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姜查__森林中的法语-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觉悟无我之后

  我们对于自身的存在,也会有完全相同的感觉。我们不会为了它们而哭泣或感伤,不会被它们折磨与困扰。它们还是和以前一样,但是我们对它们的感觉与理解却已经不同。我们的智慧会生起,并看见实相;我们会得到法的洞见与真慧。我们应该了解与看见佛陀教导的法,它就在这里,在我们之内,在这个身心之内。我们早就拥有它,现在,只需要了解并看见它。

  我们在这个人世间所得到的一切事物,最后都会失去。我们已经看见人们出生,也看见他们死去,我们看见这一切发生,但是却没有看得很清楚。有人出生时,我们欢欣鼓舞;有人去世时,我们则悲伤哭泣。我们就这样任由蠢事反复发生,无有了时。对于生死,我们可以说是束手无策,一直处于茫然的状态。

  让我们好好检视这点,这些事情都是自然发生,它们都是你应该了解与看见的法。下定决心,以自制的态度处事,你们不应该害怕死亡,而是应该害怕因为生前犯错,而在死后堕入饿鬼与地狱等恶道。有些人活得糊里糊涂,一点也不了解自己,他们想:“我现在做什么有什么关系?反正死后就什么都没了。”他们没有想到未来的种子,只看到过去的结果。他们只看到眼前的事,而没有想到这些现行的种子,会在未来结果。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事物的循环不外乎这个道理。但是当他们尝到愚昧行为的苦果时,却又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无论我们现在经验到什么,总有一天都要与它分开,所以不要让时间空过,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心灵。以这个分离与失落,作为你们现在思惟的对象,直到你们非常娴熟,并看见它是平常与自然的为止。认出这个焦虑与后悔的有限性,并如实地观察它们。如果你们能够如此看待事情,智慧就会生起。

  快乐与痛苦出现时,智慧就可能在那时生起。如果我们如实觉知乐与苦,我们就知道法;如果我们知道法,我们就清楚地觉知这个世界;如果我们清楚地觉知这个世界,我们就知道法。但是对我们多数人而言,如果是讨厌的事,我们不会真的想要知道它,我们会陷入憎恶的情绪中。如果我们不喜欢某人,我们不想看到他的脸,或者靠近他;即使只是看到他的房子或他的狗,也会令我们生气。这是愚人的做法,绝非智者的方式。如果我们喜欢某人,我们会想千方百计亲近他,努力找机会和他在一起,欢喜与他为伍。这也很愚蠢,事实上两者是相同的,就像手心和手背一样。手朝上时,只看见手心,手背则隐藏在后;手翻过来时,手心就看不见了。乐与苦,对与错,也一样是一体的两面,交替出现。如果只看到其中之一,我们的认识就不够完整。

●注意事情的本来面目

  趁我们还活着时,让我们把事情完成。我们应该持续观察,分辨实相与假象,注意事情的本来面目,寻根究底,追求寂灭。最后我们一定能完全断除烦恼与放下。

  我们还没离开这个世间,因此我们应该谨慎。我们应该多加思惟、多行布施、多诵经典、多修行——修无常、苦与无我观。即使心不想听,我们也应该勉力为之,保持正念。这一定可以做得到,我们必能悟得超越世间的智慧。虽然还活在这个世上,我们的见解却可凌驾于世间之上。总结佛陀的教诲,要点就在于转化我们的见解。只要持续观察,就有可能改变它。我们不需要上天下地去寻找,我们需要的法就在我们的身边,与我们片刻不离。

●必须觉悟的实相

  这就是佛陀的教导。他没有教导关于天神、魔王、龙王(na(—)ga)、护法、阿修罗与精灵等事,他只教导我们应该知道与看见的事,我们必须觉悟的实相。在头发、指甲,皮肤与牙齿里,都可以看见实相,先前它们很旺盛,现在则已衰败。头发稀疏与灰白,你看不见吗?事实上,是我们不想看,因为我们觉得这不应该发生。但是佛陀称它们为“天使”(devaduta或译使者),它们来告诉你:“你的头发现在已经灰白,你的视力已经衰弱,你的背已经弯曲……”它们是最好的老师,向你揭示生命短暂的本质,引导你舍弃。你不能无动于衷,该有所体悟才是。

