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样子,日本已经深受美国影响,或者有所顾忌,不想谊染这些带有军国主义色彩的愚蠢举动。
总而言之,日本当局把彰武会战说成了“国耻军耻”。
如果在美国,肯定会让绝大部分美国人反思,即这场战争到底有没有意义,是否值得继续打下去。
不可否认,在日本,也有人反思。
可惜的是,真正能够静下心来反思的日本人不占多数,甚至连少数都算不上。
绝大部分日本人都受到宣传鼓动,认为政府参与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打击的是被美国成为,“邪恶核心。
的敌人。
趁此机会,日本当局在六月初通过了扩大范围的《战争动员法案》。
按照该法案,不但日本各大企业要听从政府安排与调度,全力支援与协助军事生产,具本国民还得响应政府号召,参军服役。
该法案通过当日,日本各地就有上百万年轻人报名参军。
从这一点也看得出来,日本与韩国有着很大的区别。
从本质上讲,韩国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国家。
用军事上的话来说,就是能打顺手仗。
只要战事不顺,肯定越打越糟糕。
日本则不一样,至少不像韩国那么脆弱,即便在战事不顺的情况下,也能坚持下来,为胜利做出更大的努力。
与扩大征兵规模相比,日本当局更重视装备生产。
要知道,在组建国防军之前,日本陆上自卫队只有二十多万,很多部队都不满员,一些部队甚至只有指挥机构。
军队规模较让日军严重缺乏主战装备。
比如让日本人倍感骄傲的式主战坦克就只有一千辆,还不到中国陆军坦克总数的零头。
而在参加台海战争之前,被日本称为“全球第一种四代主战坦克”的旧式还没有形成战斗力。
可以说,日本扩军的最大障碍就是没有足够的装备。
虽然早在冷战时期,日本就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装备储备体系,许多装备的实际服役年限远没达到设计寿命,提前退役后就被封存起来,以备战时急需。
比如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所有常规潜艇的服役年限均不到二十年,而设计寿命是三十年小退役后至少能封存二十年,在此期间随时可以启用。
问题是,封存的装备不但落后,而且数量也不会太多。
日本国土面积本来就非常狭又有一亿多人,人口密度是中国的三倍以上,加上本土环境保护得非常好,森林覆盖面积高达七成,日本本土也没有多少地方用来储备封存的武器装备。
从某种意义上讲,日军在东北战场上的糟糕表现,与严重缺乏主战装备不无关系。
别说纯步兵的二线师团,就连第七师与第十师这种一线主力师团,甚至是王牌师团也没有得到足够的主战装备。
比如第七师在标准配备时,应该有二百七十二辆主战坦克,而在开赴东北战场的时候,实际只有一百四十多辆主战坦克,缺口接近一半。
正是如此,在作战的时候,充当主力的仍然是美军。
显然,日本政府也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不然不会在参战前,要求美国为日本提供大量战略资源。
没有资源,日本就生产不出足够多的武器装备。
从四月份开始,三菱、岛磨等日本军工企业就开足马力,以全速生产主战装备。
为了扩大产能,这几家军火企业还新建了数条生产线。
与美国相比,日本的军火生产主要集中在陆军装备上。
这也很好理解,日本能够生产的、最急需的也就是陆军装备。
海军方面,虽然作为全球第三大造船国的日本有能力建造各型战舰,甚至能的建造大型航母,但是中国海军只剩下了为数不多的潜艇,而反潜作战又主要依托部署在第一岛链上的反潜巡逻机,所以日本对海军的需求反而不是很迫切。
当然,日本也不会放弃扩建海军的机会。
别忘了,日本是岛国,而海军是保证本土安全的战略屏障。
不管日本今后怎么发展,都需要一支足够强大的海上力量。
为此,在正式组建海军之后,日本就将建造航母、而且是大型航母的计划提上了日程安排,并且将其当成海军的首要任务。
按照日本海军提出的规划,最迟二零一三年底,就得拿出航母的详细设计方案,并且在二零一四年第二季度开工建造。
空军方面,日本主要依靠美国,不但在战场上依靠美军,即便在新式战斗机的研制与生产上也严重依赖美国。
说白了,日本在航空技术上的欠缺并不需要花大力气才能追上美国。
在此之前,日本只能按照美国的艾排做。
因为美国承担起了制海、制空任务,所以日本能够发挥能力的,也就只有地面战场,不然美国也不会一再要求日本参战,并且让日本频繁向东北增兵。
这摆明了是苦差,可是日本没有选择余地。
如果日本不能在地面战场上发挥作用,美国就不会让日本参战,也就不会在日本的国家主权问题上做出如此巨大的让步。
再说了,美国至今仍然是日本的占领国,在日本有规模庞大的驻军。
如果日本政府不听话,美国随时可以颠覆日本政权。
在这一点上,日本还不如韩国。
受此影响,日本只能把重点放在陆军上。
到六月份,日本生产出的武器装备足够武装五个主力师团与十五个。
