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窃国贼-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敦只是微微点头:“我也慢慢看出了苗头,弄不好大将军何进和张让他们真要拼命了,还有蠢蠢欲动的袁家、杨家、各地的老刘家和崔家、卫家那些人,没一个善类,把这潭子水越搅越浑了!”

    “唉,你的眼光总是那么精准,想不服气都不行。这次回去,我就让哥哥嫂嫂和干儿子一家搬过来,省得整天记挂,你也别让他们在太舒服,弄个小院一个铺子就行了,他们别的肯定干不来,做点小买卖还凑活,愚兄还是暂时留在宫里吧,万一有个突变,也好向外递句话。”

    张敦是在报答刘存。自从两年前他与刘存攀上交情,很快就和仁厚豪气的刘存建立起紧密关系。此后张敦非常义气地为刘存排忧解难,可以说如今青州的郡丞、县令等官员中。至少一半是通过张敦帮忙才获得皇帝和朝廷的正式任命,就连刘存逢年过节送给太后、皇后和十常侍等内朝官宦的礼物,也都是张敦一手操办。

    张敦感激刘存对他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信任,刘存同样钦佩张敦的忠义和智谋,两人虽然见面的时间不多,但在频繁的通信中,对事对人总能想到一块去,因此两人的交情越来越深,到如今已达到可以托付性命的程度。

    沉默片刻。刘存征求张敦的意见:“先帝这一走,各地诸侯和豪强就没人镇得住了,朝中各派的明争暗斗很快就会愈演愈烈,恐怕谁都顾不上打得你死我活的中原各地,有鉴于此,为避免卷入各路诸侯之间的纷争,小弟想把派出去的军队召回来,然后扎紧自家篱笆,种好自家田地。兄长以为如何?”

    张敦端起茶杯慢慢品,喝完大半杯茶,低声说出自己的意见:“适当收缩的策略是对的,太史子义带到兖州的两万青州将士。每日的粮饷消耗就是个巨大数字,也是你青州富裕,换成别的地方恐怕早就受不了啦!”

    “如今先帝不在了。贤弟没必要再恪守先帝在世时下达的谕令,时过境迁。就该审时度势。”

    “现在回过头想想,愚兄发现。你在青州实施的新政和对世家豪门的无情镇压虽然唐突了些,但确实有道理,而且时机掌握得非常好,刚开始朝中大臣们震惊愤怒,气急败坏,可随着天下大势的迅速改变,再也没人有心情诟病青州发生的事情了,哈哈!”

    刘存频频点头,他最放不下的就是这点,他知道自己得罪了整个大汉天下的世家门阀,数年来苦苦保持的好名声很可能因此毁掉,但目光远大的刘存不在乎,他的好名声在数年来同样带来了巨大的制约。

    张敦继续说道:“豫州那边贤弟不用理会,黄琬那书呆子刺史,空有满腔热血壮志,到了任上他才发现,自己早就被当地豪强架空了,消息传到洛阳,竟成了王公大臣茶余饭后的笑话!”

    “黄琬也不想想那是什么地方?四世三公老袁家的地盘啊!各级官吏不是袁家的直系旁支就是门生故吏,黄琬想动弹一下都没办法,更别说请贤弟率青州将士入豫平叛了,豫州那些门阀和豪强不会愿意看到贤弟率兵进入他们的势力范围,所以贤弟没必要操心,倒是幽冀两州有点麻烦——”

    看到刘存会意地点点头,张敦干脆说道:“与公孙瓒的关系贤弟自己把握,我总感觉他挺危险,刘虞反而好打交道,如今的幽州牧刘虞全靠贤弟输送粮草养活,从今年起,未来五年青州每年税赋的三成,都要用于援助幽州,这是先帝在位时定下的方略,贤弟肯定会一如既往谨遵先帝意愿去做,可是,也不能白做啊!”