  如果我们真的对这一切感兴趣,并且认真思惟,就能得到真实的智慧。如果这是办不到的事,佛陀就没有必要多说它了。通常我们的谈话几乎都离不开自我——谈的不外乎我与我的、你与你的——不过心却有可能达到无我的觉悟,并且维持不动。数世纪以来,已经有成千上万的佛弟子达到这样的觉悟。如果我们真的敏于观察事物,就有可能觉悟。法就是如此。 

  因此佛陀说你应该以法为基础或准则。在这个世上生活与修行,你会以你自己,或你的观念、欲望、意见为基础吗?以你自己为标准,只会让你更自私;以其他人为标准,也只会形成偶像崇拜。自恋或崇拜他人都不是法的方式,法不会倾向或听从任何一个人,它只依循实相而行。不管人们喜欢与否,它依然是法;那种习惯性的反应与实相无关。

●戒与法在心中生起

  如果我们真的仔细思惟过这一切,并且观察得很彻底,我们就会进入正道。为什么会有痛苦?因为缺乏智慧,没有觉知事物的生灭,也不了解它的因,这就是无明。当无明存在时,各种欲望就会被无明驱策而生起。我们造下了痛苦的因,因此当然会尝到痛苦的果。如果我们聚集一堆木料,并且再点燃一根火柴,你认为不会烧起来的机会有多少?我们正在点火,不是吗?这就是缘起。

  如果你们了解这些事,戒与法就会在你们心中生起。因此将你们自己准备好,佛陀建议我们先将自己准备好。你们不需要有太多顾虑,只要向内看,看没有贪与没有危险的地方。佛陀说:“让它成为涅槃之因缘(Nibba(—)napaccayo hotu)”。成为了悟涅槃的一个因,是指向空的地方看,向事物完成的地方看,以及向它们终止与耗尽的地方看。看不再有因的地方,不再有自与他,以及我与我所的地方。这样的看成为一个因或条件,一个达到涅槃的条件。之后,布施、持戒与闻法,都成为觉悟涅槃的因,因此我们可以将一切修行都回向成为涅槃之因。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心向涅槃,反而紧盯着自我,执着不放,那么无论怎么做,都无法成为涅槃的因。

●有人在“看家”吗?

  当我们和别人在一起,而他们谈到自我,或我与我所的时候,我们马上附和说:“对!就是这样!”其实一点也不对。即使心里说:“对!对!”外表上也必须克制自己。这就像一个小孩怕鬼,也许父母亲也很害怕,但是他们不能表现出来,否则这个小孩将更加没有安全感。“不!爸爸当然不怕。别担心!妈妈在这里,没有鬼,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其实这个父亲可能真的很怕,但是如果他这样说,他们就会乱成一团,马上夺门而出——父亲、母亲与小孩——最后落得无家可归!

  这绝非明智之举。你必须清楚地观察事情,并且学习如何处理它们。即使你觉得虚妄的现象是真实的时候,你们也应该告诉自己它们不是。对抗它,教导你自己内观。当心从自我的角度看待世事,说“它是真的”时,你必须能够告诉它:“它不是真的。”你应该要能浮在水面上,而不是沉入世俗习惯的洪流之中;如果随波逐流,我们能看得清楚正在发生的事吗?会有一个人在“看家”吗?

  让它成为涅槃之因——一个人不需要以任何东西为目标,或渴望任何东西;只要瞄准涅槃即可。其它一切世间的善果、福报与功德,都会伴随它而来。不要像有些人拿着竹竿与篮子去采芒果,结果乱打一通;如果竹竿不够长,芒果够不着;或者在乱敲之下,导致芒果破损与烂掉。无论行善或修福,不要期望太多,只要对准涅槃即可。如果想要功德,或想要禅定,或想要各种善果,最后你只会在原地踏步。不需要追求这些东西——只要对准寂灭即可。

●将目标集中在涅槃

  综观人的一生,我们是如此渴望得到这许多东西。一遇到分离或死亡,我们就哭泣与悲伤,我认为这是最愚蠢的事。我们哭什么?到底我们认为人会到哪里去?如果他们仍然在生死轮回中,那么他们其实并没有离开。当小孩长大,搬到大城市里去,他们仍然想着他们的父母,不会想念别人的父母;当他们回来时,他们会回到父母的家去,而不是别人的家。当他们再度离开时,他们仍然会想着乌汶(Ubon)这里的家。他们会染上别处的思乡病吗?你们认为如何?

