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唐之李家庶子-第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王隆、崔洪丹、薛德音等人已人头落地,眼看着刀斧手便要杀单雄信了,李世绩大喊了一声:“刀下留人!”

    刀斧手看向李世民,李世民向他摆了摆手。

    李世绩连忙走到李世民的身前,跪下道:“秦王,还请饶了我单大哥一命。”

    李世民听后,脸上露出了迟疑之色。李世绩见此,便道单雄信骁健无比,于国家有利,请求用自己所有的官爵来赎单雄信,但李世民却仍没开口。

    李世绩于是便从怀中拿出了李隐的亲笔信,然而李世民看过信之后,脸色顿时不悦了,拂袖道:“单雄信在昨日行刺本王,罪大恶极,不容宽恕!”

    李世绩再三请求,李世民仍是不改口,李世绩只得痛哭着退下,单雄信对他道:“我早知道你办不成的,大丈夫死则死矣,没什么大不了的。”

    李世绩道:“我不惜余生,愿和兄长你一同死,但是既然将这条命献给了国家,事情就无法两全。况且我死了以后,谁照顾兄长你的妻儿呢?”

    于是他割下一小块大腿部位的肉,让单雄信吃下,说道:“让这块肉随兄长化为尘土。”

    单雄信哈哈笑道:“能得你做兄弟,此生倒也无憾了!”大笑声中,头颅被刀斧手砍下,这位纵横中原的瓦岗豪杰,就此毙命,唯有死前的笑声,依旧回荡在远处的山谷中……

    十月初三,王世充的徐州行台、杞王王世辩到河南道安抚大使任处,以徐、宋等三十八州之地请求投降,原属王世充的底盘于是全部为大唐所有,大唐也正式就此入主中原。

    窦建德虎牢关前被擒的时候,他的妻子曹氏和左仆射齐善行等带着几百名骑兵逃回国都州。

    而当窦建德溃逃的部众都陆续跑回州后,众将中有些人都打算扶立窦建德的养子为王(窦建德无亲子),然后征兵继续抵抗唐军,有些人则想重新回到海边作强盗。

    唯有齐善行不赞成这样做,他道:“隋末丧乱,因此我们这些人才在民间聚集起来,暂且求得生存。以夏王那样的英武之人,平定了河朔地区,兵强马壮,但是还被唐军一战打败被俘,竟然易如反掌,这岂不是天命已有所归属,决不是人力能够争到的吗?

    如今败亡到这种程度,守也没用,逃也不能免于灭亡,同样是亡国,我们怎么可以再给百姓带来灾难呢!不如倾心向唐投降,一定想要得到酬劳,就分光仓库里的财物,不要再残害老百姓了!”

    于是齐善行将仓库中几十万段帛运到皇宫万春宫的东面街上,分发给将士,发了三天三夜才发完,齐善行布署士兵把守街市坊巷,已分得布匹的人则立即离开,不准再进百姓家。

    十月十五日,士卒走光以后,齐善行和夏国的仆射裴矩、行台曹旦,带领百官奉窦建德的妻子曹氏和传国八玺以及打败宇文化及时得到的珍宝,以河北的、相、魏等三十几州向淮安王李神通请求投降。

    李神通原本是被窦建德囚禁在博州的,但窦建德被生擒的消息传来后,博州刺史冯士羡便又推举了李神通为慰抚山东使。

    李神通见凭空捡到了这么一个大功劳攻下州,自是狂喜无比,向朝廷通报了此事,不过他没说河北三十几州是齐善行主动归降的,谎称是他带兵攻打下来的。

    不管如何,窦建德的广大地盘,也全部平定,大江之北,至此遂基本都为大唐所有了。李渊任命齐善行为秦王左二护军,并给他很优厚的赏赐。

    十一月,李渊下诏让李隐与李世民,带领大军押送王世充、窦建德回长安。

    李隐在临行前,看着隋朝的宫殿,感叹道:“如此穷奢极欲,能不亡国吗!”

