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金主-第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新郑复出是必然之事,石麓当有所准备。”徐阶将李腾心中的疑惑道破:“他那个性子,报复排挤也是必然之事。”

    李腾叹了口气:“这正是家师所不愿见的。”

    徐阶没在说话,端起茶盏抿了一口。

    李腾知道是到了告辞时候,起身道:“小道先回京复命了。”

    “元佐,去送送李道长。”徐阶道。

    徐元佐长身而起,对李腾道:“道长,请。”

    李腾倒是不见外,笑道:“你我表字称呼便是了。”

    两人并肩往外走去,徐阶等两人背影消失,对徐У溃骸袄钍垂灰仓挥辛侥暝窨勺隽恕!�

    徐б汇叮骸安皇窃粜趴诤档拿矗俊�

    徐阶望向张天复,笑道:“高拱今年回京入阁,招揽旧部,封官许愿,安定人心。两年后是考成外官的外计之年,正可以发作,按察一批自己爪牙心腹,形成内外合力之势。呵呵,新郑啊,岂能容得下石麓在他前面领班?那时候的石麓就是个人见人厌的弃子了,想留下又如何能够?”

    徐挠行┬呃ⅰ�

    他是一直跟在父亲身边的,在北京并非没有见识。然而就像有人看到题目自然知道该用什么公式去解,有人却是熟背公式却用不上。

    徐阶喝茶不语,对儿子在政局大视野上早就不抱信心了。

    如果用徐元佐的话来说,徐Ц袷歉黾际豕倭牛床皇钦渭摇�

    ——此子若真是电光火石之间看出李石麓的进退,心思缜密,滴水不漏,那我还真是小看他了。或许,之前的安排也该改一改了。

    徐阶心中暗道。(未完待续……)

    PS:求支援~~!

第一九三章 故训汇篆

    徐元佐并不知道自己被徐阶高估了。如果给他一点小提示,他的确能够推导出李春芳两年当国命的影响因素,但是因为早早看过了答案,反倒省略了求导过程。

    走在徐元佐身边的李同风突然在一株桂树下站住了脚步,道:“敬琏兄懂丹道么?”

    徐元佐一愣,旋即明白过来,道:“抱歉得很,刚才是小弟孟浪了。”

    李同风倒是不见怪罪,缓缓道:“金石乃虎狼之药,没有五气朝元的内脏,吃了就是作死。”

    徐元佐道:“原来还有这个道理,见教了。”

    李腾却没有就此打住,继续道:“天元谓之神丹,言其神妙莫测;地元谓之灵丹,言其夺造化灵气;人元谓之还丹,言其还我固有;黄白谓之金丹,言其点石成金。所以黄白止能点金,不可服食。

    “又有道是:庶母假名真母,大丹休比神丹。

    不须混作一途看,度数劳君再算。

    以石点成恰易,将人服食终难。

    个中辨别有机关,莫把仙经错看。

    所以地元丹,不是服食的一为上接天元,一为接济丹财。其余的服食一定都于植物或动物受气较全的种类,相配合伏火。不然不吃的。”

    徐元佐听他说了这么老长一段,颇有些尴尬,道:“原来其中还有这么多道道,我只当铅汞入口了。”

    “这本来就是‘绣出鸳鸯凭君看’,内中隐秘谁会示人?别的不说,就算练些寻常人元丹,就要一百七十种炉子。炼丹手法常用的有二三十种,不同工具器皿各有仪轨,若是差错一些。毁了丹材也就罢了,有些还会炸呢。哪里是那帮江湖野狐禅能够做的。”李腾道。

    徐元佐心中一奇:“原来如此复杂。”

    ——化学实验也不过四、五种手法吧?

    徐元佐心中暗道:看来世人都说丹道是迷信、是服毒,大多也是隔纱看景,不得真切。西方既然能以炼金术为基础,发展出近代化学,华夏的丹道为何不可呢?

    “同风兄跟小弟这么个没有慧根的人说这些……不要紧么?”徐元佐笑呵呵问道。

    李腾微笑道:“这些便算是结个法缘。无非就是怕敬琏兄被些走江湖的骗了。”

    徐元佐有些不好意思,继续送李腾出去。就在李腾上船的刹那,徐元佐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这李同风不会是在打我脸吧?故意炫耀一下炼丹得是多么“壕”,多么高大上,骂我是跟江湖术士一路的穷**丝,只会人云亦云……

    他望向小船,李腾正站船首朝他招手告别,满脸亲和地笑着。

    如此可爱可亲,这让徐元佐真有些不太好判断自己到底是不是被人黑了……

    ——他是在骂我吧?

