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败家子-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的,听说是护送王妃来探望河间郡王。”

李泰略微沉吟,吩咐道:“快请!”

……

洛阳城外一处高丘之上,一个瘦高中年男子看着滔滔洛水,耳听身后一人叙述,眉头紧锁。

“传言只有这些?”

“是,主要传言是泾河龙王复仇,以及玄武门之变的惩罚……”

瘦高男子褐色的眼珠微微转动,沉吟道:“就没有点别的吗?”

“呃……主人想听到什么?”

“李世民昔年在洛阳都干了些什么?不过才十来年,难道天下人都忘记了不成?眼看着他耀武扬威而无动于衷吗?”

“主人的意思是……可如此一来,会不会打草惊蛇,不利于我们藏匿行迹?”

瘦高男子不以为然道:“怕什么?浑水摸鱼嘛,假假真真,真真假假,水越浑,越是容易藏匿行迹,趁乱得手。”

“是,属下这就去办。”

瘦高男子冷笑道:“听说李世民中秋要大宴宾客,不凑点热闹,让他忙活忙活怎么行呢?哈哈!”

……

“越来越有意思了,泾河龙王,玄武门……王世充、窦建德、前隋越王杨侗,天神鬼怪,全都出现。”蒙面女子手中拿着一朵快要枯萎的杜若,鬼魅一笑。

“是啊,人言可畏嘛,不过如今的洛阳好不热闹,说法越来越多了。”壮硕的中年男子道:“前几天李世民最苦恼的大概是玄武门旧事重提。

不过这两天,又有人称是王世充、窦建德的冤魂不服败給李世民,所以兴风作浪。还有人声称在洛阳宫外,见到了前隋越王杨侗的身影,可谓是魑魅魍魉,各路神怪尽皆出没。”

“真是的,中元节都过了,百鬼才纷纷出没。”蒙面女子戏虐道:“不过百鬼洛阳行,只怕李世民有的头疼了。”

中年男子悠悠道:“事实好似不是这样,街头巷尾连个追查的密谍都没有,李世民好似压根不在乎此事,中秋之日还要开什么文会,大宴群臣。”

蒙面女子疑虑道:“是啊,此事有些古怪,水患遭灾之时大肆宴饮,很容易遭非议。所以……李世民此举应该不是宴客这么简单,却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还是小心为上,李世民敢如此淡然,肯定是胸有成竹,一切尽在掌握。”中年男子悠悠道:“不过,既然有人按捺不住,那就让他们帮忙探探虚实,也好。”

“嗯!”蒙面女子悠悠道:“对了,李孝恭的妻儿来了洛阳。”

“那个纨绔子?”

蒙面女子声音悠远道::“是,本来我在长安给他准备了一份大礼,就快要交货了,没想到他跑来了洛阳。”

“你不会是想……因为这么个小角色而打草惊蛇,不值得吧?”

蒙面女子猛地将开败的杜若用力捏在手心,眉头皱起,美眸陡然间寒光迫人,恨恨道:“小角色?堂堂河间郡王怎么会是小角色呢?不过相比于李世民,他是差了许多。可是你别忘了,你我落得今日境地,谁才是始作俑者?”

“时隔多年……你还是放不下。”

“当然放不下,到现在我都记得那副欺骗我的丑恶的嘴脸……”想起往事,蒙面女子眼珠泛红,愤然道:“难道你就不恨?若非如此,我们怎会同病相怜走到一起?”

中年男子心头一颤,伸手想要揽住蒙面女子的香肩,想要给她安慰,不想却被推开了。

蒙面女子抬起手臂,露出一段洁白的手腕,托起那朵几乎被揉碎的杜若,悠悠问道:“喜欢她吗?你不在乎她的模样,她的过去?”

“不在乎!”中年男人的回答斩钉截铁。

“但我在乎……报仇,只要那个人死了,她的心就活了,只要你不嫌弃,就嫁给你……”说话间,蒙面女子娇躯微颤,两行清泪滑落脸庞……

……

也许是水汽不够了,也许是强劲的北风来了,到了八月初,绵延二十多日的大雨终于渐渐停歇。

见到久违的阳光,洛阳城下许多人喜极而泣。只是…秋粮颗粒无收,房舍毁于水中,更让人欲哭无泪。

洛州官府有条不紊地展开救灾,发放粮食布帛,帮助百姓重建房舍。总之,是尽量安抚老百姓的情绪,争取不再生出什么新的乱子。

此举其实颇有道理,只要安抚好百姓,纵然再多的流言谣传又能如何呢?

