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姜查__森林中的法语-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我们没有法,只是怀着嫉妒与恶意生活,社会将永无宁日。生长在这种环境里的小孩将很难教导,在家里进行沟通既困难又紧张,这都是因为缺乏法的缘故。但是愚蠢的人却会问:“法能吃吗?你能从寺里得到什么?你带回了什么?你得到的法在哪里?它能喂饱你的家庭吗?”事实上,没有尝到“法味”的话,我们就只会自找麻烦。真的尝到法味的人,只想单纯的持有法,并根据法来生活,那是一个正直而喜悦的人。这才是正确的方式,不会在事后懊悔,这才叫做“法食”。如果不以法为食,社会就不得安宁,只有冲突与斗争。

  无论去哪里,你都不应该骄傲与固执。你可能不熟悉某些地方的方言与习俗,不过,无论如何都不要摆出臭架子或自命不凡。不了解别人的做法又自以为是,只会让你一事无成。

  举阿姜·曼(Ajahn Mun)为例,他在巴托(Pak To)的山地部落间修禅。有一天他坐下后,一个村人前来问他:“小子,你从哪来?”

  “从乌汶(Ubon)来。”他回答。

   “那么,小子,你吃过了吗?”

  “是的,先生,我吃过了。”

  村人以略带轻蔑的语气,随意地谈话,那是我们一般认为不太礼貌的方式——尤其是对出家人而言。但是村人却认为这是最佳的谈话方式,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的习俗,可能会因此而生气。如果村人问我们:“小子,你从哪来?”我们可能会觉得受辱,而不想回答。我们的喉咙会变僵,不过阿姜·曼却不然,他了解人们的内心,而我们却无法像他一样。当别人用这样的方式和村民说话时,他们并不以为忤,在他们的生活圈中,这是最佳的说话方式。但是对于不了解这个习俗的我们来说,可能会因此而感到气愤。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件事。我到各地去演讲,也有许多人来此,在成千上百的人群之中,可能只有四五个人真的在用心修行。因此,我喜欢对小团体谈话,如此更容易教导劝诫那些真正具有净信者。如果一千人中,只有五十个人左右具有正念并努力修行,这样成不了什么事。这就和你的工作一样,当你在田里工作时,连续好几天辛苦地插秧,祈求来年能丰收。但是,如果有人一路跟着你,把你插下去的秧苗拔出来,无论种下多少,一律被她拔掉,这样还能有什么作为呢?明天你再种,她再拔,你能成功吗?它能创造出利益吗?当你回头看见有人在破坏你的工作,把你插下去的秧苗拔出来,丢在地上,你会怎么做?你的辛劳有何代价?我们已经来日无多,为什么要让那些愚痴的人困扰我们呢?

●戒带来快乐

  佛陀说不要做无益的行为。“戒带来快乐”是真的,但是人们却不快乐。如果我们试着谈论戒与美德,人们就避之唯恐不及。近来在这个社会上,想成为一位道德高尚的人,似乎颇为困难。但是,如果人们真的有在行善积德,并且具有净信与成熟的心智,他们就可以深入思惟法,具备放下的智慧,进行有效率的修行。

  “戒是宝”,一切财富与享用皆源自戒律。除了财富的宝之外,还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宝,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事物都是宝与成就,它们都是从过去的戒行——戒宝中,衍生出来的。

  我们过去所认为的宝,只是眼睛看得到的财宝,诸如金钱、财物、珠宝与黄金等,而没有考虑到我们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与身体。试想,如果这些肢体与感官不是一个整体,我们如何享用物质的财宝呢?我们应该好好照顾自己,应该关心我们的眼睛、耳朵与四肢,而非钱财。如果有人拿几千元买你的手臂,你愿意切下来卖给他吗?或者有人拿一万元换取一个眼球,你有兴趣吗?它们对你的价值是什么?你是一个整体,因此得以受用戒所带来的各种财宝,这是你不曾想过的事。身体是从戒律出生的财富,但是我们却看不见这些财富。  

