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胡说,武姐姐只是护着我,没动手,是你要打人。”童言无忌。却最为真实,小蛮的控诉顿时得到很多人的认可。
不管怎么说,一个大老爷们对女子与孩童动手,哪怕其中有误会情节。现在也说不清了,韦悦已经失了先机,在众人面前已经矮了三分。
谢逸皱眉道:“混账。什么叫没伤到?孩童受到惊吓,武娘子崴脚,还不算伤到?我不想听你说什么解释,道歉即可,我当没发生过。”
“逍遥切莫动气,都是误会……”李泰仍旧出面打圆场,也许是想要维护韦家,也许是觉得谢逸该卖几分面子,也许他觉得这是再给谢逸一次机会。
今日局面莫名到这个地步,谢逸也不想在虚以委蛇下去,没有竟银牌投向李泰,便已经算是背道而驰了,何须再遮遮掩掩?至于所谓的机会,他真的不稀罕。
“魏王殿下见谅,纵是误会,也该有个对错,错了就该道歉。”
“逍遥,就不能让一步吗?”李泰的声音并不高,却又几分威胁之意。
不等谢逸说话,身后有人喊道:“既然错了,道个歉便是了,四弟何必为了旁人纡尊降贵呢、”
这一遭,说话的却是太子李承乾。
太子发话,李泰自然是不高兴,但韦悦那边却有压力了,尤其是韦家人见势不妙给他施加压力。毕竟现在太子、晋阳公主和金城郡主都“得罪”了,魏王不过是从中斡旋,不会帮忙太多,现在不退一步,恐怕不好办。
无可奈何,韦悦没有别的选择,只有低头道歉。
谢逸没有多说话,抱起小蛮转身便走,至于武二娘子则由李安宁相扶离开,郑丽琬已经唤来淮阳县伯府的马车,一行人当即驱车离开。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实在是闹心,谢逸心里有些窝火,今日当真是无妄之灾,这下子当真是没有丝毫退路了,一下子把太子和魏王彻底得罪了。
谢逸并不觉得李承乾最后是出言帮助自己,仔细说起来应该算是挑拨离间,迫于压力,韦悦不得不向自己低头道歉。
但事后呢?
心里不爽,心有怨恨是肯定的,他们不能把太子怎样,所以这许多怨恨只能落到自己头上。
最终不过是让更多人仇恨自己,然后来找麻烦罢了!
堂堂太子,亦是不安好心,没什么肚量啊!
至于魏王李泰,也是个阴险小人,现在肚子里不知道在打什么鬼主意呢?至于肚量,肯定不能与他肥胖的身体成正比。
也罢,反正从来没有将心思放在他们身上过。至于往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便是了,手中的王牌必须得握紧了。
……
谢逸走了,马球赛也开始了。
但是已经没有多少人将马球赛放在心上,胜负似乎已经不重要了。
莫名其妙,谢逸出了莫大的风头,当然都是被迫的,在旁人看来也都是天大的麻烦。
当然了,也是无妄之灾。
程处亮有些后悔,也许当初不该邀请谢逸,否则何至于落到这个地步?
至于当事的李承乾和李泰等人,心情也高兴不到哪去,最终可谓是不欢而散。
当然了,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那就是对谢逸的记恨。
很多人看在眼里,不禁摇头,似乎颇为同情谢逸的悲惨处境。
但也有人却看到不一样的地方,谢学士背后的实力也不弱啊,晋王和晋阳公主的力挺是一方面,那金城郡主在某种程度也代表了江夏郡王府。
这些力量加在一起,不弱啊,并非不堪一击!(未完待续。)
第二五八章谢逸难封
太极宫里,李世民放下了今日的最后一本奏疏。
因为高昌之乱的缘故,近日兵部、工部和户部,以及鸿胪寺与军中将领递送的奏疏不少,纵然是年节期间,也根本闲不下来。
侯君集出征的事已经定了下来,他只在承庆殿召见了一次,尚未完全说明白,侯君集便抢先一步主动请缨。
不过李世民却明白,说是主动,实际是被迫。
召见的旨意一下达,侯君集便明白这趟高昌之行他非去不可,与其让皇帝拉下脸语重心长,还不如主动些。
如此不让君臣彼此为难,面子更好一些,当然了,郡王心中的歉疚也就更多一些。
出征的人选定了,兵马数量也定了,堪堪六千兵马而已。
如果人数更多,祁连山下运送粮草的兵丁民夫便需要成倍增加,显然不是大唐目前所能承受的。
所以只能指望侯君集率领这六千精锐兵马,穿越数千里戈壁荒漠,顺利平定高昌之乱。
吐谷浑那边的配合虽然尚未有回话,但考虑到两边的关系,想来没什么问题。
目前最紧要的便是保证好行军线路,以及粮草供应,李世民正为此忧心之时却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不知不觉,兵部和户部,已经陇右河西突然多了一匹基层官吏,而且都积极地行动起来,在侯君集平定高昌做准备。
如此情况,有点惊喜。
李世民眼前一亮,旋即便好奇这些人的身份,大唐的官吏几时有了这么高的觉悟和积极性?
