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列强时代-第2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还此时租界市面萧条治安有些混乱,熊光宇便与小刀会首领挑齐精干人手潜伏而入,逮着机会入府抢掠一举成功。

大名鼎鼎的吴健彰家宅被抢,在租界可是引起一阵轩然大波。

被抢走的几十万两今音还是小事,对于身家巨富的吴健彰而言算不得什么。

关键吴家被抢这件事的性质太过恶劣,人家这么个名人都被抢了,其它豪商富贾要是哪天被抢也不希奇。

这对于有钱人来说绝对不能容许,立即联合起来向租界当局施压。

租界当局对此也十分重视,在焦头烂额之间派出大量巡捕调查此事,可是结果却不如人意。

根据种种迹象表明,抢掠吴宅的抢匪离开之后,早已经通过偏僻小路离开租界,不在自家地盘租界当局也是无可奈何。

如果没跟清廷把关系闹将还好说,可是现在租界当局正与海关衙门以及其身后的两江总督交恶,再想要劳动人家几乎没有可能。

尽管十分不情愿,但租界当局还是把这个情况向当事人吴健彰说明,最后表示他们也无能为力。

吴健彰此时已经年近古稀,什么世事都看得淡了,倒也没有责怪租界当局什么,只是回去以后立即向朝廷上了一封告老奏折。

一番上下打点过后,朝廷很快就批准了他的告老请求,而后吴健彰携带家小悄然离开上海返回珠海老家,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总之一句话,最近租界当局的日子很不好过。

一边是海关衙门不依不饶纠缠不休,为了海关大权租界当局不得不打起精神应付。可是海关衙门使出了无赖手段,在苏州又设了新的海关,最要命的是大清本地商人还不得不老老实实听话。

因为这事租界掌握的海关威信大失,不要说大清本土海商十分不满,以至于交纳关税时不情不愿,就是列强诸国自家商人都质疑租界海关的合法性。

如此不利情况最终导致租界海关关税收入迅速锐减,这可严重不符合租界列强利益。

另一头因为名人吴健彰家宅被抢,导致居住于租界的富商巨贾人心惶惶纷纷打算撤离,给本就萧条的租界市面凌厉一击。

租界列强的日子不好过,苏州河对面的海关衙门的日子却是滋润无比。

虽然三五天便要和洋人争吵一番让人不爽,可是相比于白花花的银子那就不算什么了,他们正处于幸福的烦恼状态之中。

期间租界列强也不是没发表严正抗议,指责苏州海关不合法云云,要求海关衙门不要继续这样的违法行为,给友国邦交带来不利因素。

海关衙门只当这是耳旁风不予理睬,如果放在以前他们还得掂量掂量后果,可是现在有两江总督鼎力支持他们还怕个鸟啊?

租界列强也不是傻子,海关衙门的态度让他们恼怒,租界此时混乱的局势和萧条的市面来得太过蹊跷,鉴于幕后最大获利原则,想都不用想这些事情可能都跟海关衙门甚至其身后的两江总督衙门脱不了关系。

列强何曾受过这等鸟气?

自然是暴跳如雷恼怒万分,第一时间便想着打击报复,可惜之前列强联军刚刚惨败于大沽口,此时正在休整还腾不出手来,以租界此时的军力别说找茬了,能不能护得了自身都两说得很。

不过梁子算是彻底接下了,列强默默忍耐的同时也在积极准备,打算准备结束后狠狠给大清国一个深刻教训。

吴可也没不是想过租界列强可能狗急跳墙,于是与江苏巡抚徐有壬一道在苏州囤积两万清军,其中有大半都是刚刚经历过围攻金陵战役的经验老兵,战斗力绝对不可小觑,租界列强要是不识趣的话铁铁碰个头破血流。

不过无论是两江总督吴可还是租界列强,都没有在上海和苏州大打出手的想法。一旦不小心擦枪走火,无论对于两江还是租界而言都不是什么好事,说不定上海和苏州将毁于战火,这是两方谁都不愿接受的结果。

