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一个资深的酒徒,宇文青尘对美酒的喜爱程度远远大于一切,美酒在前,宇文青尘顿时失了风度,也顾不得众人眼巴巴地看着他,竟然直接举起酒坛子就喝。
尽管药王酒的酒精含量达到了52%,但是却没有烈酒那种极度辛辣的感觉,反而异常的甘醇。宇文青尘喝的畅快,一斤白酒几口就被他喝得干净。
酒液入喉,宇文青尘将酒坛往旁边一扔,就地盘坐下来开始修炼,看的随行的3个年轻人一阵无语。
徐应龙笑了笑不以为意,他拿出的是药王二号,一斤酒液相当于一颗半强体丹,宇文青尘一次性喝了一坛,肯定需要立即吸收药力。倒是宇文青尘带来的两个门人满脸的疑惑,不知道宇文长老为何在贵客面前做出如此失礼的举动。
“呵呵,宇文长老是在炼化酒力的药力,大家不要奇怪!”徐应龙笑着解释道。
“酒里的药力?”三个年轻人惊讶地看着眼前的几个精美的酒坛子,都很好奇这酒里面到底有什么。
徐应龙笑着说道:“这是一种大补的药酒,里面不但有高年份的灵药,还有一些珍惜野兽的骨头和血液,饮之对修炼之人颇有好处!”
说着徐应龙打开其中一坛,给每人倒了一杯,包括家里的两只小老虎,不过唯独没有给小不点和小灵儿倒,热的两个小家伙抗议不已。
其实徐应龙对于小家伙们喝不喝酒倒无所谓,灵酒少喝点对修炼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安若曦和姬晗蕾却严禁小家伙们碰酒,连略含酒精的饮料都不许碰,徐应龙也只能无视小家伙们可怜的眼神了。
见徐应龙把药王酒说的如此之好,跟随宇文青尘一起来的这几个小伙子顿时口水直流,随着徐应龙提议碰一杯,众人都高举酒杯,畅饮杯中美酒。
火锅配美酒,再加上火锅本就吃的一个热闹,这顿饭大家伙吃的酣畅淋漓。唯一的遗憾就是蔡勇等人觉得酒太少,还没喝过瘾。
对此徐应龙指示笑了笑没有说话,灵酒不同于普通白酒。普通白酒喝多了顶多难受一会儿,但是灵酒喝多了可不好受,因为酒里全都是各种草药。况且每个人炼化药力是有极限的,像先天境以下的修士一次性最多可以喝八两左右的灵酒,也就是相当于一颗强体丹的药力,最多不能超过一斤。
他拿来四坛美酒,除了宇文青尘独自占了一坛,剩下的几个人则是分了其余的三坛。平均下来每人三四两,这也足够普通修士打坐炼化三四个时辰了,考虑到下午他还想带着老婆孩子转转蓉城,所以徐应龙并没有继续上酒。
酒足饭饱,徐应龙让宇文青尘带来的几个小辈留下来照顾宇文青尘,而他则是带着自己带来的人回酒店。
玩了一上午,小不点和小灵儿早就困了,还没回到酒店双双就在徐应龙怀里睡着了。再加上其余几个人都服用了不少灵酒,所以回到酒店后徐应龙让众人立即回去打坐修炼,下午四点准时外出。
回到房间将两个小家伙安顿好,徐应龙和两女也开始修炼。
修炼最是消耗时间,不经意间几个小时就过去了,等紫怡过来敲门的时候,徐应龙等人才发现已经是下午四点半了。
叫上众人,一起出了酒店,拦了三辆车子,然后直奔榕城著名的旅游景点文殊院。
文殊院位于榕城市中心,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圆塔院,宋时改称“信相寺”,后毁于兵焚。传说清代有人夜见红光出现,官府派人探视,见红光中有文殊菩萨像,便于康熙三十六年集资重建庙宇,改称文殊院。康熙帝御笔“空林”二字,钦赐“敕赐空林”御印一方。
由于徐应龙等人恰逢节假日,正好这里免费对普通市民开放,因此并没有缴纳门票钱。文殊院坐北朝南,入眼山门对面便是一道宏伟的大照壁,壁上镌刻的“文殊院”三字。
此时徐应龙听到不远处的一对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正向女友显摆,说着这几个大字的来历:“。。。。。据说这几个字是清康熙年间的主持所书,那个主持就是慈笃海月禅师,相传这位禅师是文殊菩萨的化身,道行高深,传说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红色火光在空中凝结成文殊菩萨像,久久不散。人们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从此改信相寺为文殊院。。。。。。”
原本徐应龙并没在意,但是当那个小伙子说到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竟然天现异象,徐应龙突然想到那个慈笃禅师会不会是一位法力高深的佛修。
徐应龙注目山门上的三个大字,突然他的眼前出现一个眉慈目善的老和尚正在挥毫泼墨,每下笔一次便引的天地元气剧烈波动。徐应龙仔细想要看清这位大和尚的修为,但是却始终力有未逮。就在他将全身修为提升到极致,想要看清老和尚的修为时,突然看到山门上的三个大字仿若活了一般,竟然飞出山壁砸向他。
徐应龙没想到竟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当即一愣,但既便是如此他想躲还是可以躲得掉的,但是他身后便是安若曦和姬晗蕾,而姬晗蕾怀里还抱着小灵儿,徐应龙又怎么可以躲开呢!
