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凤和鸣-第1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是一阵沉默,众人脚底不由自主窜起了一股凉气,明明初春已至,他们却觉得犹如置身三九寒天。

    女帝的耳目到底有多少?竟然一个不差的把他们都查清楚了,要知道今日之前,他们当中还有些人不知道有其他世家参与呢。

    “想来镇北王送过来的世录谱,是女帝授意了。”

    没人能反驳这话,有人从自己怀里掏出一本世录谱,翻开了其中一页,“这里,被撕掉了几页纸。”

    而被撕掉的,正是他本家祖宗的发迹史,亦即是他们家在世录谱上的记载。

    这人环视一周,片刻后又道:“看来你们跟我一样。”

    又回到了一开始之前的问题。

    “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半响之后,有人果断的站起身,“我张家退出。”

    惹得其他人齐齐看向他,中年男子收起那本世录谱,“我不信你们看不懂女帝这背后的意思,我张家全族上下三千多人,恕我不再奉陪了。”说完转身就走。

    又有第二个人站起身,“我程家也退出,《百家盛典》一出,我们家的老一辈心心念念的就是想参与其中,他们护女帝护得紧,也说即便是真的参加科举,相信家族中的子弟也不会落榜,流言已经没用了。”

    同样的说完也走。两个人干脆利落的走了,在场其他人去意更甚。

    “走吧,还不如现在开始就好好敦促家中子弟读书,争取在一个月后的科举中拔得头筹。”

    屋子里的世家纷纷低头,一个是姜元羲的耳目众多让他们心寒,二是姜元羲无声的威胁让他们忌惮不已,每个人其实心中都不甘,却不敢自己出头,想要等着其他人继续在前头冲锋陷阱,试探女帝的反应。

    典型的死道友不死贫道,可惜没有人做那个出头的傻子,有一人退缩,其他人也就萌生了退意。

    “就这点胆子?”姜元羲觉得无趣得很,若是那些人还能继续下去,兴许她还会高看他们一眼,赞一声他们勇气可嘉,不过是送了一本世录谱就退却了,让她颇有一种难受的感觉。

    姜伯庸耸了耸肩,他也没想到世家会雷声大雨点小,亏得他还严阵以待呢。

    俗话说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世家这回自己退缩,日后怕是更难成大事。

    世家不足为患,姜元羲就把这事抛之脑后,转而说起其他事,“《百家盛典》工程浩大,自数百年前百家著说被毁,各家传人逐渐湮灭在百年间,就很难再找到他们的著说了,要重现数百年前百家齐鸣的盛况,难度甚大。传旨下去,只要有人能献出百家的著述,都可以在《盛典》里头挂个名儿。”

    挂名这种事,姜元羲还是采纳了顾以丹的意见提出来的,用在《盛典》挂名的这种巨大的名利,诱惑那些人把收藏起来的百家著说献出来。

    “若是献书的人有真才实学,让段公考校过之后,可以让他参与其中的编纂。”姜元羲又补充道。

    姜伯庸点头应诺,姜元羲又颇是忧心的问道:“《盛典》不是一日两日能编纂好的,可能需要耗时甚久,段公的身体可撑得住?”

    她听说段公忙完了登基大典之后太过劳累,还差点感染了风寒,故有此一问。

    姜伯庸摇头失笑,“陛下有所不知,自从盛典的明旨昭告天下,段公就好像变成了青壮小伙子一样,说话的嗓门都大得很,走路都能带着风,脸色红润,天天打一套五禽戏不在话下,前天我去探望他,他还嘲笑我说我这个年轻人的身体,还比不上他这个老人家的好。段公还说无论如何都要在有生之年把盛典编纂好。”

    姜元羲同样失笑,“这么说来,段公身体甚好,如此朕就不担心了。让段公不要着急,有个好身体,才能总览全局。”

    姜伯庸笑着道:“陛下放心便是,我已经嘱咐了大夫,每三日上门给段公把脉,他身边也放了两个长随,会随时注意他的身子骨和作息饮食。”

    姜元羲放心了,她相信有段公在,盛典绝对不会有问题,于是有问起另一件事:“朱先生的稻谷种子我们存了多少?”

