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4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愤,就此出了宋境,投奔党项去了。倒是那个姚嗣宗,还记得自己是个汉人,没有跟着去,现在被招入了边地的幕府里。”

    桑怿听了就笑:“当年在中牟,这两个虽然人落魄不堪,倒也是语出惊人。”

    听两个人说得热闹,石延年道:“当年云行在中牟的时候,我也时常到你庄上,怎么没听说过此事?原来你们那个时候就见过这两个人了。”

    不好让坐在一起的石延年和庞籍两人尴尬,徐平便就把当年的事情说了一遍,当然略掉了对付马季良家里的情节。事情已经过去十多年,真按法律算起来也过了追溯期,而且对徐平和桑怿这种地位的人来说,只是年轻时的趣事,不会有人再去追究当年合不合法。

    宋朝前中期的进士,还是有不少人年少游侠,曾经提刀杀人也颇有几个。徐平和桑怿当年做的这点事,跟张咏几个人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对他们的边功还有加成作用。

    由于从海路而来,桑怿带军到京城用的时间比当年徐平少了许多,前几天就到了。从邕谅路的数万厢军和乡兵中一共拣选了两千八百人,分为两军,各一指挥骑兵和两指挥步兵,为厢的编制,桑怿为统兵官,隶殿前司之下。赵祯亲自赐了军号,用前两年被取消的宣威,彰显当年破交趾之功。另从交趾象征性地拣选了一指挥,基本是交趾的王公贵族子弟,赐军号为归明交趾,同样隶在殿前司之下,单独成军,表明对交趾的征服。

    这样一支边军到京城,各种仪式非常多。枢密使张士逊代表朝廷赐军号,赵祯亲自检阅,忙忙碌碌近半个月的时间。一直到今天,才有空闲,徐平把在邕州的旧人招来相聚。

    听徐平说起当年旧事,庞籍才知道原来石延年和桑怿与徐平三人早就相识,而且竟然跟新近投到党项的张元、吴昊两人打过交道,不由道:“近来张元、吴昊投奔元昊,朝中众臣议论纷纷。元昊对这两人宠以高位,招诱宋臣,都认为将来为祸不小。谏议看来,这两个人到底如何?将来会不会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

    徐平道:“言过其实,不堪大用,对于党项来说,多他们不多,少他们不少。真正可虑的不是这两个人,而是元昊在这个时候大肆宣扬,是存了什么心思。自赵德明以来,从宋出走投奔党项的人不知道有多少。这是人之常情,以中国之大,总有为了功名利禄不顾廉耻的人。以前党项都是让这些人隐姓埋名,生怕引起与朝廷的争端。这次赵元昊却一反以前的做法,不但不藏着掖着,还大肆宣扬,岂不正说明他不臣之心已经按捺不住了吗?”

    庞籍一怔:“谏议是说,党项要反?”

    “这已经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情。用种种借口,不用大宋年号,无端更张制度,大肆封赏,党项只差没有明着造反了。现在又有张、吴之事,只怕反就在一两年间。”

    (备注:张元和吴昊投奔党项的时间,一般有庆历二年和景四年五六月之间两个说法。前一个说法明显是为了附会他们曾经见过韩琦和范仲淹,不足为信,书中采用了后一种说法。他们对党项造反的作用不能高估,各种故事多是小说家言,元昊造反的主要臣僚中并没有这两个人的名字,更可能是被当成吉祥物,用来争取人心而已。)

第283章 管事还是管人?

    延和殿里,赵祯看着正襟危坐的徐平和桑怿两个人,微笑着对徐平问道:“自你任满回京,与桑将军已经多年未见了吧?听说你们两个自布衣时就认识?“

    徐平捧笏道:“回陛下,当年我在中牟庄里的时候,便与桑钤辖相识。那时我的庄里闹贼,而桑钤辖在附近几州捕贼颇有名声,请他到庄里捉贼。天圣五年,我们两个还一起科举呢,可惜桑钤辖未过省试,因为捕贼做了郏城尉。”

    “哦,那当年你庄里的贼捕到了没有?”