猛喝一声,徐应龙调动全身所有灵力,在身前布置了一个巨大的元气盾。
“轰”一声沉闷的巨响过后,徐应龙整个人毫无征兆地向后倒飞出去,然后撞在了门前的一颗三人合抱的大树上。
摔在地上后,徐应龙鲤鱼打挺翻身起来,就在众人以为他没什么事情的时候,他突然“哇”的一声吐出一口鲜血,整个人又向后倒去,重新跌坐在了树下。
看到徐应龙突然吐血,众人都是一惊,安若曦和姬晗蕾更是慌了,急忙扑上来查看情况。
徐应龙闭上眼睛缓了缓,然后才长长出了口气,说道:“我没事儿!”
“到底发生了什么,你怎么倒飞了出去?”安若曦心有余悸地问道。
“没什么,具体的事情等回去我再和你说!”说着徐应龙缓缓站起来,再次来到山壁前,盯着山壁上的三个大字看来起来。
尽管嘴角还挂着血迹,但是徐应龙心里却是异常的兴奋。一直以来徐应龙对于华夏神话传说中的神仙是否存在都表示极度怀疑,因为就神话传说中的那些人物的能力,即便是九天仙界的真正仙人也未必能比得上。
但要是说那些都只是空穴来风,是古人臆想来的,徐应龙又有点不信,因为地球上有修真者存在是铁一般的事实,根本毋庸置疑。然而地球修行界的实力徐应龙也有所了解,要是用一个字形容的话,那就是弱。太弱了,诺大的一个修行界,先天境这样的蝼蚁也能算得上是顶尖高手,实在令人不敢相信。
因此,羸弱的修行界和夸张的神话传说让徐应龙有些分辨不清那个到底是华夏修行界的真正面目,今天他终于找到了答案。(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二章:大和尚(求订阅!)
徐应龙的答案是什么,又是怎么得到的呢?
这就要从那三个字说起,在一般人眼里山壁上的三个字就是三个没有任何奇特之处的汉子而已。但是在徐应龙眼里,那三个字却是凝聚了一位大能精气神的道痕。
道痕,竟然是道痕,徐应龙心里震惊莫名。
道痕也称道迹,是那些真正的大成之士长时间居于某地而留下的印记,使自身的精气神大量残留于某地而形成的一种灵力秘境,非大能者无以成道。
徐应龙的修为虽然只是先天境后期,但是前世他却是一位实力至强的仙君,该有的眼力劲还是有的,一般的修士他只要看一眼就能知道其修为。就像天璇,尽管她身上有隐藏修为的法器,极力掩饰其真实修为,但是徐应龙还是一眼就看出她是一位天境强者,位于修仙十境中的第八境。
但是徐应龙刚刚竟然没能看透那个大和尚的修为,这样的情况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大和尚身上有至宝,可以保护自己不被别人窥视。另一种可能就是大和尚的修为已经通天,超出徐应龙七个以上的境界。
第一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因为道痕只是一种灵力秘境,就相当于是一段用灵力保存下来的视频,因此里面的人是不可能携带真正的法宝的,所以只有第二种可能。
但是要知道现在徐应龙的修为是先天境后期,比他高出七个境界的高手那可是无限接近真正的仙人了,即便不是那也是凡间真正的巅峰高手。
地球上竟然有这样的高手,这着实令徐应龙震惊。最让徐应龙震惊的还有这个道痕,普通修士根本不可能留下道痕,即便是普通仙人都不可能,更不要说是一个凡人修士了。那个大和尚之所以能留下如此清晰的道痕,那和其手中的那支笔有关系。
尽管徐应龙并不认识那支灵笔,但以他的眼光还是一眼判断出那是一柄上品仙器,不然不可能在这地方留下道痕。
顶尖修士,上品仙器,这无不昭示着地球修行界远比他知道的要强大的多。虽说这个大和尚是几百年前的人物,而且也已经圆寂了,但是至少可以说明地球是有过高阶修士的。
既然有高阶修士,那就说明地球上十有八九是有过仙人的,这个发现让徐应龙激动不已。
不过随即新的问题就又出现了,既然地球上有过高阶修士,甚至还出现过实力强大的仙人,但是为何此时地球的修行界会如此弱小?另外地球上的灵气为何如此稀薄?那些强大的修士和仙人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要离开?而他自己魂穿到这个世界难道只是一个偶然吗?如果不是偶然,那又是为什么?
