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2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一回,算是借花献佛。”

    都知道王拱辰家里的负担重,平时日子过得不容易,也没有人笑他。朋友来了,怎么也得到有名的酒楼吃上一回,再叫几个有名的女妓过来唱个曲,才配得上现在的身份。京城奢靡,这么一圈招待下来,对现在的王拱辰来说可不是一笔小钱,他实在肉疼。

    而西京幕府里的那几位,都是已经被养刁了的,稍微有点寒酸,只怕他们心里就有什么想法,王拱辰这两天一直拿不定主意。

    天圣年间,钱惟演被众大臣阻击,没有能够成功地进入政事堂,带着无限不甘到了洛阳任西京留守。在这一段时间,钱惟演的幕府集中了一大批的文人,在他的庇护下,形成了不小的声势。如今钱惟演已经被贬到了荆湖,那些幕职也到了出头的时候,好几位都由朝中大臣荐举,到京里任馆阁之职。

    历史上这些人被称为钱幕文人,对后来的宋朝文坛影响深远,也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发端。徐平前世所熟知的人中,就有欧阳修、富弼和张先,其他此时已经因为诗文天下闻名的人还有尹洙和梅尧臣等人,大多都是天圣年间的进士。

    这些进士跟徐平这个被发配到岭南为官的倒霉蛋可不同,他们深受能文能诗的钱惟演赏识,在他的庇护下,过的是神仙般的日子。日常政务基本不用他们处理,每天只是到处集会游玩,互赏诗文,文学上的成就突飞猛进,一日千里。

    钱惟演之后,王曙判西京洛阳,震惊于这些人的诗文成就,举荐不少人入馆阁。后来王曾虽然在洛阳待得时间短,也举荐了几个人。

    不同的经历养成了不同的性格,这些人少年成名,大多自视甚高,锐意进取,动不动就点评天下,与徐平多经实事磨练的性格完全就是两路人。

    钱惟演在仕途上好钻营,又好交结权贵,比如与刘太后的前夫刘美联姻,又与八大王赵元俨联姻,风评很差。但因为赏识发掘了这批人,历史上的风评竟然还不错。

    说到底,一个人留在后世的名声,一是要有自己的功绩,还要有后人生徒给自己吹捧造势。家世一凋零,连带自己的功史评价也会降低,这是没办法的事。

    虽然并不是一路,徐平也不排斥他们。各有各的路,没有什么对错,只看个人的选择。而且这些人虽然现在官不大,名气却是不小,能够影响在士大夫中的风评。这个年代别人的评价可不是虚的,真的能换来官职功绩,何必要排斥呢?

    告别众人,出了三司衙门,徐平带着随从一路回到了自己在内城的小院。

    刚刚进门,家里的小厮就上来禀道:“郡侯,午后家里来了一位官员拜访,说是什么庐陵欧阳修。你不在家,他正在与李先生交谈。”

    想到谁就来了谁,没想到欧阳修这位后来的文坛大领袖会来拜访自己。说起来,想当年他还与自己同一年参加科举呢,不过那一届落第,又等了几年,又被王拱辰把状元给夺走了。好在他是真有本事,这几年凭着文章声名雀起,名满天下了。

    进了客厅,只见一客位上坐着一位年轻人,不知说着什么,神采飞扬。

    作陪的李觏见徐平回来,忙起身行礼:“郡侯回来了,没有出迎,恕罪!”

    客位的欧阳修这才站起身来,向徐平深施一礼:“庐陵欧阳修,现入京忝为馆阁校勘,冒昧来访,还请郡侯恕罪!”(未完待续。)

第165章 版权费

    徐平看着面前的欧阳修,二十多岁,面色白晰,嘴边微微长着些髭须,既显得年轻充满活力,又带着一点成熟。

    点了点头,徐平道:“坐下说话。”

    分宾主坐下,欧阳修取出几张纸来,递给徐平,口中道:“先前在洛阳,见到郡侯主持三司刻印的《钱法类书》,论说极为精详。修虽然学识浅薄,但见贤思齐,也写了一篇关于钱法的小文,请郡侯斧正。”

    徐平接过来,随便看了几眼,便放在一边。

    不能说文章不好,在洛阳数年,欧阳修深受尹的洙影响,文章已经开始向尚古方向转变,与以前的四六骈文内容空洞大有不同。但文章再好,里面的内容可取的地方不多,与徐平三司的职能和《钱法类书》的定位有很大差距。

