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董策默然。
其实刘大器一说,他便知道,这事儿八成是真的。
“咱们关内缺码,尤其是缺少合格的战马,这你是知道的。人家辛辛苦苦做生意,冒着被杀的危险,为的什么?不就是赚钱吗?自然是,谁出的价钱高,他们就卖给谁。试问现在,比闯贼更有钱的,有几个人?”
“他们连破城池,劫掠无数,自然是能拿出大笔大笔金银的。朝廷不可能出这个价钱,别人更不可能出这个价儿。我便跟你交个底儿吧!闯贼那些战马,八成都是从咱们肃州卫这边过去的。这事儿不少人知道,但你和刘大人肯定不知道。”“他们这么做,也是无可厚非。”刘大器叹了口气,道:“说实话,换我我也这么做,毕竟,咱们是为了赚钱。总不成把辛辛苦苦买回来的战马,都献给朝廷,哪怕献给朝廷,朝廷又能给什么好处?”
【嘿,想免费读此书?快关注微信:和阅读】
一
一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第639章 七九八 嘉峪关
他说这话的时候,满脸凶横,哪有在那些文官们面前唯唯诺诺时候样子。
董策又是沉默,他也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原来郭汝磐身边那些骑兵,都是靠着从这里流入的战马组建的。不过正如刘大器所言,这事儿也怪不了别人,要怪只怪朝廷没钱,只怪朝廷监管不严。
“算了,算了,不说这些破事儿了,说起来便让人心烦!”
刘大器摆摆手,便把这个话题撇到一边儿,跟董策说一些轻松的事儿。他就在西北边陲,对这里的风俗民情、山川、地势等等,都是了如指掌,而且这人其实说话颇为风趣,听他说话倒也是很有意思。
两人边走边说,一路行来,也是变的熟稔许多。
傍晚时分,队伍抵达嘉峪关。这还是走的慢了点,若是快马加鞭的话,中午时分就能到。
早就得到了消息,嘉峪关游击将军种大梁率兵出城迎接。
种大梁大约四十岁上下,长得不高,身材干瘦,面皮还有些发黄,看着有点儿病蔫蔫的样子。那一身铁甲穿在他身上,显得空空荡荡,就跟套在一根木棍上似的。
此人虽然其貌不扬,但实际上却是战功卓著,自担任嘉峪关游击将军以来,大小战不下十次,杀敌甚重,在这甘肃镇中也是数得上的响当当的将领。
种大梁先向刘若宰见礼,而后又向刘大器行礼。刘大器把董策等人向他介绍了一番,而后拉着种大梁,冲董策笑道:“你别看这厮病蔫蔫儿的,实际上厉害的紧。他乃是肃州卫武学世家出身,家学渊源,一身功夫全在手上。你看看他这双手!”
说着,刘大器指了指种大梁那一双生满老茧,骨节粗大的大手,他比划了一下,道:“他一掌下去,这么厚的一块青砖,都能给拍的四分五裂。”
董策笑道:“那岂不是大开碑手?”
刘大器先是一愣,而后便是鼓掌大笑:“不错,不错!这名字起的好,董老弟,你真不愧是读过书的,就是不一样!这名字起的,当真是威武霸气!哈哈,大开碑手!好,老种,以后你这家传绝学就叫大开碑手了吧!”
“好!”种大梁也很喜欢这个名字,笑着点了点头:“以前一直也没个正儿八经的名字,董大人给起的这名字,好听,又威武,我是极喜欢的。”
寒暄一番之后,大伙儿便是入城。众人也终于见识到了这座万里长城上数得着的雄关的风采。
在前世,董策曾经去过嘉峪关。看着这熟悉的景色,董策忽然喟然一叹,心下有些黯然,一转眼,便是数百年啊!
