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七年-第4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皇帝可是对这等事深恶痛绝。

    总归,若是干这种事儿,好处没多少,坏处一大堆,那真真是赔本的买卖,而且后患无穷,会带来很多麻烦,董策想想还是算了。

    想出这么个办法来跟没办法也没太大区别。

    但以董策对刘若宰的了解知道,他是性格极为坚毅之人,他既然已经打定主意要留在宣大,要做好和察哈尔部通商这件事,那么就一定会竭尽全力使出种种手段留下来。董策只是希望,刘若宰能够想到法子,如此刘若宰即能实现平生夙愿,对他董策也有极大的好处。

    当日晚间,董策又去偷偷见了乌云娜福晋。乌云娜福晋自然要提醒他不要忘了当日的约定,董策当然不会背信弃义,更何况,拿掉囊囊太后不仅是乌云娜福晋所想要看到的,也是苏泰太后想要看到的,算得上是一致目标。为了安定乌云娜福晋的心思,董策还把自己的计划向她透露了一部分,乌云娜福晋听了便也放下心来。

    得了刘若宰的吩咐,第二日一大早,董策便指使人私下里对外宣扬。大体内容就是:反正自己不能跟着去京城,又牵挂自家磐石堡的事儿便打算早点回去。约莫也就是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明朝军兵所在的这片驻地,大部分有点儿身份的军将便都知道了这个消息。

    这算是造势。

    而后董策便去了刘若宰的营帐,装模作样地禀告了一番,刘若宰思量片刻也就答应了。两人做了这么一出儿戏,算是把大伙儿都给瞒了过去。

第893章 九一一 嘉峪关惊魂

    毕竟若是董策突然离开却不给出什么解释的话,大伙说不定还会猜疑什么,说不得有的心思多疑的便会指使人跟上去,而后就能发现他从苏泰太后那儿得了大好处这事实。现下董策把这事儿摆上台面,光明正大的提出来,反而不容易让人生疑。

    而后刘若宰把大伙儿都召集起来当众宣布了这件事,让董策当日下午便启程,这么快就出发,显得有点着急了,但大伙儿也都能理解。

    既然要分别了,有些事儿自然是免不了的。

    当日中午,董策设宴招待各位,算是在离开之前和大伙儿一块儿再吃顿饭说说话论论交情。为了表示对董策的重视,刘若宰也去了,王武略刘大器等诸将更是不用说,没有一个缺席的。

    席间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众人喝的都是颇为尽兴。

    酒到酣处,刘大器走上前来,搂着董策的脖子,嘿嘿笑道:“董老弟,我老刘这辈子看不顺眼的人有的是,看的顺眼的却没几个,你算是其中之一。你这人,年纪轻轻的却有这般能耐,原来我老刘还不怎么服你,但那一**袭杀建奴使者之后,我算是彻底服了你了!你这次先回去了,我们却是要去京城,如此一别不知道此生还能不能相见。老刘只说两个字:保重!以后你若有什么用到老刘的地方,遣人过来说一声,老刘若是眉头眨一下,那就不是人了!”

    说着,重重地拍了拍自己的胸膛。

    他显然喝了不少酒,面色有些发红,嘴里喷着浓浓的酒气,不过他的眼睛却还是清亮的。

    董策有点看不透他,也不知道他这话说的是真心还是假意,不过在这种时刻董策当然不会说一些扫兴的话,也是哈哈笑道:“刘老哥,有你这一句话,兄弟我以后叨扰你的时候绝对不少。”

    刘大器笑道:“求之不得!”

    有刘大器带了个头儿,而后众军将纷纷与董策作别,甭管交情如何,至少都上前说一些暖心的话。

    田实等到别人都去过了,他才缓缓走上前去,拍了拍董策的肩膀,笑道:“董大人,咱俩出去走走?”

    董策点点头:“好。”

    两人出了营帐,向着外面缓缓走去。中午时分阳光普照,此时虽是盛夏,但由于是小冰河时代,而且是在这北方边疆的大草原上,是以哪怕是正午时分天气也并不算是多么炎热。

    走了一阵儿,田实侧过身来瞧着董策,忽然苦笑一声:“董大人,我真后悔自己是黄参将的手下,而且还是他的家丁首领。”

    董策明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但却佯作不知,笑道:“何出此言呢?”

