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电影巨匠-第3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洛杉矶时报”为首的媒体都开始忍不住地纷纷吐槽。

    “丧失理智,自取灭亡!”作为西海岸最大的新闻媒体,克里夫…罗宾森具有如此倾向性的言论居然得以发表,由此可见,“洛杉矶时报”内部上上下下都无法对兰斯的决定给予认同。

    在克里夫的这篇评论之中,他给予了兰斯足够的肯定。“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兰斯用一部接着一部作品的巨大成功证明了他的才华,甚至可以称得上是x时代导演里的杰出代表,但过去作品的连续成功似乎已经让兰斯冲昏了头脑,盲目的自信让他做出了一次比一次出格的选择。”随后话锋一转,责备声犹如暴雨一般砸了下来。

    “诚然,在艺术领域里,不断的实验、不断的尝试、不断的突破、不断的创新,往往能够奉献出无数精彩作品,历史已经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但同样,历史也证明了,商业电影想要取得成功,必然具备一定的因素,即使是打破了商业叙事模式的‘大白鲨’,改变了商业剧本模式的‘雌雄大盗’,改变了商业文化模式的‘星球大战’,它们身上依旧具有着鲜明的市场特色。

    现在,兰斯却在尝试用实验电影的方式去创作一部商业电影,这甚至比俄罗斯大转盘还要更加疯狂,几乎已经注定了惨败的结局,但兰斯还是豪爽地孤注一掷,为这部小众的邪典作品开出了高达两亿美元的成本预算。癫狂,癫狂,癫狂,除此之外,找不出更加合适的词汇来形容兰斯的这一决定。

    ‘疯狂的麦克斯’系列曾经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引起了不少小众影迷的兴趣,电影里传递出来的末世特色、废土风格、摇滚气质,令人着迷。不可否认,这是一套具有深远影响力的邪典作品。它与‘星球大战’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乔治…卢卡斯塑造了一个神秘而奇妙的未知世界,带着观众去探索宇宙,将脑海里的幻想演变成为现实,乔治…米勒则塑造了一个残酷而暴戾的现实世界,将观众内心深处的恐惧都演变成为现实,以另类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所以,‘疯狂的麦克斯’不是‘星球大战’,也成不了‘星球大战’。

    这样一部电影,也许可以在极小部分的群体之中引发共鸣,比如高中科学实验室里那群用‘外星语’交流的数学狂热爱好者;但电影里的所有因素都不具备唤醒市场热潮的潜力,更不要说发展成为一部商业电影的可能了。

    我们不应该忘记,兰斯用四千万美元拍出了‘罪恶之城’,他将这个极客、宅男风格浓郁的故事演变成为了一枚票房炸弹,惊艳了所有人。正是这部作品给了兰斯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将目光瞄准了‘疯狂的麦克斯’。但,我们同样不应该忘记,‘罪恶之城’的成本仅仅只有四千万,而‘疯狂的麦克斯’的预算已经达到了两亿。

    这是一个数学题,身为制作人的兰斯难道没有邀请麻省理工学院的高材生们好好计算一番吗?”

    克里夫的用词并不疯狂也不犀利,但这对于“洛杉矶时报”这样一份权威报纸来说,已经迈过了那条底线,让人清楚地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极端情绪。

    “凭借着‘上帝之城’横空出世之后,兰斯正在用一部部精彩作品证明自己的实力,成为好莱坞不可忽略的一股新兴势力。但现在,兰斯的狂妄自大正在吞噬他的才华,越来越丧心病狂的选择、越来越匪夷所思的决定,让人清晰地看到他正在肆无忌惮地挥霍自己的天赋。放弃了‘加勒比海盗’续集,退出了‘007’项目,拒绝了‘我是传奇’,兰斯似乎正在努力地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但‘疯狂的麦克斯4’显然不是这条道路的正确选择。

    此时,我们应该冷静下来思考:我们是不是正在见证一名天才的陨落?”