其实,嘉峪关的关城面积并不是很大,毕竟是一座防御性的军事堡垒,又不是什么大城。种大梁手下有约摸九百人左右的兵力,其中有骑兵二百,其他的则都是步卒。除了这九百人之外,他还有五十人左右的家丁。
虽说嘉峪关城内面积不是很大,但容纳城内本来的士卒加上刘若宰带来的这两千人,还是不成问题的。
一夜无话,第二日一大早,刘若宰便是率人又一次出发。只不过,这一次队伍规模更大了一些,种大梁带着手下骑兵及家丁加入了进来。他把嘉峪关的防务交给了手下的副将,那副将跟随他多年,也是英勇善战,颇有谋略,交给他,是可以放心的。
出嘉峪关一路向北。
走着走着,董策便是发现了不同。
刚出嘉峪关的时候,还是一片寸草不生的乱石戈壁,而望北走了一段距离,慢慢的竟然出现了稀稀落落的草地。不过这些草并不密集,颜色也是有点发黄,并不是那种很健康的绿色,而且长得很矮,近乎是趴在地面上的。
但是,出现了青草,就代表着周围肯定是有水源的!就算在地表看不出来,在地下也肯定有。
越往前走,董策便越是惊诧。草地的面积更大了,而且由之前一块儿一块儿的变成现在连成一片。青草更加的茂盛茁壮,甚至偶尔还能看到一条清澈的小溪,向着西北方向流去。
刘大器向董策道:“这些小溪,最终都会汇入西弱水。”
董策暗暗记住了这个名字,想来,就是因为有这么一条河流及其支流的滋润,才会养育出这片肥美丰饶的草原。只不过他是从来没听说过这条河的,想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河逐渐干涸消失了。
又往前走了一段,就已经完全是一派草原风光了。大草原一望无际,这一片无穷的绿色,似乎一直蔓延到天边,草原之上,时不时能瞧见一群黄羊快速的跑过。
又往前走了一阵儿,偶尔便能瞧见一两个赶着羊群牛群的牧民。
这些牧民瞧见大队的明军官兵,都是吓得惊慌失色,赶紧驱赶着自家的牲畜离开,也不知道是不是报儿信去了。
刘大器请示刘若宰应该怎么办,要不要对这些牧民动手?刘若宰只是摆摆手没说话,但他的意思显然就是:不管他们,且由他们去。
又往前走了几里之后,便瞧见草原上出现了不少帐篷,这些帐篷之间相互离得并不远,总数量并不多,也就是几十帐,估计人口也就一百出头,显然这里是某一个小部族的聚居地。
刚才碰到的那些惊慌失措带着自家牲口离开的牧民,便都在这里。
他们这会儿,正在收拾家当,不少帐篷已经被拆掉放在了勒勒车上,董策瞧见这一幕,嘴角不由得露出一丝笑意。这些人,反应的还真快,这是准备要逃了吗?
其实完全没这个必要,董策他们这次过来主要目的又不是杀人,怎么可能一上来就喊打喊杀?那样岂不是完全失去了和解的可能?
只不过董策虽然这么想,这些牧民们可不知道呀!
他们瞧见了汉人的大批骑兵,第一个反应就是:他们要来围剿咱们!咱们既然打不过,那就必须赶紧逃。
刘若宰把董策叫过来,在他耳边低声说了几句话,董策微微色变,道:“大人,这么早就把咱们的意图给宣传出去,搞得人尽皆知,妥当吗?”
他有点儿不同意刘若宰的这个做法,是以说话的语气也就冲了一些,不过这会儿董策也管不了这么多了。刘若宰倒是不以为意,只是摆摆手道:“去做就是!”
“是!”
董策无奈的应了一声,转身朝着自家这些家丁看了看,最后目光落在一个人身上。
正是董勇振,这厮虽然个儿不高,却是中气十足嗓门极大,干这事儿,最是合适不过。然后刘若宰又让刘大器找了一个嗓门大,声音洪亮还会蒙古话的士兵,这倒是不难找,毕竟肃州卫在西北边陲,出了嘉峪关,就是蒙古人的地界儿了,本地人中会蒙古话的还真是不少。董策把那俩人叫在一起,仔细的叮嘱了一番。俩人会意的点点头,便是打马向前。
【嘿,想免费读此书?快关注微信:和阅读】
一
一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第640章 七九九 宣告
那些蒙古牧民们瞧着这些汉人骑兵,驻足在那里,却是并不向自己这边攻击,似乎没什么敌意。他们心中诧异,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一个个便也放慢了动作。
这时候,忽然瞧见两个骑兵策马向自己这边过来。
毕竟来的只有两个人,所以这些牧民们虽然心中戒备,但并没有表露出什么攻击行为,只是站在原地等着,想看看这些汉人到底玩什么花样。
“你们听着!”