    于是他下令拆了端门楼,烧了乾阳殿,毁去则天门及其门前阙楼,废除诸佛寺,城中的接上万名和尚尼姑,只各留下三十名有德之人,其余都下令还俗。

第263章天策上将

    十一月十六日,李隐至长安,身披黄金甲,李世绩、苏定方、程咬金、罗士信等二十五将从其后,铁骑万匹,前后部鼓吹,声势浩大,路人纷纷瞩目,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

    王世充与窦建德都被大唐所平定,这个纷乱了近十年的天下,也该重归太平了,普通百姓也终于能有安生的日子过了。

    李隐到达长安后,将缴获王世充、窦建德及隋朝的乘舆、御物献于太庙,然后举行清点战利品的“饮至礼”祭祀祖先。

    当李渊见到王世充的时候,历数他的罪行,王世充回答道:“我的罪固然该杀,但是晋王答应过允我不死。”

    李渊听后,下诏赦免了王世充,让他作为平民和兄弟子侄一起安置在蜀中,不过当王世充被人带下去的时候,李渊却是冷笑了一会……

    随后,李渊还做出了在闹市中将窦建德处斩的决定,李隐对此立即提出了反对,“父皇,窦建德在河北甚得民心,如将他斩杀,只怕河北又会复叛。”

    李渊道:“正是因为窦建德在河北得民心,朕才留他不得,至于河北,安排好人员镇守期间,应该不会再出大乱,此事朕意已决,皇儿不必再劝了。”

    李隐听后,默然无语,知道那个叫刘黑闼的人,终究还是会有威震天下之时。

    当天,一代枭雄窦建德,就此声陨长安街头,死得可谓是相当的憋屈。

    在得知窦建德被杀的消息后,被暂时安置在雍州官衙内的王世充向身边的人道:“与夏王相比,朕……我能在巴蜀安享晚年,好像也不太差!”

    然而王世充的庆幸,却没有持续多久,当初被王世充所杀的大臣独孤机的儿子、现在的大唐定州刺史独孤修德,这时带着人马赶到了王世充停留的地方,假称有敕令传唤郑王,王世充和兄长王世恽跑出门后,便被独孤修德的人所乱刀砍死了。

    王世充到死之时,也没搞清楚到底是谁杀的他。

    这事发生后,李渊下诏罢免了独孤修德的官爵,不过没过多久,又对其重新启用,而王世充其余的兄弟子侄等人,也在赴蜀途中以谋反罪被处死。

    这时,李渊认为天下已大致平定,于是大赦天下百姓罪人,免除一年的徭役。陕、鼎、函、虢、虞、芮六州由于这些脸承担这转运辛劳、耗费,幽州境内因长期受敌军阻隔,均免除二年徭役,国家的律、令、格、式,暂,暂使用隋朝开皇旧制。

    不过在赦令颁布后,王世充、窦建德的余党仍然有人被李渊流放到很远的地方,并没有宽赦,治书侍御史孙伏伽上言:“可以没有军队、粮食,但不可以不讲信义。陛下既然已经发布赦令,又将人迁走,这是自己违背了自己的本心,让大臣平民以哪个为标准呢?而且王世充尚且得到宽大,何况是他的余党,应当将他们释放。”

    李渊听了孙伏伽的劝谏,这才改变注意,不再对王世充、窦建德的余党区别对待。

    二十日,李渊开始陆续下诏安排人员镇守新收复的中原、河北两地,任命屈突通为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镇守洛阳,命淮安王李神通为山东道行台右仆射。

    又任命将军秦武通等人统兵驻扎在州,淮阳王李道玄为洛州总管,镇守窦建德的原来的都城,任命郑善果等人为慰抚大使,赴州选拔任命山东各州县的官员。这时李世绩之父李盖终于平安归来,李渊下诏恢复了他的官爵。

    因为王世充、窦建德的平定,,李渊已开始将目光从军事转向了经济建设上来。二十六日,李渊下诏在洛、并、幽、益等州设置钱监,赐予晋王李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各三处官炉,裴寂一处官炉,准许他们铸钱。除此之外,有敢私自铸钱的,本人处死,家属没收流放边地。

    隋朝末年,钱币的弊病是质量低劣份量不足,甚至有裁剪皮革或糊纸作钱的,老百姓无法承受这弊害。到此时,才开始行用“开元通宝”钱,一枚重二铢四参,十枚钱重一两,轻重、大小很合适,各地使用方便。李渊命给事中欧阳询撰钱币上的文字并书写,文字回环往复都能成义。(注:开元通宝因有“开元”二字,而李隆基又有个年号为开元,所以常被误认为是年号钱,但其实是武德四年时开始铸造的,本书出现的时间则提前了一点点。)