    “足足有五万石。”谈起正事,姜伯庸神色正经起来。

    五万石看着多,可只要一想起是他们这些年陆陆续续攒下上来的,就不觉得多了。

    姜元羲吩咐道:“春耕快到了,让虎贲军、血狼军、陌刀军、黑蛇军分别往东南西北四路运送粮种,一定要分发到各郡城、各县城的百姓手中,今春的粮种务必要换上朱先生的稻谷种子。”

第424章 粮种

    “带上户部文书,分发粮种的时候,重新把户籍登记造册,也把田地重新登记造册。”姜元羲又道。

    这也是应有之事,新朝初建,自是要重新对百姓们的户籍登记造册,既是换上新朝的户籍,也是重新核定新朝的人数和农田,到时候秋季收赋税,也不至于抓懵瞎。

    姜元羲还有另一层深意,她当初与天下百姓约法三章,其中第二章就是以《商律》为主收受赋税,而《商律》里头明确规定:

    家中恒产一万钱以下的,交赋税一成;家中恒产一万钱至十万钱的,收赋税两成,家中恒产十万钱至五十万钱的,收赋税三成;家中恒产五十万钱至百万钱的,收赋税四成,家中恒产百万钱以上的,收赋税五成。

    而当中《商律》当中明言,恒产囊括铺子、别庄、田地等等,所算总价值,即为恒产的多寡。

    姜元羲让户部的人重新把户籍和农田登记造册,既是为了查隐户,也是为了重新核算各家的恒产多寡。

    这么多年过去,又经历了战乱,不少人家的人口和恒产都发生了变化,总不能拿前朝的记录做今朝的依据。

    只看世家能拿出这么多金子买长安城的宅子,就知道这些世家恒产多着呢。

    每每想到《商律》,姜元羲就要为顾以丹鼓掌赞叹,要多么七窍玲珑的人才能想出这样的律法?恒产少的,交的赋税就少,恒产多的,交的赋税就多,如此,平民百姓们就能多些喘息,国库的大头就由世家豪强富商来支撑着。

    这样一来,既能压制世家豪强的发展,不至于让他们吸着国家的血养家族,也能保证平民百姓们能在底层不会被国家压得喘不过气。

    《商律》之好,姜元羲下定决心要成为祖宗规矩,往后继任的皇帝都不能抛弃。

    而如今朝廷草创,三省六部有些连一把手都还没有的,科举还没实行,姜元羲也没有征召世家子出任官职,所以姜伯锦管辖的户部除了他自己,手底下连个正经的官职都没有。

    但一开始姜元羲就说过她不管你们怎么找人手,但有事她只找领俸禄的人负责,然后姜伯锦就把姜家和岳父家的年轻子弟拉了一溜出来给他打下手,没有正经的官职,没有俸禄,但他有金子啊!

    他财大气粗的自己发金子做这些人的俸禄,把三十几号人耍的溜溜转,把整个户部玩得风声水起,名声都传到其他几部和中书省、门下省去了。

    这回可好,姜伯锦的做法给了其他人极大的启示,其他人不是把自己家里人就是把妻族、外祖家的年轻子弟拉出来当手下,不过他们没法像姜伯锦那样给那么多的金子,也幸好这些家族非常支持他们,想着自己子侄能先别人一步学着处理朝政,不要俸禄他们倒贴都干。

    其实姜元羲听到小哥弄出来的这一出之后,颇是感慨的对阿方道:“还是小哥的脑瓜子转得快,这也能被他玩出个花样,怪不得能黑了世家这么多金子。”

    同时姜元羲也在暗中观察那些年轻人的品行、办事能耐,这些年轻人必定是会参加科举的,不然他们的家族也不会倒贴都让他们跟着姜伯庸、曲成文等人干。

    对姜元羲来说,学识永远不是她择官的第一要素,若是这些人的学识到时候在科举上没能斩三关过六将,只要他们的办事能力和品行让她满意,一个正经的官职是少不了的,谁让她才是最后定科举名次的人呢?

    她要的是能帮她打理朝政的能臣,而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

    那些家族把子弟送到姜伯旭等人麾下帮忙,其实只是抱着让子弟好好熟悉一下新朝堂的分工,学习一下怎么处理朝政,没想过姜元羲有这样的打算。

    姜元羲也没有对其他人说出她的打算,这一切都是在暗中进行着。

    姜伯庸闻言挑了挑眉,“百姓们的粮种我们朝廷自是不收取一个铜板儿,那世家豪强的呢?”

