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金主-第1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振权紧随其后,见商家不懂官话,又用闽南语重复了一遍。其他水手则负责往下搬运礼物。幸好徐元佐不惜血本地给郑岳家备了一份厚礼,这才没有出丑之虞。

    “看来要走海还得学会闽语。”徐元佐笑道。

    罗振权道:“闽南话在海上就跟官话在陆上一样。当年的大海主虽是徽、浙、闽、粤皆有,但是越到下面,福佬就越多。大家都说闽南话。”

    “广东呢?”徐元佐问道:“广东人不多么?”

    罗振权道:“浙东、闽南都是穷山恶水的地方。只要能挣口饭吃,干啥都乐意。广东那边水土丰茂,等闲人家谁肯下海。”

    徐元佐想想也该是如此。人总是偏安的,像他这样可以安生当个地主,却偏偏要一门心思经营商业,在旁人眼里恐怕也是一朵奇葩。

    两人正说着话,便有人上来打探消息。这些人或是私牙,或是商馆的伙计。说话都不甚客气。主要是看客人反应,若是被他们压住了。后面难免要吃亏。好在罗振权是个老海狗,什么场面没见过?徐元佐又是一副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的模样,让人吃不准深浅。有两个私牙益发用力,想探个虚实,周围几桌的护卫已经起身围了上来,吓得他们连忙道歉。逃也似地跑了。

    徐元佐取出老师给的地址,道:“别太吓坏了人家,咱们还需要有人引路呢。”

    罗振权起身道:“这个容易。”他走到街面上,用福州话喊了一嗓子,登时围过来好几个闲汉。叽里呱啦毛遂自荐。

    徐元佐看着有趣。他从到大明这个世界之后,还真没见过“矜持”和“畏缩”的民风。

    罗振权不一时就领着个年轻人进来了,道:“佐哥儿,这人是本地土著,知道郑大令家。”

    徐元佐点了点头:“如此便好,等礼物都上了岸,叫他带路。咱们先吃些喝些,到了恩师家里都矜持一些。”众护卫纷纷大笑。

    主人家笑得更欢畅,他是真的害怕一群人坐了几张桌子,却只喝两壶茶。

    这回陪同徐元佐出来的“秘书”并不是梅成功,而是程宰之子程中原。因为船大,他倒是没有晕船。只是多日航行,踩在陆地上人有些晃。他安排好礼物的事,方才带着邢明凡进来,正要找桌子坐下,却见徐元佐朝他们招手。

    “中原,等会吃过了,先去街面上找个宅院,让大家都安顿下来。咱们恐怕要住大半个月。”徐元佐吩咐道。

    “是。”程中原对于闽南话有些心虚,硬着头皮答应道。

    徐元佐又对邢明凡笑道:“这一路上你就跟定这位哥哥,好生学学。”

    邢明凡郑重道:“遵命!”

    徐元佐和善地笑了笑,见店家呈上了各色福州美食,不由食指大动,率先吃了起来。他在船上虽然饮食不错,但是这回没有常年走海的沈玉君相伴,生活质量还是下降了不少。眼看精致美味的小吃纷纷上桌,自然不会客气。

    程中原和邢明凡能跟徐元佐同桌用餐已经很忐忑了,当然不会不识相,倒是罗振权还放得开些。

    “这馄饨挺有特色啊。”徐元佐吃了几个透明皮包的福州特色馄饨,觉得胃口更好了。

    “这叫扁肉燕,也叫太平燕。”罗振权道:“是来了此地必要吃的。这肉燕皮是猪肉拍出来的,十分费工夫。”

    徐元佐又细细品了品,道:“的确不错。他是用什么吊的鲜味?”

    现在可不会有味精。

    罗振权显然很懂:“高汤,还有糖。”

    徐元佐果然吃出了甜味,道:“不错不错。唔!这个鱼丸也不错!咦,这个是油炸的?”他指着一碟饼状的面食,颇有些意外。如今要想吃油炸的食物可不容易,因为主要的油脂是动物油,只有富贵人家才能吃用得起。至于较为廉价的菜籽油,尚且局限于西南地区,就连江南都很罕见,闽南肯定是没有的。

    “这是diā…biàng。”罗振权道:“也就是海蛎裹米浆下油锅,味道也好。”

    徐元佐取了一个吃,发现用的还是猪油,果然十分合口。外面的米浆炸过之后金黄香脆,里面的海蛎肉馅咸淡适中。虽然有些烫,但口感极好。

    罗振权见徐元佐吃得高兴,自然更加高兴:“这闽南风味的吃食,也是不逊咱们江南。”

    “别有风味。”徐元佐仰着头,朝嘴里扇了扇风,快意道:“你叫老板把店里做得好的,全都上一遍。”罗振权知道徐元佐不担心银子,如实转告,乐得那店家嘴都合不拢了,一个劲催着后厨卖力。

    这一餐直吃到了下午,眼看着实在吃不下了,徐元佐方才满足地踱出店去。负责结账的茶茶出来之后脸色惨白,小声对徐元佐道:“佐哥儿,咱们不会被黑了吧?”