二线师团。
可惜的是,日军在前线的损失比这个还要大,结果所有新生产的武器装备全部拿去补充给前线部队,或者重建主力师团。
也就是说,日本陆军的规模并没因此得到扩充。
不管怎么说,能补上损失也行,至少能让日军恢复战斗力。
在美军撤下来休整的时候,日军则在向前线增兵,把武器装备送到作战部队手中,让一些二线师团升级为主力师团,也让刚刚组建的部队到占领区磨练。
到月底,进入东北的日军规模再次恢复到七十万左右。
不可否认,日军确实疯狂,也确尖投入了血本。
进入七月份,得到休整的美军主力部队陆续返回前线。
此时,美日联军的战斗力已经得到大幅度提升。
仅空中力量方面,美军就新增了近三百架巫与一百多架致还有数十架阳办部署在后方基地上。
关键还是地面力量,美日联军基本上恢复到了彰武会战前的水平。
因为美军的状态大大改善,日军却有所降低。
所以美日联军的进攻实力比彰武会战前还要强大一些。
考虑到空中力量增强带来的帮助,美日联军更加具有进攻性。
如果算上美军炮兵提升的作战能力,那就更能体现出帕特里奇在东北战场上的基本战略思想了。
很明显,美日联军即将再次发动进攻。
而且是战略进攻!与之相比,中**队的问题就非常突出了。
虽然一个月下来,各主要集团军得到了充分休整,新编集团军的战斗力也有所提升,还有十多个民兵大队得到了正式番号,成为主力部队,但是各部队的缺员情况特别严重,特别缺乏经验丰富的老兵。
要知道,在彰武会战中,中**队的伤亡也不小”对罗耀武来说,最大的问题还是缺乏装备。
以前可以依靠东北地区的军工生产体系,及时得到各类武器装备,弹药更不是问题。
沈阳沦陷后,只有部分生产弹药的军工厂撤了下来,并且依靠秦皇岛、天津等地的工业区,实现了再生产,弹药问题得到解决,可是重装备却严重匿乏。
不是中国生产不了重装备,而是内地军工厂生产的重装备主要提供给了东南战场。
在六月份,也只有东南战场那边有战斗,而东北这边相对平静,也就没有重点补充东北军的损失。
当然,这其中肯定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只是罗耀武解决不了。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麻烦困扰着罗耀武。
就拿粮食物资来说,虽然抢到了美日联军的给养,但是罗耀武并没高兴起来,因为他丢掉了吉林与黑龙江。
还得在分配粮食物资的时候讲“政治觉悟到底该怎么讲觉悟,罗耀武不知道。
他只知道,把粮食分出去,军队作战就会受到影响!〔〕
''
第一百二十七章麻烦不断
二然谁都知道。
彰武会战取得了了不起的战略胜利。
狂刀“制小利局面,让中**队掌握了有限的主动权,但是在某些人眼里,彰武会战应该打得更好一点,在战术与战役上的失败可以避免,甚至连战略上的损失都不应该。
会战结束后,罗耀武接受了一次非正式的秘密调查。
这让他很恼火,也很冒火。
因为调查对象是他在战役后期下达的“清野令”会战结束前,为了守住彰武,让辐重部队与滞留在前线的主力部队撤下来,罗耀武不得不命令在康平打阻击的第十六集团军火速撤回彰武,直到第十五集团军撤回来。
才跟随抬重部队撤走。
如此一来,康平肯定守不住小沦陷只是迟早的事情。
受此影响,罗耀武在这个时候向进入吉林、黑龙江的游击队,以及当地政府下达了烧光所有无法运走的余粮的命令,并且让游击队在秋收之后处理多余的秋粮,绝不把一颗粮食留给敌人。
这就是“清野令”可以说,这道命令没有错。
要想坚持抗战。
就得坚壁清野,不能给敌人留下任何可用的物资。
再说了,美国一直宣称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就不可能对平民下手。
事实也证明,罗耀武的这道命令下得非常及时。
彰武会战结束不到五天,恼羞成怒的日军就派遣两个师团,从康平经铁岭市,进入吉林四平。
与此同时。
美日联军加强了对内蒙地区交通线路的轰炸力度,重点打击向内地运送粮食物资的车队。
虽然罗耀武组织起的民兵仍然把不少物资送了过来,但是在美日联军的空中绞杀下,运送物资变得越来越艰难。
到六月中旬,每运送十吨物资,就有七吨在路上被炸毁,平均运送一百吨物资就会伤亡三名民兵。
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进入吉林的日军并没烧杀抢掠,毕竟这不是日本主导的战争,在美国庞大生产力的支持下,美日联军也不缺乏物资,不需要抢掠平民的粮食。
与之相反,为了维持地方秩序,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以此削弱游击队的影响力,日军还必须按照美军的指示。
向占领区的民众奋发粮食物资。
也就是说,“清野令”实际止增加了美日联军的后勤保障负担。
正是如此。
这起针对罗耀武的调查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只不过,罗耀武并没就此罢手。
调查团成员刚刚离开,他就命令在敌后活动的游击队扩大清野范围,即在征得民众同意之后,烧光所有粮食。
