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嫰,用手轻轻捏一捏好像要出水的豆腐一样。朕就想啊这人为什么都是越长越老呢?”
见天启从朝中之事突然说到宫中之事去了,大家都感到有点突然,互相看了看后信王笑道:“皇兄说笑话了,人肯定是越长越老,哪里有越长越嫩的道理?开始皇兄说到吃竹笋,这竹笋嫩时能吃老了就变成竹子吃不动了,可见万事万物都是如此。”
天启点头说:“万物都会由嫩变老,这朝中和各地的机构应该也是如此,这就是朕要用两个公司推广良种和采购军备的原因。在良种方面老品种的产量性能都比较固定所以没人去刻意管它,而新品种的产量、耐寒、耐旱等特性还不稳定,因此要有几个过程才能给国库增加库存,给百姓的家中增加点余粮,大家说是不是这样?”
徐光启说:“臣以前就对番薯、玉米、土豆等作物的高产耐旱特性有一定的了解,成立博学院后有了皇上不断提供的资金就一直在做各种试验,臣对银子、时间、帮手和种子之间的关系有很深的了解,可以说有银子专门做事和没银子利用空闲时间做事是两个境遇。因此臣对皇上的感激之情不是用言语能表达的,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是君臣关系臣才这样说,臣相信皇上说的几个过程肯定有其道理。”
天启看着徐光启点头说:“朕对徐大人的敬佩之情也跟我们的君臣关系无关,徐大人翻译《几何原理》一书让大明认识到了我们并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很多域外的知识都比我们先进,很多地方很多国家都在对大明的地位构成挑战。番薯、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的栽培推广,让这么多年困扰大明百姓的粮食问题得到暂时解决,仅此两项徐大人就当得起功不可没四字。朕曾经许诺过只要你的良种推广开后达到一定标准,封公封侯朕绝不食言!”
徐光启听了天启的话后强忍住心中的激动,静静地说道:“臣先谢过皇上,请皇上明言在皇上心中推广良种有哪几个过程。”
235 两个公司(下)
天启对徐光启说:“徐大人既然熟悉新型粮食品种的培育和推广过程,也应当明白其过程与新型军事装备的研制和推广过程是一样的,开始我们说到万物都有个由嫩变老也就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新型良种和新型军备也应该不会脱离这个规律。朕将其分为几个阶段,同时认为应该由相应的机构来适应这几个阶段,这就是朕要用两个公司来研制和推广新型良种和新型军备的原因,现在的机构已经老化了,只适用于正常的使用过程而无法顾及其它。”
虽然天启说得有点绕,但在座的人细想了想都能明白其中含义,刘宗周更是从中听出了味道,因为天启让圣学院考虑一个成熟的方案,其中就包括新形式下百姓与土地的关系,还有百姓和官员的关系。现在天启谈到新型良种和新型军备的研制和推广,说不准能够听出点天启的意向。办任何事首先要领会到领导的真实意图,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领导也许不会给你明说,但如果你不能领悟出来那就是你的错。
刘宗周问道:“皇上的意思是不是说现在的府县治理模式不适合新型良种的培育推广?兵部制造后入库待用模式是不是也不适用于新型军备的研制和推广?”
