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成还会有人说知县用重刑?”
见谭虎朝着自己几个人笑,没毛虫等人莫名觉得一阵凉意,不由缩了缩脖子。
病尉迟那是大哥,这些手段练得精熟,自己这几个人哪有这个本事?而且这坏笑的厮也说得明白,有病尉迟在那里做着例子,再有人向竹杖上撞,撞死可就是白死了。
只要转运使司的人为自己说话,陶知县便就心里有了底,一拍桌案:“来呀,另提一个人过来问话!”
李中纪出了口气,心中越发恨这几个人。眼睛扫了几人一遍,挑了一个身子抖得最厉害的精瘦汉子,一把提了起来,掼在几人面前。
陶知县看着这精瘦汉子,沉声问道:“我且问你,你们几个因何要承揽铺子里的杂活?”
那汉子颤抖着声音道:“回——回上官,小的只是个跑腿的,着实不知——”
“不打你是不招啊!来啊,先打这厮十杖松松筋骨!”
一边差役应诺,纷纷上前。大家也都看出来这精瘦汉子没有刚才病尉迟的手段,有人故意拿了一条大杖在他面前乱敲地面。那个意思就是,有本事你也撞上来,再撞得满头满脸上血,无非是再提一个人过来问就是了。
精瘦汉子那着面前那根大杖,嘴里像是含了个苦胆,却无论如何也没有勇气撞上去。(未完待续。)
第12章 一山难容二虎
长寿寺里,散了班之后,李若谷对徐平道:“都漕来西京也有些日子了,我一直公务缠身,没有前去转运司拜会。多有怠慢,都漕不要放在心上才是。”
徐平面色平静地道:“留守如此说,岂不是折煞在下?我自到洛阳,与前任交接公事也是杂事缠身,一直想着到府衙拜见留守,只是没有抽出时间来。”
李若谷笑了笑,指着前方道:“今日正好相见,那里有间净室,我们过去喝杯清茶如何?”
“在下正有此意。”徐平答应,随着李若谷向净室走去。
洛阳城是西京,官员在这里分司众多,跟京城一样是要站班的。虽然皇帝不在这里没有常朝,但却有五日大起居,而且起居的拜表还要送到开封城皇宫里让皇帝亲阅。
洛阳官员站班的地点就在这长寿里,在香案上摆拜表,再拜即罢,仅是仪式。
既然有站班,就有班次。今天是徐平第一次在洛阳城里参加五日大起居,因为李若谷的本官高于自己,徐平主动站在了他的班次之下,还是跟平常一样以李若谷为首。
这一个小动作,赢得了李若谷极大的好感,才主动上来攀谈,并邀徐平饮茶。
以前长寿寺站班发生过御史台长官和河南府知府兼知留守司公事争班次的情况,为此朝廷专门下旨,洛阳官员班次以知府为首。
但是,这旨意里是不包括转运使的。
到了这个时候,徐平才真正明白,赵祯为什么在临行前把自己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不想让自己居李若谷之下的意思。转运使司的衙门在洛阳城,虽然没有监察河南府知府的权力,但是在钱粮上面,依然是河南府的上一级。而且不监察知府,但对河南府的施政民生还是有监督权力,职权怎么说也是大过河南府和留守司。
知河南府兼留守司公事的一向都是元老重臣,所谓“河南大尹头如雪”,转运使司和河南府衙同处一城,不可避免地便就有以谁为尊的问题。从职权上说,转运使司的权力无疑更大,但从地位上说,一般河南府知府都高过转运使。
这样便出现一个问题,长寿寺五日大起居站班,以谁为首?