  请用心思惟这点。在座者中,可能不乏“半人”或“四分之一人”。日夜不停地流逝,问问你自己:“今天我做了什么?是具足正念或漫不经心?我是怎么进行工作的?现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如此反省。唯有如此,才可能解决自身的问题。不要急着想解决别人的问题,先审视自己的问题。如果你无法管好自己,你怎么帮助别人;只有先解决自己的问题,你才有能力帮助他人。也许他无法善用你的帮助,你也毋须沮丧。你还是保持平常心,因为你并没有任何损失。

  佛陀如此教导我们。因此,戒可以说是诸法之母,就像呼吸对于身体一样。如果呼吸中断,我们还能存活吗?戒就像这样,用来净化身与口的行为。我们可以说戒占了解脱道的五成,当然它还需要其它法来配合,尤其对于一个口是心非的人来说,单靠戒是不够的。不过,为了达到道、果与涅槃的目标,还是必须将戒列为首要。

  因此,我们的标题是“戒带来快乐”。

  世尊鼓励他的弟子们修持净戒。一切法,一切善与高尚的事物,皆是由戒所生出,就像我们是由父母所生一样。每次新年,我们都谈到这点,因为它是孕育以及生出善法之母。不过,人们却不怎么信赖它。

●真实悟法

  如果人们能够实际修行并觉悟这点,让实相扩散内心,那就是无上的功德。我会很高兴看到人们像这样真实地悟法,并且我会觉得,这样才没有辜负这个难得的人身与难闻的佛法。但是,如果一个人具有一切知识概念,就像我们多数人一样,但是却不去实行,那又有什么用?

  请了解这点,我们今年只聚会这一次。要等到明年此时,我们才会再聚在一起,举行传统的新年庆典。但是,这并不确定,不是吗?我们无法确定今年在此庆祝的人,明年的新年还会出现在这里。简而言之,我们无法对任何人抱有任何希望,下次我们就可能无法再和人一起泼水了。为什么?因为事物不停流逝,无常不断追赶与迫害我们。有时候,人们来问我:“隆波!难道你不怕游击队吗?”嘿,我们为什么要怕?他们有从一出生就开始迫害我们吗?在这个与生俱来的生命与身体中,有许多事更可怕。因此,不要想太多遥不可及的事。因此,让我们所有佛教徒,远离没有意义的活动,积极行善。尚未生起的善法,要努力令它生起;已生起的恶法,即使只有一点点,也要努力断除。如果我们具有大美德,应该持续令它增长,直到脱离轮回为止。在修行戒与法的过程中,愿你们都能得到三宝的庇佑与支持;希望你们都能快乐与长寿;也希望你们的修行,都能带领你们离苦,获得涅槃。请提起正念,不要放逸。

  今天,我已经说得够久了,我只希望提醒你们,现在就修行。你们应该下定决心好好修行在此巴蓬寺所学到的戒与法,以做为亲朋好友的榜样,这是难得的福份。现在,我祝福大家都能如愿。

 

●修习禅定 

入出息念

——内观禅定学会闭关讲座2

 

  我想问问你们修行的情况,你们都已经修行一阵子了,对于自己的修行确定吗?近来,周遭出现各种禅师,因此我担心你们可能会无所适从。事实上,没有比你们正在修行的内观更高的法了。如果你们对它有清晰的了解,它将为你们带来平静。

  让心平静即是所谓的“定”(sama(-)dhi)。心是非常善变与不稳的,你们注意到了吗?有时候,坐下来修禅时,心没有一刻是安宁的;有时候,坐下来,用尽一切方法,心还是静不下来,它一直想逃开。有时还不错,有时则糟透了。心以各种面貌呈现在你的眼前。

  你们应该了解,八正道的每一支都离不开戒、定、慧,只能从这里面去寻找。换言之,为了圆满修行,一定要有节制、专注与内心的洞见。因此修禅是创造解脱之因的捷径。

  坐禅时,你们常被告知要闭上眼睛,如此才不会被外界缤纷的万象所影响。闭上眼睛时,你们的注意力自然会转向内心,那是各种知见的源头。静坐,眼光内敛,并专注于呼吸。觉知呼吸比什么都重要,专注于入出息念,久而久之,你就会掌握觉察的焦点。当戒、定、慧一起运作时,当下你就能看见呼吸、感受、心与法。最后,达到止观双运的境界。

