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王极盛
第1节:帮助孩子制订复习计划
高中毕业班的老师讲课速度很快,留的作业很多。有不少考生在复习功课时缺乏计划性,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会儿做数学题,一会儿背英语,忙忙乱乱,哪一科也没学好。因此,要想事半功倍,考生应该制订一个适合自己水平和进度的复习计划。家长则可以在一旁给予相应的提示和建议。
第一,一个相对完善的时间表,既要涵盖每月的整体安排,又要包括每月以及每天、每时的细节规划。
第二,复习计划要留有余地,不要“满打满算”。比如,晚上7点开始复习数学,8点开始复习英语,这样安排就太紧了,当中应该有一个缓冲。比如,7点到8点是数学时间,8点15分以后留给英语。这样,数学复习完后喝口水,稍作休息,不要“连轴转”。而且,留有余地也可以确保上一段计划的完成,还是以7点到8点复习数学为例,万一时间到了,却还差一道题没做完怎么办?留有15分钟的余地,孩子就可以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而不致产生浮躁的情绪。
第三,教孩子在执行计划时学会放弃。有的学生死心眼儿,比如复习数学时遇到两道难题,卡了一个小时也没有思路,却非要做出来不可,一晚上的时间都搭上去了。结果,这两道题没有眉目,其他的科目也耽误了。孩子的情绪也难免受到影响。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就需要告诉他,把这两道题放一放,先完成其他科目的计划,最后如果还有剩余时间,再回过头来处理先前的“遗留问题”,如果没有时间就放在明天或后天再做。
第四,复习计划要兼顾全面。有的考生对喜欢的科目就先复习,不喜欢的科目放在后头;有的考生把自己的强项放在前面复习,弱项的复习受到影响,导致强项越来越强,弱项始终没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其实,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正确的做法是优势要强化,劣势也要弥补。
家长还应该对孩子强调,执行计划贵在坚持,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考生计划制订得头头是道,但是只能执行两三天,一遇到困难就放弃了,还像过去一样,放学回家后想做什么做什么,喜欢做什么做什么,原先的计划形同虚设。
第2节:跟着老师步子走
高三的老师都是很敬业的,他们和学生一样,对高考都非常重视。但是有些学生对老师的部署不理解,复习时自作主张另搞一套计划,家长也赞同。其实,老师们整天研究讨论的内容就是高考考什么、不考什么、怎么考,也最了解自己学生的情况,所以他们的教学计划具有很明确的针对性。紧跟老师,就基本上能掌握高考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避免走弯路。
对老师的引导有抵触情绪的考生,家长要懂得引导。当然,跟着老师的步子走不是说亦步亦趋,也要结合自己的学习水平、掌握程度。
有的家长却很赞同孩子另搞一套学习计划,甚至还添油加醋:“你们老师不行,还是咱们自己来吧。爸爸给你请个家教。”我们不是一概地反对家教。不过试想,如果家教是一个大学生,或是一个其他年级的任课老师,他彻底掌握高三的教学要求需要下多大功夫?他有那个时间和精力吗?
有的家长喜欢道听途说,盲目购买一些教辅材料作为孩子的复习指导,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往往让孩子既耗费了时间,又收效甚微,最后在考试时吃了大亏。
还有些家长出于好心,到处为孩子搜集解题“技巧”,却忽略了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如果掌握好、能“吃透”,恰恰才是最快捷的成功途径。其他学生或老师有好的经验,应该学习,但不能机械地搬用。家长给孩子找回来一大堆材料,孩子感觉有压力,做也做不尽,看也看不完,心里肯定急躁。将主要精力放在这里,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可能做不完或根本没时间做,进而影响对老师下一步讲课的理解,形成恶性循环。
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埋怨甚至指责任课老师。孩子某门课没考好,有些家长不从孩子自身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上去找原因,而是一味指责:“你们的物理老师就是不行!你看XX学校XX老师,人家的物理教得多好,人家的学生考得多好!”当着孩子的面指责任课老师,会降低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影响孩子在听这位老师讲课时的精神集中程度。面对孩子不理想的考试成绩,最好的处理方法是家长和任课老师多沟通,把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和对这门课的态度跟老师交换意见,获得老师的帮助。
第3节:家长少唠叨
大多数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直接为孩子辅导功课,所以最大的帮助就是给他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问题是,家长们往往只顾强调“学习”本身,却忽略了外在环境的重要性。
孩子在家学习时,电视机的音量一定要放小,以声音传不到孩子的房间里为宜。除了新闻联播以外,电视剧之类的节目尽量少看。因为大人一看孩子就想看,或者在自己房间里竖着耳朵听,这一集完了还惦记下一集,十分不利于注意力的集中。
此外,家长没有必要总去问孩子:作业做完了吗?什么什么复习完了吗?高三的学生对这些基本问题心里都有数,父母的唠叨对他实际是一种打扰。
帮助孩子营造一个整齐有序的学习小环境
一位高考成绩很好的考生谈及复习经验及教训时提到:“影响高考复习的因素很多,我感受最深的是要有一个整齐有序的学习小环境。”这位考生平时很用功,但有一个毛病,学习用品随手放,乱七八糟,从视觉上就让人烦躁。很多东西,比如书或考卷,用的时候找不着,越找不着越着急。一天晚上,他的一张数学练习的改正卷不见了,第二天又要上交。自己找了20多分钟,妈妈、爸爸又帮着找了将近1小时,最后发现夹在数学课本里。
说来并不是大问题,却引起了孩子父亲的重视。他认为,一个整洁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放松心情,无形中缓解了学习压力。于是,父母帮助孩子把教科书、教辅、笔记、试卷分类放好,各类物品以科目标记,按顺序摆放,并要求孩子用后放回原处。