    在文章的最后,克里夫巧妙地偷换了概念,营造出一副兰斯主动与好莱坞大型电影公司为敌的假想,第一次真正地将好莱坞的内部“封锁”以另外一种面貌呈现了出来,并且悲天悯人地表达了对兰斯的痛心疾首,彷佛只是一个恨铁不成钢的电影爱好者一般。

    不得不说,克里夫果然老道,这篇报道刊登之后,不仅引发了热烈讨论,而且还得到了无数追求者的认可。

    包括“洛杉矶时报”在内,超过四十九家媒体都发表了相似的言论,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东海岸的“华盛顿邮报”、“纽约邮报”等七家媒体也都赫然在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即使是那些支持者们,对兰斯的如此选择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正如克里夫所说,放着“加勒比海盗”、“007”、“我是传奇”这样的项目不选,偏偏选择了一部“疯狂的麦克斯4”,这就好像放弃了碧海蓝天的度假胜地,选择了穷山恶水的沙漠进行度假,让人根本无法理解。

    更为夸张的是,不少忠实的电影粉丝们也都纷纷在网络上开始吐槽,希望兰斯能够尽快回头,不要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了。在雅虎社区里,居然有人设置了一个“反对‘疯狂的麦克斯4’”的投票,名义是“罪恶之城”的疯狂爱好者,而这个投票在短短三天之内就吸引了两万多人。

    似乎,现在就连观众也拒绝站在兰斯身后表示支持了——正当人们以为情况不能再更加糟糕的时候,底线总是又一次被打破。世界,就是如此疯狂。(未完待续。)

700 葬送前程

    “旧金山纪事报”的布莱恩…巴洛在报道之中写到,“兰斯洛特似乎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宣告自己的才华已经消耗殆尽了!选择了一部‘疯狂的麦克斯4’,显然,这不是一部奥斯卡作品,同样,这也不是一部能够在票房方面有所建树的作品。现在看来,兰斯洛特绝望地想要证明他的恃才放旷是没有人可以抵挡的,没有任何人;但残酷的现实会告诉他,这是生活,不是电影。”

    “纽约邮报”的梅根…莱曼没有掩饰他的担忧,“作为一名风格独特的导演,兰斯洛特总是能够给我们带来惊喜。但这一次他是不是太过急切了?乔治…米勒曾经为‘疯狂的麦克斯4’注入惊人的能量,但终究只是一部小众邪典作品;兰斯洛特即使能够重新唤醒这套系列电影的生命力,但想要在北美市场赢得认可,却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自信与自大,仅仅只有一线之隔。”

    “名利场”的资深记者乔纳森…杰拉德更是语言犀利,“葬送前程!兰斯洛特的作品选择总是出人意料,似乎从来没有人可以预料到他的动向,可即使是对兰斯洛特来说,选择‘疯狂的麦克斯4’也更像是一次自杀举动,而不是突破创新。在‘罪恶之城’取得如此优异成绩的情况下,似乎整个好莱坞都已经敞开了大门,一条成功大道已经铺就在兰斯洛特的面前,但他却选择了亲手埋葬自己的前程。”

    可以看得出来,乔纳森的报道之中再次出现了六大电影公司的身影,所有记者都在暗示着,如果兰斯选择向华纳兄弟、索尼影业妥协,成功唾手可得;但现在兰斯不仅没有接受提案,而且还破格选择了“疯狂的麦克斯4”,所有的举动在人们眼中看来,完完全全就是失心疯了。

    不仅仅是“旧金山纪事报”、“名利场”这些西海岸的媒体,即使是东海岸的媒体们也无法理解兰斯的选择,似乎所有人脑袋上都有一个巨大的问号:为什么?为什么是“疯狂的麦克斯4”?从任何一个角度进行分析,这都不是一部能够夺取票房的作品,也不是一部值得挥霍两亿的作品,更不是一部能够扭转乾坤的作品!即使兰斯想要打破六大电影公司的封锁,“疯狂的麦克斯4”也不是正确的选择,更像是……绝望之中的慌不择路。

    所以,兰斯真的被华纳兄弟、索尼影业逼到了墙角?