见刘宗周问得热切,天启知道刘宗周想了解自己的想法,于是微笑着说:“这只是朕的一家之言,是朕根据自己看到的现象作的推导不一定正确。就算这种推导完全正确也不足以用来制定合适的方针政策,你们圣学院应该从现有的制度和人的现状出发去考虑关系的变化,这样才有利于方针政策的制定。假如不考虑现状只想着如何完美如何正确,就会出现看似正确无比实际上没有大用的情况出现。”
刘宗周想了想摇头苦笑道:“不考虑正确只考虑现状,臣不能理解请皇上明示。”
天启说:“不是不考虑正确,而是不应该把正确与否放在首要位置,这道理在其它地方行不通但在圣学院里是通行的。圣学院研究的东西多跟经验有关,所谓经验就是指已经验证过有效果的东西,没有效果甚至错误的东西那就不是经验而应该称其为教训了。经验本身有一定的正确性,已经正确了再去考虑正确与否就没有意义,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能否从现状平稳过渡,不能由现状轻松过渡的正确只是个美丽的空中楼阁,看得见够不着会让人干着急。”
刘宗周点头说:“好,那臣就听听当是借鉴,也好品评一下皇上的想法是否适合。”
天启点头说:“那就请刘大人跟诸位听好,顺便帮朕看看有没有错误的地方。朕认为新型东西从产生到应用应该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就是开发阶段、推广阶段、成熟使用阶段。这三个阶段各有其特色,应该由相应的机构来与之对应,否则的话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比如说开发阶段,这个阶段是个从无到有的阶段,它充满了希望也充满了风险,成功了就会有巨大回报可谓一本万利,但无数次的失败甚至永远看不到成功会让投资者血本无归。”
信王点头说:“皇兄这话有道理,就像徐大人最开始研制如何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时,满朝没有人愿意出钱投资,只有皇兄独具慧眼敢每月投资一千两,并把上林苑一半的土地也投进来。现在看来确实是一本万利的投资,据说新型良种全部推广应用后皇兄的常青树公司每年从中所得接近朝廷的税收,将来产量提高后会得到更多,臣弟想起来都有些眼红。”
高攀龙说道:“信王不必羡慕,听说军务院军政处的文震孟文大人说过天子无私事天子无私念的话,如此看来只要朝廷有困难皇上不会袖手旁观的。”
天启知道高攀龙的话中有挤兑之意,不过他没有就高攀龙的话接口只是说道:“这就是朝廷现有机构无法适应产品开发阶段的明证,现有机构是机械的不灵活缺少孤注一掷的勇气,适合成熟事物的正常使用,这也是朕要用常青树公司来开发的原因,在这事上大铁公司都不适合做这事。”
高攀龙问道:“大铁公司也有灵活性啊,皇上为什么说大铁公司不适合产品开发?”
天启说:“开始说了产品开发阶段有很大的风险,此时的投资可谓是风险投资也就是有一定把握的赌博,常青树公司是朕的独资公司,赌输了朕愿意没人可以说什么。大铁公司有很多股东,朕愿意赌但股东们不一定愿意赌,赢了还好说但如果输了恐怕会怨声载道。大铁公司虽然不适合去做风险投资,但它适合拿去运作新品种的推广,因为此时已经没有风险但却有很大的利益,股东多人气就旺正适合办事。”
刘宗周点头说:“皇上开始已经说了现有的府县治理模式适合新品种的正常使用,也就是说开始由常青树公司来开发,常青树公司开发完成后转给大铁公司去推广,大铁公司推广应用后让当地府县进行正常管理,有了收益后大家按比例分成,是不是这样皇上?”
天启笑眯眯地说:“你们觉得这个流程有什么问题没有?可以提点意见嘛。”
高攀龙说:“去年在新修的路上统计人流多少,没有考虑的北上南下的移民所以出现不实统计,后来皇上说要政务院和军务院在有关事务上互相通报,年前军务院的会上讨论的事跟政务院这边有关,所以我们知道了新型良种推广应用后的分配比例。按通报上所言原来种田的百姓收入没增加但不用做什么事,税收和地租都增长了,多余部分由大铁公司和常青树公司按比例分。皇上在其中得到可观收益是应该的,但臣想知道新型军备的推广是否也是如此模式?”
天启点了点头说:“朕是想这样做,不过朕没有地方再每月掏一千两银子出来,而且军备研制需要的钱更多,只有等常青树公司拿到了可观收益再说了。军备研制由常青树公司负责出资那是肯定的,研制出来后由大铁公司去各军区推广,各军区的将士认可某一种军事装备就订购并上报,当然这需要有个军备采购制度。”
高攀龙问:“什么是军备采购制度?”
天启说:“现在的军备都是要用了再说,赶工期不说质量也难保证,手中的武器只要能用就不会更换,这样做使得新型军事装备不能及时交到各地将士手上,是很容易出事的。实行军事采购制度就是朝廷根据各地现状和财政状况每年定个总数用做军事装备的更换,如此一来各军区都有自己的份额换装备,可以存留但不能超支更不允许变现,这就可以让我大明军人身上的武器盔甲都是最好的,保证战争来临时的胜利。”
信王轻轻地感慨道:“良种的推广应用让皇兄大赚一笔,而且是每年都要大赚两次,这就很让人眼红了,实行军备采购制度后皇兄的收益会再增加一倍,皇兄准备怎么花如此多的钱?”
