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检查完座椅没有问题后,谢奕又仔细检查了一下笔墨,待全部都确认没有问题后,他这才有暇观察整个考场。他大致看了一眼,发现考场内多数考生年龄都不大,且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皆是从燕国各大学堂毕业的士子。
这些士子在学堂时已经历过多次考试,故而神色间带着几分从容。偶然中间夹杂着几个神情紧张的士子,不用问都是像他一样的世家子弟。
随着时间推移,考场渐渐坐满了士子,很快八名监考官步入考场,其中一名监考官先举起手中考卷,向众人示意密封完好,然后当众拆开纸袋,将里面的考卷取出。
这时外面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八名监考官开始分发考卷。
谢奕拿起考卷的第一时间并未急着答题,而是按照权翼传授的经验先把名字、籍贯等信息填好。
据权翼说,每年都有不少倒霉蛋忘了填姓名,以至于最终没有成绩,他可不想因为一些小失误而耽误科考这样的大事。
填完姓名后,谢奕怀着紧张、好奇、期待等复杂的心情打开考卷浏览起来,过了好大一会儿,他才轻轻舒了一口气,然后开始奋笔疾书。
考题比谢奕预想的要简单,尤其被他视为绊脚石的算题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其实不是考题变简单了,而是随着卫朔大力推广,算学发展极为迅速,已成为与儒学一样流传极广的学科,世家子弟为了通过科考,不得不下苦功夫钻研算学。
随着士子水平提高,算题不但不会成为什么拦路虎,反而会是送分的题目。毕竟在这个年代,算学即便出的再难,估计也未必赶得上现代小学生毕业考。
谢奕轻轻松松答完了前面的题目,只剩下最后一道策论题。结果他看完题目,心中便有了初步定论。说起来谢家原本也是儒学传家,只是后来为了做官,到了谢奕父亲那一代不得不转而弃儒入玄。
但好在家族底蕴还在,再加上得知燕王崇尚儒学,谢家暗中又拾起以前的传统。而谢奕仰仗家学渊源深厚,很容易就猜出卫朔所出题目的用意。
荀子此话原意讲的是德治与法治一样重要,如果让传统儒家士子来答,必然会先大大批判一番,然后搬出孔子、孟子两位圣人的言论,大大拔高一下德治地位。
但是谢奕却不会这样答题,他的目的是代表家族融入燕国,回答题目自然得以讨好燕王为目的。他深知燕王是法治的崇拜者,早在辽东之初就定下了以律法治国的理念,故而谢奕稍稍思索一下就知道自己该从哪个角度着手。
且不提正在集中精神答题的各位考生,单说卫朔在莫含、阳协的陪同下走进一个又一个考场,边视察边点头。
由于卫朔来去匆匆,不少考生都未注意到大名鼎鼎的燕王曾在自己考场出现过,只有少数有心人趁着没人注意的时候,悄悄观察了两眼。
不一会儿,卫朔来到了丙寅号考场内,走过一张张考桌,随意浏览起考生卷子来,渐渐引起谢奕与权翼的注意。
两人对望一眼,均心中一动暗道:敢在列位监考面前放肆,想来只有大名鼎鼎的燕王殿下了。
权翼倒还没什么,谢奕却忍不住多瞧了卫朔两眼,顿时被其独特的气质吸引。其实在没见到卫朔之前,谢奕也曾多次听人转述过燕王容貌、气质,但直到见到真人他才发现之前那些描述都不足以显示卫朔的独特气质。
在谢奕看来,卫朔身上兼具了世家与庶族各自的优点,反而少了世家的骄傲与寒门的自卑两大缺点。
看着英气勃勃又神态从容的燕王,谢奕脑海中只剩下一个词语:皇者风度!
这才是为皇为帝者应有的气质,与燕王相比,在王敦逼迫下苟延残喘的司马睿父子算什么皇帝?
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让谢奕对燕国未来充满信心,同时更加认同谢家北返之策。
正在考场视察的卫朔并不知道有人正对着他的背影感慨万千,他正全身心投入到视察科考当中。
从考场出来,卫朔忍不住夸赞道:“考生如此之多,盛况空前,阳卿辛苦了。”
阳协忙拱手道:“大王过誉了,这是臣应该做的,再说这也不是臣一人之功,诸位同僚同样付出了很多心血,反倒是臣不过动动嘴皮子罢了。”
“呵呵呵,阳卿谦虚了!走,我们到其他考场看看。”(未完待续。)
第621章 司马绍的决心
“陛下,丹阳尹郗鉴上报,他已开始着手整顿兵马,等再有月余时间就能派上用场。”
“嗯,很好!”