另外地球上的一些植被以及人体的构造都和九天仙界颇为相似,只是好像很多东西都像是退化了一般,地球和九天仙界有关系吗?如此多的疑问困扰着徐应龙,让他陷入了沉思。
如此多的问题徐应龙暂时无法一一想明白,不过他的心情却十分高兴。因为至少现在他已经知道这个世界上是有过强大的修士的,这对于徐应龙来说已经足够了。
恋恋不舍的离开山门,一行人边走边聊,很快就进了院内。院内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5座大殿递相连接,与东西两侧的钟楼、斋堂、廊房等建筑浑然一体,庄严肃穆,古朴宽敞。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
走着走着徐应龙突然感觉到一阵巨大的灵力波动,徐应龙急忙放开神识,查探灵力波动的源头,很快徐应龙就找到了这个源头,竟然是一处别院之中。徐应龙让安若曦等人四处转转,而他则是抱着自家小丫头循着灵力源头而去!
不一会儿徐应龙就来到了那处别院,院里空无一人,倒是里面的一间屋子里盘坐着一位老和尚,而灵气的源头就在那间屋子里。更让徐应龙意想不到的是,那位大和尚竟然不是普通人,尽管其身上的灵力波动极其微弱,但是徐应龙还是一眼看穿他是一位真正的佛修,而且修为已经达到了先天境大圆满。
这可不是那些武者伪先天,而是一位真正修炼了灵力的先天高手,既便于现在的他相比,要是他不动用功德金身的话,恐怕也不一定能不能将大和尚制服。
徐应龙抱着小灵儿大步走进别院,然后推门走了进来。
木鱼之声戛然而止,大和尚宣了声佛号后问道:“施主远道而来,请坐!”
徐应龙笑了笑说道:“和尚是怎么知道我们父女是远道而来的?”
“频僧只看出施主是远道而来的,却没看出令爱有何异象!”大和尚双手合十道。
徐应龙不明白大和尚的意思,当即道:“哦,那大和尚可知我来自哪里?”
“惭愧,贫僧虽能看出施主乃是方内之人,而且非我方人士,却是不知道施主来自哪里!另外施主面相奇特,贫僧修为浅薄,无法看清其中迷雾!”大和尚道。
“呵呵,有何奇特之处,还望大师告知!”徐应龙道。
“施主面相本是夭折之相,按道理怒可能活到现在,但是施主却活生生站在这里,这是一奇。其次施主印堂死气尚存,说明施主曾遭遇过生死大劫,且元生机断绝,然而施主现在元气十足生机盎然,这是二奇。另外施主身上业力缠身,然本神清明,非奸邪之人,这是三奇!”大和尚道。
徐应龙心中一震,顿时明白大和尚所说的远道而来并非指的是他从天海远来,而是指他的灵魂。大和尚仅仅从他的面相上就能看出这么多的问题,其修为确实不错。
想到这里徐应龙便将自家宝贝放到地上,任其自由玩耍,而他则是就地坐下,与大和尚谈了起来。
“呵呵,大和尚修为高深,佩服!敢问大师法号?”徐应龙道。
“阿弥陀佛,贫僧了空,乃是这文殊院一闲散僧人!”大和尚道。
徐应龙道:实不相瞒,在下途经此地,突然感觉到似有什么东西在召唤在下,所以带着小女前来查探一二,一来二去便来到了这里!”徐应龙道。
“竟然有此事?”大和尚也是惊讶地说道。
“此事确实令人难以置信,但是在下说的却是实话!”徐应龙道。
就在这时,突然传来小灵儿咯咯的笑声,循声望去,徐应龙吓了一跳,只见自家小宝贝竟然抱着一尊华丽的小佛塔玩儿的不亦乐乎。
佛塔在佛教中意义非凡,在寺庙里玩人家的佛塔,这是对和尚们的挑衅,徐应龙急忙道:“灵儿乖乖,把东西放下,到爸爸这里来!”
