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小姐的贴身家教-第5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却是无形中将东洋美食文化通过镜头传递了出去。

    “虽然心机,可不得不说千叶真昔为了宣扬东洋文化做足了功夫。而更难能可贵的是现场这些东洋人竟然主动礼让,让外国游客先行品尝。在这点上,却是值得华夏人多多学习。”王庸观察着人群动静,暗暗道。

    正想着,却听祭台上陡然传来一声唱曲。

    却是文化展演开始了。

    台上表演的是东洋最具特色的能剧。

    这种融合了戏曲、杂技、故事等形式的表演,登时就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

    外国游客一边吃着东洋美食,一边看着能剧,不住口的称赞。

    大有被东洋文化吸引的架势。

第九百六十五章 曲子不对

    “王老师也喜欢我们东洋的能剧?”

    这时候,一个东洋记者看到王庸正在观看表演,不由走上前,暗含心机的问。

    如果王庸回答喜欢,那么他在接下来的报道中就找到了话题,会大肆渲染这一点。

    也许东洋民众对此不会有什么反应,但是华夏民众绝对会炸锅。

    王庸深谙面对记者,说话一定要时刻注意。指不定他们看似随口一问的话里就暗藏什么陷阱。

    王庸轻轻一笑,看向记者:“如果看一眼就算喜欢的话,我想我可能也喜欢你。”

    “……”东洋记者尴尬的笑一声,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接下去。

    倒是王庸主动开了口:“实话实说,能剧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艺术,每一出能剧中蕴含的音乐、舞蹈、狂言等等都是对于古代艺术结晶的再现,值得东洋政府大力提倡保护。这种看似荒诞的舞台艺术,实则传达者稀有的美学氛围……”

    东洋记者愣了一下。

    王庸竟然在夸奖能剧?这个从进入东洋就一直像是一个斗士一样战斗不停的民族主义者,竟然在夸奖东洋的艺术文化?

    这家伙是不是拿错剧本了?

    东洋记者不敢相信。

    就连旁边的摄像师也是面色惊讶,有点不信这话是从王庸嘴里说出来的。

    电视机前的东洋民众看到这一幕,不由得意洋洋:“看吧,艺术是伟大的。即便是王庸这样的混蛋,都被东洋伟大的能剧表演给征服了,罕见的说了几句人话。冲这一点,我对他的讨厌减少了百分之一。”

    只是东洋民众的这百分之一讨厌还没来得及减去,就被王庸下一句话弄得又增加了百分之百。

    王庸眼神略带迷离,眺望着舞台上的能剧演员,继续道:“仅仅是一个沿袭了华夏散乐的能剧,就已经表现出来如此美感,如果华夏所有古老剧种都流传下来,该是何等的光彩夺目啊!”

    东洋记者瞬间想要骂人。

    原来你前面说了那么多,重点在这呢!故意把能剧夸上天,就是想要告诉大家能剧再吊也是从华夏散乐变化而来!

    心机boy!

    虽然心中怒骂王庸,可是东洋记者深知王庸这句话无可辩驳,能剧当初却是从华夏散乐演变而来,就连能剧的伴生艺术——狂言,也是奈良时期从华夏传过来的。之后东洋民间艺人在此基础上填补了一些滑稽表演,逐渐形成现在的形式。

    “呵呵,其实现在能剧早就走出传统桎梏,契合现代了呢!就像是您看到的这一出,就是一出典型的现代戏。剧本跟台词都是千叶真昔老师亲自提笔撰写,在东洋国内颇受欢迎。还曾经去过澳洲跟英国表演,也得到了当地人民的喜欢。”东洋记者赶紧转移话题。

    “哦?”王庸一挑眉。

    没想到这剧还是千叶真昔写的台词。

    “嗯,不错。就是……”王庸细听了几句台词,确实很见功力。千叶真昔在东洋有偌大名头,显然不是吹出来的。

    不管是遣词用句还是意境契合,都属于上乘,可以称之为东洋的“雅言”。

    雅言是华夏词汇,区别于方言,《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王庸称千叶真昔的台词为“雅言”,算得上极高的评价了。

    东洋记者现在听到王庸夸赞,已经不敢高兴了,生怕王庸忽然来个神转折。

    更何况王庸这句话最后还有一个“就是”呢。

    “就是什么?”东洋记者赶紧问。

    王庸摇摇头:“算了,没什么。看表演吧。”

    “……”东洋记者恨不得掐死王庸。话说一半,吊起别人胃口,忽然不说。算什么事情?