    ——还是单纯好心科普一下?

    徐元佐满心纠结地挥手。不过脸上还是带着真挚地期盼。

    常年打雁终遭雁啄,徐元佐不由期盼下回见面,怎么说也得讨回场子啊!

    等徐元佐回到偏厅的时候,徐阶等人已经聊完了京城里的事,开始说起了字典的编撰。

    徐元佐一个小字辈,挂了个神童的名号,但在这些大学问家面前还是只有旁听的份。他越听越觉得这几个人根本不是想编字典,哪有人准备花十年时间编本字典的!

    这分明就是要做一部大部头经典!

    “元佐可有贴切的书名?”徐阶是打算立项了。不立项焉则名不正言不顺啊。

    徐元佐脱口而出:“《故训汇纂》如何?”

    徐阶、张天复、张元忭齐齐一愣,仔细品味了这四个字。道:“听上去还真是不错。”

    当然不错啦,人家武汉大学古籍所花了多少精力做出来的,会在书名上随便乱来么?

    “就体例而言,按韵排列倒是没有问题,但是近来却有个问题常常困扰与我。”徐阶采纳了《故训汇篆》的提议,又道:“这书是编给初学之人用的。若是他们本就不识字,不知训读,该如何检索字义呢?”

    《故训汇篆》,或者说最初的设想是《小学生常用字字典》,目的就是解决师资不足。给自学的孩子开一条求学之路。

    如果看到一个字,不知道读音就没法查出它在字典里的位置,那么这本字典的作用也就缩水一大半了!总不能靠偏旁部首半边半边地猜吧?

    这对于徐元佐而言却很简单。

    “大父,为何不用偏旁部首检字法呢。”徐元佐道。

    汉时《说文解字》就已经明确了偏旁部首。左为“偏”,右为“旁”,偏常表意,旁常表音。部首也是偏旁,但偏旁不一定是部首,偏旁与部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偏旁中,部首的数量很少,常用的不过一百多个。

    《说文解字》等古代字典给汉字分类是采取“据形系联”的方法,把具有共同形旁的字归为一部,以共同的形旁作为标目,置于这部分字的首位。因为处在一部之首,所以称为“部首”。如“妈”、“姐”、“妹”、“姑”、“娘”等字,具有共同的形旁“女”,“女”就是这部分字的部首。

    徐元佐说罢,突然一个激灵:徐阶怎么可能没读过《说文解字》!

    果不其然,张元忭笑道:“敬琏正好可以做这事。”

    “呃?”徐元佐心中真是既惊且喜又有些忐忑:徐爷爷还是肯带我一块儿玩的啊!

    “此番咱们请的人不少,得立个社。”徐阶道:“老朽忝居社长,由我儿徐Ц涸鸨甲吡纾饩鲈游瘛!�

    徐元佐暗道:还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你当社长,徐У泵厥槌ぃ馐檎媸歉旒页ち沉恕_恚裕蚁衷谝彩切旒业模槐市床怀隽礁鲂熳郑芎煤芎谩�

    “等到了华亭,我们专门腾个园子出来,大家齐聚一堂,再找些年轻子弟,边讲学,边著述,岂不美哉?”徐阶想想退休后的老年生活再不无聊,不由容光焕发,仿佛又坐在了政事堂首座,指点江山。

    徐元佐笑道:“不知大父联络了哪些俊杰。”(未完待续……)

    PS:求支援~

第一九四章 一网打尽

    徐Т有渲腥〕鲆徽诺玫拿ィ莞煸簟�

    徐元佐双手接过,毕恭毕敬展开,只看了几个人名,手便不住颤抖。

    为首第一个便是张元忭,紧跟着就是刘�

    刘撬罩萑耍∏煳迥甑钍缘诙裱邸R蛭斡氡嘈蕖洞竺骰岬洹罚粤裘笫馈�

    张元忭是隆庆五年的状元,刘前裱郏桓鲈谏苄艘桓鲈谒罩荩谷欢济惶庸旖椎氖终啤�

    ——徐爷爷,你这样是挖大明的墙角啊!

