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命令。
虽然基隆市的两栖部队在突围的时候没有惊慌失措,不少部队到达金山镇之后没有去淡水港,而是南下与五十四军会合,加强了阳明山的防御,但是两栖部队提前撤退,让日军在天亮后占领了基隆港,使得陈必时的战役计划全盘落空。
此时,距离美军登陆台岛不到三十个山时。
如果两栖部队能在基隆市再坚持一天,帕特里奇就得以最不情愿的方式把第一批陆战队派往基隆港,使美军陆战队失去突击机会。
遗憾的是,战场上没有如果!
要说什么的话,到8月旧日白天,战场局势稍微松缓了一点,只不过这也是暴风雨到来前的平静!
第一百一十六章 主动退却
因为两栖部队丢掉了基隆市,所以旧日上午,陈必时考虑的第一介,问题不是美军参与地面战争的影响,而是要不要五十四军坚守阳明山。
在淡水河东岸,阳明山与基隆市互为犄角,丢了哪一个,另外一介,都守不住!
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流经台北市的淡水河实际上由大汉溪、新店溪与基隆河等多条河流会聚而成,是台岛水流量最大、河面最宽的“大河”之一,河口宽达数公里。因为五十四军撤出台北市,淡水河上的大桥早被炸毁,只能在淡水镇的竹围村渡河,所以五十四军要想全身而退,就得在日军杀过来前动身。
要是被日军缠住,五丰四军必然死得非常难看。
由此引起的连锁反应,肯定让陈必时头痛不已。
阳明山北面是台北县淡水镇,也凉,是淡水港所在地。如果让五十四军放弃刚刚构筑好的阵地向西突围,等于撤掉了淡水港的防御屏障。两栖部队守不住基隆港,也就守不住更加平坦的淡水港。
虽然从军事上讲,淡水港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日军占领基隆港之后,美军没有必要攻打淡水港,作战部队可以在基隆港上岸,作战物资则可以运往苏澳港。
丢掉制空权后,大陆军队后勤保障的重任落到了快艇身上,台中港与一些不起眼的淡港都能胜任,大型船只也到不了淡水港。
但是把五十四军与两个两栖旅的近两万名官兵撤到淡水河西岸,肯定需要不少时间!
对陈必时来说,现在缺的就是时间。
早在旧日傍晚,陈必时就接到李一帆的警告,白宫已经批准登陆台岛的军事行动,美军陆战队将在四十八小时之内发动进攻。
因为李一帆亲自打来电话,所以陈必时没有丝毫怀疑。
虽然这份情报没有影响陈必时的战术部署,因为他在占日下午、接到李一帆的电话之前给两栖部队下达的死守命令,但是从事后的角度来看,更能明白两栖部队在基隆市多守一天的重要性!
旧日凌晨,接到基隆市失守的消息,陈必时只用了几分钟调整情绪。
天亮前,他下达了一条新的命令:驻守淡水港的两栖部队提前炸毁港口设施,在当日二十点之前渡过淡水河。到达西岸的八里镇,在竹围村对岸的乌头山村部署防御,掩护后继过河部队。
这次,陈必时亲自给前线指挥官打的电话,等于撇开了吴兴凡。
在大白天渡河,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
陈必时没有停下来,亲自给前线指挥官下达命令之后,他与空军与海军航空兵司令进行紧急视频电话会议。用了十五分钟说明情况之后,陈必时只提出了一个要求:在天黑之前让美国海军无法威胁到渡河部队。
因为上面没有批准对日本本土进行军事打击的作战计划,所以陈必时只能盯着在公海上活动的美国海军。
不管怎么说,嘉手纳空军基地与普天间机场的容纳能力有限,美国空军战术航空兵的主要任务是夺取与掌握制空权,对地打击任务主要由海军舰载航空兵负责,只要能够让美国海军疲于奔命,大部队就能顺利过河。