只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一件大事显得很不和谐——魏王李泰要在明德宫大办文会,皇帝李世民借机大宴群臣,中原才俊,山东士子也在受邀之列。

东都水灾刚刚过去,百姓衣食尚且没有着落,这时候皇宫里却大肆欢宴,真的好吗?

有谏官得知消息,立即上书劝谏,劝阻皇帝的奢靡之举。

但这一次,善于纳谏的李世民一概不听。哪怕是陕州黄河决口,河阳数十里地尽为泽国,亦不为所动。

只是下旨叮嘱门下省与地方官府组织人力堵塞决口,尽心救灾,至于宴会还是照办不误。

一时间,皇帝失德的说法再次甚嚣尘上,先前各种版本的流言更加汹涌如潮……

ps:这章是很重要的过度,字数不多,挖坑不少,细节亦多,大家可猜测一二。

第七十章谢公砸缸惊天下

八月十五,中秋节。

有赏月赏秋的活动,但月饼这年头尚未出现,谢逸不免有些失望。

今日明德宫前的广场上摆起来了连串的案几,足够数百人就坐入席。说是举办文会,实际上已然是文会与宴会的结合,后者的意味可能更为明显。

殿前正中搭起一座台子,那是皇帝的御座所在,左右两席属于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至于晋王公主兕子和魏王世子李欣并无资格参加。

宴会的规模很大,只要人在中原,距离洛阳不是很远,都收到了魏王李泰的请柬。说是请柬,但与圣旨没什么区别,只要不是重病卧床,丧事守孝,都得乖乖前来赴宴。

座次安排也颇有讲究,左仆射房玄龄与河间郡王李孝恭分列左右第一席,程知节和张亮次之,侯君集也特意从陈州赶来。

除此之外,还有礼部侍郎李百药、殿中御史崔仁师、陕州刺史崔知温、东宫学士卢彦卿、尚书左丞卢承庆、平阴令郑知贤,新郑县南郑元嘉、罗山县令王仁祐……

职位不重要,重要的是姓氏——崔卢郑王李,五姓世家门阀尽在其中,正是山东士族在朝堂上的代表人物。

很凑巧,这些人本来或在长安,或在地方任职,结果近来纷纷接到监国太子李承乾的诏令,奉旨外出公干。地点恰好在中原范围以内,距离洛阳并不远,故而理所当然地收到了魏王李泰的邀请。

如果只是一两个人受邀,那是巧合。但到达洛阳,见到彼此之后,众人便心知肚明,这是皇帝陛下有意而为之,有意让“五姓七望”的代表前来东都赴宴。

除了他们,各门阀世家还有些许才俊士子分散各席。当然了,规模相对较小的山东高门大户也都有代表或子弟前来。比较特别的是,还有一些洛阳本地士绅、平民、农夫亦列于后席。

毫无疑问,李二陛下煞费苦心,顶着天大的压力在明德宫设宴,意图正是他们这些山东世家门阀。

吃喝不解决问题,宴会只是手段,那么李二陛下葫芦里卖得什么药呢?

……

明月昭昭,秋风徐徐,有些小冷,谢逸很庆幸自己要了风度,也要了温度。只是案几上的食物,刚上桌已经过凉透,压根就没打算让人吃嘛,李二这待客之道真是……

看吧,上百盏明灯火把之下,压根没人动筷子,都盯着李二陛下,有些埋怨,也有期待,也很忐忑。

也许是觉得时间已经成熟,李世民朗声道:“诸卿在此,朕有几句话要说。前些日子秋雨连绵,致使洛州秋粮几尽绝收,民居多有受损,朕甚为痛心。为助洛、陕诸州受灾百姓度过艰难,特免去两年赋税,依人丁赐以米粮布帛。”

“陛下圣明,陛下仁德!”百官几乎异口同声拍马屁,却也很机械,等着皇帝你爆大料的,结果……裤子都那什么了,你就给我听这个?

“每每遇到水旱灾,朕最担心的便是老百姓饿肚子,洛州此番水灾,好在距离含嘉仓近,可以就近调运粮食赈灾。再不济,有运河之便,可以从江南运粮来。”

李世民似乎在拉家常,悠悠叹道:“可换了是其他地方,无粮仓之充盈,无水运地便利,该如何是好呢?所以啊,朕一直在想,如果有亩产几石,十几石,甚至几十石的庄稼,让百姓粮仓充盈,余粮充足,该多好啊!”