    姜元羲笑笑,“世家豪强金子银子多的是,怎么能与民争利呢?让小哥去处理吧。”

    姜伯庸就明白了,啧啧称叹,“只要那些粮种能让亩产增多的事传了出去,不怕那些世家豪强不动心,要知道百姓们富裕一点的顶多就是几十亩田地,跟世家动辄就百倾地、千倾地可不同。

    假若一亩地增产二斗米,百倾地就是多了两千石,千倾地就是两万石,这么简单的筹算,相信那些世家豪强一定会打个好算盘的。

    只要动心了,就逃不出六郎的手掌心了,看来国库又要增加一大笔金子了。”

    按照姜伯锦的性子,这回肯定又要大宰一笔世家豪强,怕是那些世家还是跟上回那样,就算心里恨得要死,也会咬着牙捧着金子跟姜伯锦买粮种,不然别家买了粮种一年就多了几千石的粮食,他们家没有,到秋收还要按照恒产多寡被姜元羲收赋税,那得多亏!

    “也不知霍尚书把国库建好没有。”姜元羲同样会心一笑。

    姜伯锦把长安城卖出了天价,赚了二十来万的金子,不仅把姜元羲的私库补上,还让国库一下子就充盈起来,户部七八间屋子堆满了装金子的箱子,几百个虎贲军日夜不停的驻守巡查,无关人等想要靠近,都会被虎贲军抓拿。

    因着国库还未建好,金子暂时放在户部,姜伯锦已经连续好几天进宫跟姜元羲哭诉,说户部连个落脚办事的地儿都没有了,哭着喊着让姜元羲把金子都搬走,姜元羲只得派人去催促霍景山赶紧修好国库。

    “春耕之事尤为重要,必定要敦促各地做好春耕一事,明儿就让四军出发吧,不能再等了。”姜元羲神色一肃,认真道。

    姜伯庸点头应诺,“陛下诏,微臣敬闻圣命。”

    “五哥,长安城的太学院快要建好了,等你忙完这段时日,不若你去太学院里头教书一年?”

    此话让姜伯庸怔愣不已,“陛下这话何解?”

第425章 国学

    “五哥可还记得卢夫人曾经办的那个免束的书苑?”姜元羲问道。

    姜伯庸点点头,但仍然疑惑不解,那个书苑跟他要去太学院任教有关系?

    “朕觉得此法甚好,准备在大雍各地都开办一个国学,朕想让更多普通老百姓的孩子都能识字读书。

    朕想拟定家中恒产十五贯家资以下的,家中有六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的孩童,都可以免束进国学。

    就跟太学院一样,除了启蒙都相同之外,等过了启蒙阶段,那些孩子们就能跟丹阳县的孩子们一样,可以去药堂、可以去工堂进益。

    国学每日响午提供伙食,这一顿伙食同样也不用银钱,且每月月底都要进行考核,头三名还能得到奖励。

    头名奖励十两银子,第二名奖励八两银子,第三名奖励五两银子,同时,只要每个月在国学的考核中过关的,都能拿五斗米粮食回家补贴家用。”

    姜伯庸听得一愣一愣的,惊得眼珠子都瞪大了,“陛下您这是要彻底扶持寒门子?”

    即便是姜伯庸素来支持姜元羲的一切举动,这一刻同样也感受到了一种威胁来自寒门的威胁。

    如今姜氏是皇族,与世家相比,当然是姜氏占更多的利益,但就连他都这样想,姜元羲这道命令一下,恐怕世家要闹翻天了。

    姜元羲不置可否,不答反问:“世家是如何来的?”

    姜伯庸回道:“从豪强慢慢发展转变而来。”

    姜元羲又问:“那豪强又是如何来的?”

    姜伯庸似是有些明白了,见他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姜元羲又接着道:“除了从古商、古周就传承下来的顶级门阀之外,世录谱上的世家发家史,多数还不是从寒门慢慢发展壮大己身,成为豪强,然后再通过举荐出仕,积累几代人的仕途,渐渐转变为世家的?”

    姜伯庸试探的问道:“所以陛下您是想扶持新的世家出现?”