    徐元佐继续往下看,有徐渭、沈应科、孙继皋、余孟麟、王应选、孙鑛、顾其志、顾九思……除了徐渭之后,孙鑛是与张元忭一起编写《绍兴府志》的大才,孙继皋是某一科的状元,其他名字虽然没甚印象,但显然也不是无名小辈。

    “这十人是一等编修,要独门独院,以上宾招待。”徐С旁硇α诵Γ骸翱隙ú荒芸鞔钗弧!�

    徐元佐放下颤抖的手:“还有二等编修?”

    “是,也是在苏州、绍兴募来的。”徐У溃骸按笤加形迨慈耍荚谑榉坷铩5绞焙蛞蝗伺湟晕甯鲋郑衷媳嘈创侍酰埠眉涌旖取!�

    徐元佐心中一算:这样一来,光是主力编辑就有六十人,果然不是我这样的小人物能够搞定的。难怪李春芳都想过来凑合一脚,这妥妥是文教盛事啊!

    尤其是隆庆五年殿试发榜……想想就令人激动。

    “再下面还有学徒,大约两百人。都是松江子弟。”徐Ъ绦溃骸翱雌鹄次宜山故遣荒苡胨罩荨⑸苄随敲腊 !�

    “苏、绍固然多有才士,不过良将而已;松江有少湖公坐镇,乃大帅才也!”张天复笑道。

    徐阶也是暗暗高兴。

    地方就如世家,苏州、绍兴,那是唐宋时候就出名的鱼米之乡。文教胜地。世代积累下来,读书人的质量和数量极其可观。徐阶找的都是举人,这些人能够在众多强大竞争对手之中脱颖而出,到了会试、殿试上,名次都不会太差。

    松江真正发迹还是在元末明初,有了黄道婆之后才有了松江腾飞的核心产业。从这个层面而言。黄道婆不仅仅是个改良了技术的纺织女工,而是为松江指引了一条产业道路的大功臣。

    所以两百年的松江相比与千年姑苏、绍兴,显得薄弱了许多。

    当然,要是往下去看,松江一府的进士就足以秒杀许多省份上百年的进士数目了。

    “陆平泉这回也要出关了。”徐阶为松江填补了一个重量级人物:陆树声。

    这位不肯做官的老头醉心学术,虽然没有见他留下了什么跨时代的巨著,不过学问是无可置疑的——人家是嘉靖二十年会试第一名贡元。

    状元郎听着好听个,但是在学问文章上的含金量却不如贡元。

    而且陆树声大概也是有明一代文士之中最为长寿者:他活了九十七岁,不说别的。心态肯定很好。

    “果然是场盛会!”张天复抚掌笑道:“元忭,你该将汝霖一同带去。如此许多俊杰汇聚一堂,但凡请益得只言片语,也是三生之幸。”

    徐阶抚须道:“正是,非但于学有益,更是后继有人。”

    张元忭也是颇为动心:“就怕他年纪尚幼,这沿途几百里路……”

    徐元佐暗道:哪有那么娇气……“子盖兄,此去松江。咱们大可乘船走海路。大船上并不颠簸,而且饮食干净。总共两日便能到得松江了。”徐元佐道。

    绍兴慈溪就在杭州湾边上,所以对海路倒是不甚畏惧。

    张元忭想了想,道:“如此便将他一同带去。”

    徐阶、徐У热似奈咝耍煸羧丛谛闹心闫鹫庑┤怂吹木糜跋臁�

    十个一等编修,独门独院,这就是十座小院子了。

    就算偷工减料。按照后世那种花园别墅敷衍来算:一座占地半亩——这就已经是极限了,否则没地方挖池塘,没地方种花树,没地方摆太湖石,这都会严重影响才子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叫人说徐家苛待客人。

    如此加上每栋别墅——院子之间的道路、绿化、竹林、湖泊……光是住宅区就要十亩左右。

    工作区倒是方便,就用敞开办公模式,长条桌加隔板,这个最多占地一亩也就够了,因为本身就在园林之中,不需要额外配套布局了。

    再然后起码要有个客堂、暖阁,方便会客、聊天、休闲。这个占地少说两亩。

    如果还有其他人与张元忭想的一样,要将孩子带来,终究还要设立个私塾。如此还要多加一个厅堂。这倒是没关系,随便找个地方就能凑合,单独建个花厅也不占多少地方。

    如此算下来,需要一块十五亩左右的土地,才能摆放得从容雅致。

    徐家有的是土地,但是上面的建筑就不是一天两天能修起来的了。

    “大父,不如就着夏圩园子,再建个园子。”徐元佐道:“去年年底买了些地扩建,如今都已经差不多了,正要先挪来这边用,不至于耽误时候。”

    徐阶早就有这个打算,见徐元佐提出来,自然顺水推舟道:“不会妨碍园子里的客人吧?”