    东洋记者正想继续追问,却听耳边陡然响起一个声音:“有什么意见就说,我千叶真昔还没到接受不起别人意见的地步!”

    “那我真说了?”

    “说!”

    王庸上前一步,指了指正在吟唱的一个演员,道:“他唱的是俳句吧?”

    千叶真昔点点头:“没错,是俳句。”

    俳句,是东洋的一种古典短诗,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由华夏古代汉诗的绝句体诗发展而来,融入了东洋民族特有的审美。

    千叶真昔作为东洋文化界的巨擘,在俳句方面的造诣也非常深厚。

    像是这场能剧中的台词,随便挑出几句,都可以将其当成一段精美雅致的俳句来赏析。

    这种文学造诣其实相当了不得,这也是千叶真昔十分得意的一点。

    此刻能剧演员演唱的便是其中著名的一句——“迷蒙马背眠,月随残梦天边远,淡淡起茶烟”。

    这一句俳句曾经被当做东洋小学的教材范文,入选过全国小学课本。

    而千叶真昔更是特意为此谱写了曲子,力求完美表达这句俳句中传达的意境。

    就是如此让千叶真昔得意的俳句,却被王庸指出问题。

    这让千叶真昔很不解,也有些愤慨。

    王庸分明就是胡搅蛮缠!

    分明就是不想让东洋文化顺利传播!

    想到这里,千叶真昔脸上露出淡淡愠怒,只是出于礼貌没有发作,而是静静等待王庸下文。

    王庸似乎没有察觉千叶真昔态度的变化,依旧说着:“这个俳句如果我没猜错,应该化用自杜甫的‘垂鞭信马行,数里未鸡鸣。林下带残梦,叶飞时忽惊’。因为语言的不同,咱们这里就不讨论两句诗的优劣了。虽然我认为千叶老师的化用略有丢失意境。”

    千叶真昔气坏了。

    王庸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贱”人!嘴里说着不讨论两句诗的优劣,转头却说千叶真昔的俳句丢失了意境。

    这世界上还有比这更贱的人吗?

    “你到底想说什么?!”千叶真昔语气中带上了明显怒意。

    “哦,我只是想说,句子不错,就是曲子不太对。”

    “什么?”千叶真昔眉头一皱,忍不住拔高音调道。

    这一声高喊,却是当即吸引了旁边其他国家的媒体记者。

    记者们吃的饱饱的,正发愁没有好新闻呢。马上就看见了似乎要吵架的王庸跟千叶真昔,不由乐开了花。

    今天名义上是芝樱祭,实际上两人才是主角啊!芝樱祭固然好,但是观众们更想看到的是两人的较量。

    现在,较量似乎已经在进行了。

    呼啦啦,一群记者瞬间围拢过来。

    王庸扫视一圈各国记者,目光重新落回千叶真昔脸上,道:“我说的还不够明白吗?虽然这首俳句是你写的,曲子也是你写的,没有人比你更加了解其中意境。但是我还是认为曲不配词。”

    “你懂作曲?”千叶真昔忍住怒气,冷声问。

    “不懂。”王庸摇头。

    “那你有什么资格说曲不配词?我年轻时候可也当过歌手的!”

    千叶真昔年轻之时曾经当过一段时间歌手,却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他在词曲方面的造诣谈不上惊艳,却也基础扎实。

    王庸一个不会作曲的人,却指责专业人士曲不配词,怎么不让千叶真昔生气?

    就连东洋记者都看不过去,帮腔道:“千叶真昔老师的外婆是东洋有名的歌唱家,所以千叶真昔老师从小就受到严格的音律教育。王庸老师指责千叶真昔曲子不合意境,未免太主观了吧?”