    田实也不揭穿他,只是叹了口气道:“你和黄琬黄参将不和,整个冀北道人尽皆知,而且黄大人还有数次算计你,不过都没有成功。说实话,这次黄大人本是不想派人随着刘兵备道出行,不过给逼得没办法了,才让我带人过来。他在来之前,也是嘱咐我,这一路上一定不能让你好过。但是董大人,你看的也是清楚明白,我田实这一路上,可也没怎么跟您作对吧?”

    董策笑了笑,而后脸色变得冷淡起来,脸上的笑容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淡淡道:“你这个家丁首领当得可是不怎么称职啊!”

    田实道:“因为我比黄琬黄大人更了解你,越是跟你同行的时间久,越是对你了解的深,便越是明白一个道理:最好不要和你作对。”

    他叹了口气:“黄琬黄大人,却是想岔了。”

    董策盯着他问道:“你到底想说什么?”

    田实深深吸了一口气,瞧着董策的眼睛,沉声道:“我只希望,如果有朝一日黄琬黄大人让您打的永世不能翻身了,再也不可能对您造成威胁了,您能够看在咱们两个过去这些时日并肩作战的份儿上,饶过他一命。”

    董策微微有些诧异,挑了挑眉头道:“你倒是挺忠心的嘛!”

    田实沉声道:“若是没有黄大人,便也没有今日的我。早在十几年之前,我便饿死在路边了,是黄大人救了我,提携我,我此生必须要报答的。”

    董策摇了摇头,不置可否道:“这事儿我还真不能答应你,再看吧!万一黄琬就像条死缠上人的毒蛇,非要咬我一口,那我也只能痛下杀手了。”

    他看了田实一眼:“你倒是个不错的人才。”

    他这么一说,田实不由的错愕,等他回过神儿来,董策已经转身回来大帐了。

    中午一番宴饮,其实开始的颇早,结束的时候也不过是午时三刻而已。

    董策并没喝多少酒,而他手下的家丁们早就已经准备好了,等到宴席一结束,董策便告辞了刘若宰,带着手下家丁离开察哈尔部汗帐所在第,向着东南方向缓缓而去。

    由此,正式踏上了归家之途。

    往东南方向走了数十里之后,大致已经离开了汗帐所在范围,一眼望去,很大范围内都没有牧民们的蒙古包。

    苏泰太后早就得到了董策的通报,已经带着人在这里等候了。两支队伍汇聚在一起,董策和苏泰太后简单的寒暄了几句,便即带人离开。反正又不是再难相见,察哈尔路要迁居的下水海,就在宣大的边墙之外一二百里而已,离着董策的磐石堡并不远,真要是想去的话,快马顶多一日便也就到了。

    董策带着众人离开,当日傍晚时分便抵达嘉峪关。

    他手上有着刘若宰、白贻清和王武略开具的通关文书,那通关文书是甘肃巡抚出具的,在整个甘肃镇都是通行无阻,嘉峪关上的守军自然放行。只不过董策等人进入嘉峪关的时候还是遇到了一点儿麻烦,惹出了一些事端来。

    因为董策手下那三百名察哈尔部精锐在进入嘉峪关的时候,被嘉峪关上的守将一眼就认出来了。

    毕竟在这个时代,蒙古族百姓和汉族百姓,在衣着打扮、行为举止等方面,都有着相当大的差异,这些久在边陲镇守的军将和察哈尔部打了这么长时间的交道,自然是一眼就能瞧出来。

    当时守御嘉峪关城楼的那把总一声令下,顿时上百张强弓便是瞄准了董策等人,只要他一声令下,这上百支利箭,便能把董策的人给射成筛子。

第894章 九一二 衣甲兵器

    董策带着的队伍中顿时一阵哗然,那些察哈尔部的精锐一个个瞧着董策都是惊疑不定,有的甚至在怀疑这是不是陷阱。而董策手下的那些家丁,则都是手摁在了刀柄上。他们可不是那种会老老实实的被人用箭指着的人,这会儿只要董策一声令下,他们就能杀上城楼去。

    哪怕自己损失惨重。

    董策正在队伍的最前方,而此时,他也是被最多的羽箭给指着,面对那阳光下闪烁着森然光芒的箭簇,他只觉得好似一盆冰水直接?*间

第895章 九一三 抵达宁州

    那些察哈尔部精锐都是围了过来,看到这一幕,有的心思灵活的便猜到了什么,不由的激动得浑身发抖。

    董策面朝众人轻轻咳嗽了一声。

    这一路过来,他在这些察哈尔部精锐中已经有了极高的威望,大伙儿也都很服他。他这一咳嗽,本来有些聒噪的队伍立刻安静下来。董策没有说废话只是指着那堆积如山的兵甲,高声道:“这便是本官之前给你们的承诺之一!这里面,有铠甲有兵器,每人一副战甲,一把弓,二百支箭,一把腰刀,一杆长矛!谁都不会少!”