以前的折衷办法,便是京西路转运使基本不在洛阳城,都是在地方巡视,转运司衙门只有一员副使或者判官主持日常事务。这样一来,自然也就不存在跟知府争班次的问题。
徐平显然不想遵循这个旧例,他要在洛阳城里做很多事情,隐隐就跟李若谷对立起来。
转运使作为监察官员,如果巡视地方,不允许地方官出城迎接,住处都是在驿馆,不允许住到城里。甚至带的随从仪仗,除了跟着自己做事的公吏,也以地方为主。徐平未接任前,不受这规条的约束,州县官员都是迎出城外的,惟有河南府李若谷例外。
李若谷不仅是没有自己出城迎接,而且也不跟郑州陈尧佐那样,连下面的通判和知县也一样没有出城相迎,就像没有这个人来一样。徐平入城之后,河南府下的官员也没有人到他住处拜访,更不要说给他摆筵接风。处处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是河南府虽然是在京西路治下,但这里跟其他州府不同,转运使是管不到这里的。
李若谷不理自己,徐平更加不会主动去拜会他。这不仅仅是个面子问题,更是关系到以后以哪个衙门为主的问题。徐平可以低头,但让自己属下的人怎么办?
到洛阳城有些日子了,没与王雍交接之前,徐平不管公事,一切平静。交接之后,洛阳城的官场便就有暗流起来,所有的人都盯着这次大起居。同样是龙图阁直学士,转运使的权责更重,徐平会不会与李若谷争班次?
最终徐平没有争,就这么平平静静地过去了,让好多人心里失望。
五日起居是以留守司的名义,李若谷是留守司的长官,徐平不争的原因是基于此。但班次可以不争,以后的权责还是要分清楚的,河南府不可以成为转运使司管不到的地方。
进了净室,徐平和李若谷落座,寺里的人送了茶来。
两人都没有说话,静静地喝了一会茶。
李若谷把茶杯放下,对徐平道:“都漕年未到而立之年,而膺此重任,职到直学士,真是年少有为。如老朽这般,实在是难以比拟。”
“留守说得过了。官职高低,无非是圣上恩典,我等为人臣子的,只是用心做事。转运使一路漕宪,祖宗时用人向来不论资历,年高年低都是无所谓的事情。”
李若谷呵呵笑了两声,对徐平道:“都漕到京西路来,不知以何事为先?我听人说,要开引洛入汴的河道,不知是也不是?”
徐平抬起头看着李若谷,正色道:“留守所说不错,正是要开引洛入汴的水道。但是现在有一难处,若是从上游引水,截了洛河水源,则洛阳城的水运不再,而且城里的百姓生活也受影响。洛阳园林天下第一,城里百姓多植花木,少了洛水滋润,只怕盛景难以维持。”
李若谷沉默,想了一会才道:“依都漕所说,要如何做?”
“隋唐时候,洛阳城为天下之中,东南漕运都是运到这里,供应王城。那时洛阳城中及四周都有旧漕渠,只是晚唐五代离乱,漕渠淤毁,河道变幻不变,伊洛水过不几年就泛滥成灾。若是现在想省事,便就开渠从洛水上游直接筑坝引水,使洛水不再过洛阳。但我不想清了汴河,枯了洛阳,留下身后骂名。所以,现在第一件事就是整理洛阳城周围的水道,清理旧漕渠,并加深加广。”
李若谷皱了皱眉头:“都漕到洛阳也有些日子了,该知道河南府的现状。洛阳城里有皇宫,下边县里有皇陵,百姓赋役沉重,哪里还有余力开沟治渠?”
“我兼着提举京西路河渠、桥道事务,此事由转运使司统一协调,河南府只要从旁协助就好。无论钱粮人力,必然尽量少从河南府出,留守不须为此担心。”
李若谷的眉头皱得更紧:“都漕,在河南府开渠,自然是以河南府为主。转运使司只要定下规制,说清楚让我们如何做就好。河南府是京府,不好跟平常州军比,若是事事都要转运使司来管,好多事情都不好做。”
徐平轻轻笑了笑:“可是,把事情交给河南府,能够办好吗?”
李若谷沉默。河南府顶着偌大个名头,可要钱没钱要人没人,整理河道谈何容易?引洛入汴的河道,按说大部分都在河南府之外,便最难的,其实还是在河南府治下。
过了汜水县,就是在黄河滩上挖沟,规划也好规划,工程也简单。但汜水县以上,汜水与洛水的那一小片分水岭山川破碎,地理复杂,工程要麻烦得多。更重要的是从沙沟引水,便就要保证那里的水量充足,而且要稳定。现在洛阳城里的河道多年洪水泛滥,根本保证不了水量的稳定。到了旱季河道宽广,水深不足,到了雨季又水量过大。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从洛阳城的上游把洛水截住,重修堤坝河道,把洛阳城绕过去。
洛阳是因洛水而兴,把洛水从其他地方引走,这座千年古城后果可想而知。徐平实不想做一任转运使,在一个地方留下千古骂名,所以不想用这方案。
但整理洛阳及周围的河道,必须要河南府主动配合,不可以用种种借口拖后腿。
几事有一就有二,这次河南府把自己的权力交给转运使司,那么以后自主权便就会被步步侵蚀,李若谷如何甘心?