    “歌唱家?那就怪不得了。看来你当年不红是有原因的。”王庸瞥了千叶真昔一眼,道。

    “你……不要太过分!”千叶真昔气得身体一颤,指着王庸鼻子叱责道。

    王庸嘲讽千叶真昔当年不红,这已经算是人身攻击了。

    “王先生,您这句话有些过了,您应该向千叶真昔老师道歉。”n记者出声道。

    “对,道歉!”东洋记者也声援。

    王庸淡淡看了两人一眼,冷哼一声:“我说的是事实,为什么要道歉?”

    “事实?我只听到了你人身攻击我,没听到任何事实依据!”千叶真昔目光闪动,有一团火焰在里面燃烧。

    “哦,别急。你没听到那是因为我还没说。”王庸毫不在意,表情平静。

    “愿闻高见!”千叶真昔几乎是咬着牙齿说出来的这几个字。

    “高见没有,只是一点个人感想罢了。众所周知,俳句起源于华夏,即便在东洋本土化的过程中,依旧保留了华夏汉诗的特点,讲究格律。格律,这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它不光用来限制诗句的格式,同时还是诗句的曲调。而华夏古音只有宫商角徵羽五音,并不像是现代音乐有七音。所以采用五音演唱的华夏古诗有一种特殊的韵律在里面,独属于华夏,区别于西方。”

    千叶真昔眉头一皱,有些不耐烦的道:“你到底想说什么?”

    围观的一众记者也是听得一头雾水,什么五音、七音,完全不懂啊!

    王庸笑笑:“既然大家都听不太明白,那我就直接示范一下好了。我会用一段五音曲调演唱千叶真昔老师的俳句,大家可以评判下,到底哪个更好。”

    说着,王庸轻轻吟唱起来。

    才一开口,就有不少记者的眼睛瞪大,似乎感觉有些难以置信。

    唱到一半,千叶真昔也目光游移不定起来,不再有之前笃定的气势。

第九百六十六章 反客为主

    远处,正在吃东西的游客全都停下了手上动作,愣住了。

    “这歌……好有意境!”

    “这是什么歌曲?就连我一个西方人都感受到了那种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悲怆感。”

    “什么?竟然是王庸在唱歌!天啊,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竟然会唱歌?”

    “唱的好像是千叶老师的俳句!只是,这首俳句不是千叶老师亲自谱写的曲子吗?我记得很清楚,不是这个曲调!怎么回事?”

    “原曲确实不是这个曲调,可是我觉得王庸唱的这个曲调,比原曲更加大气,少了几分凄婉,多了几分东方哲学式的人生快意。就跟坐在一叶小舟里,颠簸于波澜壮阔的大海上一样。”

    “我也有这种感觉……”

    听过原曲的东洋民众,登时就分成了两派。

    一派坚持认为千叶真昔的原曲更好听,另一派则认为王庸的更胜一筹。

    两派人谁也说服不了谁。

    只是随着王庸唱到高朝部分,反对派的阵营登时少了一半人。

    “震撼!王庸赋予了千叶真昔这首俳句新的生命!我竟然有一种错觉,仿佛这个俳句的作者是王庸,而不是千叶真昔。因为王庸理解的意境更让我感动。”

    “是啊,千叶老师的曲子太过于哀婉了,就像是根植于东洋文化里的菊与刀一样,充斥着死亡的凄美。可王庸的曲子,却是悲怆里带着人生的豪放,有一种燕赵之地慷慨悲歌的侠义之风。说真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这种意境才更契合我的灵魂,让我从骨子里感到舒服。就跟……吃寿司和吃汉堡的区别一样!”

    吃寿司、吃汉堡的形容,很快就获得了大量东洋民众的认同。

    确实,王庸的曲调更带有一种沁入骨髓的亲近感,让他们从身体到灵魂都产生共鸣。

    一句话,王庸反复吟唱,硬生生用一句话唱完了一整首曲子。

    王庸余音才刚刚落下,现场立马就响起一片掌声。

    哗啦啦,如雷鸣一般热烈。

    而舞台上表演的能剧演员还以为掌声是给他们的,不由愈加卖力表演,甚至还冲台下做了一个动作,感谢观众的掌声。

    直到有人提醒,他们才察觉会错了意,尴尬的降低几个音调,声若蚊蝇。

    “千叶老师,感觉如何?”王庸噙着笑意,问千叶真昔。

    千叶真昔神色复杂的看看台下热烈鼓掌的观众,又看看身边听愣神的一群记者,最后看向王庸。

    “尽管我十分不想承认,但是我不得不承认,你这首曲子确实比我的好。以前我以为自己写的东西只有自己才懂,现在我明白了,文化是有共鸣的。不会因为语言,不会因为人种,不会因为国界而消失。”千叶真昔感叹。