实际上,不用陈必时提醒,空军与海军航空兵早就在寻找打击美军航母战斗群的对策。
经过前几次不太成功的常规攻击之后。空军与海军航空兵意识到,美军航母战斗群绝对不像某些人想像的那么脆弱。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战争机器,集制海与制空于一身的强大攻击平台,航空母舰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武器,加上以其为平台的数十架战斗机、以及为其掩护护航的数艘大型战舰,航母战斗群的作战能力早已超出了海洋范畴。
在此之前,空军与海军做了好几次尝试。
8月8日,海军集中三个岸防导弹师,经过周密组织与协调,用数百枚经过改进、射程达到一千八百公里的超远程岸基反舰导弹对最靠近大陆的“斯坦尼斯”号航母战斗群发起饱和攻击。
非常可惜,这次攻击以彻底失败告终。
这样的攻击,也不可能取得任何收获。
对于任何一种射程超过四百五十公里的反舰导弹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导航技术,即如何确保导弹在茫茫大海上准确飞向目的地。
因为海洋上没有参照物,所以不可能采用对地巡航导弹那样的地形匹配利导技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军“战斧”巡航导弹,反舰型的最大射程只有四百五十公里,对地攻击型至少都有一十三百公里。
这里不仅仅是导航系统的问题,还与攻击目标有关。
仍然以“战斧”为例,作为己丑航导弹,飞行四百五十公里大约需要四十分钟。而心则二十节的战舰能在此期间航行二十海里,也就是大约三十七公里。因为受地球表面曲率限制,超低空飞行的反舰导弹很难发现与锁定四十公里外的战舰,所以即便不考虑导航误差,“战斧”飞行四百五十公里之后也很难击中目标。
由此可见,情报比导航更加重要。
没有准确的情报,就着法将导弹导向目标。
暂且不说“北斗。导航系统会不会再次受到干扰,美军航母战斗群一直在冲绳群岛以东的西太平洋海域活动,在没有海洋监视卫星网、没有制空权、没有制海权的情况下,仅凭几艘前出的潜艇,能否准确掌握战术信息都是个问题。
如果没有办法把导弹导向自标,发射再多的导弹都没有用!
受此影响,由第二炮兵部队提出的,动用几百枚战术弹道导弹携带子母弹头与制导弹头打击航母的战术也被否决了。
在十年前,“导弹打航母。就成了热母话题。
闹了几年之后,弹道导弹仿佛成了航母的克星,并且注定要想几十年前航母取代战列舰那样取代航母。
从理论上讲,弹道导弹确实很有发展潜力,只是还有许多路要走。
好比飞机问世后三十多年,航母才真正登上海战舞台,并且成为海上霸主。
即便不考虑侦察与情报问题,假设准确掌握了目标的活动情况,也得解决弹道导弹末段制导问题,才能让导弹击中航母。
虽然射程在二千五百公里左右的中程弹道导弹从发射到落下,也就十五分钟左右,但是航母是移动目标,而且速度不慢,最快的能到三十三节,相当于每小时六十公里,十五分钟能跑出十五公里。
如果没有末制导系统,除非装上核弹头,不然任何一种弹头别想砸中航母。
哪怕集束子弹头!
因为弹道导弹再入大气层之后的飞行时间仅有十多秒,所以还得考虑采用中段弹道修正技术,不然仅靠末段制导系统,导弹弹头的攻击范围非常有限。
不管是中段弹道修正技术还是末段制导系统,都不是“低科技。”甚至比“高科技”还要高科技!
