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他们说巴蓬寺是模范寺院,有些人说我是阿罗汉,是这样吗?那只是别人的说法,真的如此吗?事实在我身上。当他们说:“那边有个阿罗汉!阿罗汉出现了!”我应该为此而高兴吗?无论我是不是,那都是别人说的。我们无法禁止别人说话,但是我们必须观察自己,是不是真的,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们不需要依靠别人的话,我们这样唤醒自己,无论他们说什么,也都是在唤醒我们。你们应该了解自己,而不应该只是相信别人的话。请保持这样的观点。
特别是有老人家在这里——也许已经六七十岁了——请清楚觉知日夜不停地流逝。今天很快就过去了,太阳才在白天生起,一天又要结束了。请下定决心,不要再让心晃荡。不要被别人困扰与迷惑,做一个容易沟通、容易教导、不骄傲与不顽固的人。有自己的见解没什么不对——你们一直都有——但是不要被它们绑住了,因而陷入观念的泥淖中。放下它们,让它们离开。如果不这样做,它们就会变得愈来愈沉重。
●五蕴沉重,舍弃吧!
佛陀教我们要舍弃五蕴(skandha),因为它们很沉重。色、受、想、行、识——这些都是沉重的包袱。有朝一日,我们一定会被它们压垮!背着这个被我们视为自我或个人的五蕴到处跑,当然会很沉重。佛陀说:“请放下它们!”过去我们一直执着这个身体是我们的,执着快乐与痛苦的感受是我们的。不要这么做!太沉重了!佛陀希望我们放下。
san(~)n(~)a(_)是想,是指记忆与想念。称它为你的自我太沉重了,让它走,觉知后放下吧!sankha(~)ra是行,是指一切身心的因缘法,不要执着,它们太沉重了。识,觉知的机能,也一样。如果你执着这五蕴为自我,就太沉重了。它们只是单纯的色法、感受、想念、行法与意识。没有人主宰它们,执着它们太沉重了,放下它们。它们只是积聚而成的蕴,只是色、受、想……记住这个“只是”,不要握得太紧。如果你像这样觉知它们,解脱很快就会来到。摆在它前面的是约定俗成的惯例与名称——“我”与“我的”。现在你们知道它只是蕴,也晓得应该放下,你们已经超越世俗的理解。先前,你们执着这五蕴,太沉重了;如今,放下之后,就轻松了,事情也结束了。
●有人劝诫,太棒了!
如果有人劝告我们,我们应该欣然接受,并且说道:“sa(—)dhu(太棒了)!”我们没有花钱聘请他们,他们仍然给我们忠告。即使被误解了,我们还是应该高兴地聆听。智慧将会生起,他们正在赐给我们宝贵的东西。
禅宗教人要谦虚,不可骄傲。他们不强调学问,当他们坐禅时,有人会拿一根禅杖在后面巡视。如果有人打瞌睡,就会挨打。之后,他会合掌道谢:“谢谢你,老师谢谢你打我,谢谢你唤醒我。”而我们呢?我们会道谢吗?也许我应该派一个人拿棍子在后面巡视,如果有人睡觉,就打!你们认为如何?你们能接受吗?
做一个老师或受尊敬的长者很难,没有人敢劝诫我们,因为他们感到敬畏与尊崇。倒是你们比丘尼与在家众比较占便宜,因为我经常劝诫你们,并指出事情的重点。但是如果我错了,因为传统上对阿姜的畏惧与敬意,没有人会告诉我。因此对一个长者来说,修行会变得比较难。我们也可能犯错,但是没有人会指正我们,我们将逐渐忽视自己的缺失。其实根本不需要过度尊崇。
我们在这里相当舒适,因此如果偶尔我们犯错了,有人说了一些话,我们应该视之为大事。不要想逃避或争辩,看着它,并了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学习长者的美德
我们住在一个很大的团体里,当你准备要做某件事时,应该先知会领导人。例如在巴蓬寺这里,比丘与比丘尼们都应该先想到我,因为我是这里的住持,是负责领导与劝诫你们的人。如果你们准备要做不确定的事,它可能会造成不安,请先想到我,因为我是负责教导与劝诫你们的人。有个地方可以停靠,包括这座寺院与住处,你们应该想到我。我可以说是这里的创始者,因为是我第一个来到这里,你们都是后来才陆续轻松住进来的。因此如果你们能够想到我的苦心,即使是片刻都好。“这么做对吗?能带来利益吗?”