    姜元羲笑了笑,“世家?在国家繁荣昌盛之时,吸着国家的血养己身,在国家衰败之时,更是把养分全都吸完,然后把国家抛弃,寻找下一个能供养他们养分的主人,朕为什么要对这等蠹虫扶持?”

    姜伯庸第一回不知道姜元羲到底是何意了,一脸茫然。

    姜元羲耐心的解释,“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王朝的传承过程里,世家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王朝大半就是世家支撑着的,可正是因为如此,那些王朝才会短命。

    五哥你仔细回想一下,前头那几个王朝,历史的轨迹惊人的相似,在王朝初期,世家大力扶持皇室,王朝中期国家繁荣昌盛,这时候国家逐渐开始沉疴痼疾,而世家渐渐变得比国家更加强大,到了王朝后期,国家已经不能满足世家的需求了,于是世家又换了一个新的皇室。

    世家为王朝保驾护航最开始的几十年,奠定了王朝的根基,而后用数百年来吸收国家的养分壮大己身。历经这么多年,世录谱上的世家多了多少?”

    姜伯庸心头一寒,他前段时日才奉姜元羲的命令送了世录谱给那些作怪的世家,自是清楚世录谱上多了多少世家。

    他喉咙有些干涩,“陛下您是怕最后大雍也会落得如此下场?”

    姜元羲摊了摊手,“从来不会有王朝永盛不衰的,但朕想让大雍的百姓能活得更好一点,也是想让大雍存在时间再长一点。

    开办国学,让普通百姓的孩子都能读书识字,只要努力勤奋者,即便日后参加科举落榜,会读书写字、有一技之长傍身,慢慢也能把生活过得好一些。

    而国学里制定的每月奖励,既能促进学子读书进益的热情,也能慢慢择出真正天资聪颖的人。在各地国学进益的学子都可以考取太学院,继续在太学院进益,然后再考取科举。

    大雍这么大,朕就不信还培养不出天之骄子,那些寒门子进了朝堂,既能让世家感受到被人追赶的迫切,也不至于让皇帝在朝堂上受到世家的胁迫。

    世家为什么能左右皇权?是这头猛兽一家独大,它太过雄壮,以至于没有人能真正的打败它。

    既然这样,朕就亲手再培养一头新的猛兽出来,两虎相争,猎人才能得利。”

    姜伯庸已经被姜元羲完全说服了,为了大雍王朝存在时间能更久一点,他无比赞同姜元羲开办国学的指令。

    姜元羲还没说完,“朕还准备把各地国学的具体情况作为每年的考计之一,如此一来各地的官吏必定会很上心。除此之外,朕还打算每年抽调两个郡城、四个县城的国学,对国学的先生和学生进行考核,防止有人唬弄朕。”

    为了扶持国学,姜元羲不仅用利引诱百姓们把孩子送进国学,还在吏部考计上给朝臣们上了一道枷锁,这也就罢了,她更是想出了另一个法子让国学成为大雍王朝培养能臣的大摇篮若要为三公,履历上必要一条:曾在太学院里教导最少一年的学生,并教导出最少五名进士。

    这就是她为何要对姜伯庸说的,让他去太学院里头任教一年的原因,而她准备明年换大哥去太学院,后年就是崔玉书了。

    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侍中、尚书省尚书令,继任人选都必须要符合她制定的这条规定才能出任三公。

    因这条规定,使得大雍王朝往后每个朝臣有志问鼎三公的,都会去长安城的太学院任教一年。因为要教导出最少五名进士,且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履历更光鲜,在问鼎三公之位时能让皇帝更看重,教导出五名进士是最低要求的,撸足了劲头想要教导出前三甲和五个以上的进士。

    这样一来,他们就对各地举办的国学更是上心了,毕竟太学院的学子都是来自各地国学,只有国学的先生厉害了,教导出来的学子才会更其他人更厉害,这也导致了国学的先生学识非常渊博,源源不断的为大雍培养了诸多能臣。

    “朕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若是还有更好的法子,五哥不妨提出来。”姜元羲认真的道。

第426章 选皇夫

    太学院和国学的事定下了基调,姜元羲亲自写了圣旨,交给了姜伯庸这个尚书令,尽早办好此事。

    至于世家的反弹,姜元羲也有过打算,若是蹦得太过厉害,她不介意长安城流血。

    结果并没有出现她担忧的事,世家竟然没有反对,而是诡异的沉默了下来,后来她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