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小姐的贴身家教-第5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还是王庸刻意照顾他们,不然王庸甩开步伐攀登,只怕他们都要累瘫在路上。

    “唔,这道题恐怕要花些时间,你们可以休息一下了。”王庸拿到最新题卡,看了一眼道。

    露丝等人对视一眼,登时长舒一口气,噗通一声全都坐在了地上。

    他们心底暗暗庆幸,庆幸王庸可算又遇到了一道难题!

    这次能够给他们多久休息时间?

    五分钟?

    十分钟?

    如果是后者就太棒了!当然前者也不赖。

    露丝喘着气,瞥向题卡。

    只见题卡上写着一行她勉强看懂的汉字:“维民所止。”

    字她认得,但是意思就不懂了。而且她也不敢擅自猜测,只有学过汉语才知道汉字的博大精深,一个字放在不同的语句中,表达的意思很可能就是南辕北辙。

    比如那几个著名的考倒老外的试题: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剩女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谁都看不上,另一个是谁都看不上;单身狗单身的原因是喜欢一个人跟喜欢一个人。

    直到现在,露丝都没弄懂这几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偶尔想起来,还是让她感觉非常崩溃。

    那还是白话文,像是现在王庸手里题卡上的文言文,露丝想都不敢想。

    “这个题目应该很难,这次恐怕要耽搁十分钟以上了。”露丝心里微微窃喜,觉得能收获一次足够长的休憩时间。

    可她心里才冒出这个想法,就见王庸刷刷刷在题卡上写了起来。

    仅仅一分钟,王庸就写完,交给了评判人员。

    评判员看过,二话没说,直接放飞了这道题目的樱花伞。

    “这……什么鬼?”

    露丝跟其他工作人员都崩溃了。

    你妹,说好的“花些时间”呢?

    似乎看出了露丝等人的愤慨,王庸抱歉的笑笑,道:“这道题是一道策问。策问是古代科举中相当重要的一种题型,因为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吏治等方面的问题,是考察一个考生才干的主要依据。国家选拔人才是治理国家用的,考生必须在策问中表现足够出色,才能有足够的表现分。如果用现代的考试题目类比,大概相当于华夏语文或者英文中的命题作文。而一般这种题目的答案字数比较多,所以我才说需要花些时间。嗯,比上个答案多了十多秒钟呢!”

    “……”露丝等人恨不得把王庸推下山。

    你这是故意欺骗别人的感情!

    就在露丝等人爬起身,准备继续攀登之时,却见王庸主动走到了摄像机前。

    非但没有前进,反而站在原地,对着镜头讲解起来。

    “维民所止,这是一个很有故事的考题。这句话的原文是‘邦畿千里,维民所止’,意思是国家几千里的土地,都是老百姓所居住的。言下之意号召统治者爱护人民,体现了儒家一贯的仁政思想。

    只是这么一道看起来正常无比的题目,在清朝雍正年间却带来了一场灭族惨案。当时主考官查嗣庭引用‘维民所止’四个字出题,谁料考试还没结束就被人告发了,说这四个字是雍正去头,暗藏谋害雍正之意。雍正得知之后大怒,下令将查嗣庭满门抄斩,几十条人命一夜之间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这就是盛行于清朝时期的大名鼎鼎的文字狱。另外一个比较著名的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句诗也被人告发,怀疑为讽刺清廷文化水平低,诗人惨遭斩首,家人也被株连。”

    王庸就像是做节目一样,当着一干电视台记者的面,干起了他们的活儿。

    而且更关键的是,王庸先在华夏摄像机前用华夏语言讲了一遍,随后又到n摄像机前,用纯正的英文讲了一遍。

    听的露丝等一干记者目瞪口呆。

    坐在演播室里的艾登则脸色青一阵红一阵,因为王庸这个纽约口音的英文,让他想到了之前王庸冒充热线观众打进来骂他的情景!