底下一众臣民闻言,要么心头一动,要么想要捧腹大笑,李二陛下疯了吗?想粮食想疯了。十几石,几十石的庄稼,做梦吧!

不过念在场合庄重,李二陛下又是一副忧国忧民的表情,众人纷纷加以克制,终究没笑出声。

李世民话锋一转:“可惜关中的麦子只能产出两三石,江南的稻米也不过亩产五六石,十几石,几十石的粮食……朕原以为没有,结果有人给朕带来些许种子……”

在场之人皆是心头一震,没听错吧?听皇帝这话中意味,天下真有亩产十几石的粮食?怎么可能,欺负我们不懂种田是吗?

“陛下,果真有这样的庄稼?”一位年老士绅颤声询问。

“淮阳县子谢逸,你来告诉大家。”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落在左首第六张案几后,那处坐着一个年轻人,从座次来判断,地位不低。再看下年纪,起初众人都他以为是皇室宗亲,或者勋贵之后。没想到竟然是小有传言的淮阳县男……怎么又成县子了?

“臣遵旨!”谢逸从容起身,第一次在数百位官员和山东才俊面前亮相。

“在下谢逸,陈州淮阳人氏,去岁冬季不慎落水,危急之时得一白须白发的仙翁所救。仙翁赐给在下几样种子,并教授种植之法,分别是玉米、土豆、辣椒和番茄。”

谢逸朗声道:“之后老仙翁骑青牛而去,在下以为身在梦中,但种子却放在身边,方知并非虚幻。”

什么情况?好像很离奇的样子,玉米,土豆……那是什么东西?白须白发,骑青牛的老仙翁,莫非是……

众人正思绪飘飘时,谢逸朗声续道:“因仙人梦中叮嘱,要将种子献与皇帝陛下,开春后在下便照办了。

春夏之时,陛下将洛阳宫御苑平整作为苗圃,与臣一道躬耕种植,辛勤培育,今年……第一季的果实已经成熟了。”

咳咳,谢逸无奈,此时此刻,少不得拍几句马屁。众人也都回过神来,重点在这里,新粮食……难道真的亩产十几石?怎么可能呢?

“抬上来!”李世民起身一挥手,便有几十个侍卫抬着几口大缸摆在阶下。

谢逸上前道:“为避水患,御苑里的果实已然收获,此间还有几株,请大家一同见证果实模样,以及其产量。”

灯火之下,玉米杆已经有些枯黄,但依旧挺立,两棒子已然快干枯,然十分饱满。

谢逸上前,掰下棒子,当着所有的面剥开外壳,去掉玉米须,将黄澄澄的玉米棒高高举起,然后一粒粒地扣下玉米粒……

这就是玉米?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确定自己没见过,果真是新庄稼?

“按照每亩地的种植株数,以及每株所产出的数量推算,每亩地保守可产出三到四石。”谢逸朗声道:“此物的口味与产量比糜、粟更佳,接近麦面……以后黄河两岸冬种小麦,夏植玉米,其产量……”

不用谢逸多言,下面的人……尤其是最后的那些士绅、农户,已经掰着指头算清楚了,每亩地可以收获五六石粮食,已经能赶上扬州的良田了……

“还有,此物叫土豆,一亩地可以种植二千株,现在我们看看一株能产多少?”谢逸笑了笑,从侍卫手中接过一个铁锤,猛地砸在大缸之上。

一个经典的画面在这一瞬间定格,后由阎立本执笔作画纪念,多年后史书称之为——谢公砸缸惊天下!

缸碎,泥土四溅!

谢逸伸手刨开泥土,从中翻出四五个大大小小的果实。那模样,表皮好似与山药相近,但还是无人见过。

当场称量,土豆果实共计两斤一两……

一亩两千株,那就是……天啊!亩产四十石?!

朝廷官员和才俊士子们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最后面的农夫已然老泪纵横,嚎啕大哭,祖祖辈辈哪见过亩产四十石的粮食?只需种上一两亩,全家人便再也不会饿肚子了……

“此物产量之高,大家有目共睹,且耐旱易活。即便是换做贫瘠之地,干旱年景,也能有十多石的产量。”

“果真吗?”有人小声询问,大抵在想会不会是皇家为了作秀,故意在缸中多塞了果实?

“千真万确。”李世民不失时机上前,朗声道:“眼下种子有限,朕正派人多加培育……待三五年后,朕会逐步将种子派发天下,让天下农夫自己种,自己称量,看看亩产多少?以验证朕有无虚言!”

第七十一章广而告之

君无戏言!