    “捕到了,是因为有人造药银骗钱。说起来有趣,最后我们找到做药银的人,竟然就是前些日子投党项的张元、吴昊两人。昨天我在家里设宴,请从邕州回来的几位官员,还说起此事。大家都说真是无巧不成书,当时的两个小贼,竟闹出如此动静。”

    既然说起,徐平便主动提自己曾经在家里请过几个邕州官员聚会。除了一些特殊职位特殊身份,官员私下里聚会并不犯禁,要不然一当官岂不成了六亲不认了。但这种事情最好不要藏着掖着,越是不想让皇帝知道,越是容易引起猜疑,还不如坦荡一点。

    果然赵祯点了点头,并不问昨天聚会的事,只是道:“可惜当时没有把张、吴两人抓起来严惩,不然也不会有今日之祸。从陕西路传来的消息,党项对此二人似极为看重。最近几年党项多有不臣之举,有这些人相助,只怕党项真会做出背叛朝廷的事来。”

    徐平笑了笑,对赵祯道:“陛下,臣以为,这两人无关紧要,不需要格外看重。党项这个时候重用这两人,并大肆宣扬,在臣看来,并不是他们多能干,而是千金市马骨,要招揽更多的汉人到党项那里去。不是因为这么两个人投党项,党项便就要叛宋,而是党项要叛宋了,才特别重用这么两个人。没有张元吴昊,党项也会另选人出来。”

    赵祯沉默了一会,才道:“你真地认为党项一定会反叛朝廷?”

    徐平点头:“一定会的!而且从大肆宣扬张、吴两人来看,就在这一两年之间。”

    赵祯道:“天下无事,便是百姓之福。可是朕怎么觉得,你倒是并不在意?”

    “陛下,要真的无事,才是百姓之福。可西北这几年是真的无事吗?党项纵兵入境抄掠,年年都有,只是朝廷存了息事宁人的心思,最多只是薄责而已。边境的百姓,面对党项人的烧杀掳掠,怎么也不会觉得是福。脓疮总是要挤破的,这两年朝廷钱粮充足,只要再有一两年的时间,打一场仗并不会让朝廷无法负担。早早灭了党项这个隐患,边地的百姓才能安心过日子。选在朝廷钱粮充足的时候打,对其他地方的百姓也是好事。”

    太宗真宗两朝,对外用兵大多铩羽而归,渐渐兴起了对外只求太平的风气。边地的文臣武将都一味求稳定,稍有冲突便会被定性为擅起边衅,只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徐平当年在邕州其实也曾面对同样的遭遇。这样的后果,便就是自己的军力一天天烂下去,边境的隐患则一天比一天大,最终迎来大爆发。赵祯说得不错,徐平是真地想让党项干脆一点,早反了早算,很多事情,没有这么一个刺激,还真难进行下去。用这两年的时间,朝廷的财政已经彻底改观,特别是银行刚刚走上正轨,战争还有正向的刺激作用。在这个时候,打一场仗真地对国家有好处,只要这仗不打成烂仗就行。

    赵祯却没有这么乐观,显得有些忧心忡忡。朝廷里确实有主战派,但势力微弱,身居高位的更是只有徐平一个。赵祯的意见,还是偏向大多数人的。

    不再讨论这个话题,赵祯说起正事,对徐平道:“邕谅路兵马已经进京,只是桑怿奏事的时候,说起人员并不齐整。这是你当年带过的兵,召你来便是想听听你怎么看。”

    徐平道:“回陛下,邕谅路兵马跟三衙禁军最大的不同,便是僚佐官员众多。因为当时只是厢军,大多数还是乡兵,人员都是本地自辟,入京的时候,这些当地自辟的僚佐官员并没有一同前来。要想重现邕州的规模,便需配齐这些僚佐官员。”

    赵祯不由皱起眉头:“不过六指挥人马,僚佐却有一百多人,真地有必要吗?再加上各级统兵官,凭空多出两百多人来,这可比三衙的人多得太多了。”

    徐平想了一想,才捧笏道:“陛下,说到底,此事就是管人还是管事的区别。”

    “怎么讲?”