全去找占领军要吃要喝。
结果短短十多天,就有数百万平民涌入占领区。
这下,美日联军不给粮食还不行。
几百万饿着肚皮的平民闹起事来,绝对压不住。
再说了,为了证明军事行动是正义的,美军还邀请了世界各过的记者前往占领区,报道当地民众过的痛苦日子,以及在美军到来后得到的优厚待遇。
如果这个时候闹事。
那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从六月中旬开始,美日联军花了很大的力气向东北占领区运粮。
这边运。
那边抢,游击队有事可做了。
虽然这些事情报道出来不是那么好看,游击队抢的大多是送给占领区平民的粮食,但是却有非常现实的效果,即后勤保障负担愈发沉重,使得美日联军很难在锦州前线向中**队施加压力。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针对罗耀武的第二次调查与前线部队杀俘有关,主要就是第十六集团军在康平防御战期间杀害日军俘虏,并且将日军尸体钉在木桩上。
这事,根本压不住,因为日军在前线拍下了照片,还有跟随日军活动的战地记者作证。
罗耀武也没有压,他给出的答复很简单:那些都是拒不投降的顽寇。
为此,罗耀武还准备好了证据。
即一些日军伤员在接受救治的时候,拉响了手榴弹,或者向前去救治他们的中国医护人员开枪。
证据也是实打实的,而且还有几个大难不死的日军战俘做人证。
当然,也没人会拿这件事做文章,至少那些前来调查的官员不想到前线去取证。
他们要的就是一个。
说法,一个能够拿到国际社会上,并且被国际社会承认的说法,而罗耀武正好给出了这个说法。
结合此时日本国内做的宣传,就算罗耀武信口雌黄,也会让人将信将疑。
更重要的是,日军手里也没有几个中国俘虏。
如果仅仅是中**队在杀害日军战俘。
那么日军的行为怎么解释呢?中**队阵亡数十万人,还有数万人被俘。
结果打得最狠的日军没有抓到多少俘虏,反而是打佯攻的美军抓到了不少俘虏,怎么也说不通吧。
闹到最后,大概连日本政府也觉得没什么意思,也就没有继续闹下去。
这已经不是有道理可讲的了小打成了全面战二”八是你死就是我忘。
中日两国本来就有世仇,前线将十圳激行为很很容易理解。
主要还是双方死的人都不少,追究下去也很难有个准确说法。
这时候,罗耀武也主动给后方的那些大官们找起麻烦。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补充战损装备。
这是很正当,而且很迫切的要求。
按照罗耀武递交给最高统帅部的报告,如果不能及时为东北军补充战损装备。
锦州防线就发发可危。
肯定守不住。
恰巧,这时候日本开始向前线增派部队。
补充遭到重创的师团,还重建了几个师团。
加上美军第一批回去修整的两个主力师在六月下旬回到前线,东北局势骤然紧张,为东北军补充装备也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可惜的是,罗耀武把话说得再严重,也没有换来他需要的装备。
到六月底,送到东北前线的主战装备最多只能让一个主力集团军恢复战斗力。
而另外五个主力集团军,以及几个具备了主力集团军战斗力的新编集团军全都没有得到所需装备,战斗力也就难以恢复。
罗耀武的恼火程度可想而知。
可是更让他恼火的事情在六月下旬才到来。
此时,东北军在前线抢了美日联军作战给养的消息已经传开了,而且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甚至成了平民百姓的饭后谈资。
赞扬肯定少不了,在老百姓眼里,这是最解气的事情。
敌人打到自己家里来烧杀抢掠,现在也抢了回来,不解气才怪。
问题是,那批物资确实太多了,多得让某些人眼馋。
根据罗耀武提交给最高统帅部的报告,从沈北新区抢到的物资包括四十五万吨大米与面粉,十万吨雅头等其他粮食,还有几万支枪械与几十亿发子弹等等武器装备。
实际上,这还是打了折扣的结果。
被中**队抢走的物资是八十五万吨大米与面粉,二十万吨罐头等食物,以及十多万吨武器弹药。
可以说,这基本上抵消了吉林与黑龙江沦陷的损失。
问题是,现在全国闹饥荒。
虽然还没有发展到人吃人的地步,但是在很多地区,粮食已经成了最宝贵的战略资源。
在一些无法自给的省份,人均粮食配额已经降到每月三十斤,未成年人则只有二十斤。
可以说,这已经是温饱的最低标准了。
在无法自给的省份中,肯定包括北京、天津这两个直辖市。
受此影响,六月底,中央就派人来跟罗耀武讲“政治觉悟。”
要他将抢来的粮食分一些给后方。
理由也很简单,罗耀武是北方战区司令,统辖华北战场。
就得对华北地区的所有百姓负责。
话是这么说,可罗耀武在华北只负责军事,又不负责内政。
当初不是他不想负责,而是高层不给他这个权力。
这下可好,罗耀武手里有点余粮了。
就有人来找他讲觉悟。
换成陈必时,恐怕就给了。
问题是,罗耀武不是陈必时。
要从他嘴里夺食,谈何容易。
这事就一直拖着,中央派来的人一直住在锦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