……

苏州与上海局势一时僵持在那,短时间内不可能出现重大变化。

将一些明显漏洞堵上,再得知熊光宇伙同小刀会安全租界之后,吴可彻底放下心来终于结局了‘漫长’的苏州视察工作,在苏州巡抚衙门一干官员的热情欢送下前往其它地方巡视。

吴可在督标卫队的护卫下,先返回总督衙门所在地常州。

让他大觉惊喜的是,经过半年时间的抢修,常州至苏州的官道已经被修缮一新,平坦夯实的路面让车驾行走之时不再那么颠簸难受。

道路状况的良好使得来往两地的速度加快许多,回来的路上他可是看到往来商旅络绎不绝,一股勃勃生机扑面而来。

回到常州后,吴可立刻召集手下官员,商讨以工代赈事务的继续推广和深入,他打算争取在任内将各主要城镇的道路全都修缮一遍。

对于以工代赈这项利民政策,现在总督衙门一众官员再没有不同的生意发出,确实的好处和巨大作用摆在那里,再说什么劳民伤财就是自扇耳光的蠢事了。

不商量不知道,一商量简直吓一跳啊。

眼下以工代赈的规模已达到了六万人之巨,其中青壮劳力达到了四万来人,当中大部分都是外省流民,小半出自常州附近本土居民,还有两万老弱妇孺,专门负责工地上的后勤饮食工作,眼下整个工程部队运转流畅没有出现大的纰漏。

当然小问题还是不少的,涉及如此庞大人数的工作和吃饭问题,需要经手的钱粮虽然比起一场以月为单位的战斗而言算不得什么,但在小老百姓和基层官吏眼中依旧是一笔巨额财富。

就算吴可派出的监督宪法人员再努力,也肯定少不得某些暗地里的阴私勾当。

好在有总督衙门特别关照,下面的人也不敢做得太过分,特别是当几位手脚不干净的小官吏被纠出当众砍头之后,工程部队的氛围顿时为之一清。

处理了工程部队一应麻烦之后,吴可与众官员商量着下一步官道的修缮计划。

从常州到无锡再到苏州的官道已经修缮完毕,吴可也亲身体验了一把,感觉还是很靠谱的说。

不仅是他,衙门里一干官员都角色修缮的官道效果不错。

如果金陵不是落入太平军之手的话,下一步道路修缮目标就应该从常州到镇江再到扬州,将比邻金陵一带精华之地全部囊括其中。

可是此时扬州和镇江都处于前线要地,自然不好在这时大兴土木。于是经过一番仔细商讨,吴可最终拍板下一步官道修缮目标,就是常州到南通的官道。

跟手下官员定完道路修缮计划之后,吴可吩咐常州一干小弟好好看家,不要给太平军给钻了空子去,而后继续自己的巡视之旅。

总督行辕下一站目标恰好正是南通,在行去的路上吴可正好接到了从广东传来的详细情报,情报上头详细介绍英法联军在广东肆虐的经过和香港列强军队具体部属情况。

他如获至宝,不顾旅途劳顿当即便好好将情报阅读一遍。

其中最有趣的就是广州当地民众的抗英热潮,特别是两广总督黄宗汉还在暗地里鼓动的情况下更是进行得如火如荼。

也就是今年年初时分,英军进攻三元里、牛栏冈一带,被乡民击退。

而在1月8日(十二月五日)广州英军进扰石井,受到团勇抗击受阻。

2月8日至12日(正月六日至十日),广州英、法军屡攻花县不克。

2月20日(正月十八日)广州英、法军西进抵封川而后发动进攻,当地官民损失惨重。

之后英法联军在广东各地制造多起惨案,可以说罪恶累累令人发指。

所幸英法联军数量一直不多,没办法占领打下各地,烧杀抢掠一通过后便撤军而回。

广州团练的表现可圈可点,反到是驻防清军的表现一塌糊涂。

对此吴可也没法说什么,清军糜烂不是一时之功,除非广东出几个湘军大将之类的人才,方有可能重整清军恢复战力。

不过在这时候,朝廷竟是连出昏招让人心中不爽。

两广总督黄宗汉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眼见两广清军不给力,便大力支持各地民团练勇武装,找着机会便给英法联军使阴谋耍诡计,效果不用多说非常之好。

起码从情报上来看,肆虐广东各地的列强军队可吃了不少苦头。

可是朝廷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竟然在这等关头突然撤了黄宗汉的职务,另任广西巡抚劳崇光为广东巡抚,并代行两广总督之职。

这不是自乱阵脚么,黄总汉干得好好的怎么就换人了?