封建帝王时代,君王之语为谕,算是圣旨。所以君王不能玩笑,更不能信口开河,吹嘘妄言。

本来有人揣测,玉米,尤其是这个土豆的产量有假,可能是皇帝为稳定人心,忽悠天下的手段。

但李世民几句慷慨陈词之后,众人尽皆放弃这一想法。纸包不住火,总有一天这些作物要推广天下,到时候亩产多少,天下尽人皆知,谎言便会被戳穿。

帝王诚信危机,后果何其严重不言而喻,李世民不傻,绝对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所以这是真的,土豆的亩产少则十几石,多则三四十石,产量让人惊讶,亦让人惊喜。

李世民悠悠道:“朕昔年登基时曾祈求上天,愿天下无饥馑,大唐无饿殍……而今有了这几样新作物,再加上君臣民上下一心,必可达成。”

外行听热闹,内行明白人却听出了弦外之意。

李世民是怎么登基为帝的?玄武门之变后软禁高祖,以太子之名摄政掌权,一个月后李渊便被迫禅位了。前几日洛阳流言四起,声称大雨洪水是上天对其玄武门之变的惩罚,根据便在此处。

但此刻,李世民明明白白告诉天下人,登基的时候我向上天许下的愿望要达成了,意味着什么?

上天能够满足他的祈愿,说明上天对他并无怪罪,并无不满,亦可理解为上天认可其帝王身份。

老天爷都不反对,继位便是顺理成章,其他人再多嘴合适吗?

天下无饥馑,大唐无饿殍,多宏伟,多仁爱的愿望啊,此举足以收买人心,让老百姓满心憧憬。

不过实现有一个前提——君臣民上下一心。老百姓为了填饱肚子肯定会辛勤劳作,皇帝已然兢兢业业,但重点便落在“臣子”身上了。

所谓上下一心,臣子们要上奉皇命,下抚黎民。一句话,不要妄言,不要闹事,与皇家一条心,否则就是有负黎民,有负苍天。

这话是说给谁听的不言而喻,李世民相信该明白肯定能明白,以后谁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就要掂量一下能否扛得起这顶大帽子。

这是李世民东巡最重要的意图,原本计划用某些方式敲打山东世家门阀的。却不想先有谢逸献种,又遇到大雨水灾,偏生有些人不安分,故意造谣生事,致使流言四起。

于是乎,李世民将计就计,用这样一个方式做出回应。

说到震撼力,有什么比亩产三四十石的粮食更震撼?玉米和土豆问世,天下民心安定,流言还有什么效用?

皇帝得了民心,军政大权在手,根基稳固。那么顺君者昌,逆君者虽未必亡,却必衰之,往后该如何行事,世家门阀少不得要掂量掂量。

此时此刻,很多不明就里的官员突然回过神来,难怪皇帝拒不纳谏,非要强行办文会。原来是成竹在胸,大有深意啊!

佩服!敬畏!

“臣等定尽心竭力,辅佐陛下达成愿望。”广场上数百人异口同声,宣告了李世民的目标达成。

谢逸随后又介绍了辣椒和番茄,餐桌上多了两样果蔬自然是好事。不过到底没有粮食那么重要,那样震撼,或者说众人仍旧沉浸在震撼中尚未能自拔……

李世民满面春风,心情畅快道:“闲话不多说了,今日是李泰邀约举办的文会,朕不能再鸠占鹊巢了,本末倒置,青雀,开始吧!”

众人几乎当场喷血,皇帝陛下你也忒……到底哪个是主,哪个才是次,何必这么虚伪呢?文会个毛线,现在谁还有心情吟诗论文?

李泰心里亦颇不是滋味,这场文会压根就是老爹利用他和李承乾两人搞出来的政治秀,这会再提文会,真是有点文不对题的感觉。尤其是看到谢逸大出风头的情景,心情更加晦暗。

“诸位,今日乃是中秋,大家就以秋、月,或农事为题,作诗写文,效古人兰亭雅集如何?”李泰起身,朗声笑言。

魏王邀约,皇帝亲临,谁敢推辞?何况有很多才俊士子本意是来参加文会,意图扬名得魏王青睐的,自然是早有准备。而今皇帝君临,百官在座,更是欲欲跃试,争取一鸣惊人,闻达于朝堂。

“谢逸,素闻你诗文不错,也露一手吧!”

谢逸正准备坐下喝杯酒水,润润嗓子,却听到李世民突然在上面喊了一嗓子。这种活动,谢逸本来没什么兴趣,但皇帝发话就全然不同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