拿中段弹道修正技术中至关重要的姿态控制火箭发动机来说,不是做不出来,而是做不无法装到中程弹道导弹上去。末段制导技术的具体手段上,卫星导航肯定不成,易受干扰不说,精度与灵敏度也不够,可用的只有毫米波雷达与红外成像。而这两种制导手段都需要观测窗口,比如制造红外成像透镜的材料必须能够承受数千摄氏度的高温,而且不会丧失工作机能。
这些真正的“高科技”正是大陆的短板!虽然没有多大的把握,但是在8月口日,第二炮兵还是做了尝试,利用海军提供的战术情报,向在台湾岛东部海域活动的“林肯”号航母战斗群发射了十二枚价导弹,结果可想而知。
这次攻击,最大的收获应该是迫使美军将航母战斗群撤退到冲绳群岛以东海域。
大概受此鼓舞,接下来两三天,二炮多次提出用弹道导弹攻击美军航母,但是均遭到高层否决。原因只有一个:弹道导弹必须飞越冲绳群岛,有可能因此造成恶劣影响,导致战争规模扩大。
因为用弹道导弹攻击航母的意义与外交部官员到联合国大会上去抗议差不多,所以陆海空军与总参都不支持二炮的行动。
到最后,希望还是落到了空军身上。
常规战术肯定行不通,因为前几次采用常规战术发起攻击的主角就是空军,战斗机与轰炸机都上了,结果都不理想。
从道理上讲,航母战斗群是常规军事力量登峰造极之作,自然不怕常规打击。
常规打击不管用,就得用“非常规”手段。
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肯定不能用。就算中国是五个核大国,恐怕全部核弹头加起来也没有一艘“俄亥俄”级核潜艇装的多。
所谓的“非常规”手段,主要集中在战术创新上。
这个时候,一个名叫余鸿飞的空军上尉军官登上了战卓舞台。
严格的说,这名年仅刀岁的上尉是一名技术军官,无论如何也轮不到派他上战场。让他前往前线司令部为陈必时上将讲解战术,并且得到上将器重的,就是由他提出来的“非常规。手段。
按照上尉自己的说法,他是受一本军事启发,才想到了这个简单到几乎没人会想到的战术。
用四咋小字来概括的话,就是“废物利用。”
第一百一十七章 废物利用
品为一个守了五年”破烂,的技术军官,余鸿飞出的飞型肯处与废物利用有关。
俗话说,病急乱投医。
如果不是没有其他选择,肯定会有人认为这个当年踌躇满志加入空军的北航高才生是不是因为在被称为“战斗机坟场”的西北某空军基地得太久、连女朋友都没谈上,搞得精神出了问题,竟然会想出这样的办法来。
余鸿飞提出的办法也很简单,那就是把那些等着报废的战斗机改造成“导弹”。
一架战斗机在使用二十到三十年后将做退役处理,其中一些状态较好,即还没有达到最大飞行时间、平常保养得比较好,以及性能还不算太落后的会做封存处理,等五年十年再做处理。
剩下的退役战斗机中,只有实在飞不起来的才会立即报废,其他的会转移到某座空军基地,根基实际情况加以利用。比如某些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战斗机会被送往博物馆,还有一些会被拆解后分散出售。
更多的,则是改造成无人飞机,在练与演习中消耗掉。
因为引进了山刀业与山之后,所有石与早期的开始退役,随着小旧与小。量产,余下的7与早期的名也陆续退役,所以空军并不缺乏退役战斗机,光是小硫有数千架之多,7与名也有上千架。
这些退役战斗机中,半数状况良好,即便不能保证还能飞多久,至少能飞起来。
余鸿飞的想法很简单,按照无人靶机的标准改造这些战斗机。
因为空军长期在实弹练与演习中使用退役战斗机改造的无人靶机,所以改造工作并不复杂,一些文化知识不够高的地勤人员都做得到。设备也不缺,西北地区的空军基地里就有不少自动控制系统。关键就是,要将这些无人靶机当成导弹用,还得下更大的功夫。
在后方遥控肯定不成,美军的电子战机可不是摆设。必须有人在前面遥控,余鸿飞提出的办法也比较简单,就是让一架双座型的战斗机带一个中队的无人靶机,由战斗机上的导航员进行近距离遥控。
因为距离足够近,所以发射功率足够大的数字电台就能对抗美军的电子干扰。
问题是,无人靶机只是靶机,而不是导弹,就算装几百公斤炸药,也不是导弹。如果按照导弹的标准对其进行改造,还不如生产更多的导弹!
要想让这些无人靶机发挥作用,需要一套完整有效的战术。
余鸿飞提出的战术中,无人靶机确实是靶机,存在的价值就是消耗美军防空战斗机的空对空导弹与美军防空战舰的防空导弹!