但让河南府自己修治河道,这种事也就是想想,根本不可能。现在洛阳皇宫都维持不了,房子都塌了快一半了,哪里还有多余的人力物力去开沟挖渠?
见李若谷不说话,徐平又道:“留守,河南府现在是如何情形,你比谁都清楚。我即使把权放给你们,不说去新挖河渠,就连洛阳城里的河道,只怕也整治不来。如果整条引洛入汴的水道都修好,但却因为河南府办事不力,从洛河引不出水来——那样的后果,河南府也难承担吧?此次修渠,我已经奏举郑州陈相公提举汜水县以下河段,依着陈相公的脾气,他挖好了河道却没有水——这事情可就难办了!”
“陈尧佐的脾气又如何?他一个郑州知州,难道还能管到河南府来!”
听徐平用陈尧佐来压自己,李若谷心里不快。论官职和资历是陈尧佐老,论地位现在自己还高过他呢,他想压自己一头还差点。
徐平微笑不语,自己何必跟一个老臣打嘴仗?有本事你就把修河的事接下来。
说到底,河南府缺钱、缺粮、缺人,这么一项大工程,想接也接不下来。李若谷如果真敢夸这个口,那就是拿着自己的政治前途开玩笑了。而且不仅是他自己,整个河南府的僚佐都要跟着他倒霉。
徐平认准了,李若谷不敢开这个口。
(备注:河南府不受京西路转运使的监督基本是肯定的,但河南府衙跟转运使司的关系却很复杂。真宗朝之前,河南府很多时候不属京西路,跟开封府一样是独立的京府。真宗朝之后隶属关系确定下来,但依然有很大的独立性。总的趋势,就是洛阳在全国的地位越来越不重要,河南府的地位也跟着越来越低,越来越受京西路转运使的辖制。而京西路转运使到底是不是常驻洛阳,也很难理清,大部分史料都指出河南府是京西路首州,转运使应该是在洛阳的,便也有是洛阳只是转运使别司,应该是不同时期的情况。书里不可能完全理清楚,基本是一个还在互相争权利的状态,算是一个折衷的设定吧。)(未完待续。)
第13章 两手都要硬
李若谷微闭双目,靠在椅子上久久不语。他跟徐平不熟,两个人之前几乎没有什么接触,也说不上是喜欢还是讨厌。如果只是自己,李若谷也不会去争什么,就跟徐平不跟他争班次一样,他又何苦去争那一口闲气?都是半截入土的人了,有什么必要去得罪一个新贵?结一个善缘,也为子孙留下一条后路。
可河南府不是李若谷一个人,只要开了这一道口子,转运使司就会逐渐参与到河南府的事务中来。洛阳和河南两个附郭县与府衙同处一城就苦不堪言,以后河南府衙也会面临一样的问题。李若谷不但是无法对下属交待,也无法向后任交待。
沉思良久,李若谷才道:“此事关系非小,还是容我回去慢慢想一想,再回答都漕。”
徐平点了点头:“如此最好。现在正是秋雨时节,还不急,留守可以慢慢想。”
面对州县,转运使司代表朝廷,面对朝廷,转运使司代表地方,这是这种中央派出机构的特点。而中央集权越强,派出机构的权威越重,会慢慢侵夺地方权利,甚至向新的地方权力中心转变。安抚使司管军政,与民政无涉,在其他几司中转运使司设置最早,侵夺地方权利的现象也最严重,已经开始有了一些地方权力中心的趋势。
大体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转运使司的地方色彩越来越浓厚,其后设置的提刑司更多具有中央色彩,又慢慢侵夺转运使司的权利。历史上后来设置的提举常平也是一样,越晚设置越是代表中央利益,带有监视地方的用意。
对这一点,徐平比这个年代的所有人都看得清楚。矛盾的对立与转化,这是必然的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别说这个年代,一千年后的省级派出机构地区行署还慢慢变成地级市了呢,常设的地方派出机构,向地方权力中心转化是必然。