显然不大可能,李世民并没有那么好的自我感觉。
身为皇帝,想要查到这些信息很容易,很快最终结果便指向了东宫,指向了李承乾。
看到这个最终结果时。李世民笑了。
他的想法很简单,他觉得李承乾长进了,在用这种方式来为朝廷,为自己分忧。至于儿子默默培植自己势力这事,他也看在眼里,但并未有过激反应。
都是从皇子过来的,有点亲信没什么奇怪的,只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便没什么要紧的。
李世民相当欣慰,他并未想到儿子有更为叵测的居心。并非他的帝王心术不够,而是作为一个父亲,他对自己的儿子尚有信心。
太子长进了!
很好!李承乾心中暗喜,觉得自己先前的做法凑效了,唯有增加压力,才能让李承乾着急,不断长进。
所以这个磨刀石计划可以继续进行,李世民下意识打定了主意。
放下朱笔,李世民笑问道:“临幸魏王府之事可准备好了?”
承庆殿里的一个角落下。走出一个不起眼的宦官,低声道:“回陛下,宫里已经准备好了,魏王府那边也在积极准备接驾。并无差错。”
“赏赐呢?准备好了吗?”
李世民问的有些突兀,所以宦官略有惊讶,微微迟疑道:“给魏王殿下,王妃和世子的赏赐已经准备好。不知陛下可还有旁的吩咐?”
李世民沉吟道:“给延康坊的长者们也备一份礼物,然后在准备一份中旨,临幸魏王府之日宣布。免除延康坊百姓一年赋税。”
“是!”宦官眼皮微动,显然是有点小新惊讶,但还是当即应允,他很清楚这些东西意味着什么,最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皇帝不糊涂,做出这样的安排自然是有道理的,所以他不会有任何的怀疑,只有遵从和服从。
“对了,听说承乾和青雀今日都去了少陵塬?”李世民突然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
宦官低头道:“是的,有马球比赛,现在已经结束,太子和魏王,以及各府人等都已返回。”
“情形如何?”
“这……”
李世民原本只是随口一问,但见宦官微微迟疑,顿时眉头皱起,追问道:“可是发生了什么?”
“是……”宦官不敢隐瞒,当即将少陵塬上的事情一一道来,没有遗漏任何一个细节,不偏不倚,清清楚楚。明明不在现场,但他的一番言辞却好似身灵其境,让人很惊讶他的消息来源和准确性。
“承乾和青雀投注不同?雉奴也参与了?”李世民皱眉追问。
“是,太子押了杜家,魏王押了韦家,晋王则投了平局,不过晋王殿下投注,大概是为了帮谢长史解围。”宦官倒也算是直言不讳,想到什么也不曾隐瞒。
“雉奴这孩子……”李世民轻轻一叹,没有再说下去,只是一双眼睛格外深沉,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谢逸和韦家冲突又是怎么回事?”沉吟片刻,李世民旋即又问起另外一世。
“原本是因为小孩子……”宦官随即将情形徐徐道来,仍旧是力求详细。
“江夏王府的安宁丫头参与?兕子也牵涉其中?”
“是,江夏郡王府的金城郡主出面维护武二娘子和谢小娘子,晋阳公主与谢小娘子素来熟络,所以也出面了。”
李世民继续问道:“青雀出面维护了韦家?没有帮兕子?”