●出入息念

  修定时,集中注意力于呼吸,想象你独自坐着,没有任何事物会干扰到你。扩大这样的想法,直到心完全放下外在的世界,只剩下呼吸的进与出。心一定要远离外在世界,不要想到旁边还有什么人,不要让心有扰动的机会,最好将它们完全抛开,空无一人——只有你独自坐着。扩大这样的想法,直到一切人与事的记忆与思想完全褪尽,对外界丝毫不感兴趣,只专注于入出息念。正常地呼吸,让入息与出息自然进行,不要强制它变长或变短,变强或变弱。保持呼吸平顺,看着它进出身体。

  心放下外在事物后,你将不再受到外面噪音的影响,不会被外界干扰。无论是形色、声音或其它外在事物,都不会成为影响你的因素,因为心不再注意它们,它只专注于呼吸。

  如果心受到扰动而无法集中,试着深呼吸。先把肺吸满空气,然后完全吐出,几次之后,再回到原来的禅修上。调整一段时间后,正常的话,心会重新恢复平静,不过,它一定会再度跑开。当这样的情况发生时,把心再拉回来,深深地吸气,然后把肺部的空气完全吐尽,再吸气,重新回到入出息念上,再度专注于吸气与吐气。

●解脱外在束缚

  技巧纯熟之前,一定要先下一番工夫,最后,心一定能拼除外缘,安定下来。当外缘进不了你的心,无法妨碍它时,你就能看见心。心是觉察的对象之一,其它还包括呼吸与法,它们都将呈现在觉察的范围内,集中在你的鼻尖,正念则专注于入出息上。如此修行,你将渐入佳境,不只心安定下来,原本粗糙的呼吸也变匀细。身与心都能放下外缘,感到轻安。

  此后,觉察由外在世界,转而向内心集中。心集中后,保持觉察于集中的点上,你将清楚地看见呼吸的进与出。正念将更敏锐,也将更清楚觉察内心的对象与活动。此时,你将看见戒、定、慧的特征,以及它们融合的方式。当这些觉支合而为一时,你的心就能远离一切扰动的形式。它会集中在一点上,这就是禅定。当你的焦点集中时——此处是集中于入出息念——你就能因为正念的力量,而获得洞见与觉醒。你持续清楚地看着呼吸,正念会增强,心在各方面也会变得更敏锐。你将在呼吸之中,看见集中于一点的心。外在世界逐渐脱离你的觉察,心也不再对外界做出反应。

●如实觉知

  你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一切感官机能都集中在一起。你感到自在,心已经解脱外在的束缚。觉察一直跟着呼吸进出,愈来愈深细,最后几乎觉察不到呼吸。你可以说,是对呼吸的知觉不见了,或者也可以说,是呼吸本身不见了。换言之,呼吸已经细到难以察觉。

  事实上,呼吸仍然还在,只是太细了,就像消失了一般。为什么?因为心也变得太细了,只剩下纯然的觉知,一种非常特殊的觉醒状态。虽然呼吸不见了,心仍然清楚地觉知它不见了。持续保持这样的觉醒。

  此时,你可能会开始怀疑,因为会出现所谓的“瑞相”(nimitta,或译“定相”与“似相”,修禅定时出现的征兆或心灵景象)。它可能有很多种,包括各种影像与声音。在这个修行的阶段,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如果真的出现瑞相——不是所有人都会——如实觉知即可,觉知它们也是无常的现象。不要怀疑,或让自己陷入惊慌。

  这个时候,你应该保持内心安定不动,并且格外觉醒。有些人察觉呼吸不见后,会很震惊。当呼吸消失时,你会痛苦,甚至害怕自己是否会死掉。因此,你必须了解,这是修行过程的自然现象。观察呼吸消失的感受,并且继续以此作为禅观的对象。佛陀称此为最坚固与不可动摇的禅定形式,它也只是心的一个坚固的对象。当你达到这样的境界时,你将会察觉心中许多不寻常与微细的改变与转化。身体会变得很轻,甚至完全消失,你会觉得自己像是飘浮在空气中,完全没有重量。你会觉得自己好像位于太空中,并且对应不到自己的感官。