    耻辱啊!艾登心里默默想着,更加决定要在接下来狠狠黑王庸一把。

    无论是现场观众还是电视机前观众,听完王庸讲解,全都一片称赞。

    “说真的,这比赛我一直看的有点懵。直到王庸站出来讲解,我才算找到了乐趣。如果接下来每一道题目王庸都讲解一遍就好了!”一个外国游客道。

    “恐怕很难。讲解题目会耗费大量时间,这可是在比赛,王庸耗费时间讲解,而千叶真昔不讲解。千叶真昔肯定会比王庸更快到达山顶。这对王庸来说不值。”有人摇摇头,表示不看好。

    山上。

    露丝等人站起身,冲王庸感谢道:“谢谢你王庸先生,您真是一个绅士,故意给我们提供休息时间。”

    王庸呵呵一笑:“故意谈不上,我确实想要给大家讲解一下而已。走吧。”

    王庸说着,再度上路。

    而下一题,大家本以为王庸回答完之后会直接前进的,没想到王庸竟然再次站到了镜头前,开始讲解这一题的含义跟典故。

    连续几道题,王庸都是这么做。

    这让一干认为王庸绝对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这上面的人,傻了眼。

    “这家伙……不想赢了吗?”东洋民众不解的问。

    “管他谁赢呢!至少王庸在我心里已经赢了!因为只有他,让我听懂了华夏文化!而且他总是能够找出西方历史中同样类似的故事,补充讲解,更让我豁然开朗。王庸真是一个天生的传道者!”外国游客却是赞不绝口。

    千叶真昔身边。

    千叶真昔看着已经落后两题的王庸,有些疑惑的问道:“王庸怎么慢了下来?难道又遇见什么难题了?”

    东洋记者回答道:“不是。王庸他……从五合目开始,就把作答的每一道题用双语讲解一遍,因此耽搁了不少时间。”

    “什么?”千叶真昔一愣。“这可是比赛,他这么做难道不想赢了?”

    “谁知道。”东洋记者耸耸肩,毫不在意。

    在他看来,王庸不想赢最好,也算王庸识相。

    至少这样输了还能有个借口,单纯比赛输掉,王庸脸面可就丢大了。

    千叶真昔静静看着王庸模糊的身影,目光连连闪动。

    片刻后忽然扭头,毅然朝着下一道题目进发。

    既然王庸选择了多此一举式的行为,那么就别怪他绝情了!

    这次比赛,千叶真昔要以绝对优势碾压王庸登顶!

    一如当初王庸跟李在先的比赛一样!

第九百七十一章 抱歉,我得提速了

    千叶真昔脸上带着一抹坚毅,有些歉意的冲着身边的摄像师跟记者们,道:“抱歉,我得提速了。”

    “啊?”记者们有些没理解。

    而下一秒,他们就知道了千叶真昔的提速是什么。

    也狠狠的震撼了他们以及现场的观众们。

    只见千叶真昔将鞋带系紧,微微躬身,深吸一口气,然后竟然在崎岖的山道上小跑了起来!

    呼哧,呼哧。

    千叶真昔喘息渐渐剧烈,但是始终保持着平稳的步伐,丝毫不乱。

    从千叶真昔的表现,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

    山脚下的观众们都傻眼了。

    “卧槽,我没看错吧?千叶大师在小跑?”

    “圣樱山上小跑!这还是我第一次见到这种登山方式!就连一些专业登山者也不敢在这个高度小跑吧?这无异于找死啊!”

    “工作人员快劝劝千叶老师,他这种年龄登山已经很危险了,竟然还要以高强度的方式登山。复杂的高山环境会要了他的命的!”

    “对,赶紧劝住千叶大师!万一千叶大师出事,岂不是让支那人白白获胜?这是我们不能容忍的!”

    东洋民众全都忧心忡忡。

    组委会商量片刻,也通过千叶真昔身边的工作人员,对千叶真昔作出劝说。

    谁知,千叶真昔仅仅斜睨了工作人员一眼,就继续埋头前进了。

    工作人员对此有些束手无策,总不能上前拉住千叶真昔,不让他跑吧?

