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需要很长时间的工程。现在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了,赵造就算想“秋后算账”也根本没那个时间。
赵何的心理其实是明摆着的,他完全信任吴广,对赵造却是满含猜忌,所以赵造要是没有完全能压得住吴广主意的办法去帮助赵何,赵何只会听吴广的话,可是牛翦突然出现这么一个态度,赵造一时之间又哪里拿得出可以让赵何完全信服从而言听计从的主张?所以被吴广这么明里暗里一折腾,也只能认栽,放下一句“人心难料,能削平原君的权最好还是去削“的铺垫话便暂时偃旗息鼓,冷眼旁观着局势的进展情形。
对于赵造来说,赵胜的胜利越大,最后的结局像吴广说的那种情况的可能性便越大,所以他只能寄希望于这场战争打得越久越好,只有拖得越久,赵国以外的势力干涉才能给他更大的臂助,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燕国实在是太菜了,居然只撑了半个月就被赵军夺下国都活捉了君王。
这局面让赵造着实吃惊不小,想到赵胜回来之后,赵何必然会按吴广说的那样去做,一切便都完了,一时之间更是心急如焚,只能躲起来与赵谭他们谋划起了对策,然而几天下来别说对策了,连保本儿的办法都没有想出来。这天正跟赵谭、赵代兄弟俩躲在密室之中苦着脸相商的时候,谁想早已命人把紧了的厅门忽然之间被人哐的一声撞开了,紧接着赵造的长子赵博兴冲冲闯了进来,连厅门都没来得及关便急匆匆的说道:
“爹,五哥、六哥,楚国那边有动静了,楚国出兵了!”…;
“什么?”
“老九你说什么!”
赵博一番话登时把赵造他们吓了一跳,纷纷问出了声来,那边厢坐在最末席上的赵代连忙起身关上了门,急忙说道:
“老九你别慌,到底是什么情形?”
赵博满脸都是兴奋,甩着袖子往赵造几前的席上一坐身,接着喘着气说道:
“我刚从司马署那里得到消息,七月十三楚国已经出了兵,说是要救燕伐赵,领军之将已经探明是上柱国昭滑……”
赵博兴奋的说起了情况,原来楚国出兵并不是虚的,已经做足了吞齐败赵的准备,昭滑是楚国功臣名将,当年为楚国攻灭越国的就是他,自从柱臣昭阳死后,楚**中第一人正是此人,上柱国之名并不是赵造所在的虚职,而是相当于牛翦大将军之位的实际军职,根本不是弄死齐王田地的淖齿那个级别的将领能比的。楚国以大将军亲自出征,足见对此战的重视程度。
楚国出兵的情形是军国机密,一般人极难知道,但赵博在司马署任要职,却是可以在第一时间接触到的,这项情报极是复杂,包括了楚军出兵的许多具体细节,同时还有秦国的一些动向。赵造他们耐住性子听完之后,一直紧蹙着的眉毛尽皆松开了。赵造嘴角露出了些许笑意,捋着胡须微微点头说道:
“没想到楚国人动的这么快,既然派的是昭滑,这样看来秦国人也快了。楚秦两国一动,韩魏难免要被迫响应,虽说他们之间也难免争执,但共同对赵却是免不了的。好,好,赵胜这个娄子捅的够大。呵呵……”
赵造说着说着忍不住笑出了声来,如果不知情的人还得以为他不是赵国人,反而是与赵国有什么深仇大恨呢。
赵代同样是一脸的喜色,兴高采烈的看了赵博半晌,急忙转头对赵造笑道:
“六叔,这实在是天大的好消息啊。齐国灭宋被诸国攻伐就是前车之鉴,平原君不看教训对燕出兵,如今秦楚这么快动上了手,不管平原君会不会为了功劳坐视大赵亡国,最后也只有或败或退两条路可走,总之功劳全没,弄得好也就是功罪相抵,要是弄不好那可就是大罪了,倒也省了咱们的心……”
“诶,不能这么说。”
赵造摆摆手打断赵谭的话道,
“平原君并不是那么不识好歹的人,若是情形不对,他必然会尽快撤兵向各国讨饶,虽说只能落一个功罪相抵的下场,但这样一来他在朝中的根基却没有动,依然还是他占着上风的局面,到时候他为固权免不了要狗急跳墙,说不准就会对宗室来硬手,依老夫看,对咱们未必是什么好事。”
“老六,老九。我看六叔说的对。”
赵谭一直在捋着须子低头思忖,听到这里连忙抬头附和起了赵造的话,
“如今只是楚国出兵,秦国即将响应,这样一来虽然对平原君是个打击,但也难保平原君没有对付的办法,战之事最后结果谁也说不清楚,咱们要想扳倒平原君便不能只指望着秦楚,还需自己用把力才行。”
“呵呵呵呵,老夫若是不在了,老五足可做主心骨。”
赵造适时的捧了捧赵谭,见他多少有些不好意思,也不去理他,接着笑道,
“靠人终不如靠己,这秦楚韩魏么,救燕也好,伐赵也好为的不过是他们自己,如若平原君能给足他们想要的好处,这燕国他们恐怕也不肯去救了。唉,平原君时时处处的防着咱们,这五万骑军连大王都不甚了了,还不知他手里有多少足以压制各方的办法呢。所以秦楚伐赵之事咱们可以利用,却不可完全将希望寄在这上面。”…;
赵谭试探着问道:“六叔的意思……如何利用?”