因此我们死了之后,无论经过多少世,只要生与有的因还在,意识就会再找到一个熟悉的地方,重新投生。我认为我们对这一切过度恐惧了,所以请不要太过悲伤。想想这点,经上说:“业带领有情转生”,他们不会走太远。他们不断转生,只是换了一个外表,下次以一张不一样的脸孔出现。我们只是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不停轮回,始终没有离开过。就像芒果从树上掉落一样,哪里也去不了。因此佛陀说:让它成为涅槃之因。让你的目标集中在涅槃上,努力达成这点;不要像芒果坠地一般,哪里也去不了。

如果你们能像这样改变对事物的看法,你们将能悟得殊胜的寂灭。请努力改变,让自己看见与了解。这些都是你们应该看见与了解的事,如果你们真的看见与了解,还需要再做什么吗?戒与法皆将自然具足。

当你们改变观点时,你们将会了解,那就像是看着叶子从树上掉落。当它们干枯时,就掉下来;当春天来临时,它们又重新出生。有人会为了它们的掉落而哭泣,为了它们的出生而欢笑吗?如果你这么做,有可能是疯了,不是吗?如果你们能如此看事情,就没有问题了,你们将知道那只是自然的时序,出生几次都无关紧要,它一直都会像这样。当你们如此思维法,产生洞见,改变对世界的观点时,你们就能悟得寂灭,解脱世间法的干扰。

闻法应该能解答你们的疑惑,澄清你们对事物的误解,并改变你们的生活方式。当疑惑消除后,痛苦也将随之消失,你们将停止制造欲望与苦恼。之后,无论你们经验到什么,即使遇见不如意的事,你们也不会痛苦,因为你们了解它平常的本质。如果遇到喜欢的事,你们也不会得意忘形,因为你们知道放下的良方。你们维持一个平衡的观点,因为你们了解无常,并且知道怎样如法解决问题。你们知道善与恶的情况都一直在改变。晓得内在的现象,你们就能了解外在的现象;不执着于外,你们就不会执着于内。无论向内或向外观察,都完全一样。

  当我们了解事物的实相,并且不会执着苦与乐时,我们就不需要刻意忍耐,因为法已经在我们的眼前,我们的经验就是法。无论什么事都是法,觉者根据实相而觉知。经过学法与见法的过程之后,现在事物已经成为法。当经验是法时,我们就可以停下来,因为寂灭已经现前了。没有必要再使用任何法,因为每件事都是法。内外现象都是法:能觉知者是法,因缘是法,这个觉知也是法,一切皆合而为一,即解脱。这个自然的本质,没有生、老、病、死,也没有悲喜、大小、高矮、黑白或轻重之别。没有东西可以和它相比,也无法描述它。世间的名言概念都沾不上边,也不适用。因此,当佛陀谈到超越的层次时,他说:“唯有智者自己能够了知。”它无法对人宣说或显示,只能施用善巧方便而已。达到它的人,将不受后有。世间的名言概念完全派不上用场,只能到此为止。

  以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安住在自然的状态,即寂灭与安定中。无论受到批评或称赞,都可以不受干扰。我们随顺自然,不受外界影响。这就是解脱,觉知并且不落两端,我们将会体验到安乐,这是真实的喜悦与平静,超越一切世间法。我们超越一切善恶,凌驾于因果与生死之上。生在这个世间,我们可以超越世间——这是佛陀教导的目的,他不是为了让人受苦而说法。他希望人们达到寂灭,觉知事物的实相并得到智慧,这就是法,不必处于混乱或疑惑中。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适用相同的法则。

