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堂中楹上方高悬“平山堂”三字匾,黑色底,白色字,为清同治壬申(1872)孟夏之月定远方濬颐题写。
两侧悬联曰: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朱公纯撰,庚申春日尉天池书。两联中间可透过玻璃方窗看到谷林堂,堂上案几上摆着几件观赏奇石,颇有雅趣。
楹联两侧左右大梁上悬挂着两块匾额,一块是“坐花载月”,另一块是“风流宛在”。两块匾额均是追怀欧公轶事。在匾额下方分别有透空雕花落地罩槅。风流宛在匾额为光绪初孟夏两江总督新宁刘坤一题,并有跋文。匾、跋均为黑色底,金色字。
坐花载月匾额为清光绪四年陇右马福祥题,并有跋文。匾、跋均为黑色底,白色字。
这里有一件韵事:一天,欧阳修命人准备荷花千余朵,分插在盆中,然后进行饮酒的游戏:在盆中抽取一枝荷花在客人中传递,得到者顺次摘去其花瓣。
当花瓣尽时,所在之客饮酒。这类游戏往往持续到深夜,太守常常披星戴月而归。故后人常以“风流宛在”、“坐花载月”等词来追忆往事,井书匾挂在堂上。
平山堂外侧还悬有一块清代彭玉群书“放开眼界”匾,在其下分别悬二联,其一是: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为伊墨卿先生旧联,光绪戊寅秋日黔南袁伟华重书。
其二是:山色湖光归一览;欧公坡老峙千秋。为扬州盐商汪鲁门之子汪国桢原撰,武中奇书。两幅楹联不但点明了平山堂的地理特征,亦是欧阳修当年潇洒流运的生动写照。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来扬州建此堂,因堂屋建于蜀冈之上,居高临下,晴好天气可远眺长江南岸诸山。坐在堂上有“远山来此与堂平”的感觉,故得名“平山堂”。
站在平山堂前,视角极为开阔,令人心旷神怡,堂北檐有清人林肇元所书“远山来与此堂平”的横匾,更点明了堂名含意,实际上“平山堂”是那些失意文人议论朝政、发发牢骚的地方。
从欧阳修的《朝中措?平山堂》词中可略见一斑: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盅。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谥文忠。欧阳修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同行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人。中年还曾主持过一次科举考试,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还有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程颐皆出其门下,确是慧眼识英才。
欧阳修诗、词、散文均为一代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重气势而流畅自然;词意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欧阳修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有《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诗歌《踏莎行》等著作传世。清代著名的《古文观之》收录其13篇散文。
颜沉鱼有着自己的小小骄傲,哪怕安初遇得到了名分,可是想要的东西,小鱼宝宝还是会努力的去得到的。这时候的颜沉鱼,就是想到了十月十号安初遇要嫁给云落了,为了防止某些事情的发生,颜沉鱼就是想要暂时的和考拉小公主联手的哦。
第八四三节两女美如娇花
纳兰涩琪本来和颜沉鱼是情敌的啦,甚至早在考拉还没有喜欢上云落之前,就是见到了云落和小鱼宝宝之间的各种亲昵,可以说考拉应该是不可能跟颜沉鱼和平联手的,但是很有趣的事情还是照样发生了,就是安初遇实在是得到了强大的名分。
女孩子家家的,没有哪一个是不喜欢拈酸吃醋的嘛,颜沉鱼和考拉都是不例外滴。
考拉和颜沉鱼自大明寺谷林堂穿过西面偏月门,循石级而下,就来到了一座富有山林野趣的古典园林西苑圆门口,门额上有砖刻“芳圃”二字。