你们在这里修行应该学习长者们的美德,则修行的过程就能充满和谐与喜悦。你们应该经常想到比丘尼长老们,当你们行动时,则请记得我。我有向你们收取住在这里的租金吗?如果你们去旅馆,一定得付费才能居住,但是在寺院里则不需要。你们应该想到这点,晚上回到自己的寮房(kutI(_))时,请好好想一想。我有从你们身上得到什么好处吗?身为一名比丘,我没有分别心。我收留一切想住在这里的人,我的立意良善,我以法的方式爱你们,而非世俗的方式,所以不需要任何争执或害怕被剥削。如果有什么事不对,你们应该前来说清楚。
你们有些人从来没有问过我任何事情,不只是比丘尼,有一些比丘我也从来没有和他们谈过话。我们是一个大团体,因此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如果你恰好是其中之一,可能就会比较辛苦。因此你们所有人都必须靠自己,加强自己的修行,尽量照顾好自己。
●从小事做起
我们必须了解,大众前来这里参访比丘、比丘尼与寺院,他们不需要问你们任何问题,只需看你们的寮房与地板。如果地方整齐清洁,每一件东西都归到位,这就是沙门的行为,人们自然会生起信心。我们不需要对他们说教,只要随手整理好乱的东西即可。当我还年轻时,我经常抽空到寺院周遭走动,看看寮房与森林里的步道。若是发现寮房与浴室都很干净,道路也非常整洁,我就知道这个人是个好修行人;如果也还没开始修行,那么不久的将来,她一定会是个好行者。
有些人小看这点,认为这只是小事,其实它不是。当我看见一间肮脏的浴室时,它告诉我这个人一定很粗心,那是粗鄙的象征。像这样的人,根本谈不上修行。我会问其他人,这是谁的浴室,怎么会乱七八糟。不只桶子里没有水,还到处都是白蚁,并且墙上挂着蜘蛛丝,地板则脏兮兮。“因为种种缘故,他说他因为忙于修禅,所以没有时间清理浴室。”他究竟是修什么禅,怎么会把浴室搞成这样。因此我们这里所有人都很注意周遭事物,并且彼此帮忙照料。事物本身就在说法,它会让人产生信心。
●只需要好好修行
森林里的树有向我们说些什么吗?有时候我们喜欢其中一些树,会觉得它们看起来很美,而且闻起来很香等等。树只是照着它们的本性成长,而站在我们的立场,则会对它们产生好印象。这很像寺院里的情况,我们不需要教导别人,试着灌输他们一些东西。我们只需要透过修行,好好发展自己,这样自然就能吸引他们。
关于这点我曾经想了很久。出家六年之后,我就在想,盖一间寺院到底需要哪些东西。最后我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好好修行最重要。不需要担心其它事情,我们不需要去募捐,或公开宣传。如果我们真的在修行,则住处、食物、衣服与药物等必须品都会不请自来。
我真的相信,如果你好好修行,诸天都会知道。他们会在你身边聚集,至少,他们会想供养食物。如果不这样做,他们就会头痛欲裂。他们一定会想来,不只是这里,即使是山上也一样。无论你在哪里,这都会发生。虽然他们并不认识你,之前也没有看过或听过你,他们仍会被你修行的美德吸引而来。
因此,修行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事,如果我们能贯彻修行,就不会有任何问题与障碍。如果你要盖一座寺院,你毋需要求任何东西,人们会自动提供你所需要的物资。他们会自己来盖,我们不需要请求别人帮忙,他们自动自发,是因为我们美德的感召。它会源源不断地出现。我们之所以能住在 这里,是因为我们的善业与良好的修行。如果僧团里有纠纷,如果住持仍有凡心,如果这里争执不断,那将会如何?他们可能会来把我们都烧了。
●有舍,便不虞匮乏
切记,我们今天能住在这里,是因为我们的修行,使得在家人愿意护持。我尽量留在寺里,以防物资缺乏。有一年,我外出,寺里的东西开始耗尽:没有香、没有蜡烛、没有煤油,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快没了。没有人前来供养,为什么?因为这里有修证的人太少了。当我回来时,你们都很高兴看见我:“隆波回来了,现在又可以好好吃顿饭了。”我离开,一切好东西也跟着离开,是谁带走它们?只是因为你们德行不够的缘故。好好修行,这就不会发生。你们不需要担心,只要认真修行即可。
无论去到哪里,我都不虞匮乏。为什么?因为舍。如果想要,我随时都可以有满袋的供养品,但是我宁可与巴蓬寺以及别院里的僧尼分享。有时候人们特别拿药来给我,如果恰好另一个比丘也生病并且需要,我会请他们拿给他。如果他用了药,我就觉得好一点。我变好是因为布施的功德,我不需要亲自服药。
●法药的力量
有一次,舍利弗与目犍连住在山上,舍利弗觉得胃很痛,甚至觉得他快死了。目犍连问他:“你以前曾经像这样生病吗?”