对比以前的杂乱无章,孩子深有体会。过去,他和同桌都没有养成这个好习惯,你的课本到我的桌上来找,我的试卷去你的书堆里翻。现在呢,需要什么一下就能拿出来,时间再也不会在“找”的过程中白白耽误了。
第4节:防止和克服复习的误区
防止和克服复习的误区
所谓高考复习的误区,就是考生在态度、方法和思路等方面存在问题,造成学习效率低下,成绩停滞不前。有心的家长要注意观察,因势利导,防止孩子进入这些误区,或把已经进入误区的孩子引入正途。
1题海战术
有些考生对“做题”理解得比较片面,搞题海战术,老师布置的做完了就做教辅材料上的,以为只有多做题才能“无往不胜”。适度的练习是好事,但凡事过犹不及。没完没了地做题,并不见得覆盖了所有知识点,可能只是无谓的重复劳动,时间长了心情也变得很焦灼。其实,真正考出好成绩的同学,诀窍不在于题海战术,而在于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做题,善于梳理思路,通过同类的题提炼规律性的解法。归纳汇总能力强的学生,可能只做3道题,就能总结出别人做30道甚至100道题也没有摸清的规律。
2忽视基础、偏重攻难
有些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不首先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掌握好最基础的知识,而是片面追求攻难题、解偏题、做怪题。
有志报考重点大学的考生,难题是一定要做的,做好了才能拉开高考分数的距离。但是做难题必须以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为前提,不是凭空攻克。没有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作铺垫,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基础的题型才是高考试卷中的主导内容。所以,家长一定要时常提醒孩子注意这个问题。
3重时间轻效率
高三是拼命的一年,是忙上加忙的一年,就算过去最贪玩的学生也格外感到时间的宝贵。从某种意义来讲,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与掌握的知识应该成正比,但不是所有情况都如此。有些考生过分重视时间,分秒必争,每天挑灯夜战到凌晨两三点,早上起来连早餐都不吃,跟爸爸妈妈说句话都认为是浪费时间……但事实上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由于缺乏睡眠,白天上课时注意力集中不起来,错过了老师的讲课。不吃早饭的后果是血糖低、心慌、出虚汗,更是影响听课效率。其实,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一堂课,比自习几个小时的作用还大。这样的孩子,家长务必要给予正面引导,首先鼓励和肯定他们珍惜时间的精神,同时要讲明时间和效率的关系,要努力做到既抓紧时间又强调效率,将来才能考得好。
高三上学期,适当强调抓紧时间还是有必要的,到了下学期就要时间和效率并重,而五月以后更应该强调的就是效率了。
另外,家长不仅要给孩子讲清道理,在具体操作上也要给予一些指导,比如把“每晚12点以前睡觉”当做一项硬性要求。强调效率不等于忽视时间,有的考生以为“效率”就是解题的绝招,有了效率就可以少做题,一样能考好。这种投机心理着实不可取。
“重时间轻效率”的现象在高考冲刺阶段,比如每年四、五月份,特别常见,家长应该特别留心。
第5节:家长帮助孩子调节心态须知
家长帮助孩子调节心态须知
1每个孩子都有心理问题。
我们说帮助孩子调整心态,因为孩子经常会出现心理问题。
当前,大多数家长很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则往往掉以轻心。甚至有相当多的家长还不知道什么叫心理健康,认为孩子只要能吃能睡就是身心健康。
心理问题就像头疼感冒一样,人人都可能遇到。因此,家长不要把它看得像洪水猛兽那样可怕。但是,微小的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存在不加以解决,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对孩子学习和生活造成更大的危害。
家长的心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父亲有胃病,孩子不一定有胃病;母亲腰疼,孩子不一定也腰疼。也就是说家长和孩子的身体健康没有必然联系。可是心理健康就不一样了,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通过暗示、模仿、感染的心理机制影响孩子。
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心理问题是后天而有的,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
有这样一个女孩,一遇到困难就愁眉苦脸、掉眼泪。一了解才知道她的妈妈就这样,动不动唉声叹气,一把鼻涕一把泪。这就是母亲患有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女儿也受到了感染。
一个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脾气暴躁,和同学交往时一句话不对就翻脸,脸红脖子粗。他的这种行为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爸爸那里来的。他爸爸无论和谁说话,态度都十分恶劣,连对奶奶也不例外。
因此,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一方面要预防自己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尽量改正已有的心理问题,使得长期共同生活的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心理行为。
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影响学习成绩与高考成绩的关键因素。曾有家长跟我说:“王老师,我的孩子挺用功的,起早贪黑,我没见他玩,也没见他看电视,整天坐在桌子前不停地写不停地看,可成绩就是上不去。我原来以为这孩子是不是在谈恋爱,可是观察了一段时间,没有女孩子给他打电话,他给别人打电话也不外乎说学习。真不明白,难道他就是笨?可是我觉得他也不笨,办什么事都很明白很认真,成绩怎么就是上不去?”