    欧阳修在洛阳的几年,基本就是游玩饮酒,与至与女妓弄些风花雪月,再就是与一帮跟他差不多的文人研究文章写作,政事基本上没有参与。没有实践经验又怎么能够写出内容深刻的好文章来呢?他的文章初看着很有气势,引经据典,上自三皇五帝,下到五代十国,基本就是针对历史记载发一些空洞的议论,没什么可取之处。

    三司刻书局是刻实用文章的,对文采之类并不怎么重视,甚至刻意要求浅显,能够让人一看就懂,欧阳修离这一点还是相差甚远。

    见徐平并不热心,欧阳修心里有些失望。此时他的文名已经满天下,当世的饱学巨儒大多都对他称赞有加,一见就称之为奇才。习惯了被人捧着,突然遇上徐平这样不冷不淡的态度,一时让他很不适应。

    喝了口茶,欧阳修平静下来,问徐平:“郡侯因何一言不发?这篇小文或许有不足之处,郡侯只管明言,指教一二又有何妨?”

    徐平笑道:“若论写文章,你写的比我强,我怎么指点你?若论钱法,我从在邕州任通判后来任蔗糖务提举时就管着钱粮,回到京城更是主持盐铁司,比你想得又透彻了。恕我直言,你这文章只是罗列了历代钱法,对当世的钱法基本没有涉及,我哪里知道从何讲起?白乐天言,文章合时而著,你这小文在这方面还是差了些火候。”

    徐平在文章技法上指点不了欧阳修,但文章的内容他却根本不看在眼里。这文章写钱法的部分,在徐平眼里已经到了混身是破绽从而无破绽的地步,有什么好评点的。

    欧阳修听了徐平的话,面有愧色。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明白,他对朝廷的具体事务确实所知不多,写这文章的时候就避开了这一点,只是引经据典。在同样不懂的人眼里,还不失为一篇中规中矩的好文章,在徐平这种钱粮行家眼里,一文不值也就不奇怪。

    此时北方儒家渐渐开始出现复兴气象,为文讲究尚古简短,代表人物就是尹洙。欧阳修这些南方进士受此影响,渐渐开始文风南北融合,直到后来欧阳修举起古文运动的大旗。这种大潮之下,前人的评价也受到了影响。诗文学韩愈,是一时风尚。韩诗之外,欧阳修兼学李白,石延年专攻杜诗,梅尧臣受了一些《楚辞》、《离骚》的影响。总而言之,用后世的话来说,除了一些特殊例外,现实主义诗歌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在这种思潮之下,杜甫的地位空前提高,包括白居易等诗人,地位都与唐朝的评价迥异。

    正是因为如此,欧阳修这批人,借的就是批空洞无物的“西昆体”而崭露头角。结果到了徐平面前,自己的文章被徐平隐晦地说轻浮无实际内容,他还是不好意思。虽然心里对徐平文章的语言浅显、文无余韵也不怎么看得起,但还是得承认徐平文章确实有内容。

    这话题实在谈不下去,两人毕竟走在不同的道路上,很难引起共鸣。

    平缓了一下心情,岔开说了几句闲话,欧阳修又道:“我年幼之时,曾经偶尔得到昌黎先生文集残卷,爱不释手,所得良多。不过那时年轻无识,只知是韩文公的文章好,却说不清其妙处。后来到西京在钱使相幕府,周围都是文学之士,见识日增,再拿出昌黎文集来,才理解其精妙之处。这几年闲暇时间,遍览各家所藏韩文公文章,精加校勘,集成昌黎先生文集。听闻三司刻书局印制精良,出书又快,不知能不能结集出版?”

    “好事啊!当然可以!”徐平立即满口答应。

    三司刻书局的人员设备都已经到位,不过印的都是《三司新编条例》和《钱法类书》之类,实用性强,不得文人士大夫们的重视,没有打出口碑来。如果能够印一部设计精良的《韩愈文集》出来,名气一下子就能起来。

    这个年代,无论诗文,后起的文人都以韩愈为宗,老一代的杨亿钱惟演等人已经势微。市面上韩愈的文集有,但校对粗糙,舛误极多,多是书商为了赚快钱刻印,看着就让人难受。欧阳修可是文学大家,他用心校对过的,可是难得的良本。

    欧阳修起身行礼:“多谢郡侯玉成此事!”