董勇振扯着嗓子大声吼道:“我等乃是大明皇帝陛下派来的钦差使臣,我大明朝和察哈尔部素来交好,乃是相宜之友邦,和睦之兄弟。闻听察哈尔部大汗崩殂,我大明皇帝陛下不胜悲切,特命我的,前来吊唁!”
“更闻听,察哈尔部如今四面受敌,步履维艰。在内,有部族纷纷脱离自立,在外,北有喀尔喀蒙古虎视眈眈,东有建奴狼子野心,欲乘虚而入!我大明皇帝陛下听闻,不胜震怒!欲施以援手,加以庇护!”
董勇振扯着嗓子喊,那名会蒙古话的士兵,则是又把这些翻译成蒙古话,大声复述一遍。
那些蒙古牧民们听完,脸上都是露出了震惊的神色,不过很快,大部分人脸上的震惊便化作了感激,不少人甚至眼眶都红了,眼泪簌簌地落了下来。
他们这两年受的委屈,确实是不少。林丹行带着他们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来到这遥远的大草滩,而林丹汗死后,他们发现,自己日子就更加难过了!今日听说这个部族离开了这里,不知道投奔谁,明日听说又离开了一个。
这两天,听说有别的部族前来袭扰,很是杀了一些人,抢了不少牲口。又过了几日,更是听说,东边的那些建奴派人来传话了,不归顺他们,就屠光整个察哈尔部!
这些牧民们整日都是担惊受怕生怕,哪一天,自己便落得个身首异处。
而在此时,大明朝的皇帝陛下却是表露出来如此的善意,怎能让他们不激动开心?
他们是淳朴的,只能看出表面的意思,真的以为大明皇帝派这些人来只是为了吊唁死去的林丹汗。但刘若宰着人宣告的这一段话,里头真正的含义,自然是瞒不过那些察哈尔部高层的。
其中蕴含的大体意思就是:你们现在境遇不好,投奔我吧!我能保护你们!
这才是刘若宰话里的真正含义,所谓吊唁林丹汗,不过是个幌子而已。
此刻这么做,刘若宰这是毫不掩饰的,宣告了自己此来的目的。没有一丁点儿的遮遮掩掩,而是就这么大方的、霸道的,将自己此次前来的目的,传递给了所有的察哈尔部高层。
想必等他们到达察哈尔部主帐的时候,察哈尔部高层都应该已经听过这番话了。
所以董策才有点儿犹豫,他不认为现在就把话说的这么明白是一件好事。
不过刘若宰坚持,他自然也是没办法的。
这些话虽然是从董勇振口中说出来,但代表的却是刘若宰的意思。而从这一番话中,就可以看出来,刘若宰确实是一个更重实际而不太注意表面文章的人。
这一番话,由于是在他们刚刚进入察哈尔部的领地,刚刚接触到察哈尔部的牧民时候向人宣讲的,所以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几乎可以说是大明对察哈尔部的一个宣言,给这一次的行动,定了一个基调。
若是换作别的朝廷官员过来,少不得又要以天朝上国自居而把对方贬低为附庸,但刘若宰却是将双方称为素来友善之睦邻,这就把双方放到了同一个高度,放在了平等的地位上。
毫无疑问,这样的说法是更容易被对方接受的,毕竟谁也不愿意屈居人下,至少口头上面子上,不能表现得低人一等。
而刘若宰所说的其实也是事实,这会儿的大明,早就不是刚建国时期能够横扫漠北威震天下的那个大明了。那会儿的大明雄兵百万,征南逐北,可以压的北边儿不得不俯首称臣。但自从土木堡之变后,两国的形势便是发生了逆转,大明在蒙古面前再也没占到过什么便宜,再也没有向漠南漠北蒙古发动过一次大规模的主动性进攻。恰恰相反,大明朝在北方边陲设***镇,大修长城,开始进入了防御阶段。
反倒是蒙古,不断兴兵南下,烧杀劫掠。
其实蒙古人的军事实力也在不断的消退之中,此时的蒙古比起成吉思汗时期不知道差了多少。但大明的军事实力消退得更加厉害,当初永乐大帝时期煌煌二百八十万大军,现在能战之兵还有几个?