●制心一处

  当你继续修行时,你应该了解,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把心安立在轻松与安全无虞的状态。一旦制心一处后,就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影响它,你可以想坐多久,就坐多久。可以自在地维持禅定,没有任何痛苦或不舒服的感觉。

  修习禅定到这个层次,你将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或离开。你是在轻松自在的状态下离开,而非因为疲累或厌倦。这就是禅定,放松而舒适,你可以毫无障碍地进入或离开。如果你真的拥有这样的禅定,只要坐禅三十分钟或一个小时,你就可以维持好几天的平静与祥和。达到这样的禅定境界具有净化心灵的效果,你所经验到的一切事物,都会成为禅修的对象。这才是真正修行的开始,它是禅定成熟的结果。  

  禅定有安定内心的作用,戒、定、慧都各自有其作用。修行的各个层面彼此连结,形成一个循环。一旦心静下来,智慧与禅定便会彰显出来,它就会更加自制与沉着。这种情况出现后,便能为净化行为注入力量;行为愈净化,禅定的力量也会更强与更深细,接着智慧也会更加成熟。它们就像这样彼此支持,每一种修行都是其余二者的助缘,最后,它们都成了同义词。

  这三者彼此相互提携,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即是“道”(magga)。道是持续而一贯地修行三者的集合。好好守护这个能量,它是产生“观”(vipassana)的能量。到了这个阶段,智慧会在内心产生作用,无论心是否安定,智能将为你的修行提供一贯的动能。你了解当心不安定时,你毋须执着于它;即使心是安定的,你也不应该执着。放下这种负担,心将更加轻盈。无论你经验到喜欢或讨厌的情况,都可以保持自在。心就是这样的维持安定。

●出禅之后 

  还有一点很重要,必须要了解,结束正式的禅修之后,如果智慧不起作用,你可能因此而放弃修行,不再内观、觉察或完成其它训练。因此退出禅定之后,应该清楚知道自己已经退出,接着即以平常心处事,于一切时中都保持正念。修定不只在坐姿时,禅定的意思是指心稳固不动,当你活动时,让心维持稳定,并且以正念正知,随时保持心的稳定。无论遇见喜欢或讨厌的情况,都如实觉知它们是无常与不确定的,以这样的方式,保持心的镇定与平常。

  有两种平静,一种是由禅定引发,另一种则是由智慧引发。禅定引发的平静,仍有烦恼,这样的平静是藉由隔离心与境而来。当心没有接触外缘时,可以很安定,你可能因此而贪取禅定的喜悦;不过,当感官刺激生起时,心很快就动摇了。它害怕乐或苦、称赞或诋毁,害怕色、声、香、味、触。只透过禅定获得平静的人,害怕一切事物,不想牵涉任何人与事,因为他们害怕心受到干扰。这种人只想躲到安静的地方,享受禅乐,不想离开。

  这种禅定隐含许多痛苦,人们发现自己很难脱离它,与人相处。他们不想看或听任何事,一点也不想接触外界。他们只想选择一个偏僻安静的地方住下来,以避免与人交谈,受到打扰。

●由止起观

  单靠这种平静无法成事,如果你已经达到必要的安定,就应该先退出,以它作为观想的基础。观想禅定本身的状态,将心与不同的外境连接起来,并作反省。由止起观,观察色、声、香、味、触与法,思惟无常、苦与无我等三项特质。

  当你充分观察后,便可以再次入定。你可以透过坐禅,重新进入,然后再以新的定境,进行观察。以禅定训练与净化内心,并挑战它,当你正见增长后,再用它来对抗烦恼。如果你只是入定并待在那里,将得不到任何洞见,你只是让心安定下来而已。不过,如果你由定起观,从接触外界的经验开始,这个禅定将逐步深入内心,直到它体会到最深奥的涅槃为止。

  由智慧得到的平静与禅定所得不同,因为当心出定时,智慧可以让它不畏惧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说,出现感官接触时,心很快就觉知正在发生的事。接触外境时,你可以很快就抛开与放下,因为正念够敏锐的缘故。

●了解心的力量

  当你像这样训练心时,它比你只修定时更加微妙,心变得更强而有力,并且不再逃避。带着这样的能量,你将无所畏惧。过去,你害怕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