    “说句不好听的话,一旦各路诸侯打起来,谁还顾得上别人的死活?所以贤弟不要太厚道,冀州再穷再破,生铁和马匹都有富余,贤弟尽管向刘虞开口要,另外,除了贤弟自己修建的那个辽东旅顺港之外,还可以让刘虞为贤弟在渔阳和右北平沿海修两座码头,以方便今后从海路运去粮食,我想刘虞只要不老糊涂了,定会马上去做。”

    刘存会意一笑:“刘虞大人确实很着急,他在来函中非常担心粮食物资从陆路通过冀州时,被冀州刺史韩馥来个雁过拔毛,所以主动提起要在渔阳的入海口建座大码头。”

    “另外,幽州的马匹和生铁都不缺,想必这个生意刘虞大人早已想到,小弟会让专人办理此事,互通有无,互利互惠,既能增进合作,又能帮助幽州尽快缓过来,总比一味授人以鱼强得多。”

    “这样我就放心了,明天我就回去,到了洛阳再看看是个什么样子,你派几个信使跟我回去吧,琅琊商会那帮人油嘴滑舌的,我有点不放心。”张敦像唠家常似的说道。

    刘存心中一凛,微微点头表示明白了,随后轻轻掠过这个话题:“有件事小弟心里颇为忐忑,就是先帝加封的镇东将军,小弟能体会到先帝的深厚期望,可恩宠太盛了!”

    “如今大汉十三州大多还保持刺史设置,敕封州牧的只有幽州牧刘虞、新任益州牧刘焉、冀州牧韩馥和小弟这个青州牧,敕封州牧再加封四镇将军尊号的只有小弟一人,而且还是仅次于四征将军的尊号,恩宠太盛恐怕要遭人嫉恨,整个大汉朝野还在对青州新政激烈争论呢!”

    张敦叹了口气:“这是先帝高明的地方,先帝是想让天下人看到他对贤弟的信任和鼎力支持!”

    “当初写下这份敕封诏书时,惹来不少人嫉妒,但谁也不敢放个屁,三公九卿心里更清楚,这就是先帝对青州新政的态度,至于加封贤弟‘镇东将军’,意思是让贤弟稳稳地坐镇青州,毫无顾虑地将新政推行下去。”

    “贤弟既然已经体会到先帝的良苦用心,就没有必要心怀忐忑,继续干下去就是了。”

    *********

    ps:现在正是年夜饭的时间,祝福朋友们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开开心心过大年!(未完待续。。)

第一二四章 蓄势(下)(拜年啦!)

    送走了张敦,刘存立刻下令撤回驻扎兖州的太史慈所部,由副将张郃率领其中八千步骑驻扎祝阿,密切关注兖州战局,太史慈率其余将士返回临淄。

    进入六月,青州援助幽州的粮食和各种物资均通过海路运输进行,幽州乃至大草原上的大量马匹、牛羊、生铁、毛皮被源源不断运回青州和徐州。

    与此同时,位于黄河北岸青冀两州交界处的乐陵新城竣工落成,建在东门外的交易市场隆重开市,青州、冀州、幽州、徐州乃至大草原胡商,纷纷进驻这个规模宏大设施齐全的商品交易市场,青徐二州的大量手工业产品和农产品,从这里销往幽、冀、并各州和塞外大草原,北方的牛羊马匹等物资也从此处运往南方各地。

    青州在日夜努力闷头发展,帝都雒阳的权力斗争也开始进入白热化。

    年仅十四岁的少帝刘辨的生母何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在大将军何进的鼎力支持下开始临朝听政,由大将军何进与见风使舵的太傅袁隗共参录尚书事,执掌朝政,形成了外戚何氏专权之局。

    皇帝刘宏在世时,本想让更聪明可爱的皇子刘协继位,临死前还将刘协托付给掌控皇家禁卫力量的宦官蹇硕,刘宏这一死,忠心耿耿的蹇硕便想诛杀何进,立刘协为帝,以报先帝刘宏之大恩。

    总揽兵权的大将军何进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获知蹇硕的阴谋后立刻还以颜色,吓得蹇硕再也不敢走出皇宫。整天与诸宦官密谋如何尽快诛杀何进。

    谁知诸宦官中的中常侍赵胜是何进的人,很快将蹇硕的行动计划密告何进。勃然大怒的何进抢先一步宰了蹇硕,将其所统禁兵悉归于自己麾下。由此完全掌控了西园军的指挥权。

    皇帝刘宏之母太皇太后董氏也不甘寂寞,在一群与大将军何进有仇的重臣煽动支持下,与少帝的母亲何太后展开垂帘听政的权力争夺。

    何太后迅速予以反击,指使何进奏请将董太后迁出京师前往封国居住,又逼迫何进将董太后之弟骠骑将军董重抓捕下狱,董重自知必死随即自杀,董太后随之忧惧而死。

    十常侍等宦官立刻意识到大将军何进的巨大威胁,再一次团结起来密谋诛杀大将军何进,只有杀掉权势越来越大的何进。他们才能保住自己的命。

    纷乱局势下,大将军何进走出晕招,在袁绍的建议下急召董卓进京铲除宦官,早就等候这一天的董卓闻召即刻上路,可还在路上的时候,何进的脑袋已经被宦官们割下,何进的部将愤怒之下挥军攻打皇宫,宦官张让等人少帝出逃。