芳圃为西苑别名,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此园四周山庄起伏,园中有水池,池东堆砌着黄石假山,造型如狮子盘山图,构思精美怡人。西园亦称御苑、芳圃,位于平山堂西侧原塔院西廊井旧址,故名西园。清乾隆元年(1736)汪应庚筑,乾隆十六年始修。
咸丰年间(1851~1861)毁于兵火,同治年间(1862~1874),两淮盐运使方浚颐重修,清末亦曾有修缮。
新华国建立后,1951年拨款维修大明寺时,同时整理西园。1963年在池中岛屿迁建壶园船厅一座,在井亭上复建“坐井观天”之美泉亭;亭旁叠山,上嵌王澍题“天下第五泉”石额;维修康熙碑亭、乾隆碑亭、待月亭。
同时收集园内散乱黄石,在康熙碑亭西侧临水处,由扬州叠石世家王老七根据地形和景观,堆叠大型黄石假山,整理沿池黄石池岸小品。
一九七九年再于西园水池南岸临水处迁建辛园柏木厅三楹,在水池西北阜上迁建南来观音庵楠木厅三楹。在水池西侧阜上新建方亭一座。
同时切除美泉亭通往听石山房(柏木厅)池梗,完善康熙碑亭西侧临水处的黄石大假山,在待月亭东侧叠山筑洞,开辟环园石径。1980至1999年经多次修缮,西园日臻完善。
西园占地数十亩,中部一泓池水。碧波涟漪;四周冈阜起伏,层峦叠翠,植物品种丰富。
西园建筑依山傍水,有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第五泉、待月亭、芳圃假山、鹤冢、听石山房、船厅、天下第五泉、美泉亭、佛光宝殿等名胜古迹。
康熙御碑亭位于第五泉南侧,为四角方亭,单檐,歇山屋顶,架空花脊,灰色小瓦覆盖。四面廊,廊内砖砌到顶,且在南、北、西三面设“n”形门;在南、北墙上分别开设扇面形透空窗各两扇,一一对称。
在西面墙上设透空窗两扇,可观“天下第五泉”等景色。廊墙内外均涂白色,外设红色亭柱12根和坐栏,坐栏下有透空砖砌基础,地面铺设水磨青砖。
东面廊墙壁上置长方形康熙御诗碑。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圣祖南巡时,赐扬州知府高承爵御制《灵隐》诗。高承爵勒石建亭以奉。
康熙御诗碑文:灵山含秀色。鹫岭起嵯峨。梵宇盘空出,香云绕地多。开襟对层碧,下马抚烟萝。羽卫闲来往,非同问法过。
康熙所题灵隐寺之五言诗,为什么立于扬州?这里有康熙南巡的一段典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他第二次途经扬州。当时的扬州知府是满洲正白旗人,其兄高承爵与皇帝关系密切。
高承爵奉旨先到西湖市考察,然后又赶回扬州伴驾前往西湖市。后来康熙回京都时,高承爵又送皇帝的三公桥上,在御舟中皇帝大悦。赐《灵隐》诗一首,并钦升高承爵为江南按察使。为了显示自己的荣耀,高承爵于这一年的三月十六日将此碑立在大明寺内。
沿台阶下行,前面是假山石径,穿过一道石门,在西园的入口西侧,有一座乾隆御碑亭,显得古朴深邃,上面放置了三块御石碑。
乾隆御碑亭位于西园拾级而下的入口处西侧,坐北朝南,单檐歇山顶,檐下置挂楣,亭柱16根,红色油漆,周边设透空坐栏,栏面黑色,透空坐基白色,色彩分明。地面为正方形水磨青砖铺地,中置三块御石碑。
最东边的石碑上,刻有乾隆辛未仲春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所写《平山堂》御制诗梅花才放为春寒,果见淮东第一观。馥馥清风来月牖,枝枝画意入云栏。蜀冈可是希吴苑,永叔何曾逊谢安。更喜翠峰余积雪,平章香色助清欢。
最西边的石碑上,刻有乾隆丁丑仲春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时所写《平山堂》御制诗:西寺西头松竹深,欧阳旧迹试游寻。江南山色秀无尽,二月韶光美不禁。四字檐端垂圣藻,千秋座右揭官箴。春巡处处前徽仰,到此尤廑吁俊心。
中间的石碑上,刻有乾隆壬午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时写的《四月朔日游平山堂》御制诗:画舫轻移邗水滨,人思六一重游巡。阴阴叶色今迎夏,衮衮花光昨饯春。巧法底须夸激水,淳风惟是惭投薪。江南山可平筵望,望岂因山因忆民。
乾隆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比《全唐诗》的总和还要多,他到扬州平山堂游乐之余,吟诗作赋,留下几十首诗。细细品赏一通,从中也可感受一下那时的意境。