司马绍对郗鉴表现十分满意,原本他以为郗鉴到了王敦手下将很难有所作为,哪想到郗鉴不但将王敦老底探了个一清二楚,还以巧计从姑孰脱身,担任了至关重要的丹阳尹。
由于东晋南朝五朝皆定都于建邺(今南京),建邺隶于原丹阳郡。使得丹阳尹这个官职在东晋南朝十分特殊,与汉司隶校尉类似,为东晋南朝之京畿长官。
为提高京都地位,显天子之尊,参照两汉京兆、河南尹故事,晋元帝于太兴元年改丹阳太守为丹阳尹,驻所在丹阳县。刘隗为首任长官,此后凡出任此官职者无不是天子心腹。
郗鉴出任丹阳尹,让司马绍对建邺西南安全多少放下心来。
“陛下,王敦身体愈加不行了,逆贼钱凤、沈充两人担心王敦死后,其后继无人,近来不断逼迫王敦举兵清君侧。”
“哼,钱凤、沈充二贼可恶,待日后平了王敦,朕必杀之,以泄心头之恨。”
司马绍听得庾亮所言,不由对钱凤、沈充恨之入骨。这两个人都是王敦的左膀右臂,一个是王敦谋主,替王敦出谋划策,有不少计策都出自钱凤之手;另一个是王敦的钱袋子,没有沈充为王敦提供钱粮支持,王敦绝不会有如今实力。
“元规,你觉得王敦会在何时举兵?我们能不能拖到对方病逝?”
闻言庾亮苦笑着摇摇头,“陛下,王敦不傻,即便他暂时不会听钱凤蛊惑,但也不会继续等下去,他一定会在身体彻底垮下之前举兵。”
“据郗大人通过郭璞可知,王敦身体最多能撑到今年年底,也就是说朝廷最多还有三月时间做准备。”
“多亏了道徽机智,才让朝廷对王敦底细了若指掌,等日后平定了王敦,朕一定要好好封赏郗鉴。”
庾亮闻言亦附和道:“不错,道徽有大功,将来肯定不能亏待他。”
司马绍想了一会儿,突然眼神射出一道精光道:“朝廷不能坐等王敦起兵,要先发制人,打王敦一个措手不及。”
“先发制人固然好,可眼下兵马准备不足?若冒然出兵,万一重蹈第一次平叛失败之覆辙呢?请陛下三思而行。”
“元规莫担心,没有完全把握,朕绝不会冒然出兵。”司马绍摆摆手止住还要苦苦劝解庾亮道。
“不知陛下有何打算?”
“眼下我们有郭璞为内线,完全可监视王敦一举一动,一旦发现王敦身子有任何异常,大军即刻出发平叛。在起兵之初,还要对外大肆宣扬王敦已死的消息,以此扰乱王敦大军军心,趁着众人反应不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彻底铲除王敦及其一众党羽。”
看着英气勃勃且满脸自信的年轻天子,庾亮感到极为震惊,他没料到年纪轻轻的天子竟有如此心机。若接下来朝廷平叛举措皆按照刚刚天子部署行动,未来真有可能一举平定朝廷掣肘之患——王敦集团。
或许是看到了将来铲除朝廷心腹之患的希望,让天子司马绍在接下来表现得极为兴奋,后来两人谈着谈着,就谈到了燕国正在举行的科考上。
进入九月份,燕国上下皆在关注科考,连天子司马绍也忍不住打探与科考有关的消息。
“臣听人说此次参加科考的士子超过四千多人,其中还有不少是世家子弟。”
庾亮将自己打探而来的消息告诉给了司马绍,结果天子听完之后脸色大变。
司马绍曾经在北地考察过,尽管那次考察最终夭折,但还是让他对燕国各项政策有了基本认识。
科举制是燕国选拔官员的唯一途径,向来不受世家待见,只有寒门子弟最为热衷。但是今天听了庾亮介绍,让司马意识到,随着燕国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实力,让越来越多的世家开始投到燕国怀抱。
而当今建邺朝廷存在的基础就是世家,看到自己根基被挖,司马绍脸色自然不会好看。
他阴着脸沉默了一会儿询问庾亮:“元规,你说日后若是朝廷也推行科考行吗?”