    “立国时太祖收藩镇之兵,兵入禁军,而幕曹却留在了地方,之后禁军的军政等事入了枢密院,从而也就造成三衙禁军没了僚佐。有僚佐,则事有专属,人有专责,统兵官不需分心。而现在三衙禁军一切事务都委统兵官,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几十人还可以管得过来,几千几百人没有帮手怎么行?最终就是事情没人管,朝廷对禁军的要求是无事,统兵官对下属的要求也是无事。军队是要打仗的,能打仗才是第一位的,只要求无事怎么能行?所以僚佐是必须要有的,有了他们,统兵官才有了左膀右臂,才能管好军队。如果没有僚佐,对于军队的事务便就无从考察,一切的管治都在选统兵官的人选上。择人而用固然是重要的事,但不能让事情去等人,把事情管起来更加重要。”

    赵祯想了想,摇了摇头,决定不再去动这些脑筋。军队到底有哪些事情,需要什么人的去做,他并没有概念。从太宗时候传下来的规矩,便就是把军队的事务尽最大可能地简化,然而选信得过的人去管,用这种办法来控制军队。百八十人可以这样管,几十万大军怎么可能管得过来?各种各样的行政事务只好视而不见,让每营各自为政。

    本来募兵的好处是让军队职业化,进而专业化,禁军却只剩下了个职业化,专业化还不如以前历朝历代的军队。不打仗的时候,没有专门的人管后勤,打仗的时候便也就同样组织不起来,只能稀里糊涂准备尽可能多的物资,稍紧张一点还发不下去。没有专门的人搞行政,一切都只好简化,组织不起复杂的战役。更不要说情报侦察等等,全靠过仗时候将领的悟性,有的时候就是听天由命。至于说作战组织、进军等等复杂的参谋工作,对于禁军来说就是空白。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最大的优势就是组织能力,结果却自废武功,把这长处扔掉了,退化到原始状态跟人家拼杀,想打胜仗真要拼运气。

    搞不明白,赵祯便也就不多想,左右就是这三千多人,就按徐平说的去做好了。邕州军毕竟是在他的带领下打过胜仗的,说的应该有道理。一百多人而已,再艰难也不差这些人的俸禄,万一徐平说的有用呢?虽然战事还没有起来,赵祯对军队的事务不懂,但他也能够看出来,现在的禁军是真打不了仗。

第284章 新军

    自景元年开科取士,到今年已经四年,不能再拖下去。五月赵祯下诏来年开科,六月又下诏同时开武举,文武科举正式同时进行。

    武举唐朝就有,并出了一位郭子仪,出将入相,名留青史。入宋之后特别是真宗朝之后,也一直有人提要重开武举。不过这次真正让赵祯下决心,还是因为徐平的建议,通过武举,为新近入京的宣威军挑选僚佐,开始不同的编制。

    这个年代的武举虽然也试弓马武艺,但却不是主要内容,最重要的跟进士科一样是策论,还有兵法。从考试内容就看得出来,最适合这些武进士的职位是军队僚佐,直接当统兵官实际上是不合适的。但尴尬的是三衙禁军中并没有僚佐的职位,这些武进士便无所适从。所以历史上北宋武举开开停停,武进士很多也改了文官。

    到了南宋,三衙体制实际上是继承的边军经略司禁军,原来的三衙禁军事实上被废掉了。经略司禁军一直是有僚佐官员的,虽然也不完备,好歹有编制在那里。所以南宋的武状元一律入三衙做僚佐官员,制度上有了他们的位置,武举便坚持下来,也出了一些人才。

    大规模的军队作战,个人的勇武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最重要的还是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统兵官的选择标准显然不应该是比打架。很多名将之所以能打,是因为他们是从最底层升起来的,在底层的时候特别重要。能打就能多立军功,就能在士兵中建立威望,从而可以比别人快得多地升上去,比如狄青,比如岳飞。但组织和指挥能力,一直缺乏有效的选拔机制,只能在战争中挑选合适的人才。这便形成一个循环,和平时间一久,军队的战力便就飞速下降,非要打上个十年八年,优秀的人才才能成长起来。但打十年八年,整个国家也支撑不住了,这些成长起来的人才又没有了用武之地。

    武举实际上是一个合适的补充,本来是挑选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的,含金量有多少且不去说,总之有这么一机制。只是军队的制度不配套,武举也就只能成为点缀了。