天启笑道:“文震孟是你的师傅,他说的天子无私是对的,高攀龙高大人开始也这样说过,看来他也赞同这观点。他们这样说虽然有打秋风的嫌疑,不过朕认同他们的说法。天子无私也就是天下为公,大铁公司虽说是朕占主要股份的公司,但它跟常青树公司一样最后都是为大明朝廷服务的。朕拿这些钱没有什么用也不会乱用,朕会用这些钱不断开发出新产品,然后推广应用合理管理,让所有人的生活都变得更加方便、更加安全、更加幸福。”
跟监政院众人谈完事天启就回宫去了,刚刚回宫不久正把两个皇子西瓜和南瓜抱着玩时,谈敬呈上了关于宁远的军情处情报,说蒙古人没有按去年的预定日期前来谈判,几天前就去了的瑞王和侯恂问天启是否需要派人去催促,正式奏章可能明天就会送达。
去年跟女真人派来的代表多尔衮和范文程商议好正月十五再来谈判,现在已经正月十六了还没见人来,是他们路上被老虎吃了还是自己不小心跌下山崖了都不得而知,瑞王和侯恂都怀疑其中有诈所以一边通知辽东督军袁可立和辽东巡抚袁崇焕作好准备,一边通知军务院看接下来该怎么办。他们不知道军情处人员已经早一天将情况报给了天启,他们更不会知道女真人根本就不打算再来谈判。
按上次的谈判内容,从腊月底停战协议开始生效,从那天起到第二次谈判开始双方必须约束自己方的军队不得挑衅,女真人的算盘是只要不来进行第二次谈判,明军和女真人之间就暂时不会有战争,他们就可以放心地去收拾蒙古插汉部的蒙古人。
天启当然知道女真人的算盘,不过这也是他想要的结果,他需要时间去南方平叛顺便整顿军队。
236 心怀故国
对手苦心孤诣谋求的目的跟自己的愿望一样,换着谁都会一边偷笑一边坐在一旁好整以暇地等待,当然换个爱占小便宜的人可能会想着趁机捞点不大不小的好处。之所以说不大不小的好处是因为要得太小了没什么意思,狮子大张口又怕弄巧成拙。天启不是个爱占小便宜的人,他没有想从女真人没有按时谈判这事中捞取什么好处,不过他不想让皇太极知道自己也想停战,于是他派人通知瑞王,让他派人去义州假装关心打听一下情况。
瑞王虽然三十多岁头脑灵活很年轻,但因为身份原因在军事上还是很糊涂,不糊涂也得装糊涂。他正在考虑怎么派人时辽东督军袁可立来了,他主动要求派自己的亲兵去义州打探消息,瑞王一听正中下怀就同意了。自从努尔哈赤从宁远退兵后,宁远关的明军就再也没有出关巡视过,据偶尔出关割草抓野兔的人回来说,从宁远关到义州的塔山、松山、锦州等地几无人迹,只有到了右屯和大凌河堡附近才能发现一些人的脚印,据说女真人在义州驻守有几万人。
说义州有几万人那不假,不过那是半年前的事,当时是为了防备明军像前年一样过三岔河偷袭耀州等地。随着与蒙古插汉部的争斗愈演愈烈,皇太极将能打的女真兵都抽走了,只剩下五千人由一个以前的明人当将领,此人就是刘兴祚。刘兴祚本是被女真人抓过去的明朝之人,当时没有什么家国之恨就在女真军里入了伙当了兵,积累战功升为管理很大地盘的副将,深得努尔哈赤的厚爱和看重,当然,努儿哈赤死后皇太极上任就没有这待遇了。
刘兴祚当着女真的官拿着女真人的钱砍着明朝的人,一直浑浑噩噩了好多年,在天启初两年的某一天受了刺激突然良心发现认为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于是开始偷偷保护那些被女真人掳过去的明朝百姓,并暗中叫心腹之人向当时的登莱巡抚袁可立表明想回归故国,袁可立得到刘兴祚的书信后半信半疑但抱着姑且一试的态度同意了,不过叫他暂时忍耐等待最好的时机。