劳崇光可不是善战之辈,吴可也听说过这厮的名头,可并怎么样啊。

一路从常州赶到南通,吴可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研究这份情报上,思量着列强军队什么时候可能再来一次天津之战……

第458章巡视

从情报上来看,香港的英军驻军并不多,也仅仅五六千之数而已。

加上法军人数,堪堪近万进攻商可想要做占领之用却是太少。

英法陆军部队不足虑,麻烦的是他们的海军战舰。

虽然调到远东地区的英法海军都是其国内最次之军,但也比整个大清的水师加起来还要强大,可以说得上大清海域任其驰骋。

至于他为何如此关注洋人的动作,这不刚刚阴了洋人一把,估计洋人铁定咽不下这口气,指不定什么时候又杀奔京畿地区去了。

不管怎样眼下洋人的事儿倒是不急,大沽口败后起码也得休整几个月,有这时间足够他将两江政务彻底整顿清楚。

南通此时还是一个小小城镇,并不像后世那般繁华热闹。

因为这里离上海甚近,吴可视察一通便绝对在此驻军一部,连同苏州左右挟制上海,逼洋人不敢在此闹得过分。

之后又沿海一路视察泰州,盐城,淮安,最后停在海州(连云港)。

一路上看到的情况倒还算不错,民生安定虽比不得苏州等江苏精华地带繁华,但当地民众能吃得一口败饭,在当时已算极为不易。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因为靠山这些地方最好经济支柱便是晒盐,虽显单薄但关乎民生倒也能够持久。

按照后世经验,沿海之地最易发展经济,吴可自然也有此等想法。

他也正欲寻得良港再开对外贸易通道,分得上海商贸利益降低租界影响力。

别的地方可能他不清楚,但海州9连云港0可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对外贸易港口,正好趁空闲之时做好规划直接建设。

他是如此想的更是如此做的,一边视察海州周边情况一边上报朝廷,请求开海州为新的对外贸易港口,在奏折中他也将如此行事的利弊一一道明。

朝廷倒是乐见其成,上海的经济地位实在太过重要,偏偏洋人在上海的势力比朝廷的还大,如此经济重镇掌握于外人之手,不说每年的银钱损失有多巨大,单单被外人掐脖子的滋味就绝不好受。

海州地理位置确实不错,其地处中国大陆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北翼,江苏省东北部,山东丘陵与淮北平原结合部。东临黄海,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西与山东临沂市和江苏省徐州市毗邻,南与宿迁、淮安和盐城相连,北与山东省日照市接壤。

如果海州真能发展起来,不说比拟上海(那几乎不可能),只要能有上海经济实力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便能带动周围一大片城市都跟着受益。

当然,朝廷并不关注这点吴可也没在奏折上提,等到实际效果出来的朝廷自然知道该如何行事。

眼下,只要能给洋人找麻烦朝廷就乐意。

不过,朝堂之上也不是一片赞成之声,总归与洋人打交道的事情朝廷都十分谨慎,有朝臣提出洋人在外海实力强大,要是想对海州不利该如何是好?

吴可对此也很是头疼,不过他决定做的事儿,在没发现明显错漏之前,就算有再大困难也会坚持做下去。

洋人战舰厉害在外海几乎无敌,吴可这时就是想建现代化海军也晚了,不过只做近海防御部署的话也没那么困难。

眼下英法列强是没法沟通了,他们一心想着进京换约,不仅要维持原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还想着依靠武力威慑增加不屏风条约数目。

这样的事儿朝廷如何会答应?

没错,大清朝廷是腐朽了,而且还落后西方列强甚多,又封闭又保守,就吴可说来无论大清内部如何糜烂,也轮不到外人插手浑水摸鱼。

封闭保守也有封闭保守的好处,起码不是被外人逼到绝境基本别指望朝廷会退让半步。眼下大清的对外局势比起同时期历史上要好得太多,首先便是去年的天津之战并没有战败,签得那一系列不平等的天津条约。

不久之前的大沽口胜利更是助涨了朝廷的心气,洋人再想依靠单纯的武力威慑,想要达成目的可不那么容易。

既然有朝臣主动提出了海防问题,朝廷也没钱在海州修建连绵成林的炮台工事,吴可既然提出了建设海州的想法自然有解决的法子。

英法美不趁手,不是还有西班牙和荷兰这等国力不强但造船工业不弱的西方三流列强小国么?