    十二月,高丽国王高建武派遣使节到长安向大唐进贡,高建武之兄高元,已于大业十四年,也就是杨广被试那一年去世了。这件事的发生,大振了大唐的声势。

    高丽国虽不大,但因为杨广三征高丽却未能将其征服的缘故,其实在各藩国中是有极高的威望的,这样一个国家,现在却向大唐进贡,无疑是认同了大唐代隋的地位。

    于是至此之后,便陆陆续续都有各大小不等的藩国至长安进贡了,大唐的威名也开始慢慢的向四周传播。

    最近这段时间以来,李渊从未感到如此顺心过,但是唯有一件事,让他感到十分的头疼。

    让李渊感到头疼的,是如何对李隐的封赏问题。

    去年李隐平定刘武周的大功,还未来得及封赏,现在,他又生擒了窦建德,直接导致河北、中原皆被平定,接着又招降了王世充,再率先派人进入洛阳皇宫……

    如此多的功劳加在一起,又因李隐本身的地位本就很高,所以李渊思考了许久,也不知该如何对其封赏才好。

    大唐以武立国,不封赏或是封赏不符战功,都是不行的,于是在思考了两个月后,李渊下达了对李隐的封赏诏书。

    李渊因为晋王李隐功勋卓著,前代王朝的官爵都不能够与之相称,特别设置了天策上将一职,位置在王、公之上,名义上有权统领全国兵马。十二月二十日,李渊任命晋王李隐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太原道大行太尚书令,食邑增至二万户,允许他建立天策府,自行设置天策府百官!

第264章江南攻伐

    当李隐被任命为天策上将之后,长安的氛围立即变得有些微妙了起来。

    因为天策上将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不说那名义上的统领全国兵马,单是建立天策府,自行设置天策府百官这一点,就几乎能与东宫相媲美了,李建成与东宫官署,顿时感到了来自天策府的压力与威胁。

    李建成有感于自己在军方的力量过于薄弱,向李渊表东宫宿卫杨文干为庆州都督,统兵于长安西北,随后又着手准备对付天策府的计策。

    为了藏拙,不让众人都将目光放在自己身上,李隐于是向人宣告,他因为天下逐渐平定,决定在宫殿西侧设馆,接待四方的博学之人,从此着开始重于文事。

    对此,李隐很快发布了亲王令,任命秦王府属宋正本,记室房玄龄、虞世南,文学褚亮、姚思廉,主薄李玄道,参军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谘议典签苏勖,天策府从事中郎于志宁,军谘祭酒苏世长,记室薛收,仓曹李守素,国子助教陆德明、孔颖达,信都人盖文达,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均以本人官职兼任文学馆学士,分三班每日轮值,供给珍馐美味,礼遇恩宠格外优厚。

    李隐上朝、办公之余,总是来到文学馆,找各位学士讨论文章典籍,有时到半夜才就寝。李隐又让库直阎立本分别给各位画像,由褚亮作赞,号称“十八学士”。士大夫能够成为文学馆学士人选,当时人就称为“登瀛州”,比喻他们一步成仙。

    ……

    今年年初之时,李子通渡过长江攻打沈法兴,夺取京口。沈法兴派遣他的仆射蒋元超抵抗李子通,在亭交战,蒋元超兵败身亡,沈法兴放弃毗陵,逃奔吴郡。

    于是丹阳、毗陵等郡都投降了李子通。李子通任命原沈法兴的府掾李百药为内史侍郎、国子祭酒。

    杜伏威自去年饮恨江都后归唐后,一直在寻找机会再打败李子通。杜伏威这时虽没了争霸天下的野心,但却想平定江南后再去长安享清福。

    这时,杜伏威见李子通刚与沈法兴交完战,士卒疲惫,不失为一个好机会,于是便派行台左仆射辅公率数千士卒攻李子通,任命将军阚棱、王雄诞为辅公的副将。

    辅公渡过长江攻打丹阳,攻克丹阳后进军驻扎于溧水,李子通率数万兵马拒敌。

    辅公挑选了一千名精兵手持长刀作前锋,又命一千人跟随在后,对这一千人道:“有退却的,立即斩首。”自己带领其余的兵马,又在这千人的后面。

    李子通列方阵前进,辅公的前锋部队殊死战斗,辅公又以左右翼攻击李子通的方阵。

    双方这时已鏖战了数个时辰,李子通的士兵本就因刚与沈法兴交战不久,尚未修养充足,所以这时便渐渐不是辅公军的对手,在辅公军两翼的冲杀下逐渐的抵挡不住,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士卒溃逃。