舍利弗回答:“是的,曾经有过,那是还没出家之前的事。”
“你都服用什么药呢?”
“以前出现这种情况时,我的母亲会将绿豆加牛奶、糖与其它原料,一起煮沸,我吃下之后,疼痛就会消失了。”
那里只有他们俩人,在山上交谈。那个地方的神祇听到了他们的谈话,便在入夜时分,下山寻找在家信徒。祂抓住这个信徒的脖子,并拖着他的儿子一起往外跑,沿路显得非常紧张。祂为什么要这样折腾他们呢?“他们肯为舍利弗尊者准备一些药吗?如果不给他药,他就会死掉,你们要让舍利弗尊者死掉吗?”
信徒这时才了解,他允诺会赶紧准备药。接着神祇就消失了,这个人赶忙找来一些绿豆,漏夜赶工。
到了早上,目犍连出去托钵,舍利弗则因为胃痛无法外出。于是信徒献上绿豆与其它一些食物,“我希望把这个供养给舍利弗尊者”,接着他就将药食放进钵里。
当目犍连回到寺里,他先取出自己的食物,再把装着舍利弗食物的钵拿给他,舍利弗看见钵里装的是绿豆,调制的方式就和他昨晚向目犍连描述的一模一样。
舍利弗很难过,这违反比丘的戒律——不当请求。“目犍连尊者,请把这些食物倒掉,没有亲自拜访得来的食物是不当的,我不能接受。”他要誓死守护戒律。当他说这些话时,所有神祇都听到了。于是目犍连拿起钵往外倒,就在药食落地的那一刻,舍利弗的疼痛消失了。
这就是所谓的法药,它的力量与功德就像这样。舍利弗修行得很彻底,即使只是两个人单独在山上说话被神祇听到,即使是神祇设法筹到了必须的食物来给他,但是为了守戒,舍利弗竟能拒食。他就是这样守护他的心。
修行就应该像这样,请将它牢记在心。你不会死!今天,用完餐后,你们毋须担心明天会有什么,它自己会来。我们不需要囤积东西,如果我们修行得好,就一定会有资粮。有此说,不供养认真与有德的修行人者,心里会不好过,他们会头痛,因此他们会想献上敬意与供养。因为这个力量,人们自然会有这种想法。
【注释】
①巴蓬寺是1959年,阿姜·查四十岁时,在泰国乌汶省他出生村落旁的巴蓬(Phong Pond)森林里,创立的森林寺院,阿姜·查是该寺的住待。
②讲于1979年,在美国麻萨诸塞州,巴尔市举行。
③阿姜宛·乌答摩(Wang Uttamo;1922…1980)1922年出生于泰国距亚姆河七公里远的空掌村,1935年,阿姜宛完成了小学教育,出家为沙弥,学习正规佛学课程。1941年受比丘戒,研读最高级的正规佛学课程,并以最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阿姜宛于1945年遇见七十六岁的阿姜·曼,之后一直留在阿姜·曼身边,直到阿姜·曼逝世。阿姜宛在1980年的事故中丧生,当时阿姜宛五十八岁。
④阿姜李·谭马塔洛(Lee Thammatharo)1907年出生于泰国乌汶省姆安桑西县双沼泽村。在1925年时,当时已经二十岁的他请求父亲允许其出家,于是,他在家乡的寺院里,依当地的习俗出家。1925年,在乌汶省的家乡寺院受戒。1927年,阿姜 李离开寮族传统的村落寺院,行脚寻找阿姜·曼,遇见阿姜·曼后受其教诲。阿姜李卒于1961年。
⑤与一位曼谷空军医师的部分对话。
第四章 见法
●憍陈如觉悟了
我们都是修法者,一切法都是自然,如实呈现。自然毫无例外全都是法,我们不了解那些事,是因为我们还不懂修行之道,因此我们需要依赖合格老师的教导与训练。自然也在教导我们,例如树这样东西,从它的因出生之后,便接着生长。这是自然在对我们说法,但是我们却听不懂。从出生、成长,到开花与结果,这一路下来,我们只看见又有水果可以吃了,而不知道将它转为内观的对象。我们应该知道法不外乎教导我们的树,我们一直不了解这点。