后来袁可立被魏忠贤排挤顾不上他,刘兴祚失望之下决定自己单干搞了个复州民众大逃亡,可惜事情败露没成功。不过刘兴祚也很聪明,耍了招金蝉脱壳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反倒是泄密的人被愤怒的努尔哈赤连同两万百姓一同砍了。那之后努尔哈赤虽没处理刘兴祚,但对他的信任也降低了并降他为参将,皇太极上台后更是直接让他坐了冷板凳不再重用,半年前缺人用了就随手把刘兴祚安置到了义州。
袁可立复出后任辽东督军驻扎在宁远,偶然间听人说刘兴祚任义州守将,想起当年的往事于是想恢复联络只是没找到机会,刚好听瑞王要派人去义州打探消息,于是自告奋勇派亲兵前去,并把当年的来龙去脉给军务院作了汇报。
天启七年二月初一的早上,在关上哨兵紧张的关注下宁远关唯一的小城门慢慢打开了,一队明军牵着马缓缓出了关。领头的人姓白是袁督军的亲兵队长,他见所有人都出来了就向城头上挥了挥手然后翻身上马,随着关门的关闭这队人马慢慢地向前进发,路过几座哨塔时只简单地打了个招呼就继续上路。
白队长姓白但人却长得很黑,高个子红脸膛典型的山东大汉,一路上寡言少语的只是不住地左顾右看,生怕不小心中了陷阱埋伏。一路经过松山、塔山等地到了锦州时已经是中午了,大家在废弃的锦州城外歇息顺便啃点干粮喝了点水,这时旁边的一个小兵一边吃东西一边问白队长道:“队长,你在看什么呢?”
白队长轻轻地说:“我在看锦州城,在想这有人和没人就是不一样,以前这里是很兴旺的,你看这荒凉的样子真让人心中不好受。”
问话的小兵说:“这么险要之处为什么没人愿意据守呢?”
白队长说:“锦州虽是险地但也是个死地,它并不能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这样的地方只可为补给站而不能是坚守处。锦州只要被人一围,里面的人无法逃脱不说,敌人还可以自如地到松山、塔山一带设伏围点打援。”
小兵想了想说:“白队长真厉害,不过我们因为不好支援和补给所以放弃了锦州,为什么女真人宁可固守义州也不愿意守锦州呢?”
白队长摇了摇头说:“这个我也不明白,到了义州后去问问女真人去吧。”
吃完东西一行人就继续上路,下午时到了义州城外不远处遇到了义州守军的游骑,双方先是戒备喊话,弄清楚明军的来意后大家一同来到义州城下。趁女真人进城禀报的当口,白队长仔细观察了一下义州周围的环境,又向随同来的十几个人递了个眼色让他们仔细观察,一会儿就有人来请他们进城去。
进得义州城内的守将府前下了马,进府后白队长让其他人在一旁等候,自己带了两个人随同带路之人进了大堂。堂上高坐着一个四十来岁身穿皮甲的男子,手里拿着一封书信正在看,这书信就是刚刚送进来的问讯书信,是侯恂写的主要是问为什么过了半个月还没人来谈判,是无意失了期还是有什么其它原因。
看信的男子就是义州守将刘兴祚,他看完信后扬了扬手中的信问白队长:“你们是哪里的明军?这封信是谁写的?”
白队长知道刘兴祚想弃暗投明的事,但不知道他现在还有没有这个想法,假如刘兴祚几年前是一时冲动或者说是虚情假意,那么自己如果贸然挑明就很危险,很可能被杀了灭口。不过现在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见刘兴祚既没斥责他不行礼也没请他坐,于是站着回答道:“在下是宁远督军袁可立大人的护从,这信是代表我大明天子前来谈判的副使侯恂侯大人写的,袁督军和侯大人都要在下向刘将军问好。”
刘兴祚听白队长提到袁可立,心头大震却又不露声色地说:“本将这么多年来一直很好没有什么变化,不过还是要谢谢他们的问候,不过你们问的这个消息本将也不知道,你们先下去休息一下等本将派人去问过再说。”
等白队长等人离开后,刘兴祚问两边的几位佐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