    李子通于是兵败逃跑,辅公乘势追逐,王雄诞劝辅公小心敌军在溃逃的途中设伏,但辅公没有听王雄诞的。

    谁知果如王雄诞所料,李子通久经沙场,虽然战败,却仍有反击之力,于逃跑途中在有利地形设下了埋伏,猝然发难之下,辅公军因没有防备,反被李子通所败,最后返回军营,坚壁不出战。

    王雄诞这时又向辅公建言道;“李子通没有营寨壁垒,又满足于小胜,我们如果乘他不加防备发动袭击,可以打败他。”

    辅公脸色阴沉的道:“这太过于冒险了,本帅自有大败李子通之计,王将军就拭目以待吧!”

    因为辅公已多时不再领军,所以这时的江淮军中,善战而多谋的王雄诞在军中的威望其实已赶上辅公了,辅公此次难得再有机会领军作战,十分不希望让王雄诞出风头,所以对他的献计都是通通拒绝。

    王雄诞皱着眉头退下了,随后,他便带自己的几百名士兵于夜晚袭击李子通,乘风势放火,李子通大败而逃,数千士卒投降。

    经此一战,王雄诞的声威大振,而辅公见王雄诞竟无视他这个主帅而擅自出战,心中已是顿时怒火冲天……

    在得知王雄诞大败李子通后,杜伏威便亲自率兵两万,与辅公军会合,然后围困江都城。

    在杜伏威大军围困江都城月余后,李子通粮草食尽,而有无法战胜杜伏威的军队,于是只好放弃了江都,保守京口

    于是江西之地,遂全部为杜伏威所有,杜伏威也将治所迁到了江都附近的丹阳。

    李子通这时感到自己势弱,而觉得京口离杜伏威的势力比较近,于是又带兵向东逃往了太湖,一路收拾散兵,最后得二万人。

    在太湖修养了月余后,李子通突然在吴郡袭击了沈法兴,将沈法兴的军队打败。

    沈法兴带几百个亲随放弃吴郡城逃走,吴郡贼帅闻人遂安派手下将领叶孝辩迎接沈法兴,沈法兴在半路又后悔,想杀了叶孝辩,改奔会稽。

    叶孝辩发觉了沈法兴的意图,于是打算暗中除去沈法兴,沈法兴在得知叶孝辩要杀自己后,感到处境窘迫,他不想受辱,于是竟投江而死了。

    李子通的兵力再次重新强盛起来,便将都城迁到余杭,接收了沈法兴的全部地盘,北从太湖,南到五岭,东包会稽,西至宣城,全为其所有。

    江南之地的“三国争霸”,于是变成了两虎相争之局,互相之间来回攻伐,但却谁也奈何不了谁。

    杜伏威对此感到有些厌倦,上奏李渊想离开江南回长安为官,不过被李渊以江南未定为由拒绝了。

    而辅公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常与他的好友左游仙会面,不知在谋划着什么事。

    王雄诞对此有所警惕,隐晦的向杜伏威表示了他对辅公的担忧,但杜伏威却不以为意,认为王雄诞过于多虑了,王雄诞对此只好作罢。

第265章 皇家矛盾

    萧铣性格狭隘,爱猜忌。他手下的将领依仗功劳恣意骄横,又好擅自杀人,萧铣对此深感不安,于是宣布命令要裁军兴农,实际则是想以此夺诸将的兵权。

    大司马董景珍之弟是带兵之将,对萧铣的“裁军兴农”之策心怀不满,于是谋划反叛,但事情尚未发动,便泄露了消息,最后被萧铣所死。

    董景珍当时在外镇守长沙郡,萧铣下诏赦免了董景珍,但却召他返回江陵。当初萧铣还是一个小小的罗川令的时候,便是董景珍首先推他为主的,这些年来,董景珍对萧铣的为人也是看透了,知道他如果返回江陵,必死无疑。

    于是董景珍决定索性不再奉萧铣为主,十二月初五,董景珍以长沙郡投降唐,李渊诏令峡州刺史许绍出兵接应。

    十二月十五日,唐峡州刺史许绍进攻萧铣的荆门镇,守取该镇,不过与董景珍所在的长沙郡相隔仍是比较远,只能声援,而无法提供再多的帮助了。

    许绍所辖峡州在之前一直是与王世充的郑、萧铣的梁两国接壤的,王世充未被灭的时候,他的人与萧铣的人每次抓获许绍的部下,全部都杀死,而许绍抓获郑、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