当树结果时,我们毫不在意地采食,完全不假思索。水果的酸味与甜味都是其自然的本质,这些特性就是法,这些水果都在对我们说法,但是我们却不了解。树叶枯萎之后掉落,我们只看见叶子掉了,便从上面踩过,或把它们扫起来,不做任何观察。我们不了解这就是法,等着我们听出其中的讯息。
树叶掉了,接着再冒出新芽。我们看见这个循环,但是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因此没有从它身上学到任何东西。如果我们能转而内观,就会了解我们自己的生与死,和树没有两样。这个身体是好几个因组成的果,是由四大元素所构成。它也会结出不同的果实,就和树一样。枯叶与新芽也和人的生命没有两样,请仔细观察。我们持续在成长,因缘也一直在变化,就和树一样;树是怎样,我们就是怎样。所有人都是从出生开始,中间是变化的阶段——它们的物质结构变得和以前不一样,最后则死去,树、藤与灌木的自然现象,都是持续处在流动的状态,如果我们转而内观,就会了解自身的生、老、病、死,就和外面所见一般。
●看见五蕴特质
当你从合格老师的话里了解法时,它真的会穿透你的心——内外一如。一切行(sankha(-)ra,因缘法或有为法),无论有识或无识,都一样,毫无差别。如果我们了解这点,再看看树的样子,我们就会看见身体的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的本质。有了这样的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被称为了解法的人。
做为一个了解法的人,我们会在一切事情上看见法,看见五蕴的特质——它们持续在流动、前进、改变与转化,没有一刻停止。无论行、住、坐、卧,我们都应该随时保持正念正知。看外面的物体和看内在的现象一样,而看内在的现象也如同看外面的物体,因为它们都具有相同的本质。当它确实像这样时,我们就听见了佛陀所说的法。有了这样的了解,佛性,亦即“觉知者”,就被唤醒了,并会生起内外智慧,以及解说法的能力。
●如实觉知事物本质
无论行、住、坐、卧、见色、听音或嗅香,我们都经常听见佛陀的教导。那确实很像是佛陀在教导我们,因为佛陀就是住在我们心里的“觉知者”。像这样觉知、看见与观察法,佛陀就在眼前。不会因为佛陀很早以前就入灭了,所以现在无法教导我们。佛性,亦即内心清明的觉知,会带领我们观察与觉悟一切法。觉悟即佛陀,如果我们把佛陀安置在心中,具备这样的觉知与灵敏,当我们在观察时,就能看见一切事物与我们无二无别。无论是生物、植物、动物、穷人、不幸的人、富人、黑人或白人,都和我们没有差别,因为他们都有共同的特质。有了这样的了解,无论身处何处,我们都能知足与自在。佛陀将会在那里,持续教导与支持我们。
若是缺乏这样的了解,我们会一直想闻法。我们会去找老师,一个接着一个,并且会一直问,何时才能再得到另一次教导,一路走来都不了解法。佛陀说开悟就是如实觉知事物的本质。如果不了解本质,我们一遇到状况,就会陷入混乱。我们因为可爱而迷失,被现象愚弄,因此而感到痛苦。由于无知与感情用事,所以我们才会被愚弄。对事物本质无知,就是不了解法,因此佛陀才会教导自然的本质。
●一切因缘所造
自然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