    “只怕那边的客人妨碍了这边编修。”徐元佐道:“是了,我加一堵墙,只需编修去园子里休闲,不叫园子里的散客叨扰了先生们。”

    “如此甚好。”徐阶对徐У溃骸坝熘率悄隳檬值模阍谙嫩啄潜咧玫馗欠浚芤谙奶熘俺沟淄旯ぁK挡欢ü怂脑拢陀腥寺叫搅恕!�

    徐У溃骸案盖追判模颖甲叽蛟踊故强煽康摹!彼蛋兆猿靶α似鹄础�

    徐元佐却暗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徐阶这是在为你编一张大网啊!你又考不了进士,没有“同年”这种天然盟友,自然只有从苏州、绍兴为你拉拢外援,联络感情了。

    想到这里,徐元佐才发现徐阶远超走一步看三步的境界了,恐怕能看到十步开外去。而且他老人家的每个决策,起码能从三个方面收获极大的好处!(未完待续……)

    PS:求推荐票~~~求月票~~~求各种支援~~~~!

第一九五章 高屋建瓴

    就拿编《故训汇纂》这事来说。

    徐阶首先造了极大的声势,联络了江南士林中的佼佼者。最直接的效果就是编织起一张应对高拱报复的防护网。

    其次,徐阶传播了王学,收编了许多式微的小流派,扩大了王学在江南的声望。这从十人名单就能看出来,基本都是王学门人,偶有两个隐藏在儒学之中的道家余孽。理学学者一个都没有。

    最后,徐氏子孙借着这个名头,可以获得大量的人脉资源。

    而且说不定还能成为徐家日后安生立命的支柱:编完了《故训汇纂》还可以编别的嘛。比如《十三经注疏》啊,比如《辞海》、《辞源》啊。日后还可以编《汉…法大辞典》、《汉…拉丁大辞典》……

    总之,即便徐家要一直等到徐本高才能出进士,光靠组织江南名士编书、出书,也足以叫自家书香不断、文名不堕了。

    徐家已经踏上了文化世家的道路。

    徐元佐想想自己那点出息真是羞愧不已——只想编一本《小学生常用字字典》,跟徐阶真是天壤云泥之别!甚至都不知道该说徐阶是高屋建瓴远见卓识,还是长袖善舞多财善贾。

    如此一场文教盛会,徐家不算土地成本,光是起屋舍、配家具,起码要花费三千金。如果算上日常供应、笔墨纸砚、工人薪酬,每个月下来少说也在五百金上下。

    这就算是朝廷立项,也是个极大的项目了。

    普通老百姓以为皇帝富有四海,过手的银子数不清。其实户部尚书跟皇帝私下讨论三五个时辰,往往就是为了几百、几千两银子的事扯皮。

    大明可是典型的民富国穷。

    不一日,绍兴府的文士纷纷来拜会了徐阶,有些是来凑个热闹。有些是真的想参与编撰字典。不过十大编修的名单既然定了,就不会轻易加人。仔细推敲一下这十人名单就可以知道,他们非但是王学弟子,还是很嫡系的王学弟子,登堂入室,远非旁听生可比。

    更何况这十人或是家世显赫。或是财力雄厚,不需要徐阶发薪水不说,还能倒贴一部分出来,起码不用再为他们配小奚、婢女、书童。

    眼看那么多举人都没有讨到个工作,最好的也就是二等编修,可以跟过去给人打杂。徐元佐觉得徐阶老先生还是很照顾自己人的,他一个小生员都可以跻身一等编修之列——虽然没有待遇,但是徐爷爷明言承诺:书成之后,徐元佐的名字可以与一等编修并列。

    为了证明自己的分量的确有资格列名。徐元佐非但决定把偏旁部首检字表做漂亮,还加入了难检字表,以及四角号码检字表。尤其是最后的四角号码,通过文字的四个角而确定编码,可谓发前人之所未发,颇有振奋人心的效果。

    这期间,吴承恩倒是也帮了些忙,不过对跻身编修之列已经不抱希望了。

    这位在地方志上留下美名的一代文秀。如今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