“魏王殿下从中说和,也许是想要缓和冲突。”宦官这次没有斩钉截铁,而是给出了一句有些莫名的假设。
李世民淡淡一哼,没有接话,看着有些不大好高兴。
如果李泰看到此情此景,一定会惊吓不易,当时他只想着维护韦家,却忘了一件很紧要的事情。
那就是晋阳公主的感受,更忘记了这个一母同胞的亲妹妹在皇帝心中的分量。
息事宁人,为他人说情不算错,但身为兄长,枉顾事实,委屈妹妹那就不对了,加之与李承乾争的过分。
李世民隐约有种感觉,在兄友弟恭这方面,李泰做的并不好。
而李承乾的表现似乎不错,也许太子殿下当时并无此想法,只是为了挑拨离间,但不经意间维护了妹妹是不争的事实。
这是李世民希望看到的局面,心中又多了几分好感。除此之外,今日的事情似乎也有些复杂,还有许多事情需要考虑。
比如谢逸,按理说出使薛延陀归来,算是有功于国,该论功行赏的。但现在这个局面,李世民不禁有些迟疑,该如何封赏他呢?(未完待续。)
第二五九章悠然见南山
贞观十四年过的很快,恍惚间便到了五六月间。
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侯君集带着大军踏上了远征高昌之路,胜败尚未可知。
皇帝李世民临幸了延康坊魏王府,对魏王李泰编撰《括地志》的进展大加赞赏,多有赏赐。
世子李欣更是备受宠爱,据说皇帝有意给其郡王头衔,但被李泰婉拒了。然而此举传出消息,仍旧更让人大为惊讶。
很多人不由自主想到了当年皇帝还是秦王时,其子李承乾和李恪分别爵封中山郡王和长沙郡王。(李泰当时由李渊做主过继给李世民五弟李智云,得封卫王)
当年秦王时因为赫赫战功,诸子才能早早封王,如今魏王李泰做了什么?《括地志》尚未完稿,算不上于国有大功,就算是完稿,也不过一本书册而已,自己受些赏赐也就罢了,凭什么恩荫儿子呢?
如果要皇孙幼年封王,太子之子倒是有这个资格,但如今东宫的皇孙李象压根没有封王,反倒是魏王府先传说此等消息。
皇帝陛下糊涂了吗?
但凡在太极殿上李世民,谁人敢说英武睿智的皇帝陛下犯糊涂?
既然不糊涂,那么皇帝陛下为什要这么做呢?难道只简简单单是因为宠爱?恐怕不是这简单吧!
有鉴于长安城里疯传的各种消息,很多人似乎都心领神会了皇帝陛下此举的意图。尽管只是提了提,并未落实,但仍旧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皇帝有意册封李欣,李泰理所当然需要谦虚推辞。问题的关键在于,李泰谦虚推辞之后,李世民没有再坚持,顺水推舟便答允了。
皇帝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似乎有些耐人寻味。
但很多人被下一则消息迷惑了,也就将此事抛诸脑后了。因为李世民当众宣布,免除魏王府所在的延康坊百姓的徭役和赋税,并给年六十以上的长者赏赐。
皇恩浩荡啊,延康坊的百姓简直是感恩涕零,虽然只是一年的赋税徭役,但皇帝亲口赏赐,算是莫大的荣耀。尤其是那些得到赏赐的长者,老泪纵横,简直有种光耀门楣的感觉。
不过他们。以及长安城里的官员们都知道,皇帝不会莫名其妙给延康坊百姓赏赐,还不是因为魏王府在这里。
所以与其说赏赐是给延康坊百姓的,还不如说是给魏王殿下的。
然后众人便有了一种感觉,魏王府旁边的寻常百姓都能得到如此厚重的赏赐,那魏王府的属官呢?
等编撰完《括地志》,魏王府那些文人骚客肯定会得到重用,前程似锦。所以啊,现在归于魏王府门下。将来……
动了这样的心思,魏王府顿时又一轮宾客络绎不绝的风潮,声势更加浩大。
至于东宫,似乎门可罗雀的情况越发严重。
不过太子李承乾似乎一点都不着急。表现的相当淡定,东宫依旧平稳如初,但在外人眼里不禁显得有些落寞。
魏王取代太子的传言越发甚嚣尘上,长安城里也越发“热闹”了。
……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比较轰动的事情便是宰相房玄龄请辞一事。
某日的朝会上,左仆射房玄龄突然向皇帝李世民递交了辞呈,声称要辞去宰相之职。
此言一出。顿时满朝哗然。
为什么会这样?好好房玄龄到底是为什么,要做什么?没听说房玄龄犯什么重大失误,更没有听说皇帝对他有什么不满,好好的为什么要请辞呢?