    “来吧,都过来领吧!”

    董策高声喊道。

    话音落下,面前便是爆发出一阵巨大的欢呼声。欢呼声持续了许久,方才渐渐低落下来,董策高声道:“好啦,别鬼叫了!都赶紧过来领吧!这点儿东西有算得了什么?跟着本官,以后你们前途无量!身上的铠甲换成金甲银甲,也是说不准的事情。”

    按照董策的吩咐,三百名察哈尔路精锐排成整齐的队伍,依次前来领取。

    这一路上,董策也时常操练他们,虽然短短时间之内不可能有太大的成效,但至少他们的纪律性已经比之前强了太多。若是刚归到董策麾下的时候有这种事儿,那肯定就是一窝蜂的乱哄哄涌上前来抢了。

    一个时辰之后,每一名察哈尔部的精锐都领到了自己的战甲兵器。

    他们几乎是急不可耐的穿上了铠甲,腰间挂上了腰刀,手中持着长矛,另外一边腰侧则是挂着双叉。

    他们看着自己身上这些东西,一个个欢喜得不得了,伸手轻轻抚摸着战甲,宛如抚摸着最珍贵的珠宝。

    这些战甲都是大明朝制式的棉甲,二十斤上下的重量,长矛则是长约一丈四五尺,步战骑战都可。腰刀也是大明制式的,当然,这腰刀还是远远比不上董策麾下磐石堡打造的哥萨克骑兵刀精良。弓乃是步弓,要比这些察哈尔部牧民之前用的角弓,长很多大很多,弓的力道自然也要大的多,当然射程也更远,威力也更大。

    对于这些察哈尔族的精锐来说,现在简直就跟做梦一样。他们这辈子别说见过摸过了,甚至听都没听说过有如此精良的铠甲,如此锋锐的兵器。之前他们在族中贵人那儿看到的,那些贵人们珍而重之收藏的铠甲武器,也不如现在握在自己手里的这些。

    没办法,因为这个时代察哈尔部的冶炼技术实在是太过于落后,本来还有一些冶炼的基础,但被黄台吉给撵到大草滩之后,原先的那些技术,工匠,工具等等,都丢得差不多。现在大曹摊上的察哈尔部,自己几乎没法子生产兵甲,寥寥无几的金属兵甲武器要么是从大明通过某些渠道买过来的,要么就是在战场上缴获的。

    在董策眼中,这些棉甲并不算得上多么好,他手中比这棉甲好的铠甲还有不少。比如说那按照后世的标准重量在三十斤上下的青布铁甲,以及重量达到六十多斤的全身重甲。这腰刀也算不得多好,比哥萨克骑兵刀差远了,这弓倒是还差不多。但是在他眼中只是一般般的这些兵甲,在这些察哈尔部精锐的眼中,已经是极了不得的东西,珍贵稀罕到了极点。

    董策遵守之前的承诺,给他们配备齐全了兵甲,也更加深了这些人对他的信任和尊重。

    其实给这三百名察哈尔部精锐换装,是董策早在大草滩的时候就已经考虑过的事情。毕竟,带着三百个一看就知道是蒙古精壮汉子的人走在路上,未免也太扎眼了,指不定会惹出什么麻烦来。而且现在陕西地面儿上兵荒马乱的,给这三百人穿上铠甲,配上兵器,再稍作训练,便是一支相当强悍的骑兵队伍,万一碰上什么战事,也能发挥一些作用。

    在肃州卫城外住了一宿之后,第二日,董策便是带着他们出发。此时,已经全部换装的三百名察哈尔部精锐行在路上,让人一眼看去,便知道这是大明的冠军,根本不会怀疑他们的身份。