●在死之前先死

  因此趁活着的时候,我们应该训练平等心,让自己可以和他人分享财富与资产。有机会时,我们应该拿出一部分财物给需要的人,就像拿东西给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像这样分享东西,我们会感到喜悦,如果我们能够将财物分送出去,那么当呼吸停止的那一刻,我们将没有贪着与不安,因为一切都已经结束。佛陀说:“在死之前先死。”在事物结束之前,先了结它们,这样你才可以轻松自在。让事物在瓦解之前先瓦解,在结束之前先结束,这是佛陀说法的意涵。即使你们已经听过教导千百劫,如果不了解这些要点,你们将无法去除痛苦,并且得不到平静,你们将见不到法。但是如果能够了解佛陀真正的意思,以此去解决问题,就可以称为见法。这样的见解可以去除痛苦,消除一切烦忧与苦恼。凡是认真修行,并且能忍耐,内心得到充分训练与发展的人,都将能达到寂灭。无论身处何处,他们都将没有痛苦;无论他们是年轻或年老,都将解脱痛苦;无论处境如何,或担任何种职务,他们都将没有痛苦。因为他们的内心已经达到苦灭的境界,在那里只有平静。

  佛陀这样说,是为了改变你们的想法,让法显现出来。当心随顺法时,法就进入内心。心与法成为密不可分,这是行者们应该了解的事,能改变一个人对事物的见解与经验。法只能被个人所理解,它无法给予,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们认为它很难,它就很难;如果你们认为它很简单,它就很简单。思惟它而能掌握要点者,不需要知道很多事。了解要点,如实观察现象的生与灭,你们就能了解所有事情。这就是真实的情况。

  这是成佛之道。佛陀为了利益众生而传法,他希望我们解脱痛苦,达到寂灭。解脱痛苦不—定要先死,我们不应该认为死后才可能解脱。现在,我们当下就可以解脱痛苦。在内在的认知上超越,就在这个世间,透过内心生起的洞见。接着,无论行、住、坐、卧,或在任何地方,我们都能感到喜悦,我们不再造恶业,因此没有恶报,安住于解脱境上。此时的心,清净、光明与平静,就像破云而出的太阳或满月,没有任何黑暗与染污,已经达到佛道的胜乐。

  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件事,好好思惟,以便获得洞见与力量。如果你们有痛苦,就藉由修行减轻痛苦,让大苦变小苦,小苦变不苦。每一个人都应该为了自己这么做,愿你们修行顺利与进步。

  【注释】

  ①僧伽结集大会:公元前四八五年,佛陀涅槃后不久,大迦叶尊者召集五百名证果的阿罗汉于王舍城七叶窟结集经典。由于阿难尚未开悟,不在被邀请之列,于是在一夜精勤后,开悟证果,参与结集大会,诵出经典。

  

第六章  传法

  一切都是善巧方便(upa(_)ya)……就好像为了卖药而宣传,我们必须谈到它的功效。“凡是头痛或消化不良的人……”接下来,人们买或不买,就是他们的事了。但是我们必须去村子里说一些东西,否则他们根本就不晓得那是什么。它只是引起人们兴趣的善巧方便。

  法没有身躯或实体,但是我们仍然必须设法让人接近并理解它。我们用譬喻与比较的方式,说它像这个或像那个,那全都是方便法。真正的法不能像这样展示或导览。好好想一想,没有人能将法给予他人,我们只能给人方便,以帮助他们了解,用他们熟悉的方式加以说明。因此,法在哪里?你们最好重新思考一下。

  佛陀不赞同那些轻易相信他人者,他只赞扬那些勇于追求自我认识者。后者是清明的智慧,当你能够如此觉知时,就能解决问题。如果只是因为别人告诉你,你才知道,问题将一直存在。

  例如,当你们来这里时,你们必须问人往邦高(BanGaw)村与巴蓬寺(wat Pah Pong)的路,以及寺院大概是什么样子等等。但是只听他们的回答,仍然无法清楚地认识,你们虽然知道,但是并不真实。你可以想一辈子,但是除非你实际到达这里,否则你永远不知道。如果别人问你巴蓬寺,你能怎么说?事情并不清楚,因为你只听过别人的说法,你的知识仍然不够实际,它尚未“到达”,因此仍然会有问题。

●亲自确认方能相信

  当你们真的到达,亲眼看见之后,疑虑才会一扫而空。你们可以说邦高村与巴蓬寺像什么,阿姜像什么。问题已经解决,因为你们已经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