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拉铁摩尔告诉这位大使,“他同蒋介石讨论过东北问题,他只好说服他不要放弃东北,不要‘注销’东北,而设法使东北与中国重新统一。”'166'蒋介石不听马歇尔“建议”,坚持占领东北大概就是听了拉铁摩尔“不要放弃东北”忠言后的具体行动。
1947年蒋介石率先打破国内“冷战”僵局。3月,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3月19日,占领延安。由此,国共两军全线开战。至年底,中国共产党军队共歼敌75万人。从此改变了中国战场形势,共产党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毛泽东认为:
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美国走狗蒋介石的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了进攻。还在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此次战争的第一个年头内,人民解放军即已在几个战场上打退了蒋介石的进攻,这迫使蒋介石转入防御地位。而从战争第二年的第一季,即1947年7月至9月间,人民解放军即已转入了全国规模的进攻,破坏了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企图彻底破坏解放区的反革命计划。现在,战争主要地已经不是在解放区内进行,而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内进行了,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一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国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匪帮的反革命车轮,使之走向覆灭的道路,推进了自己的革命车轮,使之走向胜利的道路。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167'
军事上的败退,再次给美国在中国推行导致中国南北分治的“马歇尔计划”提供了“换马”的机会。美国准备物色在中国利益的新的代理人以取代多少还有点“半独立性”的蒋介石。1946年10月11日蒋介石攻占石家庄后的第二天,蒋介石宣布召开国民大会,11月15日,国民大会开幕。12月25日大会闭幕,大会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1948年3月19日,蒋介石当选总统。但围绕副总统一职,各派争夺激烈。其中李宗仁的实力最强。3月31日,司徒雷登向马歇尔汇报说国民党内部:
大家越来越感到军事上战胜共产党是不可能的,而且如果要避免共产党控制全中国,便须另找解决办法,甚至委员长也了解到老的办法不行,需要新的方法。我们认为,现在他们正诚恳地寻求有效的新方法,但还没有找到这种药方。似乎对于采取走向和平的积极行动,每个人都希望由他人发起。那些处于能影响委员长采取积极和有效措施的地位的人怕冒犯委员长,因而不愿提出他们的改革主张。他周围需要更勇敢的顾问,也许改组后的政府能应他之需。'168'
当天(3月31日)在同一批呈送报告中'169',司徒雷登还向马歇尔提交了两份对比鲜明的报告。一份是蒋介石的“主要动向摘要”,总意是蒋派“独立于美国”的立场,他透露:
从马歇尔离华到魏德迈使华:军队的同志感到兴高采烈,因为这一时期美国的影响缩小了,被人们认为是强烈亲美的宋氏家族的影响也缩小了。这些军队同志除了上面提到的陈诚和胡宗南外,还包括于志石(中华民国政府军事事务局局长)和顾祝同(中国陆军司令长官),以及其它一些在德国受过教育的人。'170'
这些对美国有“独立于美国”感情的人士中,就是没有李宗仁。在同批报告中,司徒雷登向马歇尔递上李宗仁宴请他并向司徒雷登表白的政策主张。结合上面两份报告,此份报告让人读起来大有一种司徒雷登向马歇尔“隆重推荐”亲美才俊的感觉。报告说:
阁下,我有幸引用我和李宗仁元帅(蒋介石北平行营指挥官和副总统候选人)谈话备忘录中如下关于目前政治形势的部分,国务院也许对此感兴趣。