“啊?陛下,万万不可啊!只要朝廷敢推出科考,您将成为世家的眼中钉、肉中刺,弄不好连陛下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庾亮满脸惊骇道。
“哼,到今天朕算是看明白了,世家都是贱骨头,典型的欺软怕硬。没看到燕王将世家欺负得那么狠,偏偏还不断有世家去跪舔燕王。”
听到天子毫不留情嘲讽世家墙头草属性,让身为世家一员的庾亮不禁露出几丝尴尬之色,可他又不能出言反驳什么。因为目前的确有不少南渡世家在看到燕王有鲸吞天下之势后,纷纷选择北上重返家园。
“既然他们不仁,那就休怪朕不义!”
司马绍脸上带着恶狠狠之色,他实在是看透了世家大族的本质。
世家大族除了有本事欺负一下皇室外,根本拿北地燕王毫无办法。
卫朔掌握的权力甚至比开国武帝还要大,世家在燕王面前简直像绵羊一样温顺,人家说出来的话才是一言九鼎。哪像他自己啊?整天为了一点儿利益求爷爷告奶奶,不但不会得到世家支持,反而还要受尽世家暗中耻笑!
与燕王相比,司马绍从不觉得自己是什么帝王,反而燕王更有帝王之威。
庾亮看着眼露疯狂之色的司马绍心有戚戚,他出身世家,又是司马绍的心腹、亲戚与至交好友,他很清楚世家与皇家之间的龌龊。
当年元帝司马睿能坐上皇位,并非是皇族自身实力决定的,而是北地士族和江东士族妥协后的产物,是北地世家与江东世家联合共推司马睿为江东之主。
但司马睿登上皇位之后,朝廷真正的权力一直都被世家大族把持,皇室只不过是世家扶持起来傀儡。
当年司马睿活得很憋屈,现在司马绍活得同样憋屈。不过与生性懦弱的司马睿相比,英武不凡的司马绍显然不甘心继续充当世家傀儡,他想摆脱世家控制,做一个真正的帝王。
其实司马绍不止是想在江东推行科举制,他雄心勃勃欲效仿燕国,对江东六州之地进行彻底的改造。
在司马绍看来,江东若不改革,继续走老路,根本就没有任何出路,将来他拿什么与要强大的燕国对抗。
“其实朕有一整套的施政方案,若非大将军王敦在侧虎视眈眈,朕早下令推行了。这些政策大都借鉴了燕国经验,朕相信,只要能顺利推动改革,江东实力将会再上一个台阶。”
看着踌躇满志的司马绍,庾亮忍不住泼冷水道:“陛下您这样做只能激化内部矛盾,引起江东世家不满啊!”
“元规,朕当然知道此举会惹江东世家不满,不过等明年平定了王敦,朝廷就能腾出手来应付江东世家。只要元规、茂宏、郗鉴你们站在朕这一边,江东世家不足为虑。”
听了司马绍所言,庾亮脸色更苦,天子显然是要借助北地世家之力来对方江东世家,只是北地世家愿意站在天子一边吗?恐怕连庾亮都不敢打包票,毕竟司马绍效仿燕国改革,其推行的政策必然会损害世家利益。
庾亮苦笑一下劝道:“陛下,千万不要轻举妄动,不然得罪了世家,绝不会有好果子吃。”
“哼!他们不放过朕?我还不会放过他们!燕王说的没错,世家就是一帮蛀虫!都到了如此危机时刻,他们还死抱着自家利益不放,朕还有什么理由站在他们一边?若再不有所努力,等将来燕王大举南下时,大家只好束手就缚。”(未完待续。)
第622章 谢艾的打算
成固作为南郑东边门户,固守着傥骆道南下南郑之咽喉。
数日前燕军自傥骆道南下,不断对成固县城发动强攻,城外的喊杀声****夜夜从未停止过。
原本守军面对气势如虹的燕军就不免胆寒,谁知没过几日,燕军辎重营从后方运来不少床弩零部件,让前线进攻部队多了些攻城利器。
之后从昨日开始,每隔半个时辰,城外燕军的弩炮、床弩等大型器械都会对着城池轰一轰,而每次都引起城内守军一阵鸡飞狗跳。
燕军装备的重型弩炮威力超乎想像,抛射的石块不仅体积大,还冲击力惊人。
重达几十斤石块,狠狠地砸到主城墙上,差点儿把夯土墙外面的包砖层砸碎。