    董卓远见洛阳火起便挥师疾进,路上得知少帝逃到了北芒(山名。今河南洛阳北),立刻引兵前去迎接,成为保护少帝还宫的靖难功臣。

    董卓确实是个百年不出的枭雄,进京仅一个月。就将何进兄弟所统部众五万余人据为己有,又诱使执金吾丁原部将吕布杀丁原归附于己,同时还当上了大司空。大将军何进十年没有做到的事,董卓仅用一个月就做到了。

    之后长达半年时间里。朝廷除了朝中重臣的职务任免和调整通报,竟然没给各州下发一份谕令。

    对此。青州府衙门中的公孙沛直呼看不懂,按照他的推测,这个时候应该是迅速昭告天下安定人心,怎么不见新皇和董卓有动静?

    朝中那么多学富五车的文武众臣在干什么?

    新晋青州别驾国渊反应更强烈,大骂那些朝中文武重臣尸位素餐,最后还恶狠狠加上句是否都死光了?

    新晋治中赵溶和从事韩漾如今忙得脸都细了,脑子里全是一张张统计表格和一组组数据,他俩对青州之外的事情毫无兴趣,也没时间去感兴趣。

    国渊和公孙沛在唏嘘哀叹国将不国时,赵溶和韩漾还在反复估算秋收能增收多少粮食?在建的三大粮食储备仓库到时候能否装满?是否尽快让主公拍板,把五铢钱的铸造提上日程,以适应迅速发展的农工商百业需求?

    青州三级行政系统经过大半年的调整磨合,已经逐渐顺畅地运行起来。

    青州新政独特而规范的行政手段开始显示出强大活力,新规范与新观念让各级官吏的工作效率成倍提高,哪怕最守旧的官吏,如今都时不时从嘴嘣出“统计数据”、“考核指标”、“预算报告”等新鲜词汇,学会了如何制定合理的财政预算,靠拍胸脯、拍脑门办事的官员越来越少,官吏们的钱袋子逐渐充实,说话底气足了许多,身上的官服官帽也比原来漂亮多了,可是,把酒吟诗风花雪月的日子也少了!

    整个中平六年,刘存几乎把全副精力放到军队建设上,做了两件轰动青州影响重大事情。

    第一大事是,动用十八万民夫和军队官兵,耗费四个月时间投入数千万金,在邹平县南无影山下建起方圆二十里青州军大本营和战略储备仓库,能容纳八万官兵常年驻扎的大本营分为五个区域,拥有独立的粮库群和武器装备仓库群、五十六座两层以上的楼台、五个分布合理整齐坚固的营房区、四座设施齐全相互连接的庞大训练基地。

    这座硕大的军营被青州民众称之为“无影山大营”,军队内部称之为“大本营”,原诸城的步兵训练基地、枳城的骑兵训练基地、东武城的城阳武学院,均已提前搬入无影山下的大本营。

    截止九月一日,分散青州各地的五万八千新兵陆续开进“无影山大营”内的四个基地,进行为其三个月的军法军规学习和军事基础训练。三个月后,训练合格者正式成为青州军士卒,编入相应的步兵和骑兵序列,在各自军官和教官率领下,展开为期五个月的专业技能训练和战术配合演练。

    第二件大事同样令整个青州为之震动,足以影响整个青州的工业发展前景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四月十日,坐落在临淄城东南方十里、位于淄水东岸的南山和月山之间的大型冶炼工坊和铁器工坊竣工,刘存以“青州军”的名义,收购位于临淄城南原王城废墟上的二十四家冶炼工坊和铁匠铺,将其设备和人员尽数迁往淄水东岸新建的冶炼工坊和铁器工坊,并将这两座新建的大型工坊正式命名为“青州铁工坊”。

    四月十五日,拥有三名大匠师、三百三十五名各级匠师、两千名工匠和三千名学徒工的“青州铁工坊”正式点火。

    出席完铁工坊点火仪式的当天下午,刘存率州牧府各级主官和青州军五千将士,在南门外三里的原南城废墟上,举行隆重的旧城改造奠基仪式,并郑重对外宣布:半年之内,将在这片废墟之上,建起一座坚固美观设施齐全的、属于青州铁工坊工人匠师所有的新城!