3月27日晚,李元帅宴请我,并详细讨论了他作为副总统候选人及有关的事务。他希望能与蒋介石私下会谈,但因为几天前才到这里,他只见到他一次,当时是被邀请与其它候选人进餐,即孙科(立法院院长)和陈诚(蒋介石汉口行营指挥官)。唯一与选举有关的是委员长声明,党没有进一步提名,选举将是公开投票。他认为这给了他一个较好的机会。他描述他参加选举的目的是由于认识到蒋介石需要某种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抵销他(蒋介石)的专横、固执己见,以及总的来说是不民主的方法。他认为能比其它候选人更好地做到这一点,这是他能提供服务的最有效的方法。必须以某种方式做这件事,否则目前的政治体制会崩溃。他谈了他长期协助蒋介石最不幸的缺点,即蒋非常执拗和不妥协,后一点是他的优点也是缺点,最严重的缺点是蒋拒绝与其它人讨论问题,固执己见,专断地发布命令。非常愿意承担责任,但考虑到自己的身体和国家的幸福,这一点他做得过度了。蒋应该摆脱他周围的小集团,引进青年人和更进步的人。李宗仁同意我的看法,即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说服蒋介石改变他的方式。
关于总的形势,他认为镇压共产党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他以太平天国反叛为例,镇压它用了8年。镇压白朗叛首也用了八年。这不能仅靠军事手段,而且要求政治改革。'171'
李宗仁选择的表态似乎最接近马歇尔的中国方案。4月23日,司徒雷登秘报回国即被任命为国务卿的马歇尔:
接近李宗仁的消息来源一再报告说,李宗仁与委员长已经完全决裂。他计划如果竞选副总统失败,便采取某种“行动”,至于是何种行动,则未具体指出。其它资格较低的人士猜测,可能是地方军事反叛的方式。南京四郊大部分是两广军队,我们不知道他们忠于李还是忠于委员长。根据目前的消息,我们认为军事政变虽然可以想象,然而却很渺茫。李宗仁也许会由于认为在委员长那里受到冷遇和国民党机构拒绝他在目前危机中为国效劳而感到失望,于盛怒之下会干出事来。我们认为,如果有行动的话,那也是以后才会发生;也许可能和香港和华南一些意见不和者联合起来,确有李与他们联系密切的迹象。副总统选举或许要到6月24日或25日才能结束。'172'
仅就这一条“莫须有”的消息就足以抓住马歇尔眼球。但更大的用于赢得马歇尔垂爱的关于李宗仁的报告又摆在马歇尔面前。司徒雷登4月27日秘报,李宗仁在竞选中又摆出为和平“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劲头,告诉记者说他“愿意放弃竞选,今日即飞北平”。'173'在此之前,李宗仁已让下属放风,“李将不参加竞选,正计划回到北平去”。'174'这实则是在给马歇尔递话,蒋介石不愿与共产党谈判,我可一定是您在国共两党间“调停”政策的坚定拥护者和践行者。
最终还是李宗仁摸准了马歇尔的心理。两天后(4月29日),李宗仁就高票选为副总统。这为美国以“换马”压迫蒋介石的政策做好了必要的前期准备。可能是司徒雷登大学教授的经历,使他对“开明”的李宗仁偏爱有加。'175'5月3日,司徒雷登高兴地向马歇尔报告:
不管李宗仁将来实际表现如何,他在竞选中成了不满分子和进步分子的象征及核心。这些人对现政府领导失去信心,他们要求新的人选和新的更有效的政策。与丧失信誉缺乏成就的现当权集团相比,李代表着有效政府的要求。在缺乏经验和组织的情况下,他的拥护者向国民党组织挑战并获得胜利。'176'
司徒雷登认为如果李宗仁取代蒋介石,他可以落实马歇尔在中国方案。他在报告结束时写道:
应予以注意的另一派是在香港的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该委员会宣称,委员长从政坛消失指日可待。现在知道该会与宋子文已遥送秋波,这种不相称的结合有时是有用的。该委员会称,近数月来与李宗仁保持着密切联系。如果这些话属实,那么所称的“指日可待”可能是有根据的,在大会中的斗争只是委员长、CC系、黄埔系和李及其合作者的生死斗争的第一回合而已。如果内战和经济恶化继续使目前的不幸发展,李及其合作者似乎的确可获得最后的成功。李或是自愿、或是为形势所迫与共产党达成谅解,这种可能性日益增长。'177'