唯一让守军安心的是,弩炮对城墙的冲击固然有,但短时间内还看不出能够打坏城墙的迹象。
比较倒霉的就是瓮城了,瓮城的夯土墙体比较薄,这几天连着被弩炮轰击,已经有一些动摇崩溃的迹象。至于直接砸中羊马墙的那些个幸运石块,无不直接把城牒垛口砸得粉碎,把躲在羊马墙里面的守军吓得心惊胆战。
守将也曾试探性在夜间派出精锐试图破坏掉这些重型器械,谁知燕军守备严密,偷袭计划功亏一篑。
燕军的远程攻击虽一时半会儿无法攻破成固,但却极大打击了守军士气,引起守军士卒恐慌,这比派大军直接攻击还要厉害。
守将也看出了己方士气逐渐低迷,但却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只能谨守城池。
有时守将甚至巴不得燕军赶紧派大军发动全面进攻,这样他还能依托城池杀伤燕军,不像现在这样只能被动挨打。
可惜燕军根本不给守军这个机会,重型床弩、弩炮对城墙的轰击已经持续几天,守军却还没有看到燕军有一丝攻城的迹象。
不是燕军不进攻,而是这一路本就是佯攻吸引敌军注意,掩护燕军自子午道偷袭安康。
……
对于燕军迟迟不能拿下成固一事,右路军统帅北宫纯看得很淡,他没想着一上来就能攻破险要城池。眼下之所以还命令弩兵对成固实施远程打击,并不在于攻取城池,而是为了破坏成固城墙,并吸引敌军注意。
眼下北宫纯最关心的自然是夺取安康的计划,前几日斥候传来信息,称一路燕军正在对安康发动攻击,至于另一路负责偷袭的小股精锐尚无任何消息传来。
如果一切进展顺利的话,再过几日薛涛率领的小股精锐将绕道安康侧后,与正面进攻的燕军合力攻下安康。
只要攻破安康,燕军将彻底打破眼前僵局。
……
在左路军没能取得突破的情况下,面对阴平道、嘉陵道两个入蜀要道,秦州中路军同样是寸步难行。
阴平古道,原本算不上是一条有着真正交通意义的道路,它数百里荒无人烟,地貌原始而险峻,山野樵夫也闻之色变,绝少行人。
古书上取其“非正道”之意,称之为“邪径”。
三国末,杰出将领邓艾经此发动了一场成功的奇袭战,使它在一夜之间闻名天下。
当时钟会所指挥的东路魏军是主力,被蜀军阻拦在险要之地剑阁,无法前进。魏军西路指挥官邓艾在攻占沓中后,向钟会建议说:“如果从阴平偷越,直向涪城,剑阁守敌必定回救涪城,大军即可乘势前进;如果剑阁守敌不撤,涪城空虚,定能攻下。”
钟会接受这一建议,令邓艾实施偷袭计划。
阴平与剑阁相隔百余里,是氐羌居住区,崇山峻岭,很难行走,蜀军也没有设防。
邓艾从沓中出发,通过阴平小道,越过摩天岭天险,绕过剑阁,直扑涪城。
涪城守将马邈面对从天而降的魏军,不战而降。
魏军从此迅速连下涪城、绵竹,逼近成都,刘禅投降,蜀汉亡。
自此,阴平道成为“用兵者不可不识”的天险,成汉为了不重蹈蜀汉覆辙,沿着摩天岭一线常年驻有大军。
年初,李雄又命长子李越领兵三万进驻梓潼郡,谨防燕军自阴平偷渡。
中路军统帅谢艾曾欲效仿邓艾走阴平小道,但面对严阵以待的成汉守军,向来足智多谋的谢艾竟也一筹莫展。
就在此时,水军将领高开奉枢密院调令,携一厢水师陆战队移驻阴平,为日后水陆并进沿嘉陵道东进取南郑做准备。
“当初组建水师陆战队时,原本以为只能用来夺取岛屿与登陆之战,却没想到会在今日发挥作用。”
正在检阅水师陆战队的谢艾,笑着对指挥使高开道,“如今成汉大军集中于阳平关、南郑、剑阁等几个险要关隘中,沿途不但山川环绕,还有大小江水穿插期间,若仅靠步兵强攻很难攻下敌军重兵把守的关隘,如今有水师助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