别看新任美国公使华若瀚蹦达的欢实,又是跟英法公暗中勾结又是与俄国公使眉来眼去,还不知道暗中达成了多么协议,但想让所有列强国家跟它们一条心却是绝无可能。

只是近海防御,用不着那种吨位超过五千吨以上的庞然大物,人家不可能卖他也没那么多合格水兵操作。

炮台还是要建的,不过没必要建成一座钢铁堡垒,只需在海岸线高地要地修筑几座合用的,再辅以轻便快捷的千吨以下小战舰便可。

果然,派去暗中跟西班牙和荷兰富商联络的人手很快就传来好消息,他们联络的两国商人都答应了清人的采购要求,只不过价钱可能会稍高那么一点点。

这倒无所谓!

怎么说他也执掌两江三省之地,过了手头严重缺钱的时候,拿出几十万两银子采购足够小型军舰还有修筑炮台所需大炮还是没啥问题的。

既然钱不是问题,人家列强商人更是爽快,再拿到了定金之后明言三月后交货,到时候再付清余款即可。

不论是足见近海防御水师,还是建设海州矛头港口都不是一时能做成的事情,他倒也不急先暗中招募水手,同时借用西班牙和荷兰商船训练,莫等以后船来了人还不会开那就闹笑话了。

离开海州,总督行辕路过徐州直接来到了安徽淮北。

进了淮北地界周遭环境又是一变,比起江苏各地淮北地区的治安状况明显好得多。而且路上基本没有流民身影出现,不是被淮北各地方兴未艾的工坊展览,便是加入了乡勇队控制下的田庄做活,总之生活倒是不差。

特别是当年因着训练乡勇队战士工作业能力,随手开辟的那些荒田,此时经过几年耕种竟成了名副其实的良田。

单单就是田庄一项。便能吸收消化流民无数,收获的大笔粮食流入市面之后,粮价想调高都难。

当初从河南收拢而来的上百万流民早已被淮北消化干净,安居乐业很少有愿意再返回河南老家的。因为淮北地区的青壮劳力一向不缺,这才使得淮北一直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之后更有因《保定协议》采购到的价值上百万两白银各种机械设备,由乡勇队牵头开办的各累工厂开工,不仅消化了为数不少的流民青壮,同时更是源源不断的创造着财富和利税。

总督行辕进入淮北地界后,吴可还特意视察了几处运转良好的工厂,虽然工厂环境真的一般般,但是那欣欣向荣的劳动场景,还有一马车一马车往外运送的产品,都说明了这些工厂的兴旺发达。

工农业都发展得如此兴旺,商业自然也差不到哪去。

一路所见市集无不人来人往热闹喧嚣,百姓的精神面貌和衣着打扮也比江苏那边要好不少。多年的安定生活加上手头多少有些闲钱,自然比那些穷得叮当响的流民和贫民们表现要好得太多。

淮北经过现任闽浙总督张亮基和乡勇队多年经营,底子实在厚实得很,就算经历了之前延绵几月的金陵围攻战,市面上一点也都没显得有萧条迹象。

而且乡勇队依旧在淮北各大重镇设立兵营,弹压地方维护地方秩序,使得淮北之地没因换了巡抚便出什么乱子。

当然,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尽管吴可身为两江总督依旧还是安徽巡抚的顶头上司,但安徽巡抚翁同书毕竟不是他的嫡系手下,自然有自己的小心思想想法,明面上不敢破坏吴可之前的布置但暗地里可没少小动作。

吴可对此倒是不很在意,只要翁同书没搞得太过,想要动摇乡勇队在淮北的根基,让他从别的地方捞点好处也好。

因为淮北算得上吴可的根本之地,对这里的情况熟悉得很,所以也没让翁同书和淮北一众官员陪同什么的,只接受了他们的一次接风宴请便打发他们离开,他们想要看看一些比较真实的东西。

在淮北和毫州转悠了一圈,本打算继续向录州方向视察过去,可是天不遂人愿,这是从庐州突然转来一封来自常州总督衙门的急信,告诉了他一个很不好的消息,请他立即回去主持打大局。

吴可不敢怠慢,见信之后便派人给翁同书和二牛打了声招呼,而后转头顺着来时路径原路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