赵造满脸神秘的笑了笑,半晌才道:“大王在那吴广的撺掇之下气焰全敛,只想着当保命的傀儡。哼,这个老吴广……如今楚国起了兵,而且还是以昭滑为将,老夫看足以让大王心存希冀了。老夫这就去宫里面见大王,定当要把大王之意扳过来,只有大王有胆子站在咱们这一边,这事才有成算。”
赵代颇有些犹豫,叹口气道:“大王的性情……唉,六叔准备怎么跟大王说?”
“怎么跟大王说老夫自有主张,你们不须过多操心。不过老六这些话还真提醒了老夫。”
赵造冷笑了一声,又细细的思忖了片刻才道,
“关键时候大王是靠不住的,先前老夫生怕牵涉的人过多不好控制,不愿将大王绝嗣的消息传得太宽,现如今么,老夫看也该让某人知道此事了。”
赵谭猛地一凛,下意识的说道:“六叔是说平阳君?”
赵造点了点头道:“就是赵豹。大王靠不住,咱们也只能再找一个能顶上去的人掺和进来分担分担压力了。”
“只是……”
赵谭颇有些犹豫,抿了抿嘴唇才道,
“六叔,平阳君这人做事太过鲁莽,跟老四根本就是一个脾气。更何况就算他也有君位之念,终究一直与平原君情深,侄儿就怕……”
“兄弟情深?”
赵造鄙夷的撇了撇嘴,笑道,
“兄弟情深也不过是无利可争之时才能说道说道罢了,你若是赵豹,如今局面可想争上一争?”
“呃,这……”
这种话赵谭还真不敢乱说,他毕竟不是赵豹,根本没有争君位的资格,但一“呃”一“这”却已经摆明了认同赵造的看法。
赵造冷冷一笑道:“这就是了,大王是优柔寡断,赵豹却是敢作敢当,虽说鲁莽了些,但是若是能控制在手里,远比大王好用。老五,你平常虽然跟赵豹也说不上什么话,但他在太宰署读《六典》,你则是冢宰,这便是搭上话的由头,这件事还是你去做最不会引人注意,不过也需小心谨慎些为好。”
赵谭连忙微微欠起身拱手应道:“诺,侄儿明白,这事暂时也只能先向平阳君透一透大王绝嗣的消息,至于今后的事还需仔细看看他的态度再说。”
“你斟酌着去办就是了,不过一定要谨慎才是。”
赵造向来对赵谭放心,满意的点了点头,等他答应了才转头对赵代道,
“除了大王和平阳君那里,其他地方还须一起动才能事半功倍,你这就去给廉颇军中那几个心腹的宗室将领传信。内容么,就是老夫先前和你们商量的那些。”
“诺,侄儿即刻去办。”
赵代连忙欠身拱手答应了下来。赵造接着挥了挥手道:
“你们这便分头去准备吧,老夫停一停也马上去见大王,绝不能让这个机会跑了。哦,对了,你们的事做归做,但千万要记住不要去惊动老四那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东西。去吧。”
“诺,侄儿告退。”
机会说不来是不来,说来他还就这么快。赵谭和赵代哪敢怠慢,连忙应命退了出去。密室之中,赵造凝视着再次关上的厅门半晌不语,过了许久脸上才现出一个怪异的笑容,转头对赵博道:
“老九,你五哥和你六哥他们闹归闹,你却不能掺和。如今老夫不出这个头便压不住阵,不过你还得想个办法跟平原君那边亲近亲近,若是能有机会还是争取像赵禹他们那样做一做平原君的心腹亲信……若是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你也用不着拿老五和老六他们当你的兄长了。”
“呃,爹的意思是……”
赵博先是一愕,但紧接着便明白了赵造的意思,虽然心里一阵打鼓,但还是连忙小声应道,
“儿子知道了,爹只管放心就是。”
………………………………………………………………………………………………
掌着军政实权的相邦不在国都,那么他到了哪里,哪里便是朝廷的中心,所以在赵胜留驻蓟都的情况之下,所有的军事机密都是两头送的,就在邯郸司马署这边接道楚国动兵消息的同时,赵胜也已经通过云台和军中探报两条路得到了相同的,并且更加详细的消息。
此时赵胜正在为安稳燕国,从而对付秦楚干涉做着最后的准备,然而同时他也明白,自己将要面对的并不止“干涉”这两个字这么简单……
uctxt……'uc電子书'正文结束'uc电子書'uctx…t…
。。
第一百七十章 着名地名
第一百七十章着名地名
大燕的家国并没有灭,不但没有灭,而且比原先任何时候都像家国。自从不听赵国相邦平原君劝告,灭齐未成反被揍,在齐国境内,在燕国境内被灭了近二十万大燕子弟,并且连老窝蓟城都被一锅端了以后,燕王姬职终于痛哭流涕,痛改前非,不但将功补过授命赵国相邦兼任燕国相邦,而且还在赵相邦……不对,应该是大燕相邦赵胜的建议下将这些年来通过黄金台,花费了大量民脂民膏招来的那些客卿全部撵出了朝堂。
那些客卿曾经占据了大燕朝堂的过半坐席,又受燕王的信宠,这些年来怂恿燕王这样折腾那样折腾,耗费大燕的民力国力去攻打不毛之地一般的东胡,冒着不成功就会反过来被灭国的危险去攻打强大的齐国也就算了,居然渐渐地连大燕的宗室们都不放在眼里了,又是重征,又是限权的,真可谓是可忍孰不可忍,都快闹到天人共愤的地步了。
现在好了,一切终于又恢复到了宗室贵族们希望中的“正常状态”,虽说大燕的军队大部分被解散了,驻扎在大燕境内的都是赵国兵士,但那些为非作歹、不知天高地厚的客卿们不也都抱头鼠窜了么?
要不怎么说人家平原君是公子呢,虽说他是赵国人,但不管怎么说还是他这种宗室中人最懂得宗室们的心思。他当了大燕相邦之后的第一件事是驱逐客卿,第二件事就是仔细考察大燕宗室里的英才,并且悉数安顿在朝堂和各郡县的要职之上,这样一来大燕朝堂里的卿士大夫们除了十几个赵相邦……不对,应该是大燕相邦从赵国带来的人以外,全部都换成了大燕的宗室和贵戚,这不比原先更像家国么。
燕王姬职这二十年来确实有些胡闹了,明知道宗室贵族才是安稳家邦的根基,偏偏把朝廷和各地方的重职都交给外人来做,害得宗室中人空有一腔报国热忱却无从施展拳脚。这可是整整二十年啊,大部分宗室中人这么长久以来不能接触朝堂,怎么可能知道怎么处理朝务?
