以,昔日每每听过,往往是扫兴而回,直到有一天,一位老者谈笑间便映射出智慧的影象,让我对成功学演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那便是——
上午与李老约采访时间,没想到下午便拜访到了李老,后来得知李老近期便要走访台湾,为了不让读者失望,便约定14:00在他的办公室见,采访时间为1小时。李老14:00整如约而至,我们一直聊了两个半小时。后来才知道,李老中午赶去出席一个书画展,一直到下午16:30分,没吃一口饭,没喝一口水。
初见七十三岁的李燕杰,披头乌发、神清气朗、大红中衣、气宇轩昂。办公室里书香四处,屋中还挂着邓小平同志的题词“北京自修大学”,陈立夫的字幅“游于艺教之术也”,以及李老同江泽民主席,李鹏委员长的合影……
我们的谈话是从李老的老父亲谈起的。老父亲去年刚刚过逝,走时整整百岁,老父亲是中国第一届研究生班毕业的,他的老师是梁启超、王国维,后从教于北大、清华。父亲从小就教导李燕杰:“没有见过高山,就不知道自己是平愿;没有见过大海,就不知道自己是小河;没有见过几个真真正正的名人,就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与无知。”于是,自幼老父亲就带着李燕杰遍走名山、遍访名人,包括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梅兰芳……李燕杰在二十岁之前,便在工、农、商、学、兵各领域都走了一回。神农尝百草,勾践卧千棘,直至今日,风雨过后,彩虹绮丽。
李老先后足及全世界600多座城市,仅纽约就有8次,东京就有11次;李老在全球作过3600多次演讲;经他手编撰的书籍就有100多种。其中一本《塑美的心灵》发行量达到650万册,在大陆销售占全国之最。在大陆出版得过奖,在台湾出版同样获大奖。李老专门有一个藏书库,藏有3万余册经典书籍。另有一个藏信斋,收藏了13万封来信。李老说:“每一封信都是一颗挚热的心,我不舍得扔,尤其是这些信中还包括冰心、贺敬之、郭沫若,张海迪等人的来信……”李老现在有六十七个头衔,被收录到百余种世界名人大全中,对此,李老却莫然处之。
当我们问及李老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感悟时,李老讲了五点:
首先,人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通常是用左脑,而忽略了右脑的重要作用。通过研究表明,人们用右脑去存储信息的能量大于左脑存储信息能量的十万倍。
其次,人要有智商,更要有情商。屈原之所以作《离骚》,源于亲随皇帝左右,有见而感,有感而发,归根结底在于他拥有了充满激情的聪颖,拥有了情商。
司马迁的父亲是老太史令,才思敏捷,学腑深渊,但我们对老太史令不甚了解。原因何在,就在于老太史令没有司马迁那种感情,没有他那种情商。司马迁出于宫刑,生殖器官被破坏,出门走路,热汗淋漓。在这种情形下,他奋发图强,救民之所急,响民之所应,最后,终于写下了五十三万字的《史记》。同样,我们作事情最重要的不在于智商,而是在于情商,正所谓态度第一位,能力第二位。
再者,人既具有抽象思维,又具有形象思维,而常人由于见解的偏颇往往只注重抽象思维。李燕杰老师在德国汉堡讲学时曾经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晚上,几个德国人请李老吃饭。酒席宴间问及李老为什么德国人诺贝尔奖得的多,李老一时难以作答,便顺势将问题推给对方。德国人说道:“我们之所以诺贝尔奖得的多,是因为我们德国音乐家多;为什么音乐家多,因为诗人多,从贝多芬到海涅等等众人,不胜枚举;为什么诗人多,因为哲学家多;为什么哲学家多,因为教育家多。教育是国之根本,只有教育家多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奇迹。”李老顿悟其中奥妙:不懂音乐、诗歌、没有一些美学观点,没有形象思维,就谈不上灵感与创造。
小的时候,李燕杰与梅兰芳老师共同相处了两个月,当时觉得堂堂一个男人,总是装扮一个女人,感觉寡味。后来,悔之莫及,因为有这么好的机会却一直没有细细品味梅老艺术构想以及他的形象思维技能。
第四,研究教育要注重从静态到动态。别人在教课时害怕学生活跃混乱,而李老在授课时不仅不怕,反而希望他们能够活跃,越热闹越能证明孩子们的聪明,在动中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