就连皇帝李世民本人都有些许惊讶,有些不太理解房玄龄的做法。
房玄龄对此的解释是,自己身居相位十五年之久,曾于国有共,但如今年级渐长,精力不济,恐怕有负皇帝嘱托和恩赏。
这话说得,不对头啊!
房玄龄好像还不到六十岁,耳聪目明,精神矍铄,没看出什么精神不济的地方啊!更没有什么失误,用这个理由请辞似乎有些不充分。
可以肯定,这不是他的真心话。
有心人则注意到了,房相似乎话里有话,也许后半句才是他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身居相位十五年,这是个要点,一个人身居中枢要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十多年,这可是过往从未有过的事情。
仔细想想,着实有些可怕。
至于可怕在何处,有心人显然明白,毕竟宰相和皇帝历来就是一对潜在的敌人,君臣虽然可以相得益彰。但是现在的矛盾和威胁,或者让皇帝产生猜忌,可就麻烦了。
再者,房玄龄特意点名了恩赏二字。
想想也是,房玄龄是宰相,梁国公,宋州刺史,他的儿子房遗爱与高阳公主定亲了。他的妹妹嫁给了韩王,夫人则出身于山东崔家,豪门贵族,皇亲国戚,可谓是盛极一时。
但有道是盛极必衰,有见识的人往往在烈火烹油之时感受到危机,也许房玄龄现在就有这样的感觉。
所以,他主动请辞了,大抵是想要给房家降降温。或者房玄龄已经明显感受到了危险气息,毕竟身居高位,且老谋深算,看到一些旁人看不到的东西也不奇怪。
急流勇退需要莫大的勇气,更是一种智慧。
然而房玄龄的请辞被拒绝了,皇帝李世民压根不同意,根本没有给房玄龄说下去的机会,便直接打断。
甚至直接走下丹陛,拍着房玄龄的肩膀,句句语重心长。
说什么高昌之乱尚未平定,薛延陀尚不安稳,天下黎民尚未安居乐业,怎么能离开爱卿辅佐云云。
一句话,就是不让房玄龄请辞。
宰相仍旧让他安安稳稳地当下去,为了安房玄龄之心,还让殿中省立即准备,让太史局当即择个好日子,尽快把高阳公主和房遗爱的婚事给办了。
高阳公主的年纪尚且不大。原本可以再等上一两年再办婚事,但现在这局势,肯定是等不及了。
除此之外,还特意给房夫人加了诰命,名义上是作为高阳公主对婆婆的孝敬,但现在更多是对房玄龄的安抚。
皇帝厚待到了这个程度,房玄龄自然拒绝不得,无可奈何地继续接下宰相之位这个沉重的胆子。
以至于有些人认为,房玄龄是不是以退为进,想要争取更多利益。但只有房玄龄自己知道。这不是他想要的局面。
现在和未来几年,房家依旧可以盛极一时,但是往后……
谁知道呢?
长安的风比往年更疾啊!
……
对于这些,谢逸没有多管。
自打少陵塬马球比赛事件之后,谢逸便格外低调,每日除了去晋王府办差,基本上是闭门谢客的状态。
得罪了太子和魏王,在旁人看来这是一种明智之举。
加之皇帝陛下似乎也有点不待见谢学士,出使薛延陀也算是大功一件。但朝廷却没有给予相应的赏赐。而同行的侍郎狄知逊却得了赏赐,此等反差明显的举动,无意向众人释放了一种讯号。
谢学士失宠了!
仍旧是弘文馆学士,晋王府长史。
不管怎样。晋王府长史的职位没有丢掉,也许是晋王殿下,抑或是晋阳公主殿下从中斡旋的结果吧!
那天晋王和晋阳公主对谢家人多有维护是众人都目睹的事情,眼下有这么一位皇子庇护。倒是安稳。
但是将来……
没有人看好晋王李治,他现在是个孩子,现在可以维护自己的长史。但是将来……
皇帝陛下百年之后,无论是太子还是魏王上位,晋王作为新皇帝的兄弟,必然会安稳蛰伏。
哪里还能护得住一个无关轻重的长史呢?一个聪明的人,只要长大了,肯定不会说傻话。
所以,谢学士失宠,前途暗淡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所以啊,除了极少数的亲近朋友,淮阳县伯府压根没有外人登门,冷清到了极点。就连安逸轩这些谢家产业,生意都黯淡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