不过这也不要紧,只要三公六卿五司命众衙口外加各郡县正职都在大燕宗室贵戚们的手里,谁还敢翻下天来。再说了,大家就算处理政务多少有些生疏,不还有赵国派来的下等官吏以及刚刚从燕国境内经过严格考察后招募来的那些小吏们帮着打理么。
所谓今日有酒须尽欢,一朝把印令来行,这才是人生最得意处,虽说现在形势还没有完全稳定,赵国相邦……不对,应该是大燕相邦都没好意思开口要封邑,而且对大家管得稍微严了点,一时之间谁都不大敢放开了左手搂财右手搂美,但大家都坚信,等局势完全稳定以后,赵相邦……不对,应该是大燕相邦平原君也不可能天天都把神经绷那么紧,大家只要权势在手,早晚有一天能痛痛快快的财美大揽,纵意纵意。
当然了,大家都得好处也不能白了人家赵国人,再说人家赵国人也没乱要什么啊,只不过是把燕国那几十万养起来费劲的军队大部分裁撤了,然后再取仓廪里的粮饷供给赵国驻军罢了。
有人私底下说这是赵国想占领吞并燕国,这特娘纯粹是胡扯,你家要是占了别人家还会把管家权交给被灭的人家啊?再说了,外头又有秦楚韩魏各国在那里看着,赵相邦……不对,应该是大燕相邦敢跟那个二愣子燕王灭齐一样把燕国灭了么?…;
再再说了,把燕国的军队裁撤了有什么不好?又不是全部都裁撤,原先为了攻齐和防赵养了几十万上百万的军队,所耗费的粮饷根本就是个天文数字不说,还把几乎全部的劳动力都占了,别的事什么都干不了,就算赵国人不来,那不早晚也得大部裁撤么?怎么人家赵相邦……不对,应该是大燕相邦做了这件顺理成章的事就成要灭燕国的话柄了?
再再再说了,原先大燕的军队近百万,可人家赵国来的军队才有二十多万,撑死他们又能吃多少粮饷?剩下了那么多的粮饷对大燕是好事,对重新登上各大要职,手里掌控了资财调配权的宗室贵族们不也是……咳咳,这个不去提了。
你看看人家赵相邦……不对,应该是大燕相邦平原君这样做多仁义,可偏偏就有人不懂得好歹,不管是蓟都还是各郡县,自从赵军来了之后都发生了一些乱子,甚至还出了杀赵军夺铁兵的事儿,可人家纪律严明,对军内明令掳掠者杀、奸淫者杀、暴虐者杀的强大赵军是吃素的么?刚刚当上各地官长,正需要烧上三把火立立威的卿士大夫们是吃素的么?刚刚提了不少薪俸,正要在新上司们面前好好表现表现的衙役们是吃素的么?
其实大家心里都跟明镜儿似的,赵国人不敢灭了燕国,但是肯定得要点好处,可就算要好处那也只会从积攒了二十年的公廪里拿。他们要想捞足好处平平安安的退回赵国去,如何也不会去向燕国的宗室贵族伸手,只要大家的私人财产都没受到损失,在没能耐控制的情况之下谁还有闲心去管公廪被搬走了多少。
至于那些自以为对大燕忠心而闹事的人可就有点不明头了,他们也不想想绝大多数老百姓要的是什么。赵国人又不是异族的胡人,除了在战场上不得不杀人以外也没有在征伐中大肆杀戮惹起民愤,就算燕国全境暂时都被赵军占领了,只要他们善待燕国百姓,不去做把燕国人逼急了跟他们拼命的事,又会有几个人愿意抛下身家性命跟他们去做这些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勾当?所以……大家还是洗洗睡为好。说不准明天一睁眼,那些自以为忠义的贼寇们就已经全部被肃清,大燕重又四境平安了呢。
被燕王压制了许多年之后,终于再次扬眉吐气的燕国宗室贵族“英才”们恣意的狂欢着,没有人能听见,也没有人愿意去听已成傀儡的燕王姬职无声的哭泣。他们感谢赵胜,虽然内心之中也在希望赵胜带着他的军队尽快滚蛋,以免束缚了他们狂欢的情绪,但同时他们也巴望赵胜能在燕国多过些日子,毕竟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原先只是在府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陡然被放出来掌握了大权之后,还是有对自己能力的自知之明的,他们需要一支强悍的力量保证他们顺利地吞噬掉燕国的所有权利。
他们之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不明白赵胜为什么要让他们上位,但对于他们来说权势所带来好处的诱惑却可以掩盖一切恐惧。他们要掌权,他们要防止燕王的逆袭,但同时他们又信心不足,所以他们只能暂时与赵胜绑在一起,即便明知这样做有一个非常不好的名字——“卑躬屈膝、卖国求荣”也在所不惜……
燕国只乱了半个多月便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并没有人关心秦楚韩魏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手段压制赵国,促使赵军退出燕国去。当然了,在赵军全面控制燕国四境的情况下,就算有人关心这些事也没有用,毕竟隔着赵国和齐国,秦楚韩魏实在是太远了,从那里发出来的消息在很长时间内只可能被拥有完善情报系统的赵国占领军上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