    刚开始的时候,包括获得“青州铁工坊”高薪聘用的工匠在内的临淄人都不懂刘存是什么意思,随着修葺一新的四里城墙内建起一排排漂亮结实的红砖灰瓦楼房,连通四座城门的两横两纵四条街道铺上了厚厚的混泥土,建于小城中心位置的小学堂、两座市场、一座医馆和两块蹴鞠场地相继落成,人们才再次想起刘存在奠基仪式上的宣告。

    十月初九,从刘存举行奠基仪式到竣工仅五个多月时间,一座方方正正的站新城池屹立在临淄城的正南方,一个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迅速传遍临淄城里城外大街小巷:

    ——城南新城门楼上的红绸揭开了,新城名字叫“铁城”,铁工坊两千多名工匠和他们的家人已经欢欢喜喜搬进“铁城”中居住,按照技艺级别高低,住进大小不同的小楼。

    ——主持庆祝典礼的“青州铁工坊”主事们郑重说明,这座新城之所以叫“铁城”,是州牧大人和青州军对铁工坊师傅们以及所有劳动者的敬意,工匠们只需在“青州铁工厂”干满五年,如今进住的新楼房就属于他们自己的产业了!

    ——州牧府负责营造的官员透露,正在筑造的济南国历城新城南面,也在修建一座占地数百亩的铁工坊,工坊规模和工匠住宅区与竣工的青州铁工坊基本一致。

    随着各种相关消息的迅速传遍,临淄“铁城”所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工匠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引发青州各地农工商百业的强烈震动,促进了各行各业对技术和人才的重视。

    青州的各级官员们被主公刘存的这一手震得不轻,许多人不能理解,是什么原因使得主公对工匠的重视达到如此地步?

    困惑之下,官员们相互打听,相互探讨,很快就从源源不断销往中原地区、辽东地区和幽冀两州的盔甲兵器、利用钢铁制造的名目繁多的商品中,看到了滚滚而入的巨额财富,终于明白为何主公总是把青州的钢铁制造行业,称之为青州经济的支柱产业。

    *********

    ps:今天是羊年正月初一,巨火在此向广大书友拜年啦!祝福大家新春大吉,万事如意!羊年行大运,家庭和和美美,一路顺顺顺!(未完待续。。)

第一二五章 讨董联盟(上)

    北风呼啸,呵气成冰,隆冬季节的黄河两岸满目苍凉,一派萧瑟。

    位于黄河南岸酸枣(今河南延津县北十五里)县衙后院里,三名身披名贵裘皮大衣的官员,正在几株腊梅之间信步而行。

    中间那位身材高俊、器宇不凡的显赫人物,就是数月前在朝会上与权势滔天的董卓拔刀相向的袁绍。

    袁绍左边那位脸带微笑、亦步亦趋的矮个子官员名叫孔伷,他是袁氏家族的得意门生,也是袁绍小时候的玩伴,由于黄琬无法忍受豫州地方豪强的掣肘和排挤,一怒之下辞去豫州刺史职务,孔伷便在袁家的运作下,通过尚书周毖和城门校尉伍琼的举荐,非常顺利地被董卓朝廷任命为豫州刺史。

    不得不说,其貌不扬的孔伷运气很好,他被袁氏家族推上豫州刺史位置之前,还只是陈留太守冯岱手下一名区区计吏。

    袁氏家族之所以将名不见经传的孔伷举荐为豫州刺史,目的是试探一下董卓的态度,而且时间选得非常精妙,董卓刚废掉少帝刘辨另立刘协为皇帝没多久,造成的恶劣影响迅速向大汉各地扩散。

    董卓正为如何挽回声誉收揽人心而发愁,看到门生故吏遍天下的袁氏家族主动靠拢,哪还不明白袁家的潜在之意?

    加上董卓钦佩名士黄琬的德操和能力,将计就计,任命孔伷为豫州刺史,然后亲自带领袁逢、杨彪等朝中重臣前往黄琬家中,盛情挽留即将离开洛阳返回老家江夏的大才黄琬。当即任命黄琬为太仆卿。

    于是,蓄着三缕文人胡子、说话惯于引经据典却又非常幽默风趣的孔伷。一跃成为替天子巡牧一方的豫州刺史,成为雄心勃勃的袁绍非常信任的左膀右臂。

    走在袁绍右边那位身材高大脸色红润的官员。便是宁愿做太守也不愿当刺史的东郡太守桥瑁,桥瑁刚才通报的青州方面的消息,引起袁绍的极大重视。

    袁绍让两人一同返回内堂中,围着暖和的炭火端起沁人的香茗细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