    当“疯狂的麦克斯4”逐渐露出真面目之后,全美足足有八十一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其中四十九家都不看好兰斯的选择;还有二十三家媒体则表示了观望态度,没有支持,也没有反对;仅仅只有九家媒体表示了积极肯定的态度——清一色全部都是来自东海岸的媒体。

    仅仅只是这一个数据就可以看得出来,似乎所有媒体都已经认同了一个事实:兰斯已经失去理智了,华纳兄弟为首的大型电影公司真正地将兰斯逼上绝路,不愿意妥协的兰斯于是不管不顾地做出了如此疯狂选择。

    “纽约时报”的哈维尔在评论之中表示了深深的好奇,“我至今都记得,当初兰斯洛特出现在里约热内卢,专心致志地投入‘上帝之城’的拍摄,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为什么?为什么这位导演会抛弃北美的诸多项目,选择到巴西来完成这部贫民窟作品的拍摄?为什么这位导演会选择了这样一个边缘世界的题材进行拍摄?为什么这位导演会采用全部业余演员来进行拍摄?问号,满头都是问号,似乎除了疑问,还是疑问,他的行为根本找不到任何解释。

    这一次似乎我又回到了这样的处境之中。为什么?为什么这位导演会在事业巅峰期选择了这样一部剑走偏锋的作品?为什么这位导演会看中了一部描写末日废土的作品?为什么这位导演会愿意挥霍两亿美元来打造这样一部看起来与主流市场格格不入的作品?为什么!一个接着一个问号,根本找不到解释。

    但我想,也许这就是我和兰斯洛特的区别。他拍摄出了‘上帝之城’、‘借刀杀人’、‘罪恶之城’这样风格独特却又精彩绝伦的作品,而我仅仅只是一名普通的电影记者;他用灯光、用色彩、用构图构建出了一个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却又与现实社会相互影射,引发了无数深远的思想,而我仅仅只是一名普通的电影爱好者。

    兰斯洛特的想法我永远都无法理解,只能被动接受,跟随着他的脚步、他的镜头去揣摩那个神奇的世界。以前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所以,我更加好奇的是,为什么是‘疯狂的麦克斯4’,这位导演将会构建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来震撼我的世界?

    我已经开始期待了。”

    从评论就可以看出哈维尔的谨慎了,他没有直接表达对“疯狂的麦克斯4”的支持,因为他们也无法理解兰斯的选择,但他却表达出了对兰斯的支持,把焦点全部放在了兰斯身上。哈维尔试图让人们回想起,过去四部作品也都是如此,没有人看好兰斯的选择,但最终兰斯都证明了自己的能力。现在,也应该如此。

    正如哈维尔所说,比起批判来说,难道人们不应该更加好奇吗?好奇“疯狂的麦克斯4”到底是如何吸引兰斯的?好奇兰斯又将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另一方面,“芝加哥论坛报”的南茜…布莱克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记得在‘罪恶之城’问世之后,我曾经和几位影评人伙伴起过争执:兰斯洛特执导的电影到底是商业属性多一些,还是艺术属性多一些?

    我们争执了许久,甚至面红耳赤,但却得不出一个准确的结论。因为兰斯洛特的作品总是带着一丝邪典属性,那诡异而凌厉的色彩总是显得与众不同,这一点是我们达成共识的;可偏偏兰斯洛特的作品却总是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电影观众的芳心,连续三部作品北美票房破两亿,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同时也让兰斯洛特的作品风格更加难以揣测。

    现在,我又一次回到了问题的原点,‘疯狂的麦克斯4’到底是商业属性多一些,还是艺术属性多一些?毋庸置疑,这是一部邪典电影的重新启动,闭上眼睛依旧可以描绘出乔治…米勒构建的那个废土世界所带来的震撼;但同时,这是一部预算高达两亿的作品,如果全球票房没有迈过八亿门槛就意味着失败的商业作品。所以,兰斯洛特到底在做什么呢?

    也许,这就是兰斯洛特的魅力,除了他自己之外,没有人能够揣测出来。所以,如果有人琢磨出了我的那个问题,请来信告知,不甚感激。”

    比起哈维尔来说,南茜的支持就更加明显了,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不懂就不要胡说”的凌厉,话里话外都在谴责那些媒体跟着煽风点火、误导读者。虽然南茜对于“疯狂的麦克斯4”也不太理解,但南茜却坚信着,这部电影让兰斯投入了如此大的精力,绝对不会是“为了失败而打造出来的作品”。

    不过,“纽约时报”和“芝加哥论坛报”的同盟者并不多,仅仅只有九家媒体而已,“名利场”的评论无疑得到了最多的认可,乔纳森犀利而直接的评论表达出了现在整个舆论的走向,几乎所有人都相信着,兰斯正在自取灭亡。这也使得“葬送前程”成为了秋季档之中亮眼的一个关键词。