园中古木参天,怪石嶙峋,池水潋滟,亭榭典雅,山中有湖,湖中有天下第五泉。
在乾隆御碑亭南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口水井,被称作“天下第五泉”。唐代状元张又新、唐代刑部侍郎刘公伯、茶圣陆羽皆曾为此泉作记。乾隆皇帝三度临幸大明寺御花园,茶兴助其诗兴道:“有冽蜀岗上,春来**香”。
天下第五泉位于船厅西南、池水中央,有石径可通往返。
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六云:先是雍正辛亥间,王虚舟为马秋玉书“天下第五泉”五字,欲嵌入小玲珑山馆廊下旧泉之侧,忽为刘景山索去。迨应庚建是园得泉,遣人往索虚舟书。时虚舟痔作不得书,因命来者往惠山歇马亭拓其少时所书“天下第二泉”石刻,即以“二”字改“五”字。故是地“天下第五泉”石刻之字与惠山同。
据唐人张又新《煎茶水记》所载,这里的泉水在当时被品评为天下第五。宋欧阳修在《大明寺泉水记》中称:“此井为水之美者也。”今天,人们游历大明寺,仍以饮天下第五泉水为乐事。
这里有两口“第五泉”,一在东岸上,碑石上刻着“第五泉”三个大字;另一个在西侧池中,为清雍正年间凿池时发现的,当时的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第五泉,并建井亭于其上。用第五泉中的水冲泡出来的茶,汤色明亮,清香浓重,为宇内所称道。
唐朝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大明寺第五泉的水,不仅宜茶,而且宜酒,清代的“平山堂酒”,就是用第五泉的水酿制成的。据说,此泉清澈甘冽,夏天清凉异常,冬季温暖如春,将水放入杯中,盈出杯口少许而不溢出,颇为奇观。
考拉和颜沉鱼站在山坡上向西眺望,只见在一片色彩斑斓中,有一泓池水,池中碧波涟漪,红鱼闪现,池边层峦叠翠,郁郁葱葱,亭台楼阁,小桥石径,如同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卷。
园内山石高耸,苍松翠柏,荫翳天日。假山、池沼、亭台、馆榭等把园内装点得精美别致,有步移景变之感。在泉亭的四周还有观瀑亭、待月亭、柏木厅、船厅等建筑。
在第五泉东侧黄石相垒的竹坛之上,依墙而筑,有长方形石碑立其中,上嵌草书“鹤冢”二字,白色底,绿色字。
其旁有一石碑,阴刻介绍鹤冢的碑文:清光绪十九年(公元一**三年)住持星悟和尚,在平山堂前鹤池内,放养白鹤一对。后雌鹤因足疾死亡,雄鹤见状,昼夜哀鸣,绝粒而死。星悟感其情,葬鹤于此,并立碑云:世之不义,愧斯禽。
北宋诗人林和靖一生孤高自好,不娶不仕,隐居西湖市孤山,喜欢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说。
清光绪十九年,住持和尚星悟禅师在平山堂也养有两只鹤,极为珍爱,任凭双鹤戏耍自如。后来一只仙鹤患足疾而死,另一鹤也悲痛欲绝,最后绝食而亡。星悟禅师深为感动,将双鹤埋葬在此,并立一石碑,上刻“鹤家”。
鹤冢周边植有淡竹、桑树、木半夏、麦冬等。清光绪乙未(1895)十月李郁华撰颜体《双鹤铭并叙》,并勒长方形石碑,嵌于大明寺大雄宝殿东廊面南的墙壁之上。
由鹤冢经康熙碑亭,沿山间石径斜路越过竹林折而向西便是“听石山房”。山房南背山,北临水面,阔四楹,单檐歇山,此房由城内“辛园”拆迁而来,俗称“柏木厅”。
南首有假山一座,用太湖石堆叠而成,山石磊磊,山峰高低错落,其形俊美。假山宽12米,高5米。中部叠有空谷,并有通道两条。
假山南部屏墙,风至而回北,传至山房即可听到山风刚劲,风擦壁如琴,风人穴如筒,风搏柱如钟击之声,风触各物,声各有异,奇音妙响,谓之“听石山房”。
第八四四节娇女牵手
颜沉鱼细声跟考拉说着一些历史故事,北宋熙宁四年高丽与北宋恢复往来后,为避开辽的压力经由南方明州登陆,密切联系着高丽与北宋、南宋、辽、金、元等的政治关系。
相传有人曾出一上联:“水月庵前问水月”,当时无人对出下联。后有人登山远眺,江天一色,触景生情,对出“江天寺外看江天”的下联。
水月庵前问水月;江天寺外看江天。
清代诗人言忠贞《芜城春游曲》诗咏道:春风十里听弦歌,好女如云陌上过。问月桥头问明月,不知谁个似嫦娥?