李宗仁当选副总统后,司徒雷登——似乎在给李宗仁“接班”铺路——给马歇尔的报告中总是“捷报频传”。5月13日,司徒雷登致电马歇尔:“李宗仁的主要顾问甘介侯在最近去北平作短期旅行前的谈话中声明,李和他的追随者正为中国准备一项改革计划”,甘声明,“他们完全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达到他们的目的”。'178'
5月14日,司徒雷登同时呈报两份报告给马歇尔。一份是说蒋介石“他已经没有能力认识中国最近的发展,并使自己适应这些发展、变化”,而“我们认为,以李宗仁为核心的改革运动已达到了不可否认的程度,特别是如果李准备给予必要的领导——表明他的决心,并能博得民众的支持”;“在我们看来,委员长的这种盲目和固执只会意味着他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将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他将被他正要扼杀的那些力量剪除”。'179'另一份则对中国形势发展作出蒋介石可能下台,中国划江而治的预测:
(1)蒋委员长开始戴上新头衔,由于更民主和进步的措施加强了宪法,这给了他唯一的机会来抵销增长的不满,并领导得到民众支持的反共运动。
(2)由李宗仁打头阵的运动将公开向委员长挑战,并团结国民党内部的不满分子和有公益精神的非共党分子。蒋可能被允许保持他的新职务,但所有紧急权力则被剥夺。这可以导致与共产党的和谈:(a)一个联合政府;(b)区域分割;(c)在美国的和国际保护下,共产党被承认是合法的。
(3)无论是委员长还是李副总统都将不能立即有效地阻止中央政府的崩溃。只有地方派首领和共产党成为国内强大的决定性因素。现政府可以退到长江以南,在广东恢复力量,发起另一场革命。'180'
5月22日,司徒雷登向马歇尔继续推荐李仁宗,他告诉马歇尔,当上副总统的李宗仁怀才不遇,“他曾私下说,他现在不知道该做什么,因为委员长控制着军队、政府的财政和国民党组织”,李宗仁还婉转表达对美国的向往,司徒雷登报告说:“有一段时期他甚至考虑前往美国,因为他在美国会比在此地更能有所成就。”'181'两天后,司徒雷登报告马歇尔,说他拜会了蒋介石,当面警告蒋介石:“李宗仁代表的改革运动代表了中国一种不可扑灭的力量。现在正是改革之机,委员长如不作此事,有人会作的。”'182'
6月11日,司徒雷登借他的秘书傅泾波之口间接地表达要“找一个强有力的总理”以接替蒋介石权力的意见。他告诉马歇尔:
大使的私人秘书傅泾波对我们说,他仔细地观察了委员长两年,觉察到他明显地衰老。即使委员长在谈话中不断用笔记下别人讲话的要点,但仍不能象过去那样迅速作出决断;他越来越不知道他的指示贯彻得如何,越来越健忘。傅认为,委员长已变成一个疲乏的老人,不能有效地应付事务,日趋丧失威信,不可避免地迟早会被解除职务。
虽然如此,傅同意假如委员长下台的话,国家将会重陷分裂的看法。他建议采取适当的方法,劝委员长放弃国民大会赋予的紧急权力,找一个强有力的总理实行必要的领导。'183'
6月14日,司徒雷登为未来李宗仁“接班”后的军事支持着想,向马歇尔再提“任命何应钦将军为国防部长,真正赋予他指挥军事行动的权力”;同时又抱怨对蒋介石“他好像决心按宪法对他的新职务规定的原则办事,但实际上他办事方式很少改变”。'184'
换掉蒋介石也需要对中国形势,尤其是要对苏联在中国的政治需求有一个基本评估,即“有必要试着用克里姆林宫的观点来评估一下中国”'185'。9月7日,曾任美驻苏使馆公使衔参赞,后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室主任的乔治·凯南提交国务卿一份对苏联对华战略目标的评估报告,认为苏联对中国的索求是有限的,报告认为:
就经济方面而言,克里姆林宫肯定渴望得到满洲和华北的自然资源,一则不使它们落入日本之手,二则用于苏联远东地区的开发。至于中国的其它广大地区,克里姆林宫可能只视之为一个巨大的贫民区,避免承担任何责任。
也没有任何理由相信,克里姆林宫里那些没有浪漫色彩的人会对中国的潜力抱有任何幻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发生的任何战争中,往好里说,中国是一个软弱的盟友,往最坏处说,中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敌人。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中国的部分地区,特别是满洲和新疆,可能会成为第三国进攻苏联的通道。因而,对边界极其敏感的克里姆林宫肯定会把满洲和新疆视为其防御缓冲区的突破口。'186'