所以在董策那个时空,蒙古和大明,一个成为了建奴的附庸,另外一个虽说是亡于义军,但如果不是辽东的边患,又岂会被义军打破了北京城?最终还是被建奴入主中原,而那个苟延残喘之南明更是被建奴给灭掉。所以也可说,大明实则是亡于建奴之手。
察哈尔部是林丹汗的察哈尔部,而当初,林丹汗生前,和大明朝的地位也是对等的,双方是属于大部分时间敌对,偶尔合作的关系,并没有什么臣属关系。
林丹汗在努尔哈赤后方不断骚扰后金,一是为了自身,二,则是由于大明的请托。注意,是请托,而不是命令。
林丹汗自然不可能因为大明轻轻的一句话求就主动攻打后金,要想人家动手,那是要给好处的!如果不是大明朝开放互市使得林丹汗得了极大的好处,他是不会那么积极袭扰后金的。
所以刘若宰说双方是兄弟之友邦,把双方放在一个对等的关系上,是有依据的。
甚至刘若宰还把大明摆的有点高了,因为林丹汗和大明朝打了有不少帐了,人家是胜多败少。说起来,大明朝还是处于弱势一点的地位。
那日苏是这个蒙古小部落的族长,因为是族长,所以他也被上面封了一个百户的官位。
那日苏在蒙古语中是松树的意思,年轻时候的他,也像松树那样强壮挺拔,是整个部落中箭射的最准、力气最大、也是最英勇的一条汉子。只可惜,现在这棵松树年纪已经很大了,垂垂老矣。他脸上有了深深的皱纹,腰背也佝偻了下来,甚至眼神都变得浑浊。
看着远处那些大明军兵,他深深地叹了口气,眼中忽然闪过一抹浓浓的悲哀。
他只是一个小小的百户,一个很小的部落的族长,算不得什么高层,但他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这些东西,足够让他作出一些属于自己的准确判断。
这些明国人来到大草原,只是为了吊唁死去的林丹汗?
怎么可能那么简单?
他忽然想起一件事儿来——就在前几日,他听自家大儿子说,东边金国的人似乎来了。他儿子知道的也不是太清楚,毕竟地位比较低,只不过是汗帐的护卫而已,他只是远远的看了一眼。不过那些人头皮刮的光光的,只在后脑勺上留了一个小辫子,一看就知道是金国人。
“唉!只怕又要多事了。”
那日苏轻轻地叹了口气。
接着他便是自嘲的一笑,低声对自己说:“你不过是个小小的百户,管着这么一个小部落而已,这些大人物操心的,又关你什么事?只要眼睛放亮一点儿就行了,带着自己的族人好好活下去,别让他们受到波及。”
那日苏找了两个骑术精良,人也机灵的年轻人,吩咐他们去汗帐那里报信。等到这两个人骑马走了,他揉了揉脸,让脸上挂上谦卑的笑,然后骑着马迎了上去。远远地,刘若宰瞧见了那两个离开的骑士,不过他并没有制止。
【嘿,想免费读此书?快关注微信:和阅读】
一
一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第641章 八零零 金国使者的消息
董勇振问道:“他说什么?”
那通晓蒙古语的士卒给翻译了一遍,董勇振哈哈一笑:“我们可不是什么使臣,我们不过是两个小小军汉而已,根本就做不了主的。你跟我来!”
说着便是策马转身,带着那日苏来到刘若宰马前。
那日苏虽然分不清大明朝官袍的颜色和上面的图案代表的是什么,但是他看刘若宰那神情气度,再看看他被众人簇拥在中间的气派,便知道这个人,肯定是个明国的大官,而且应该也是此次主事的人。
那日苏又恭敬的行礼,然后把刚才说的话说了一遍。
刘若宰微微一笑,心中暗道:倒是个晓事之人。
他看了那日苏一眼,发现这个老人眼神有些惶恐,刘若宰先是微微一怔,然后心里便是明白他在惧怕什么。他心里暗暗叹了口气,笑了笑,道:“你放心,我们来不是为了杀人的。你手下这些百姓,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无需惊慌,更无需逃离,我们不会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