    一方面,人们认为“疯狂的麦克斯4”是引火**的选择;另一方面,人们又在期待着“水果硬糖”的表现——如果这部作品延续兰斯此前的强势表现,再次赢得肯定,那势必会让人们对“疯狂的麦克斯4”更加扼腕;但如果这部作品已经窥见兰斯的下滑端倪,那么也许选择“疯狂的麦克斯4”这样孤注一掷的决定也就有迹可循了,似乎这就是人们苦苦追寻的答案。

    不经意之间,“兰斯洛特”成为了讨论热度最高的词汇,两部与兰斯息息相关的作品吸引了无数视线。原本只是作为一部实验电影进行点映的“水果硬糖”,却悄然地大火了一把。只是,考虑到目前人们慷慨激昂的情绪,没有人知道这对“水果硬糖”来说到底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但毋庸置疑的是,好莱坞的各大电影公司现在态度都悄然发生了改变,就好像在欣赏着一场轰轰烈烈的炸楼现场一般,看着工作人员们将包装精美的炸药按照计划分别摆放,犹如艺术创作般精心规划,然后按下引爆键,目睹着整栋大楼粉身碎骨。

    正当所有人都将视线集中在了兰斯身上时,“晚安,好运”的点映仪式隆重而正式地举行,作为乔治…克鲁尼身为导演的第二部作品,此前已经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大出风头,囊括了最佳编剧奖、最佳男演员奖等多座奖杯的嘉奖,身兼导演、演员和编剧多职的乔治,风头一时无两!(未完待续。)

701 声名鹊起

    作为演员,乔治…克鲁尼凭借着“急诊室的故事”走红之后,始终游走在艺术片的领域里,“蝙蝠侠与罗宾”的首次商业大片尝试遭遇了耻辱,这也成为了乔治演员生涯永远不愿意提起的污点,所以后来即使有“十一罗汉”这样商业成绩不俗的作品,但更多时候,乔治还是以艺术作品为主,似乎除了“逃狱三王”之外,人们一时之间也说不出他的代表作了,着实令人错愕——印象之中,难道乔治不是一线顶尖演员行列吗?

    但作为导演,乔治…克鲁尼却奉献了令人信服的登场,三年前乔治交出了导演处女作“危险思想的自白”,这部作品在柏林电影节上大放异彩,为山姆…洛克威尔(sam…rockwell)勇夺最佳男演员银熊奖,乔治展现出来的导演功力更是令人敬佩,在学院评委之中备受肯定。

    现在,乔治又带来了导演的第二部作品,“晚安,好运”,聚焦在新闻行业,聚焦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聚焦在那个充满质感和优雅的黄金岁月。电影在威尼斯电影节上率先登陆,赢得了众口一致的好评,甚至一度被认为是金狮奖的热门。如果不是李/安的“断背山”横空出世,也许“晚安,好运”还应该赢得更多瞩目。

    “晚安,好运”在洛杉矶举行内部点映,终于让人们看到了乔治在好莱坞的好人缘,超过三百名观众得以第一时间观看这部电影,每一位得到邀请函的都是在圈内说得上话的重要人物,而乔治的朋友们更是集体到场祝贺,包括了最近一段时间始终停留在纽约的兰斯也发来了视频短信,表达了未能到场的遗憾,并且表示,“下周在纽约的放映,一定到场!”

    由于只是点映,记者们没有能够获得入场的资格,但第二天,四十一位影评人就放出了首批评论,与威尼斯电影节的如潮赞誉不谋而合,高达八十分的媒体综评令人惊叹,从而也再次证明了乔治作为导演和作为编剧的能力,似乎已经超过了他的演员身份。

    “今日美国”,一百分,“电影唯一缺少的就是爱德华…r…莫洛那臭名昭著的谩骂,还有一条尘土飞扬的街道。”

    “纽约今日新闻”,一百分,“今天最大的一部小制作,同时也是影史最出色的一部讲述新闻产业的作品。”

    “纽约邮报”,一百分,“精彩重现了爱德华…r…莫洛那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并且真实重现了约瑟夫…麦卡锡那令人作呕的细节。这是一部在正确时间出现的正确电影!”

    “芝加哥太阳报”,一百分,“电影另外一个重要角色——麦卡锡,而克鲁尼采用了最聪明也是最狡黠的方式来呈现——通过历史纪录片资料,让麦卡锡来扮演他自己!除此之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