在新北门桥畔,盐阜路街头花园的草坪南侧,横卧一块湖石,上面镌刻“小苎萝村”三字。苎萝村原,是大美人西施的故里。借用此名,是因为这里同样是美人窝子,加个“小”字,以示区别。这样的称谓结构,符合扬州人的习惯,瘦西湖、小金山,就是这么来的。
史可法祠墓位于扬州梅花岭西麓,史可法路南端,内建明代史可法的衣冠墓。为纪念民族英雄史可法而建,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可法,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家、抗清英雄。字宪之,号道邻。
清顺治二年(1645)4月,清兵南下。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困守扬州。城破被杀,清兵屠城十日。嗣子副将史德威寻遗体不得,乃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下。
清初曾建祠于大东门外,后毁圮。乾隆年间于墓西侧建祠,并谥“忠正”。墓祠合称史公祠。咸丰间毁于兵燹,同治九年(1870)重建。现存建筑除遗墨厅、梅花仙馆外,大部为晚清所建。
史可法纪念馆的大门正对着护城河。护城河上建有一座不宽的混凝土桥。长长的实砌护栏有点象庄严的神道。纪念馆前墙上的“史可法纪念馆”几个仿宋体大字非常夺目。
前敞式的门厅梁上方悬有“史公墓”金字竖匾,左侧是题写的“史可法纪念馆”竖牌,右侧是记题写的“广陵琴派史料陈列馆”。
纪念馆门脸不大,但墙内庭院中的两颗古银杏树却高大无比,挺拔耸立。院墙上洒满了金黄色的叶子。门口一对竹叶槟榔抱鼓石,其纹理形似竹叶。黄绿相间,唯美厚重。据传此石形成需要亿万年,在古地质研究上价值极高,为天下罕见。
跨过高高的门槛步入门庭,两株参天银杏枝叶纷繁,浓郁蔽日,衬托飨堂,古雅肃穆。深秋的阳光漶漫,风儿裹挟着片片银杏叶。如蝶飞舞,纷纷落在主厅飧堂前。
颜沉鱼和考拉沿着石阶路前行,进小门正面是飨堂,歇山屋面翅角飞檐,“飨堂”两字为著名画家陆少俨题写。外柱是清代著名诗人张尔荩撰写的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内柱悬朱武章撰、李亚如书的楠木楹联:“时局类残棋,杨柳城边悬落日;衣冠复古处,梅花冷艳伴孤忠”。
走进飨堂,堂内明间有云纹形梅花罩格。上悬“气壮山河”横匾。两边悬有清道光二十吴熙载篆书的楹联:“生有自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侯”。
飨堂正中供奉一尊史可法朝服干漆夹贮坐像。史公头戴乌纱,一袭红袍,正襟危坐,气宇轩昂,目光矍铄,一派英烈之气。神情凝重。目光远眺,忧国忧民之情,动人魂魄。
遥想明末朱由崧弘光小朝廷,皇帝昏聩,文恬武嬉。奸佞当道。史公满腔报国之情,却郁郁不得志。被排挤回扬途中,站在燕子矶头,悲忧苦恨交加。
抵达扬州后,他独力支撑危局、寡不敌众,拒不降敌。面对多铎三番五次威逼利诱,不为所动。他掷地有声的说“我乃大明重臣,岂能苟且偷生,作万古罪人!愿速死,从先帝于地下!”最后被恼羞成怒的多铎所杀的情景。可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血染梅花魂亦香。
史公像后两侧分立,一架云纹形梅花罩格和一架云朵形屏罩,相得益彰。展现了维扬雕刻技艺的高绝,其造型流畅古雅,图案精巧细致。其秀美之气极好地衬托了史公的浩然之态。
云纹形落地梅花罩槅,枝干苍劲,梅花满树,加之史公像后的一块汉白玉碑石衬托,好似月下的梅花丛中端坐着史公。塑像两侧是郭沫若先生题写对联“骑鹤楼下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
飨堂西壁墙上镶嵌一块扬州政府撰写的《史公可法四百年诞辰祭文》碑
东壁墙上镶嵌一块史河法义子史德威《家祭文》碑,读来感人至深。
飨堂内的玻璃拒中陈列着史可法的遗物,还有《史氏扬州城东支谱》,以及《史忠正公遗炮图》等,还有300多年来出版的纪念和介绍史可法的书籍。从史可法衣冠冢内发现的玉带片等遗物,一并在橱窗内展现在游人面前。
从飨堂后门步出,后面是史可法墓园。粉墙黛瓦,三堂墓门,一对小巧的石狮,显得庄严肃穆,据说是宋代遗物。门楣上刻有隶书“史忠正公墓”五个大字。女贞子挂满枝头,笔竹瘦约坚劲,数株梅花结满寒枝,含苞待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