    于是所有东洋民众的心都揪了起来,随着千叶真昔颤动的步伐,跟着上下颤动。

    吉田口路线上。

    王庸兀自解说着最新的一道题目。

    这时候,得到了消息的华夏记者犹豫一下,还是忍不住提醒王庸道:“王老师,解说是不是可以暂停一下?”

    王庸不解的问:“为什么?”

    “千叶真昔那边已经领先您两道题目,而且现在他开始提速了。以小跑的姿态进发着,现在马上就要到达**目,本来他的路线就比您短,现在又在提速……”华夏记者剩下的话没说。

    但是所有人都明白。

    王庸在耽搁时间,千叶真昔在争取时间;千叶真昔路程还比王庸短。

    此消彼长,王庸输是迟早的事情。

    n记者跟东洋工作人员都巴不得王庸输,所以没有提醒王庸。

    但是华夏记者可不希望王庸输掉,只能赶紧提醒。

    华夏记者满怀期待的看着王庸,以为王庸一定会从善如流,采纳自己意见的。

    谁知道,王庸竟然摇摇头:“传统文化没落的原因就在于晦涩难懂,能理解其中意思的人太少。这次比赛的试题又全都是古代科举试题,理解难度更是成倍增加。如果单单只是比赛,我想这场比赛除了看最后结果,对大部分观众来说都是无趣的。所以,解说我是不会停下的,但是速度却可以稍微提一提。”

    “啊?您也提速?是不是太危险了?现在可是已经海拔一千多米了呢!”华夏记者道。

    王庸笑着摇摇头:“别忘了,我可是武者。”

    华夏记者尴尬的摸摸脑袋:“我倒是忘了这一茬了,这种体力消耗对您来说确实不算什么。不像是千叶真昔,纯粹在作死了。”

    “千叶真昔也不能说作死,他是一个罕见的学术保守主义者,也就是说他对于古代奉行的一些原则会不遗余力的贯彻。古代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体力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千叶真昔虽然不会武功,但是我观察过他体质,堪比一个初级运动员。显然他这些年一直在坚持运动,更别说圣樱山是他从小就玩耍的地方。显然,他是有信心的。”

    “这样啊。”听了王庸解释,一众记者恍然大悟。

    而旁边跟随的组委会工作人员,立马悄悄将王庸的这段分析传达给组委会。

    组委会顿觉有理,依葫芦画瓢,又传达给了现场观众。

    本来满满忧色的东洋民众,顿时放下心来。

    改口称赞起千叶真昔的数十年如一日的坚韧品格来。

    如果让他们得知这个分析是王庸给出的,不知道多少东洋人会气得跳脚。

    山上。

    提速后的千叶真昔已经将王庸远远甩在身后,领先三题。

    而王庸这边也说了要开始提速,可还没来得及提,就遇见了一道颇费时间的题目。

    “八股文——不以规矩”。

    题卡上的字数很少,可是需要的答案字数却是成百上千倍不止。

    很显然,这是一道要求答题者以八股文的形式论述“不以规矩”这四个字的。

    不以规矩四个字出自《孟子》:“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意思是: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样好的审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那般的学说,如果不实施仁政,也无法治理好天下。

    这本是一个简单的考题,可以阐述出来的内容也很多。

    但是坏就坏在八股文这三个字上。

    众所周知八股文是明朝时候兴起的一种文体,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

    就跟现在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一样,只是规定更为严格,起承转合丝毫不能出错。

    这是一种被广为诟病的文体,可也并非一无可取之处。这种文体其实只是一种写文的推荐格式,照着此格式去写,会流畅许多。创立之初本没有错,错就错在后世将其规定为了必须文体,所有考生必须使用这种格式去写,束缚了人们思想。