执行防空作战任务的时候,一架化一必型防空战斗机最多可以携带十二枚力型拦截导弹与两枚四所蚁型格斗导弹,一般只携带六枚四从力与两枚,空出来的挂架用来携带副油箱与电子吊舱。
在三航母战斗群中,执行舰队防空任务时最多出动三十六架“一种、加上紧急起飞的二十四架、以及空军的八架丑,总共六十八架战斗机,只有四百零八枚四所;勿与一百三十六枚四所联。
在高危海域执行作战任务时,三航母战斗群一般由四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六艘“伯克”级驱逐舰与四艘“佩利”级护卫舰组成护航编队。四艘巡洋舰中,两艘司职战区反导任务的只携带六十四枚“标准。2型区域防空导弹,另外两艘携带九十六枚;六艘驱逐舰中,两艘司职战区反导任务的只携带三十二枚“标准”2,另外四艘携带六十四枚;四艘护卫舰则各携带二十八枚“标准”型防空导弹;舰队中射程在五十公里以上的区域防空导弹总计七百五十二枚。
即便按照一比一、而且百分之百的命中率计算,美军航母战斗群最多能够对付一千二百九十六个目标,然后就得用机关炮、近程导弹对付来袭敌机与导弹了。实战中,为了保险起见,战机与战舰都会用两枚导弹对付一个目标,而且拦截成功率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所以美军航母战斗群最多只能对付五百到六百个目标。
如果在平时,肯定没人想过能够对美军航母战斗群事实饱和打击。
拿前苏联在鼎盛时期建造的,存在就是用来对付航母的“奥斯卡。2型巡航导弹潜艇来说,即便除掉战斗机上的空对空导弹,与性能较弱的“标准只用巡洋舰与驱逐舰上的“标准。2进行远程拦截,也不考虑近防武器的拦截能力,也至少需要六艘同时发射全部导弹才能实现饱和攻击。为了“同时发起攻击。”前苏联不但计划为太平洋舰队与北方舰队各建造六艘“奥斯卡,小2型攻击潜艇,还在八零年代建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洋监视卫星与海洋通
也许有人觉得潜艇的装载能力有限。
以岸舰导弹部队来说,按照一个连有四辆三联装导弹发射车计算,要想一次发射五百枚导弹对美军航母战斗群实施饱和打击,至少需要四十多个连的兵力,而这相当于三个岸防导弹师。如果系列轰炸机进行空中打击,按照每架轰炸机携带六枚导弹计算,需要出动近百架轰炸机。如果换成这样的战斗机,需要出动一百五十架到两百五十架。不管是近百架轰炸机、还是两百架左右的战斗机,在部署、指挥、协同等等方面几乎都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余鸿飞提出这个战术的时候,也受到了这样的刁难。
针对这个问题。余鸿飞给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说法:不要指望那些无人靶机能够碰运气撞上某艘美军航母。甚至不可能靠近美军航母战斗群;它们飞往美军航母战斗群的价值就是耗光对方的导弹,为后面的突击力量创造机会!
从经济学上讲,这也非常划算。四从匠在国际军火市场上的单价高达二百五十万美元,“标准。正的单价更是高达一千二百万美元,就算美军自家人按半价采购,也比那些连十万块人民币都值不了的报废战斗机贵得多。
一架双座型的战斗机能够用遥控设备同时控制二十四架无人靶机,二十架双座战斗机就能带着近五百架无人靶机飞向美军航母战斗群。为了保险起见,可以将数量提高一半,反正退役飞机留下来也得挨导弹,而且是自家人的导弹。
因为只需要为领队的三十架战斗机提供返航燃油,所以可以将机群部署在大后方,准备几架加油机为领队飞机补充燃油。虽然石与7都以腿短出名,但是取掉所有不必要的装备、带上副油箱、全程以巡航速度飞行,肯定能飞到二千五百公里之外,超过了所有反舰导弹的最大射程。
靠后部署,长途奔袭还解决了协调问题。
先到的机群可以在本土与领海上空盘旋待命,等所有机群全部到达之后,再一同飞往目的地。
别说耗光美军航母战斗群的全部对空导弹,耗得七七八八就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