提点刑狱设了又废,废了复置,变来变去。说到底,是因为现在的转运使司还只是具有某些地方化的苗头,没有特别严重。天圣年间提点刑狱就废了几次,徐平刚到邕州任职就碰上一次,现在的各路提刑,是明道二年又重新设置的。
提刑司被废的时候,职权便就归转运使司。此时提刑司刚刚重新设置不久,还立足未稳,徐平不趁着这个机会夺地方州县之权,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如果朝廷给提点刑狱监督转运使的权力,再做事就要受到很多束缚。
徐平也一样对李若谷没有成见,但出于自己的部门利益,必须要借助这次开渠,让转运使司参与到河南府的地方事务中去。做不到这一点,自己要搞的一系列经济举措也就无从谈起。河南府是京西首州,所有的经济改革都要以这里为中心。
李若谷看着徐平胸有成竹的样子,感到无奈。河南府要钱没钱要人没人,他哪有什么底气跟徐平对抗?整治河道,开沟治渠,这种事情是无论如何也接不下来的。只有回去之后想办法,让朝廷拨钱下来,至于借口是用整修洛阳皇宫,还是修皇陵,那就再想了。
徐平喝了口茶,看了看李若谷,转过话题:“留守,前些日子朝廷有诏令,让选州县清廉能守的僚官,主持各州常平仓,不知河南府可有人选?”
李若谷淡淡地道:“此事我再想想,过些日子再议吧。”
本来想与徐平谈的就是管理常平仓的人选,没想到提起修河的事情,让李若谷一下子没了心情,也就懒得再说了。
常平仓设置于太宗当政时期,规模一直不大。在京城主管常平事务的是司农寺,三司不得过问,更加不能支用常平钱物。但另一方面,三司下面又设有常平案,自己记账,作为对司农寺的牵制。这是衙门之间常有的事情,叠床架屋,各有打算。
地方上常平仓一般随着劝农使,提点刑狱带劝农使,常平仓就隶提点刑狱,转运使带劝农使,便就由转运使司主管各州常平事务。徐平是兼任本路劝农使的,京西路的常平仓自然就归他管辖。前些天发下来的诏令,本来就跟他有关。
要以路一级统筹搞经济变革,必须要有一个机构作为依托。转运使没有行政职能,没有这样一个依托,下面的州县根本就不会理自己。徐平大约还记得课本上王安石变法,其中一条便就是在地方上用了常平仓,直至新设了提举常平这一个监司出来。这是历史的经验,徐平自然要借鉴,实际上路一级也没有比这一机构更合适的机构了。
汉朝的时候,便就开始有了常平仓,但真正完善起来,还是要到宋朝。太宗时候设常平仓的时候,功能相对很简单,就是收获的季节用市价收购粮食,遇到荒年或者青黄不接的时候比市价略低出售粮食。在这一段时间,常平仓有作用,但作用不大。
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常平仓的储存不多,也就是能够覆盖州府,下面的县里基本就享受不到好处。再一个朝廷主管的司农寺地位不高,挡不住下面州县的支借挪移,往往实物与账面数字不符。这道诏令出来,便就跟这现状有关,就一步就挡住地方伸来的手。
但徐平的用意不仅是在于这些,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由转运使主管常平仓,不再单纯地买卖粮食,而是可以用这些作为本钱经营,经商也好,开场务也好,都可以。这样一来常平仓便就成了一个有经济功能的单独机构,很多经济措施可以借这个壳子推行。
此事过于重大,朝廷里还没有决断,只是下诏令选择管理常平仓的人员。
此时下边州县的钱粮,一般来说,除了州一级的公使库等少数,基本都是由三司掌控的。一部分要送到京城,还有一部分是留在地方,留在地方的也在三司账上,地方只是代为保管,称为系省钱物。系省钱物州县无权动手,支配权在转运使司。
正是握住了钱袋子,转运使便就掌握了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