    王庸运气也是不好,偏偏抽到了这么一道考题。

    这种题目却是没有投机取巧的余地,必须严格按照八股文的格式一段段写出来,上千个字写完,估计千叶真昔早就到达**目了。

    华夏记者看到王庸抽到的这个题目,也是心里哀叹一声。

    要不是千叶真昔的人品值得信任,华夏记者真要怀疑是千叶真昔做了手脚。

    再看王庸,却是一言不发直接刷刷刷写了起来。

    一边写,王庸还没忘记讲解:“这道题目是八股文,必须严格按照八股的格式来作文。所以咱们可以如此破题:规矩而不以也,惟恃此明与巧矣。接下来一句就要承题了:夫规也,矩也,不可不以者也;不可不以而不以焉,殆深恃此明与巧乎……”

    王庸边说边写,记者们很快便发现了一个恐怖的事情。

    王庸的手速竟然比语速还要快!

    整道题目王庸写完用了一千多个字,竟然仅仅用了不到五分钟!

    要知道专业的汉字录入员,对于手速的要求也仅仅是每分钟500字,那还是依赖电脑键盘的情况下。

    而王庸用手写,却达到了将近200字/分钟的惊人速度!

    “天呐,这还是人类能够达到的速度吗?据我了解,正常人类写字的速度也就是30字每分钟,手速快的也仅仅能够达到六七十字每分钟。但是王庸却达到了什么速度?将近200字/分钟!关键他写的还不是草书!我的天,我有点无法形容此刻的感受了,总有种遇见怪物的感觉。我想就是触手怪在此,也未必能够达到这种速度吧?”n记者露丝大惊失色。

    倒是华夏记者有点见怪不怪,没有表现出多少惊讶的模样。

    毕竟王庸在南韩跟李在先比试的时候,就曾经做出过如此举动。

    当时王庸可是甩了李在先一大截的。

    当时王庸用的还是软笔,现在换成硬笔,这种速度只能说是正常发挥。

    砰!

    王庸回答完毕,樱花伞随即腾空而起。

    再看另一边,千叶真昔所在的宫口线上。

    一排樱花伞飘荡在半空,宛如一条游龙没入山巅。

    千叶真昔却是已经到达了**目,连停歇都没有,就朝着七合目进发了。

    “唔,落后的有点多。看来不能稍稍提速,必须当真提速了。”王庸自言自语。

    旁边的记者们则目瞪口呆。感情王庸刚才根本没认真?

    “接下来我速度可能有点快,你们可能跟不上。介不介意把摄像机交给我?”王庸问旁边的跟拍人员。

    跟拍的摄像师有点懵,刚想问王庸会快到什么程度。

    却见王庸一把就抓过了摄像机,一边说着“谢谢你的默认”,一边拔腿就往前方走去。

    看动作,根本看不出王庸加速的迹象。

    两条腿交替行进,不急不躁。

    但是眨眼间,一众记者就发现他们已经落后了王庸百米远。

    “王老师,等等我!”华夏记者见状,赶紧去追。

    “我们也跟上!”露丝当机立断道。

    其他人员面面相觑,只能也跟上去。

    可五分钟之后,就见距离**目不远的一块巨石上,华夏记者、露丝以及组委会工作人员大口喘着粗气,坐在上面,满脸焦急。

    “王……王老师好像不见了!”

    “我们紧追慢赶,怎么连他的影子都没看到?他不会出危险了吧?”

    “不行就联系救援人员上来搜索。人命关天,千万别出事情啊!”

    “我马上联系!”

    一个工作人员拿出对讲机,准备联系组委会。

    可半句话没讲完,却听组委会那边的人诧异的回答道:“王庸……他没事啊!”

第九百七十二章 比王庸更快的人

    “什么?没事?”

    听到山脚下组委会的回复,巨石边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没事怎么看不见他?不可能!”

    组委会的人觉得有点莫名其妙:“我看是你们有事吧?山下的大屏幕始终有他的镜头,而且他现在就在讲解着题目,不信你们听……”

    组委会把对讲机对准了大屏幕。

    果然,对讲机里传来王庸的声音:“这篇《刑赏忠厚之至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礼部考试的时候写下的文章。全文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清晰透彻的阐述了儒家仁政思想。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文辞简练,确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