    “坐下慢慢说。”徐平让欧阳修坐下,“印书自然是好事,但有两点我要提前跟你说清楚,免得日后心生遗憾。”

    “郡侯请讲,在下洗耳恭听。”

    “第一点,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你再是学识广博,也难免有疏漏的地方。现在你已经到馆阁任职,馆阁人员都是一时之选,不妨再让他们帮着校对一遍。再一点,书印出来是要卖的,怎么着也有一些利息。到时发卖的时候,从书价里抽一成出来,一部分给你和帮着校对的人,另一部分给昌黎先生后人,你觉得如何?”

    欧阳修一下怔在那里,不知道徐平提这一点出来是什么意思。

    平常书商请人校对书籍,是按照时间或者字数或者页数给工钱的,给过工钱之后这书就跟校对人员没有关系了,更不要说书作者的子孙了。不过出精校的韩愈文集是文坛盛事,三司刻书局又是朝廷所有的,欧阳修根本没有想到钱的事情上去。

    徐平却很认真,这关系到版权的严肃性,总不能让写文章的人靠着给人写墓志铭和神道碑过日子。以后印书业发展起来,有序的版权保护可以让这行业键康发展。

    想了一会,欧阳修试着问道:“郡侯,文集出来,刻书局准备印多少本?”

    “初期怎么也得五千本吧,昌黎文集,但凡有闲钱的读书人谁不买一本放在案头?”

    欧阳修吓了一跳,三司不愧是管着天下钱粮的,气魄就是非同一般,开口就是印五千本。这年头有几套书有这个印刷量,更不要说雕版的使用次数有限,不能由着性子胡来。

    再一想钱数,这种大部头怎么也得一贯钱一套,一成自己每本书就抽一百文,五千本就是五百贯。这可是一大笔钱,就是几方分润也是不小的数额。这还仅仅是第一批的印数,后面接着印下去岂不是自己能吃一辈子?

    见徐平的态度不像是说笑,欧阳修小声问道:“郡侯是认真的?”

    “当然,我像说笑吗?五千本又不是大数字,三司新条例我们都印了两千本呢。”

    这个时代印书贵除了校勘外,无非是版贵和纸贵。版是用活版,已经不贵了,纸三司过不了多少日子会自己造,成本也会降下来,有什么了不起的。

    “如此甚好,如此甚好!在下就是觉得,钱的数额大了些。”

    欧阳修汗都快下来了,他做个西京留守推官,一年才赚多少钱?就是钱惟演时常接济他们这些年轻人,也不敢想一下子得到数百贯的钱这回事。

    徐平看着欧阳修的样子不由笑道:“你不要想得太多,给钱有很多方法的,到时候还要让提举编修所的石全彬与你详谈。比如你如果要一次拿齐,数额必然会少一点,或者就按第一次印的五千本给了。如果是卖了书再分润,那就要分成一次一次地拿了。”

    “那也不少了。”

    欧阳修心道,你郡侯家里人人都知道有钱,不把几百贯放在眼里。对自己来说,一下子手里有几百贯就能够置办产业了,以后吃喝不愁,怎么能够一样?

    说过这些,两人一说了一些具体事宜,欧阳修又问:“郡侯觉得,我到手的那一成钱怎么跟别人分才合适?我毕竟是第一次做这种事,心里也没有个底。”

    第一次关系到后面立规矩,欧阳修又注定了是这个时代的文学大家,其势已成,任何人都掩盖不了他的锋芒,影响必然更大,当然要谨慎。

    想了一会,徐平道:“校勘主要是你自己完成,请馆阁的人再校不过帮忙而已,每人或三贯,或五贯,看你心意好了。至于韩文公后人,却不能过薄,从你的收入里分个一成两成也是应该的。”

    才出去几十贯钱?帮着校对的人不用给过多,欧阳修也是这样想的。但韩愈的后人只给几十贯是不是少了点?不过韩愈的文章市面上到处都是,也没人给过他家钱,这相说起来一次给几十贯好像也不少了。而且再有后人评注韩愈文章,也得照此给钱,这样一次一次加起来韩家就能生活无忧。韩柳文章代代传,还怕没人看了吗?