我问这位母亲,孩子坐在那里都写什么,看什么?他妈妈说:“这孩子就是有点儿磨蹭,同一道题翻来覆去地做,写了好几张纸还不行。他自己说总是不放心,明明知道已经做对了但就是不能控制,一遍两遍不放心就做三遍四遍。”
听到这里,我告诉这位母亲,孩子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叫做强迫现象。什么叫强迫现象呢?不该想的总想,不该做的总做,还控制不住。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强迫现象?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采取了一些不适当的方法,促使孩子形成了这种强迫现象。比如有的老师规定学生要错一罚十。我儿子上小学时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学校里考英语,一个单词拼错了就被老师罚写十遍。我们家长有时也用这办法,孩子做错了一道题,好,我不让你玩,再做十道或是做十遍,让你长长记性,看你以后再敢马虎。
这样的惩罚式教育导致孩子心理上出现异变,再加上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对自己又求全责备、想追求高分数,一系列综合因素的影响就可能使孩子形成强迫现象。我们试想,孩子如果有强迫现象,能提高学习成绩吗?他一道题做五遍,人家一道题做一遍,效率要差好几倍。而且不只是效率的问题,同一件事重复得多了,肯定心烦,可不做又难过,无法自制。当然,孩子的心理问题还不仅是这些,我只是举这样一个例子。
同样,在高考中心理问题也是影响成绩的一个关键原因。怎么叫发挥不好?发挥不好主要就是心理问题,平时能达到的成绩高考时达不到了。常见的考试心理问题很多,最主要的是高度紧张、高度恐惧,所谓的“考试焦虑”,一看到卷子头脑一片空白,一片空白还能答出题来吗?极个别的人甚至晕过去。
每年高考都有这种现象发生。有一个考生平时成绩很好,可是连续参加四年高考,连续四次名落孙山。为什么?一进考场手就发抖,拿着笔一个劲儿地在纸上打点,什么也写不出来,参加日常得考试却一点问题都没有。这就是高度的心理恐惧导致的书写痉挛。
每一个家长都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重视孩子的高考,但是首先要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要深刻地认识到,孩子平时学习很努力,但高考却没“发挥”好,多半是存在心理问题。
第6节:心理问题自我调节解决
无论是成人的一般心理问题还是孩子的一般心理问题都可通过自我心理调节来获得解决。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患了轻微的感冒,只要多喝水,注意保暖,自己都会好起来,没有必要到医院去做各种治疗,又透视,又吃抗菌素,那样反而不利于健康。心理问题也是一样,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节来解决。
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发生心理问题,大多数也是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只不过很少有人留心总结自己的经验,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家有考生的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心理学常识,并结合生活实际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自我调节法。没有必要在孩子有一点心理问题时就紧张得不得了,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有的家长看到媒体上宣传考试焦虑对高考的危害,便问孩子:你紧张不紧张?孩子说紧张。那么走,咱们去看心理医生吧。
其实高考前,略微紧张是正常现象,会促进孩子的警觉性,有助于潜力的发挥。如果疲疲塌塌、吊儿郎当,那才是没进入状态。没有一定的紧张度怎么能保证能正常发挥呢?就像百米赛跑一样,别人都蹲下去准备往前冲了,你还不紧张,无所谓,在那儿站着,枪一响你能冲出去吗?所谓“考试焦虑”指的是高度紧张、高度恐惧,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坐立不安,六神无主。如果有一点紧张就去看心理医生,在医生那里又遇到其他“病人”,彼此一交流,你怎么紧张,我怎么紧张,相互暗示、相互感染,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适得其反。
不过,尽管孩子的心理问题最终要靠自己调节,家长却不能放弃积极的引导。让孩子把闷在心里的话说出来,是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一半,所以,家长以平等的身份尊重孩子、经常和孩子交流是很重要的。不要搞得很严肃,孩子处处要看家长的脸色,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孩子很难有一个开朗、活泼的个性。
调整心态贯穿一生
我们说,帮助孩子调整心态不是只在备考期间,而要贯穿在孩子的一生当中。尽管高考前,孩子的心理问题可能要多一些、严重一些,但它们多数是过去就萌生的,只是这时才显现出来。
年龄小的孩子心理问题不多,他们不大懂事,也不存在面子问题,因而自我冲突很少。比如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可能站在大街上撒尿也无所谓。但一个十几岁的男孩无论如何也不会这样做,他有羞耻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小学五六年级、初三、高三这几个阶段,孩子面临着升学,学习压力和社会压力都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