    “怎么?”徐元佐停下脚步:“吃了多少银子?”

    “十两。”茶茶声音发颤:“这都赶上行院里的价钱了。”

    徐元佐吐了口气,大笑道:“别吓我,还以为一个肉燕就十两呢。咱们二三十人才吃了十两,不算贵。哦,是比松江贵一些,不过这边银子也比松江多得多,所以物价贵些很正常。”

    程中原一旁听了,耳朵一竖:他在经济书院上课,听过徐元佐讲通货膨胀和紧缩的内容,此刻正好对上。这种理论契合实际的效果,让他对徐元佐更加钦服了一层。

    罗振权一旁接口道:“许多海主都在长乐采买货物,银子自然要比别处多得多。哎,我忘了,佐哥儿以前说银子是哪里来的?”他敲了敲头,强迫自己想起来。

    “吕宋。”徐元佐道:“不过不是吕宋原产的,而是西班牙人从他们的新西班牙总督区运来的。那里个总督区本不是西班牙的国土,只是被他们仗着力气大,连杀带抢,劳役土著,可以说是抢来的。”

    众人略有所思。尤其是罗振权,虽然不知道新西班牙总督区在哪里,但是吕宋就在南海。他想到徐元佐说的海外列土建国,再听了西班牙人的“光荣”事迹,颇有惺惺相惜之感。

    *

    *

    求推荐票,求月票~~明天恐怕要很晚才能回到家,所以更新也会较晚,求谅解~!

    *(未完待续。)

    PS:明天恐怕要很晚才能回到家,所以更新也会较晚,求谅解~!

三七三 郑老师家

    “郑家是长乐大户,怎么会不认识?”给徐元佐带路的年轻人很兴奋,因为这伙北客十分慷慨,非但请他吃了一顿大餐,还给了足足一吊的草些钱。人逢喜事精神爽,精神爽了话就多,只不过小半个时辰的路程,他就将郑家在长乐的底细说得异常清楚。

    “他们家非但田多,还有两个土矿,一个铜矿。土矿挖出来的土,正好自己家里烧窑造瓷。瓷器又卖给海主,银子像水一样往家里流。”那青年赞叹道。

    徐元佐听了罗振权的翻译,心中暗道:郑老师才是扮猪吃虎啊!家里富得流油,竟然还冒充穷人,连个婢女都不带!我就不信你在外当官家里就不管你了。

    罗振权问道:“那铜呢?”

    “铜就是钱啊,当然都卖到日本去了。”青年道。

    这段话不等罗振权翻译,徐元佐就连蒙带猜听懂了。原来郑老师家非但做合法生意,也做非法生意!现在日本仍旧在被大明经济制裁,通倭的最高刑可以判到死刑——严世藩就死于此罪。

    徐元佐故作严厉:“胡说什么!通倭乃是朝廷重罪,郑家岂会做这等事!”

    “嘿嘿,谁不知道。”青年人埋着头,糊弄过去,心中暗道:北客就是没见识,当年剿倭寇的时候都有人通倭,何况现在。

    罗振权怕徐元佐真的生气,一旁解释道:“民风如此,谁知道真假呢。恐怕就算郑大令家中是干净的,外面也一样这般传说。”

    徐元佐并没有真的生气,反倒还有些期待。相比之下,他更喜欢道德灵活性略高的人。若是郑岳愿意在官僚集团之中为他活动,打开新的贸易渠道。那是再好不过的事!至于大明律令,对于徐元佐而言只是一条明面上的红线,在无法无天的时候提醒自己略加遮掩。若说尊重法律,实在是难为他了。

    青年人被金主一训,后面也就不怎么多说了,只有在走过某几家商铺的时候说一句:这是郑家的;这还是郑家的。

    徐元佐听着头皮有些发麻。原本以为郑老师是小康之家。所以带的礼物也不甚名贵,生怕热情得过分给人增添困扰。现在看来何止是大户,简直就是势家豪族啊!郑老师是隆庆元年的进士,初授不过七品县令,家中就有这等资产了!