    崇祯八年八月十七,董策等人抵达庆阳府宁州。

    离开大草滩已经一个半月左右,他率领的这支队伍前进了足足三四千里第,抵达此处。算起来,从大草滩到大同镇的路程已经走了一半儿多一点了,照这个样子下去,在十月,应该可以回到冀北道。

    在宁州城西北的官道上,董策等人被堵住了,因为前面的官道上黑压压的一大片,不知道多少流民堵在那里。

    不但官道上都是,官道两边的田野里,也都是流民,一眼望去,只怕数量至少要以数千计。

    此时董策等人距离宁州不过是三五里远而已,而就在这三五里的距离内,拥堵着成千上万的流民。他们一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神色麻木,有的聚集在离宁州城城墙不远的地方,似乎准备在这里歇息或是落脚。而有的,则是携家带口的,手里拄着一根树枝,继续朝着西北方向而去。

    董策瞧着,这些流民,似乎是从宁州东南方向过来的。

    董策身边的白忠旗瞧着这一幕紧紧地拧起了眉头,轻声嘟囔了一句:“流寇祸害天下,当真不浅。”

    董策看了他一眼,微微点头,叹了口气道:“可惜受苦的都是这些无辜百姓。”

    这一路过来他们也遇到了不少流民,基本上都是从东南方向过来的,多半都逃往西北方向。

    这些时日,董策也打探到了不少消息。

    原来,本来只是盘踞在关中区域的那些流寇,其中一部竟然流传到了宁州附近,官军在宁州周围和流寇大战数场,只可惜结果却是颇不如意。

    孤山副总兵艾万年,及副将刘成功、柳国镇,游击王锡等人合兵三千,在宁州襄乐镇被起义军伏击,数千人战死,副总兵艾万年,副将柳国镇战死,另外两位将领则是领着残兵败将们突围。

    这些消息,是董策在过来的路上打探得知的。这场发生在宁州附近的大战,是六月份的时候,算起来当时他还在大草滩。

    现下流寇已经不在宁州附近了,但流寇和官军在宁州附近这几场大战,对于民间的经济基础,几乎是一种摧残性的打击,不知道多少百姓因此而成为流民。现下董策眼前这些流民,多数都来自宁州周边。

第896章 九一四 拒之城外

    想到此处,董策又是叹了口气。

    到了崇祯朝,大明末年,明军的战斗力真的是已经衰弱到了一个极致,便是连这些战斗力相当差的流寇都打不过,更别说跟辽东的建奴打仗了。

    当然,此战之所以如此,也有决策层的失误这一原因在里面。若不是洪承畴迫于六月灭敌之催逼,孤山副总兵艾万年及其副将柳国镇等人也不可能这么轻率的就率兵冒进,因此遭遇大败。其实洪承畴也不愿意手下率兵冒进,但六月灭敌,是朝廷给他的任务。

    说白了吧,还是朝廷及崇祯皇帝,太过急功近利了一些。

    “都让让,都让让。”

    马蹄声响起,几个浑身披甲,手持兵器的骑兵从东北方向过来,其中一人大喊道。他额头布满了汗珠,心下很是紧张,生怕一个不小心把流民给撞死或是踩死,若是那般,可是会被大人惩罚的。

    还好,见到官军打扮的人过来,流民们纷纷让开一条道路。

    这一队斥候到了董策马前,纷纷在马上行礼拜见,齐声道:“见过大人。”

    说的倒都是汉话,但除了一个人字正腔圆之外,其他人口音都有点儿怪异。

    董策行军,素来注重洒下斥候探子,他派出去的斥候,甚至能够远及十几里之外。

    这三人,便是董策派出去的一支斥候队伍。在前进的过程中,董策有意识的把士卒们打乱了族群,重新组建。他手下的家丁有五六十人左右的样子,他便把队伍分成了若干个小队,保证每个小队中都有一个他原来的家丁。而且,这家丁担当的还是队正的角色。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比起这些察哈尔部的族民们来说,还是董策自家的家丁更信得过,指挥起来也更顺当。董策如此做,不是为了分化,而是为了同化——由一个家丁带着几个察哈尔部族民,教他们说汉话,教他们行军打仗时候的注意事项,甚至在扎营休息乃是行军的过程中,作为教官操练他们。

    慢慢的,就糅合成一个整体,淡化了族群的差异,他们不会在意自己是蒙古人还是汉人,只会看重自己的一个身份:董大人的手下。

    此时,董策面前的这三百名察哈尔部的精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