听到徐应龙的话,小丫头迈着小腿向徐应龙走了过来,不过手中的那尊小佛塔却始终没有丢掉。
突然徐应龙似乎发现有什么不对,再一看,刚才那种灵力波动的源头不正是这尊小佛塔吗!
不待徐应龙开口问,大和尚叹了口气说道:“天意啊,施主不是想知道是什么东西召唤着你吗,那贫僧现在就可以告诉你,就是令爱手中这尊玲珑塔,施主可以仔细看看!”
徐应龙仔细看了看,发现此塔塔身金光闪闪,看材质仿若是真金打就,其次塔尖也是金光流转,一看就知道不是凡品!最重要的是塔里竟然有一块奇异的东西!(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三章:玄奘佛骨(求订阅!)
第三百一十三章:玄奘佛骨(求订阅!)
那是一块略呈圆拱形;比一节拇指稍小,颜色暗黄中稍微偏白的东西,单单从样子上实在看不出来这是个什么东西。
徐应龙将灵力运至双眼,然后仔细看向那个神秘的东西,只见黄黑的外表下竟然是净白如玉的本质,看样子像是一块玉石。就在这时,徐应龙突然感觉到一股巨大的威压从神秘之物里透了出来,罩向徐应龙。
见此情景徐应龙急忙后退,刚刚他已经被搞得吐了一次血了,可不想再来一次。可惜威压来得突然,徐应龙根本就没有时间躲避。
“轰”的一声闷哼,徐应龙连连向后倒退了五六步,然后才稳了下来。幸好这一次他只是被逼退了几步,并没有受伤。
尽管如此,徐应龙还是神色大变,这到底是什么东西,竟然能有如此巨大的威压,要不是刚才混沌珠出手帮忙他很可能会被这块神秘之物震成重伤。
徐应龙定了定神色,沉声问道:“大师,这到底是见什么东西,为了会有如此威压?”
了空大和尚神色复杂地看了看玲珑塔中之物,又看了看徐家父女,叹了口气说道:“实不相瞒,此物乃是我佛门圣物!”
“佛门圣物?舍利子?”徐应龙皱着眉头问道。
舍利子徐应龙见过,样子可不是这样的,他想不明白这到底是一件什么圣物。
大和尚宣了一声佛号道:“施主,此物并非舍利子,而是一块佛骨!”
“佛骨?”徐应龙惊讶地说道。
“是的,此物乃是我佛门圣僧玄奘法师的头顶骨,故才会有如此威能!”大和尚道。
“不会吧,玄奘法师?唐僧吗?”
说起玄奘法师,华夏人恐怕没有不知道的,因为玄奘法师就是传说中的那位西天取经的唐僧。
“就是我佛门圣僧玄奘,此物便是他圆寂后留下的一块佛骨!”
“大师,据我所知,玄奘大师圆寂已有一千三百余年,尽管坊间一直盛传世间遗有玄奘法师的佛骨传世。然据传玄奘法师的墓早已毁于战火,何以保存至今,又怎么会出现在西蜀?”徐应龙沉声问道。
了空大和尚道:“圣僧是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曾祖父陈钦,曾任后魏上党太守;俗姓陈名祎,出身于儒学世家,幼年跟父亲学《孝经》等儒家典籍,父亲去世后,二兄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即长捷法师。圣僧十一岁那年,便随长捷入寺受学《法华经》、《维摩经》等。隋大业八年,玄奘时年13岁,于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圣僧出家后,首先在洛阳净土寺跟景法师学《涅槃经》,从严法师学《摄大乘论》,达六年之久。21岁后,圣僧离开成都,从湖北绕道长安,之后由长安到天竺求学,历时17年而归。”
“圣僧晚年一直在长安译经,唐高宗麟德六年,圣僧圆寂。高宗惊悉,忧伤难抑,三天不上朝,认为大唐痛失国宝,赐葬在陕西铜川玉华宫。唐高宗每日早朝都能看见唐僧墓地,悲伤难愈。三年后,大臣担心皇帝悲伤过度,建议赐迁墓地到白鹿原,后来奉旨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