报告同时也认为,如有可能,苏联也会“尽量扩大其在华影响,并最终控制中国的所有领土”,因为“从更现实的方面说,获得中国意味着获得了一个人口众多的缓冲区,可由此向东亚的其它地区发起政治攻势”。'187'但同时凯南也判断:
即使中国共产党的所有部门都受到克里姆林宫控制,毛现在对克里姆林宫极为忠诚,小心翼翼,莫斯科仍然不可能对形势感到满意。中国地域太广,人口太多。甚至毛和他的战友们也不可能最终得到整个中国——这种诱惑对他们来说也许太大了,特别是在他们已经依靠民族主义的狂热取得部分权力的情况下。如果有可能,克里姆林宫是不会在这种事情上冒险的。'188'
关于国民党的前途,凯南得出结果说:“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已江河日下,走到了在与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斗争中彻底失败的边缘。”'189'由此,凯南提出“国民政府消亡”的可能性。他写道: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种可能性:国民政府消亡。正如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这个局面究竟会怎样发生,目前难以预料。它也许会因下述因素中的一种或几种促成:
(1)蒋介石死亡、退休或被赶下台;
(2)发生政变;
(3)政府要员的叛变;
(4)出现一个分离主义政权;
(5)共产党获得一系列重大胜利;
(7)接受共产党提出的建立联合政府的建议。
不管这一变化进行得多么顺利,都会出现不稳定的混乱局面,即使李宗仁副总统迅速接替蒋的职位,国民政府的现有结构大体保持不变,情况也会是如此。战争也许会继续下去。也有可能实现休战,因为整个中国都渴望和平。不论出现哪种局面,新的权力斗争都会随即在政治层面上展开。'190'
凯南作出上面推论的理由是:认为中共统一中国是可以预见的,但由于各派军阀的存在,会有相当的难度,“内战也许会继续下去”。他告诉马歇尔说:
在这场争夺中,最强大的势力显然(至少在开始阶段)是共产党,其它势力将是:一些民族主义军事领袖,如傅作义等;原地方军阀,如龙云等;桂系;奉(满洲)系;以李济深为核心的国民党改革派;为数不少的、现在仍与国民党政府关系密切的政治领袖。
我们不应做出这样的预测:在这场斗争中,非共产党的各派势力仍然会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当然,这种情况有可能出现。但更大的可能性是,离心力将被倾向于整合大多数非共产党力量的那种压力(特别是共产党持续不断的压力)所压倒。
我们也不应假定,非共产党的各派势力会迅速屈从于共产党。当然,他们也许会如此。但他们中的一些人,特别是很少或根本没有得到南京支持的傅作义和宁夏、甘肃的穆斯林,表现出了在局部地区对付共产党的能力。如果这些势力在强有力的领导下联合起来,他们在“坚守阵地方面”做得可能比国民党政府更好些。他们能否击退共产党,则是另外一个大问题。
至于共产党,国民政府的垮台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种种麻烦都消除了,即使他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一个全民联合政府。内战也许会继续下去。正如现在已经表现的。'191'
10月16日,辽沈战役中中共方面的胜利已成定局,司徒雷登看到国民党政府垮台的可能性,便给马歇尔写信,哀叹道:“现时的国民党领导已再也不能充当美国努力阻止中国共产主义扩展(实则是阻止中国统一——引者)的有效工具了。”鉴于此,他更甚于凯南,极端地建议“用典型的中国式”即致中国再陷军阀割据方式引导中国分裂。他写道: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构想某种典型的中国式处理方式,让委员长引退,并组成联合政府,由张治中与马家(五马将军:马鸿逵、马步芳、马步青、马鸿实、马占祥)节制西北,四川、云南、贵州也分别由各省主席控制,这样就可免受共产党干扰,这在联合政府初期是完全可能的。同样,共产党在联合政府的名义下会加紧巩固其北部地区,而宋子文则会在华南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