    郑家在长乐县城关乡,紧邻县城。徐元佐带着浩浩荡荡数十人,早就引起了当地人的注意。凡人来问,都说:“我等是进士郑公的弟子,特来拜见。”几个嘴快推快的。早早就跑在前头报信去了。一般来说,家里有贵客来访属于喜事,报喜肯定是要有喜钱的。

    徐元佐远远看到一座牌坊,想也不用想就知道是郑岳的进士牌坊。在明朝城市乡间,基本看不到贞节牌坊,都以功名、官爵、功勋牌坊为主。长乐县固然出了不少进士,想来也不至于扎堆得这般密集。

    果不其然,众人转入乡间小路。靠近牌坊便看到了十分明显的“郑”字。闽南的宗族势力恐怕居于全国之首——浸猪笼就是闽省特产,后来成了整个宗族社会的标志。郑岳中进士不光是他一家的事。也是整个郑氏家族的光彩。

    徐元佐到了牌坊下时,已经有人等在那里了。询问徐元佐是否有官身,显然是为了决定接待规格。徐元佐在北方——从江南到北京,从未受到过如此歧视,这才深深感叹大明的官僚社会属性,真是官员之下皆蝼蚁!

    得知徐元佐一行人没有官身之后。郑氏族人也就不甚热情了,纷纷散去。隐约间似乎还有人说:“这么大阵势,却连个官身都没有。”

    徐元佐听了罗振权不无恶意地转述,只好摇头挥手:“不理会他们,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罗振权倒是无所谓。反正他也就这两年才没有被人鄙视。若是再早些,他上岸还要防着人家放冷箭呢!

    众人穿过牌坊,抵近方才发现村落多有寨墙,果然不愧抗倭老根据地。不过如今寨墙仍在,寨门却敞开着,也不见有人站在墙上守望,看来海上真的太平了。

    徐元佐等人进了村子,顺着石板路找到了郑岳家。一看到郑老师的家门,徐元佐就怀疑那个带路的年轻人搞混了“郑家”与“郑氏家族”的区别。

    这宅院怎么看都不像势家居住的。

    “你没带错路吧?”徐元佐叫罗振权问问那个带路党。

    那青年道:“郑家虽然有钱,不过十分节俭。”说着还笑了笑,表示肯定没带错路。

    徐元佐有些迟疑,终于还是决定先敲开再说。

    棋妙上前敲门,双手举着大红名帖。

    朱漆斑驳的大门吱呀一声就开了。

    一个穿着粗布衣服,头上包着土布的中年女子站在门口,满脸诧异地看着徐元佐棋妙。棋妙行礼,将名帖递给那妇人:“我家相公是府上郑老爷的弟子,特来拜会太公并一应尊亲,还请通报。”

    那妇人显然没听懂,愣着不敢接这名帖。

    徐元佐连忙示意罗振权上去说。不过罗振权的闽南语在她听来也是颇成问题,良久方才道:“请进来坐吧。”

    徐元佐只看看这门墙,就知道里面容不下太多人。一边命人抬礼物进去,一边又叫人去村里借些桌椅板凳。等他进了大门,方才发现自己还是高估了郑家的“节俭”。外面看看是一座三进的宅院,到了里面一看,才知道中间有墙隔开,只是一进的院子。墙后面便是别人家了。

    正屋两侧是厢房,其中西厢房已经改了厨房,显然是不能借住的。

    徐元佐觉得有些蛋疼。到了老师家不住一晚,显然是说不过去的。但是要住在这里,生活水平硬生生被砸下来了啊!

    罗振权走到徐元佐面前,小声道:“这是你师母。”

    徐元佐一愣,看着这个中年妇女。她的容貌比郑岳还老啊!当然。闽粤的妇女能干也是天下知闻。她们非但在家做女红,还要下地干活,简直比男人还男人。多半是日积月累的强体力劳动,让这位师母看起来就像郑岳他妈。

    师母小心翼翼地请徐元佐坐下,根本不像是进士的妻子。

    “你不磕头?”罗振权问徐元佐。

    徐元佐并不介意行磕头礼。入乡随俗,磕头作礼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屈辱意味。就算是同辈生员之间,也常有互相跪下磕个头表示认同为朋友。给师母磕头就跟给自己母亲磕头一样,要逃避才会被人说闲话。

    徐元佐低声问道:“咱们真没走错人家吧?”