    京城原有的三衙禁军显然不怎么欢迎邕州来的宣威军,为了避免冲突,他们被安排在了偏远的卫州门外。军营建好后,选张亢为副都指挥使,景泰为都虞侯。

    张亢和景泰都是进士出身,因为知兵而以文改武,共同的背景是都在西北待过。张亢天圣后期曾任镇戎军通判,景泰则刚刚从庆州通判卸任,都是此时的主战派。

    这是徐平带出来的军队,赵祯让他参与新军的编练,几个月后安定下来再放手。本来赵祯是想让李璋到军里当个都虞侯的,被徐平顶回去了。两人是姻亲,理应回避,等到徐平不管了赵祯怎么折腾都可以,现在这样做岂不是给人把柄。

    卫州城外的军营里,桑怿带着两位新来的副手,引着徐平参观。

    邕州老兵见到当年的老长官,一起欢呼,让徐平仿佛回到了邕州的峥嵘岁月。

    看过军营,桑怿领着徐平到军械库里,指着刚刚送来的刀枪道:“禁军果然不是地方厢军可比的,器甲精良,是我们在邕州的时候想也不敢想的。”

    徐平笑着点了点头:“那是自然,朝廷每年收的钱粮,可是近半都花在了这里。”

    回京已经有四五年时间了,徐平又一直管着三司,军械早已经换了一遍。有炼钢的技术,当然就要用到刀枪上来。现在禁军的兵器,都是一水的好钢打造,不是以前可比。

    工业能力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确实可以突飞猛进,但问题现在条件不具备,想一下子大炼钢铁遍地工厂,是不可能的事情。徐平对此心知肚明,现在是培养条件的时候,大发展怎么也得到几十年之后了,只要留下种子,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以现在的装备水平,宋军打党项,甚至打契丹都没有任何问题,打不过不是装备的问题,没必要在这上面多花精力。

    徐平在军械上做的,一是把粗制滥造的军器全部换过,包括刀枪全用好钢,大规模地储备箭镞,二是扩大广备攻城作,制做各种小钢炮。再一个,便是努力改革马政,争取有足够多的畜力。群牧监现在一年能出两千匹合格的战马,而且还年年上升,再有十年八年的功夫,便就不怎么依赖从西北市马了。

    最重要的其实不是群牧监的战马,而是大量不能做战马,但能够当役畜的马、驴、骡等等。西北打仗,机动能力事关生死,重甲大炮并不是第一选择,能够借助役畜快速机动的兵力才是最合适的。真正结阵打硬仗,现在的宋军也不怵党项和契丹,每次宋军失败也不是这个原因。灵活性和机动性,才是宋军现最缺乏的。

    徐平一直想让朝廷废除禁宰耕牛的禁令,最起码把牛肉限价的政策取消,把牛分为役牛和菜牛,菜牛就是用来吃的。这个建议直接挑战了这个年代的重农底线,一提出来就被朝野上下集体攻击,只好算了。有了菜牛,牛肉的价格上去,养牛便就有利可图,群牧监和牛羊司就能够大量养殖。有了大量供宰杀的牛,便就有了足够制造弓弩的原料,可以大大加强军队的实力。这个年代,两军对阵威胁最大的还是弓弩。有了弓弩,小钢炮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不然面对铺天盖地的大军那东西作用实在有限得很。

    张亢身躯肥大,上前摸着一排不大的小钢炮,对桑怿和徐平笑着道:“军中演武的时候我也见过这种东西,威力端的是惊人。不过那时候看的比这大了许多,一炮出去,地动山摇。谏议,怎么威武军里的炮,却都是这种小炮?用大炮岂不更好?”

    徐平道:“大炮当然是好,但马拉不动,人扛不走,只能用来守城。无论是对党项还是契丹,他们哪个会来攻我们重兵把守的城池,真这样做仗倒是好打了。所以广备攻城作制做的大炮,只是用来守几座大城,军中并没有太大用处。你在镇戎军待过数年,那里的地理应该清楚。现在军里的大炮,不要说野地里拉着走,从京城运到那里就是千难万难。”

    张亢点头:“谏议说得也是,那一带山川破碎,人空手走起来都极为艰难。”

    景泰也道:“不错,从延路到泾原路,沟谷纵横,难有平地。”

    “所以啊,军器不要只看威力,更要看军中能不能用上。你们两人这些日子,就与桑指挥一起,把这些军器熟悉一下,将来如何做战,心中有数。再就是想一想,军制该如何。”

第285章 军制大改

    按照禁军军制,副都指挥使和都虞侯都是闲职,备位而已,除非有权管勾宣威军的特旨,即代理指挥使。徐平可不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