    这段话说的异常漂亮,当即就获得一众记者的喝彩。

    没有国界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可没想到,王庸却摇头一笑,道:“错了。文化是有界限的,共鸣也是有限制的。如果真的没有界限,那么胜出的就该是你那首曲子,而非我这首。”

    “什么意思?”现场记者们不懂了。

    “我刚才演唱的曲子,就是一首只用华夏五音而作的曲子。对比现代的七个音阶,华夏五音只有12356这五个音阶,被国际上誉为‘华夏音阶’。少了4跟7发音的华夏五音,在音调上本能的偏向华夏诗词文化,天生带有一种悠远绵长的广阔意境。东洋俳句,其实也属于华夏诗词的变种,所以俳句也是适合五音乐曲的。现场的东洋民众之所以觉得舒服,是因为这是来源于骨子里的文化共鸣,自然容易获得认可。而不熟悉东方文化的,自然就不会有这么强烈的共鸣。”王庸解释道。

    “原来是这样!”记者们纷纷点头,表示懂了。

    台下的东洋民众也呆愣片刻,随即恍然大悟。

    王庸这个解释跟寿司、汉堡的形容极为相像,确实是来自于骨子里的文化共鸣造成了这一切。

    “你们有没有觉得王老师刚才唱的曲子有些耳熟啊?总觉得似曾相识。”一个华夏游客摸着脑门,问。

    “你也有这种感觉?从王老师开口第一句,我就有了!似乎是《沧海一声笑》的曲子!”另一个华夏游客道。

    “对,就是《沧海一声笑》!原来这首歌是用五音谱写的啊!我说小时候一听这歌就不可自拔的爱上了呢!华夏文化真的博大精深。”

    “65321,32165,5656,123565312……果然只有五个音阶,也就是咱们华夏的宫商角徵羽!”一个较真的华夏游客一边数着《沧海一声笑》的简谱,一边惊叹。

    王庸身边,此刻被大群记者围拢。

    “王老师,您刚才演唱的曲子很好听。这就是您说的华夏五音吗?它的华夏语怎么说?拱上绝什么??您能教教我吗?”一个英文记者问王庸。

    “王老师,我是第一次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华夏五音的存在。那么除了您刚才所唱的那首歌,还有其他歌曲是华夏五音谱写的吗?”另一个记者问。

    王庸点点头:“当然有。事实上,你们可能大多数人都听过。”

    “我们听过?不可能吧?”一众外国记者面面相觑。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王庸直接唱了出来。

    才唱了两句,外国记者就惊叫出来:“是茉莉花!我听过!这首歌也是五音谱写的?”

    “没错。这是一首典型的华夏五音歌曲,应该也是传唱度最高的一首五音歌曲了。”王庸道。

    茉莉花从50年代就在国际上传唱,知名度非常高。意大利的歌剧《图兰朵》里,就有茉莉花的音乐;美国著名的萨克斯演奏家凯利金也改编演奏过一个八分钟的版本,广受好评;美国发射向外太空寻找外星生命的宇宙飞船里,就搭载了华夏的这首《茉莉花》乐曲。

    这些外国记者听过《茉莉花》,就不足为奇了。

    “王老师,可以再给我们演唱一首其他五音歌曲吗?我发现我好像爱上这种特殊的音调了。”记者们围着王庸,不断问。

    “好的。其实华夏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唱的《我和你》,也是一首标准的五音歌曲。”王庸一边举例,一边轻声演唱。

    旁边的记者们则听得如痴如醉。

    唯独千叶真昔,黑着一张脸,眼中火光四溢。

    要不是有这么多记者在,千叶真昔真想把王庸扔进圣樱山的火山口里。

    这个混蛋,活生生把千叶真昔苦心准备的东洋文化展演,变成了华夏五音歌曲展演!

    现在,不光一众记者不看表演了,就连台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