    “我也没见过这么寒酸的进士第。”罗振权道:“不过你看你背后。”

    徐元佐转身抬头,正门内非但挂着“进士第”,两旁还挂着“连捷皇榜”,还有“乡贡亚魁”。这三块牌匾明白无误地道出了这家人家的功名背景。亚魁是乡试第六名,也就是整个福建省三年统考中的第六名,绝对算是好成绩了。连捷皇榜意味着他成了举人之后翌年就春闱高中,点了进士。

    进士第。当然是这位进士的家。

    的确符合郑岳的人生经历。

    徐元佐又轻声问:“你确定这是我师母?”

    罗振权郑重地点了点头:“里屋还有一位,是你师公,一样得磕头。这宅子,就他们两人带个孩子住。听说孩子十岁,还没散学。”

    问清了身份,徐元佐也不能再矜持了,上前请师母坐了上座,大礼参拜。道:“师母在上,敢请拜谒太公。”

    郑师母惴惴不安地看了看罗振权。想知道这个壮实的年轻人在说什么。罗振权翻译过去,郑师母方才连忙起身,领着徐元佐进了正屋,并不见敲门叩问,果然是小户人家的举止。徐元佐以前以为郑岳自称“小户人家”出身是谦虚,现在才知道竟然是真正的小户人家。

    徐元佐进去之后。屋中昏暗,气味混浊,好歹还有一张架子床,床上半躺着一个白须白发的老人。

    相对于郑岳的年纪,家中老父和妻子。实在都太显老了。

    徐元佐没说什么,等师母叫醒了太公,再次大礼参拜,程中原奉上礼单。

    然后就尴尬了。

    太公眼睛近乎半瞎,师母大字不识一个。

    徐元佐本来还想借助郑岳家族势力的念头,现在才知道自己有多么想当然。不过其中更多的是疑惑,不说进士,就算郑岳只是个举人,地方官员就得好生奉承,不知多少人要投献在他门下。但凡乡里有些事,只要郑岳一张片子送进衙门里,县令就得认认真真处理。

    眼前这情形,简直比个诸生都不如啊!

    徐元佐退了出来,换了口气,寻思着找到其中症结所在。总不成天下真有要饭的举人,穷死的进士!

    师母是个很贤惠的主妇,就要去给徐元佐烧水泡茶。徐元佐哪里敢劳动师母,日后传出去还怎么做人?当即命茶茶去干活,自己借助罗振权与师母聊天。师母不善言辞,说了半天没有说出个子丑寅卯,徐元佐多好的耐性,竟然都有些吃不消了。

    正当这时,郑岳的儿子听说家里来人,提前跑了回来。

    “小世兄。”徐元佐见这少年进来就叫娘,也起身打了招呼。

    郑小公子好奇地打量徐元佐,突然跪下,用带着浓郁闽南口音的官话道:“在下郑存恩,见过世兄。”

    徐元佐也只好跪下与他对磕了一个头,自我介绍,方才起身道:“世兄请坐。”

    郑存恩道:“不知世兄远道而来,未尝准备,失礼了。”

    徐元佐等人是吃了午饭一路走来的,稍微坐坐也就差不多到晚饭时候了。他道:“不敢,是学生唐突到访,请太公、师母并世兄不要见怪。”

    “岂敢岂敢。”

    徐元佐看郑存恩一脸少年老成的模样,心中暗道:郑老师家里虽然穷,但是家教看起来挺不错的——起码比他还强些。他因问道:“世兄在哪里读书?”

    “族学里识些字。”郑存恩羡慕地看着徐元佐的衣冠:“世兄是廪生么?”

    徐元佐当然是廪生。只不过若非学里教授替他领着廪米,早就叫他降等了。

    “世兄为何不去江南读书呢?”徐元佐问道。

    郑存恩有些尴尬,道:“父亲大人游宦在外,总要有人照顾家里。而且族学也甚是不错,先生颇为用心。家父也是族学中启蒙,可见读书不必远游。”

    徐元佐没有纠正小朋友的幼稚观点,道:“的确。郑氏也是长乐大族,不知除了恩师,是否还有学林中人?”这是在问郑家的底细了。对身为进士的族亲都这么慢待,除非他们家进士满堂走,举人多如狗。

    “有一位堂伯祖也是进士,还有两位堂叔伯和一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