    欧阳修本来携文来找徐平,虽然也没想多受赏识,但不得重视还是有些失落。没想到说到最后却因为校对韩愈文集有了一笔巨款收入,心情又好了起来。(未完待续。)

第166章 人才济济

    正在欧阳修坐在徐平的客厅里,想着自己一旦有了五百贯该怎么花的时候,小厮进来通禀,条例编修所的属员已经到了。

    徐平急忙吩咐进来,对欧阳修道:“我在中牟有一处田庄,虽然粗鄙了些,但有些野趣。最近编修所里事务繁忙,这两天好不容易有一点空闲,要到那里放松一下心情。你如果没有事的话,不如随我们一起去。”

    欧阳修问道:“不知王君贶去不去?”

    “一起去的,本来你不来我这里,他应当也会去邀请。”

    听说王拱辰去,欧阳修忙道:“如此便叨扰郡侯了。”

    虽然天圣八年殿试的时候王拱辰夺去了欧阳修视为囊中之物的状元,两人的关系还是不错。实际上欧阳修的名次比较靠后,前三甲都与他无缘。

    正在这时,院子里熙熙攘攘,不少人走了进来。

    王拱辰一进客厅,见到欧阳修坐在这里,不由道:“原来永叔早已经过来了,怪不得去你住处见不到人。刚好,我们一起去副使中牟庄园,玩乐几天。”

    欧阳修急忙起身与众人相见。

    王拱辰领了两个人过来,向徐平介绍。一位是天圣九年中制科的富弼,另一位是天圣二年进士尹洙,还有一位荫补为官的梅尧臣。

    梅尧臣也曾参加过科举,只是不幸落第,只好借着叔父梅询的关系荫补为官。梅询曾经做过翰林学士,现在出外为官。除了学问,梅询最著名的是讲究,每天都把自己身上熏得香喷喷的,有不少人为了特意闻他身上的味道去拜见他。与另一位不修边幅的当年的学士窦元宾恰成对照,世称“梅香窦臭”,不过这梅香可不是后成丫环的意思。

    这起来这个年代的读书人很有个性,除了“梅香窦臭”这一对,稍早一点还有一对“盛肥丁瘦”。盛肥指的是盛度肥胖无比,瘦自然指的是丁谓瘦得跟猴一样,不过这一对指的是他们的体形,不像前一对那样有个性了。

    梅尧臣早有诗名,开有宋一代的诗风,如果单论在诗坛上的地位,比石延年还要重要得多。是以他虽然不是进士出身,在这些少年成名的文人当中,也没人瞧不起他。

    不过科举失意,对梅尧臣是很大的打击,使他的性格比较偏激,甚至有些古怪,有的时候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搞文艺的总是比较敏感。

    尹洙中进士早,成名也早,开一代文风的人物,最少这个时代,比其他的年轻人地位要高一些。欧阳修几人跟他亦师亦友,文风都受他的影响,正慢慢走向成熟。

    富弼自不必说,徐平前世就知道他的大名,政治成就最高。天圣八年富弼没有参加科举,赏识他的晏殊和范仲淹让他参加第二年的制科,在仅有很短的时间准备的情况下,富弼应制科成功,踏入仕途。以制科的难度,富弼可以称一声天才了。

    也正是这种人物,晏殊才会在他还没踏上仕途之前,就把女儿嫁给他。

    徐平自己虽然也是一等进士出身,但为官之后一直管钱粮,要不就是打仗,在文学上乏善可陈,也没有哪个少年学子来他门上投文谒见。这是第一回,自己家里文人学士济济一堂,虽然心里对这些东西并不怎么看重,还是有些兴奋。

    此时已经过了午时,太阳开始西斜。中牟离京城可不进,为了在天黑前赶到地方,忙命小厮收拾准备出发。

    众人到了院子里,徐平对一旁的李觏道:“你也随着去,温习也不急在这一时。此次去中牟的文学之士不少,你也正好讨教一番。作诗写文章,非我所长,却正是这一群人的日夜研习的,随便指点几句,也够你终生受用。”

    李觏躬身行礼:“谨遵先生教诲。”

    殿试的时候要中进士,文采不是最重要的,但是要想获得好的名次,文采就必不可少了。如果文里出现几个让人击节赞叹的句子,名次就能上升不少,不是小事。

    进士和进士不一样,最前面的几位,再是不怎么样,当到五品以上的高官,甚至职到待制以上的侍从,都不是难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